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治國思想

道德經治國思想

發布時間: 2021-01-20 03:15:26

㈠ 老子和莊子的治國思想

對!老子和莊子的治國思想是:無為而治。

㈡ 老子的道德經,大家是怎麼理解的,關於無為而治的治國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 而展開的。形而上的"道"是我們人類的感覺知覺所不能直接接觸的。如果這 個形而上的"道"不與人生發生關系,那麼它只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學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濃厚,但他最關心的仍是人生與政治的問題。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實到經驗界中,老子認為凡是自然、無為、柔弱等觀念 都是"道"所表現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無為"的觀念,成為《老子》一 書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觀念都是圍繞這個觀念展開的。 無為是道家思想,是老子提出來的。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 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 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布,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 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 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 效果。這和第三章所說的:"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為無為, 而無不治"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 道的。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 前進。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為"一一亂為、妄為。"為無為"是講從"無 為"的態度去"為"可見老子並不反對人類的努力,老子說:"萬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創造、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眾的事業。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佔有沖動。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 就在於人人擴張一己的私慾。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為、不要貪、不要爭 奪、不要佔有、不違背規律.

㈢ 老子和莊子的治國思想是:

無為而治

㈣ 老子的治國主張主要是什麼

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張。無為,即「不為物先,不為物後」,順乎自然以為治。無為是實現無不為 、無不治的前提和條件,「以無事取天下」。《漢書·藝文志》說:道家的無為政治主張是「君人南面之術」,道出了無為政治的基本精神。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主要包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等內容。莊子更主張君主應該無欲、無為、淵靜,「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無為而治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有很大的影響。漢初的黃老之學吸取了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適應秦末政治動亂之後,民心思定的形勢,強調清靜無為,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對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採取不幹涉主義或少干涉主義,藉以安定民心,發展社會生產。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思想在當時起了積極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統治者都曾利用無為而治的思想協調處理當時的社會矛盾,並有所收效。魏晉玄學家則通過宣傳無為而治,引導人們消極、遁世、清談、無所作為,對社會產生了消極影響。

老子的無為思想老子的哲學並不是一種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學體系,而是一種生命的智慧,一種對「道」的追尋。老子「道」的學說,就是對宇宙萬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遠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實踐之中。對於個體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礎;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則是一種達至善治的智慧。雖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稱,但其背後的濟世情懷,卻值得反復體味。老子的哲學是一種大智慧,對於人類一切事務,包括管理在內,都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其中,無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響力的。「無為」,在老子那裡意味著「道法自然」,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即自然」,是老子哲學的基本觀點。老子將「道」視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則是「常無為而無不為」,即「道」對於宇宙萬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就道生成萬物、成就萬物而言,道是「無不為」的;就道對於萬物「不辭」、「不有」而言,道又是「無為」的。從本質上講,這是「無為」與「無不為」的有機統一。天地萬物的生成與存在,皆是「無為也而無不為」的。老子正是從這一思想出發,認為治國安民,要反對「有為而治」,而主張「無為而治」。在他看來,「為無為,則無不治」,「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聖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無為」看作聖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既反對儒家推行「以德治國」,又反對「以智治國」。指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子;國家混亂,有忠臣。」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同時老子也反對兵家的「以力治國」,反對暴力戰爭。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張「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只有推行無為而治,才能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會。

無為無所不為

「無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老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諸侯混亂,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放縱,造成民不聊生。在這種情形下,老子提出了無為思想,呼籲統治者要「無為而治」。他說: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好靜」是針對統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的,「無為」是針對統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無欲」是針對統治者的貪欲而提出的。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治」,有管理而不幹涉,有君主而不壓迫。讓人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夠安平富足,社會自然能夠和諧安穩。

「無為」就是不做任何違反自然規律、有損道德規范、違反社會法則,有害眾生的事。但這里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老子說過「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這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老子還曾談道,「為無為,則無不治,」意思是說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做不到、辦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講的「無為」並不是消極等待,毫無作為的,而是「為無為」、「為而不恃」、「為而不爭」,即以「無為「的態度去「為「,去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有為有所不為

老子說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並不是說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幹,就什麼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時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給自足,無需統治者來組織生產和交換,用誰來「為」,一切順乎自然地進行。而統治者一旦「為」,則是為修建奢華的宮室而催逼苛重的稅賦,或是為發動吞並他國戰爭而拉夫抓丁。這樣「為」則百姓遭殃,社會動盪,「無為」則人民閑適、社會安寧。因此,「無為」是不妄為,不亂來的意思。是說統治者行為要順應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並按照規律去定相應的法律、制度、不輕易變更,人們在這樣的法律、制度下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努力去做。

「無為」追求的是奉獻,「無為」的結果,恰恰也成為「有所作為」(有奉獻)。

不爭自有成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唯獨最為贊美水。他認為,「不爭」是美好「水德」的一個品質。老子曾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里的「不爭」,一是指無私,水利養滋潤了萬物,而又並不從萬物那裡爭取任何利益自己的東西;二是指與世無爭,不僅是在被自己滋潤了的事物那裡不爭,面對世間一切,它都不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立於不爭而無憂,立於不爭而有成。」

㈤ 中國古代的三種主要治國思想有哪些統治階級是如何應用的

中國古代的三種主要治國思想有人治、法制、無為而治。統治階級應用人治。

人治是「法治」的對稱。又稱「賢人政治」。關於依靠執政者個人的賢明治理國家的治國方式和理論主張。在中國,儒家的政治思想中提倡人治。

法治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

(5)道德經治國思想擴展閱讀:

人治就是個人或少數人因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其特徵是權力一元化的狀態。這是一種單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級森嚴的「線狀」控權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於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與國家權力間的橫向控制,從而滋生「獨裁」與「專制」。

而憲政賴以建立的權力基礎卻是社會上的多元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間互相控制、相互制約而結成的多元化「網狀」控權模式。「人治」的一元化傳統及「線狀」控權模式是憲政生成的政治障礙。

㈥ 道德經的 核心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6)道德經治國思想擴展閱讀

綜述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㈦ 一、談談你對「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理解。它體現了老子的什麼治國思想

答案三百字左右........沒有分你找不到的
體現了老子提倡人們修道修德的一貫主張。「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條件和關鍵是下一句「以道蒞天下」。只有道布天下了,即天下人都來學習《道德經》,修道修德,當官的「以百姓之心為心」,老百姓都不為私利而爭斗,和睦相處,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了,才有可能做到「治大國如烹小鮮」。
治大國如烹小鮮」原文為「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老子的一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章。
關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一種解釋說,小鮮是很嫩的,如果老是翻過來、翻過去,就會弄碎了;因此治理大國也不能來回折騰。這種解釋雖然接近本意,但沒講到「妙」處。懂得烹飪的人都知道,烹飪技術(?藝術)的核心部分,就是掌握火候。而小鮮,又是各種烹飪材料中最為嬌嫩的,更要細心伺侯。所以治理大國的最高境界,就是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那麼,怎麼掌握火候,大國又如何可以被比作小鮮?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但也可以大而化之道來。簡單地說,治理國家,首先要考慮人民的性質。從經濟學角度看,人民的性質就是趨利避害。如果政府能夠提供和維系一套基本制度,在這一制度下,任何個人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時,就對社會有利;在做對社會有害的事情時,就對自己有害,就可以使全社會的成員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使社會繁榮起來。一般而言,這套制度包括保護產權、維持秩序、調解糾紛的功能。 一旦有了這么一個制度框架,人們明確地知道什麼是自己的成本,什麼是自己的收益,從而自動地按照對成本和收益的計算行事。
非原創...

㈧ 道德經中有關治國思想的表述有哪些

2013年1月5日 - 而且,老子的治國思想非常超前,與西方近代政治理念往往...第一,關於老子其人和《道德經》的版本問題 老子這個...《道德經》裡面那些看起來像是純哲學的

㈨ 老子的治國思想在哪老子的治國思想

老子的思想體現在西漢初年"修養生息"的政策上,當時國家凋敝,百業待興,而老子的清凈專無為,無為而治正屬好為統治者所用.但西漢初年的統治思想並不是照搬老子的學說,而是一些學者在老子學說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形成的,稱為"黃老學說",更好的為統治階級服務.

熱點內容
如何理解行政法律關系 發布:2025-05-24 13:02:22 瀏覽:576
機器人實驗室安全條例 發布:2025-05-24 13:02:21 瀏覽:536
2017治安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24 12:33:24 瀏覽:834
王征強律師 發布:2025-05-24 12:30:08 瀏覽:462
躁鬱症婚姻法 發布:2025-05-24 12:18:02 瀏覽:71
二十一條條例 發布:2025-05-24 12:13:31 瀏覽:931
希音道德經 發布:2025-05-24 11:56:29 瀏覽:494
勞動法上特殊崗位津貼 發布:2025-05-24 11:34:40 瀏覽:992
公司道德講堂 發布:2025-05-24 11:32:16 瀏覽:344
深圳勞動法節假日 發布:2025-05-24 11:26:55 瀏覽: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