法治文化的概念
㈠ 法治的概念
「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與鄉規民約、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法治與人治這兩種治理社會的理念曾經在古希臘同時並存。柏拉圖曾經熱烈主張的「賢人政治」實際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場是人治優於法治。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是哲學家,則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稱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終究不如賢人政治好。亞里士多德在批評柏拉圖的人治論的基礎上建立起法治論。他明確指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應當說,西方社會的法治傳統發軔於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論。不過,在亞里士多德所處的奴隸社會里的法治和現代西方社會的法治顯然不是一回事,奴隸連人身自由都沒有,更遑論在法律面前與奴隸主平等了。根據英國法學家戴雪對於法治的經典定義,法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廣泛裁量權在內的任何專制權力的至高無上的權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須服從在一般法院里實施的國家一般法律;第三,權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憲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實際判決上。」顯然,這樣的法治只能是啟蒙運動以來逐漸形成的。
在法律產生之前,當然也就沒有法制,更不會有法治,調節、制約人們社會行為的是風俗習慣、倫理道德,這樣的社會只能是人治社會。只有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尤其是國家出現之後,法律才產生。但是,法制的產生,並不意味著法治的誕生。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法制並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與法治相結合,也可以與人治相結合。當法制與人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權威(在封建社會就是皇權)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為人治理念服務的。在那裡,調節國家行為的主要是政府權威,調節民間行為的主要是道德權威,法律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當法制與法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種超越所有權威,包括政府權威、道德權威在內的社會權威,法律成了所有社會群體、社會個人的行為准則。在那裡,政府權威源於法律權威,服從法律權威,道德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在法治社會里,法律權威源於大多數社會成員對法律的「合法性」的認同。所謂合法性,是指人們對法律或規則或制度的一種態度,是對有關規則的產生或有關規則制定者及其權威的判斷。正如英國法學家阿蒂亞所說的那樣,「只有當人們認為有某種道義上的義務遵守法律時,人們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法治社會不僅是法治意識與法律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往往也是與民主制度相結合的產物
首先,民主法治促進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其次,民主法治培養和規范社會的誠信友愛
再次、民主法治為社會充滿活力提供激勵機制和規則
第四、民主法治是保持安定有序的前提條件
第五、法治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手段
㈡ 法治的概念與內涵是什麼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來出:「依法治源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㈢ 什麼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專律類型的文化。包屬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㈣ 簡述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含義和構成要素
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精神內核,以社回會主義答法律規范的制度為載體,以民主立法、依法 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監督、法制宣傳教育和自覺守法為過程的法治文明形態,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 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前提和依託的法律制度。
2、 法律以社會主義道德為合理性基礎的法律規范體系。
3、 以追求公平正義為基本要求的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
4、 以崇尚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為內在要求的法治心理。
㈤ 法治文化,必須樹立怎樣的法治理念
一是必須樹立依法來治國理念,源只有法治才是制勝一切的終極武器;
二是必須樹立民本理念,只有不忘記「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這個初心,才能真正的實現法治公心;
三是必須樹立法本位理念,只有對法律擁有敬畏之心,才能自覺學法知法用法;
四是必須樹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理念,只有心中存在這十六字方針,才能真正的把握了,應用好法治文化的精髓和精神。
㈥ 法治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法治的基本內涵為:
1、法治作為一個動態的或能動的社會范疇,其基本的意義是依法辦事。
2、現代法治的精髓是依法辦事。
3、人人平等地依法辦事是法治的要求和標志。
4、「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制(法治)四個缺一不可的要素.這四個要素的實質是依法辦事。
5、法治不是單純的法律秩序。
6、不是任何一種法律秩序都稱得上法治狀態,法治是有特定價值基礎和價值目標的法律秩序,即是有價值規定性的社會生活方式。
(6)法治文化的概念擴展閱讀:
在中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政治清明、社會公平、民心穩定、長治久安,最根本的還是要靠法治。法治建設推進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會成倍放大。
政法機關是黨領導下的執法司法力量,行使的是國家權力,服務的是人民群眾,在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進程中發揮著特殊重要作用。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緊緊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的總目標,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重點。
切實將加強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法工作全過程,帶頭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
要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作為基本要求,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
要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作為靈魂,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完善訴訟法律制度,規范執法司法行為,進一步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
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重要目標,深化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圍。
㈦ 法治包括法律制度、法治體制、法治文化,關於法 治內容的說法,錯誤的是
答案是D 即:法制」與「法治」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
下列選項中關於「內法制」與「法治」的表容述哪個是正確的
A「法治」通常是指有關的法律和制度的條文規定,也就是「紙面上的法」。
B「依法辦事是進一步加強法制的中心環節」這句話中的「法制」是指包括立法,司法等在內的動態意義上的概念
C「法治」與「人治」相對,重要是指依靠不受人的感情支配的法律治理。
D「法制」與「法治」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
㈧ 司法考試題法制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這是我搜到的:
法治文化的概念
對法治文化,目前有各種解讀。具有共識性的觀點認為,法治文化應該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是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文化類型。
筆者認為,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目前在法治理論研究中,一切對法治內涵的揭示,對法治社會表徵和遵循原則的描述與總結,法治運行機制的建構和實踐活動,諸如法治的價值目標追求、法治的理念和精神、法治的制度設計和運行模式、法治的實現狀態等,都屬於法治文化的內容。
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關系
法治文化是一種先進的法律文化。從法律文化和法治文化的概念及結構比較來看,兩者都包括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兩個部分,並無實質性的差異。在邏輯關繫上,法治文化應歸屬於法律文化的范圍之內,法律文化的外延大於法治文化的外延,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發展的一種形態、一個階段,是一種與人治文化相對立的先進法律文化。法律文化除了正面的法治文化以外,還包括非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區別與聯系。首先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聯系具有歷史屬性。兩者都是人類社會本身生成或演進的產物。正是在一國法律(法治)實踐的時間流變中才形成相應的法律文化和法治文化。但是由於受法律(法治)實踐的條件所限,法律文化更可能強調傳統性,而法治文化更凸顯現代性。但是由於現代和傳統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此這種區分僅僅具有學理上的價值。
其次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聯系具有實踐關聯性。法律文化與法治文化都具有濃厚的實踐關聯性,即作為文化的法律或法治都是人們法律實踐積累而成的。沒有人們具體的法律實踐,不可能形成所謂法律文化或法治文化。正是在具體的法律實踐中,作為文化的法律或作為文化的法治才可能成為一種存在,而成為一種治國理政和糾紛解決的經驗及智慧。
另外,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聯系具有實踐可轉化性。無論是法律文化的倡導者還是法治文化的信奉者,二者都關注制度層面背後人們的生活模式對法律的影響。只不過在研究層面上,法律文化研究者更關注規則背後的因素對於規則適用的有效性和實效性的制約,尋求通過破解傳統或通過傳統來實現法律現代化的路徑。而法治文化的研究者更多地關注人類一些普適性的要素,如民主、自由、人權等。但從實踐考察,由於法治文化的普適性存在一定的限度,在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需重視「本土資源」或「民族精神」,而法律文化則能提供相應的資源。同時,法律文化可以轉化為法治文化,特別是法律文化中的一些合理的、適合法治現代化的因素,則更能促進這種轉化。
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區別。首先,兩者的區別在於研究背景的不同。法律文化更主要的是回應和解釋,法律作為一套規范體系與法律規范背後的習慣、傳統和長期養成的社會心理等因素之間存在悖論和沖突。特別是當這種悖論和沖突影響具體司法案例判斷或具體立法的議案內容的時候,則更為凸顯法律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法治文化是人們對既有的法治建設的一種反思和重新思考的產物,更多地回應了人們對於謀求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和人權等的訴求,特別是在精神和理念層面要求人們去信任法律、信仰法律。
其次,兩者的價值判斷不同。一般認為,從形式意義上,法律文化與法治文化沒有太大的實質性差別,兩者的實質性差別體現在內容上,即法律文化為中性概念,而法治文化為價值概念。從內容上比較,法律文化中既有正面的價值判斷,也有負面的價值判斷;而法治文化則是正向價值判斷的文化類型。但對法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比較僅限於此還不夠,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比較。
我們在肯定法治文化的正價值取向的同時,要對法治的理念和法治的實踐加以區分。我們要看到法治文化作為價值目標追求,是衡量法治實踐的標准。但在具體的法治實踐中,可能會出現許多對法治文化認知的不利因素。換言之,法治文化在實踐中展現給人們的並不都是美好的一面。
法治的手段本身具有局限性。法律以其特有的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對社會生活發生著深刻的影響。但我們看到作為法治手段的法律在作用於社會生活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根據龐德的觀點,這種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有些限制產生於對適用法律的事實,在其確定中包含著的各種困難。確定事實是一個充滿著可能出現許多錯誤的困難過程,錯誤認定曾導致過許多錯判。第二,有些限制產生於許多義務難以捉摸,它們在道德上很重要,但不能在法律上予以執行。第三,有些限制產生於許多嚴重侵犯重大利益的行為,其所使用的方式微妙離奇,而法律手段對這些利益的保障卻無能為力。第四,有些限制產生於對人類行為的許多方面、許多重要的關系以及某些嚴重的不良行為不能適用規則和補救等法律手段。換言之,法律懲罰的范圍是有限的。第五,有些限制產生於為了推動和實施法律,必須求助於個人的必要性。因為法律不會自己實施,一定要有人來執行法律,人的素質對法律的實施會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法律在社會控制中擔當主要功能時,還需要其他手段的配合。
法治文化可以分為理念上的法治文化和制度層面的法治文化,從理念上看,法治文化包含了人們對於法治國家建設實現的一系列理想和正當性的價值追求。但是理念上法治文化的實現必須通過具體的制度性的法治文化來達成。至於能否說所有的制度性的法治文化都具有正面價值的判斷,這就需要具體的法治實踐的檢驗,同時受制於落實法治制度的具體社會條件等一系列因素。
在法治實踐中,每個法治價值要素的實現並不都是均衡的。在法治價值目標中有各種構成要素,每個價值要素對法治社會的構建都是重要的和必需的。但在法治實踐中,並不能保證每個法治價值要素的實現都是均衡的。可能的情況是,在追求法治價值目標的過程中,會導致法治價值目標各要素之間的失衡,即在追求一個價值目標時,可能會影響或者損害另一個價值目標,從而導致人們對法治的信賴缺失,比如在司法理念中,強調程序正義優先,在實踐中,實現程序正義的同時,有可能犧牲實質正義。這從法治的理念上可以得到解釋並被視為正當,但在實踐中往往很難得到當事人及普通公眾的認同,難以達到主流話語中的社會效果,從而損害法治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