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仁治與法治

仁治與法治

發布時間: 2021-01-18 09:43:33

『壹』 中國古代關於治國的理論有「禮治」、「德治」與「仁政」,這些與今天的「法治」是什麼關系

應該說是法治的前身吧,經過前人幾千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才走到了法治的今天.......古人真是不容易

『貳』 仁治與法治的本質區別

相同點都是人治的口號而已,區別是執行的人不同:台下講法制,台上搞人治;台下講民主,台上談穩定;台下講反腐,台上搞和諧。

『叄』 法治與仁治的利弊

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

法治,顧名思義為用法律去治理國家。人治,同樣可以理解為用人去治理國家。

法律是誰制定的呢?是人制定的。法律通過誰去執行呢?是通過人去執行。沒有人能制定法律嗎?沒有人法律怎樣運作?

我們國家、省、市有一大批人在制定法律,我們國家、省、市、縣、鄉、村有一大批人在執行法律。如果沒有制定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制定嗎?如果沒有執行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執行嗎?法律不可以從天上掉下來,法律可以自己去執法嗎?制定法律還會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問題,如果社會發展急需某法律,可這部法律就是制定不出來,法律怎麼辦?法律為適應社會還會有不斷完善、修改的問題,如果某法律遲遲得不到完善、修改,法律怎麼辦?制定的法律有優劣之分,如果制定出的法律問題多多,難以操作,法律怎麼辦?法律制定出來還會有執行的問題,如果大家都不執行法律怎麼辦?從目前看,我國的法律不可謂不多,但執行得怎麼樣呢?現實告訴我們違法的現象比比皆是、無處不在。法律規定不能做得做了是違法,法律規定應該做得沒有做同樣是違法,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目前還有沒違法的單位和個人嗎?法律起到它應該起的作用了嗎?為什麼?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法律依靠人去執行。好人制定好的法律,好的法律靠好人去執行。沒有好的人制定不出好的法律,好的法律沒有好的人去執行等於空。這是人類共同的規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不管你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

有好的人,才好的法律。沒有好的人,再好的法律也是空。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說人和法律的關系是主次關系、有無關系。人和法律相比人是主要的,法律是次要的。沒有好人就沒有好的法律,沒有好人就無法執行好法律。

現在有許多人一提到人治就不理解,有的人還感到憤怒,特別是面對一些社會現象時更是怒火中燒,好像什麼壞事都是搞人治搞出來的。其實他們不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事都是人做的,最終解決問題的還得靠人,而不是其他。

中國歷代的帝王將相大都堅持人治,之所以這樣,就是他們認識到了法治的後面還有人,法治是靠人去實現的。如果不把人治好,孤立的只講法治是沒有意義的,同時也是危險的,只有把人治好了,法治才具有意義。

其實西方國家同中國的情形相同,其本質都是人治。為什麼我們沒有意識到呢?是因為他們的法治披上了神的外衣。看似不是人治,說到底,神不是人造的嗎?那還不是人治嗎?也可以說,人造了神,人通過神去治人。中國沒有神治是因為歷代的統治者大都不相信神能治理國家,所以才用人治。西方有神,靠神治理,(據說美國憲法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說美國是神治理下的國家)神又是人造的,最後還不是人治?只不過是拐了個彎罷了,其實中西最終都是人治。

最後,所謂孤立的法治是不存在的,法治好比一個小推車,人不推,小推車是不會自己走的。所以說,沒有人治就沒有法治,古今中外同是一樣,法治的根本是人治!

『肆』 大學生應該怎樣增強法制觀念

雖然現在的大學生接來受了比較好的教源育,能夠為國家、為社會貢獻不少力量,不過有的大學生因為法治觀念比較薄弱,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社會現象的引誘,從而犯下錯誤。那麼,您認為大學生如何樹立法治觀念更好呢?

01
首先大學生要知法懂法。
作為一名大學生,首先要對國家的憲法、法律等做到認識和了解,甚至進一步深入透徹的去學習。大學生如果連法律都不懂,又如何去體會到憲法精神,又如何去維護法律呢。

02
其次大學生應該多參加一些與法有關的活動。
有的時候一些社會媒體,或者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等也會組織一些與法律有關的活動,或者一些競賽、考試等,大學生其實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去參加的。

03
再次大學生應該多接受法治方面的教育。
如果大學生的法治教育課程設置得過少了,他們得到的教育變少了,很有可能會讓不少大學生對法律的認識不到位、不全面,這樣對法治觀念就顯得淡薄一些。所以,應該加強對他們的法制教育。

04
最後還要加強對國家安全方面的教育。
大學生僅僅接受法制教育還是不行的,還應該加強國家安全方面的教育,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樹立大學生的愛國之心,讓他們更自覺的去維護法律。

『伍』 以仁治國和嚴法治國的利與弊。 字多一點,但不要百度的

個人以為歷史上從沒有純粹的仁治和法制~二者原本就是缺一不可的~以仁為本,以法為制。便是執政之道~為政者要以法為制來實現最終的仁。

『陸』 法治與仁治,哪個比較好

我認為二抄者一剛一柔,應剛柔並濟好,二者相輔相成。以仁治對被教育者先教之以道德,同時約法三章,明令禁止,如犯令,先曉之以理,即先前教之道德,同時視情況予以相應的處罰,處罰過後最好要有相應的安慰或道德教育

『柒』 為什麼中國人重人治大於法治

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講法治的法家人物及思想全清除了,中國長期強調儒家思想的仁治,即人治。

『捌』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制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制的影響是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即「仁者愛人」和「克
己復禮」,仁禮之道具體派生出家族主義,而家族又是中國法律所著重維護的秩序。

1、「仁」對我國古代法制的作用

孔子的「仁」,貫徹給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恕」字。

我國古代歷代王君也正是意識到了仁義和寬恕的貢獻,才使得當時的法制不斷從野蠻走向文明,西周的「有德」就是得民心,針對商紂王亂刑無辜,周朝的法制思想轉變為「明德慎罰」以達到保護臣民的目的。

歷史的見證無不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仁義道德對中國法制發展的巨大貢獻,這里的仁德思想與我們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所貫徹的以人為本理念也是一脈相承的,真正做到以史為鑒,才能更好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禮」對我國古代法制的作用

「禮」亦是孔子的儒家學說中極為重要的思想。

義在其中,義體現為禮,禮是人內心的義的具體實現形式。一方面,禮是統治者根據人民面臨的實際生活狀況也就是「中」的原則制定出來的,因此,禮就是「中」的哲學思想的體現。另一方面,禮,尤其是周禮,是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

在中國法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法」的內涵不斷豐富 ,而且許多「禮」的內容也逐漸融入其中。西周時期, 周公制禮, 呂侯制刑, 禮與刑成為當時兩大部門法。禮是調整行政、經濟、軍事、民事、訴訟各方面的綜合大法, 刑是定罪量刑的法律。

(8)仁治與法治擴展閱讀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1、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2、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范。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

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范,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3、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4、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玖』 中國到底是法治還仁治或者說是權治,法治要取證,仁治是仁性化………

我認為二者一剛一柔,應剛柔並濟好,二者相輔相成。以仁治對被教育者先教之以道德,同時約法三章,明令禁止...

熱點內容
泉州勞動糾紛律師 發布:2025-05-21 09:24:30 瀏覽:840
立法應該應 發布:2025-05-21 09:10:16 瀏覽:307
司法解散之訴 發布:2025-05-21 09:09:29 瀏覽:462
法官你好 發布:2025-05-21 08:59:04 瀏覽:224
市民法概念 發布:2025-05-21 08:54:58 瀏覽:230
法官偽造事實是否違法 發布:2025-05-21 08:54:12 瀏覽:774
生產車間員工守則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1 08:49:45 瀏覽:716
企業物業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5-21 08:49:37 瀏覽:746
行政法民法刑法的區別 發布:2025-05-21 08:49:35 瀏覽:450
殺枉法法官 發布:2025-05-21 08:37:44 瀏覽: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