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善
1. 《道德經》中:和大怨,必有餘怨,「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如何解釋
釋義: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妥善的辦法呢?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會有殘余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人。
(1)道德經講善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二、賞析
本章提示為政者不可蓄怨於民,警告統治者不要激化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因為積怨太深,就難以和解,用稅賦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會構怨於民。為政者應該像有道的聖人那樣,行「無為」之治,以「德」化民,給予而不索取,不擾害百姓。這就是「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道德經》語言極為精闢,是至理名言,形成諸多成語、格言、座右銘。其語言非常講究藝術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方式,使詞句准確、鮮明、生動,富有說理性和感染力。
2. 王菲,佛祖道德經講,幸福不能建立他人痛苦之上,就是在做善,好好悟
《道德經》是春秋復時期老子(制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被譽為萬經之王。[1]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3. 《道德經》所講的「天地無親,常與善人」該如何解釋
天地來孕育萬物!其道至偉源!其德至聖!故有人雲:天地有好生之德。然天地無親,通俗的說天下萬物都不是她們的親戚!誰做了好事或壞事她都會秉公而斷。常與善人呢更好理解了,我(天地)有好生之德!你們誰和我一樣,我就喜歡誰!有好處就想著你。誰跟我(天地)反著來我就討厭你,但因我有好生之德!開始我不給你計較,但你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危害天下眾生就不行了!只能找機會收拾你了。後亦有詩一首曰: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4. 道德經裡面,善是什麼意思
liuhua :你好。
《道德經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專斯不善矣。
有無屬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在原文中第二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
直譯: 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丑惡的存在。
善與不善(惡)相對,相比較而言。
例如:母氏聖善。——《詩·邶風·凱風》
善,德之建也。——《國語·晉語》
【善】:心地仁愛,品質淳厚:善良。善心。善舉。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
好的行為、品質:行善。懲惡揚善。
5. 道德經第五十章中"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怎麼理解
其實老子在五十章的前半段已經提出一個概率問題「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後面衍生的在字面上可以解釋為:「所聞善於養生者,行路不會遭遇猛獸的攻擊,入戰場不披戰甲,犀牛都不願用其角,猛虎都不用其爪,敵兵無法向他下刀。這是為什麼呢?因他未處死地。」
但顯然老子所要表達的並不只是字面所指,而是更深層的含義,這里就要回到更早的幾章去綜合理解,比如四十四章的「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三十一章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第八章的「上善若水」等等,這些章句無不是在告訴和提醒我們行走世間所要時刻注意的。
路行不遇兕虎,其實人行路有多少概率會遇到猛獸呢?猛獸又怎會平白無故跑到大路上襲擊人?個人認為老子這里所指的應該是那些懂得不去走歧途,並懂得遵循道去解決問題的人,這些人即使遇到困難危險,也能夠化險為夷。
入軍不被甲兵,真的上戰場誰能不穿盔甲不帶兵刃呢?又不是有金剛不壞之身,顯然老子並不是想提出那麼玄乎的建議,只是在告訴世人應該保持善性,如果能夠減少戰爭,那有多少百姓士兵能安享人生啊!就算真的無法規避戰爭,也不應該製造過多殺戮,因果中,行善的人總是令人崇敬的,史上有不少因仁善於人,從而避免了殺身之禍的例子。
以其無死地,一個人沒有招惹危險和製造危險殺戮的禍心,當然也不容易被捲入是非中,自然安泰~
6. 道德經「善復為妖」何解
妖與善相對來,是作惡的意思。《自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中與善相對的是「不善」,可知「善之為善」,盡管「不善」,卻並不「妖」。「善復為妖」一句,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文雲:「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意思是:寬厚的政治看上去好像很糊塗,什麼也不做,但老百姓卻能淳樸善良,安居樂業;刻薄的政治好像什麼都知道,而其治下的百姓卻奸詐狡猾,刁鑽古怪。可見不能一概而論,禍患中隱藏著福祉,福祉中又包含著禍患。誰知道行政的標准究竟是什麼?行政的標准就是不固執己見,沒有一貫正確永久不變的東西,所謂聖人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若非如此,則「一貫正確」很可能變成一時權宜之計,行善也很可能就是作惡。在這里,「善」與「妖」兩個字,都要從行政的角度上去理解。
7. 《道德經》所講的「天地無親,常與善人」該如何解釋
《道德經》所講的「天地無親,常與善人」該如何解釋?
你只要真的打開心去了解,天地父母回的大愛就答會流入越多。這就是《道德經》所講的「天地無親,常與善人」。沒有偏私。只要你把心打開,更多的能量、更多的大愛,就會流入你的心中!不管你是哪裡的宗教,不管你是哪一個國家的宗教,不同的宗教,天地父母都是平等地對待。
耶穌也是一樣在告訴我們:「你們要去看天地父母的大愛,要讀懂這一部無字天書。」有沒有?他也一樣指著天地父母,他不是指自己啦。大家要去看懂這一部無字天書、大地風雲經,了解天地父母。
8. 關於道德經中的七善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理解:
老子認為水是上善的。
因為水滋養萬物,萬物離不開水,水卻從來不跟萬物爭。同時水往低處流,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它自願處在最低、最臟的地方,這是人所做不到的。水不分別,不選擇,對待無論好壞環境都一視同仁、謙虛守下。所以水最接近道。
水的七種品質:
居善地。水對於地位是無可無不可的。別人都爭上位,水就心甘情願地居下位。「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一個人姿態越高、地位越高,就越少有人能夠跟他交往、願意跟他交往,因此他就會越孤獨。人應該學習水,處得謙下,才能學到更多。
心善淵。水居下,卻不埋怨、不嫉妒、不反抗,兼收並蓄,才能博大深沉。它在最低處,匯聚所有細流,於是造就寬廣的大洋。如果大海很挑剔,不願意要小的、臟的河流,它又如何能夠成為大海呢?不計較大小好壞的吸收,像大海一樣融合、沉澱、自凈,方能博大深沉。
與善仁。水仁愛萬物、滋養萬物,毫不吝嗇。不會因為你是壞人就不讓你解渴,不會因為你喝得多就驅逐你等等,只要你需要水,主動接近水,就會得到水的幫助。我們應該學習水的這種平等向善、有求必應的品質,不管對方與自己何種親疏恩怨,我們一視同仁。
言善信。水有信期,江海的潮汐時間非常准確。同時水對於萬物的反映就像鏡子一般實在,美的人能從里頭看到美的樣子,丑的人能從里頭看到丑的樣子,決不會有半點欺騙。人要學習水守時、誠信、真實的品質。
政善治。水流分布條理有序。水又取法於地形,把它放在碗里,它就是碗的形狀;把它放在江河,它就是江河的形狀。水流分布條理有序。並且靜態的水面永遠都保持水平,一瓶水無論你怎麼翻倒,水的平面總是平的。人像水學習,無論何種環境、都能適應、因地制宜、公平公正。
事善能。水能繁育萬物、能解動物口渴、能載船使之航行,能洗滌去污等等。水不刻意作為,卻有能作為的品質。所以平時各種粗鄙瑣碎的事情都會做,處理大事就會變得簡單輕松。人平時要具備一定的技能,做起對應的事來才能游刃有餘,這是水給我們的啟示。
動善時。水的變化因時而異,春夏變暖萬物復甦,水流就變得湍急以便灌溉萬物;冬天變冷萬物沉寂,水也就凝結為冰塊。因此人們做事時都要掌握時機,該動時動,該止時止,這是流水對我們啟發。
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安守謙下、心胸博大容物容人容世、交往仁愛有加、說話謹慎誠信、為政井井有條、做事憑借能力、行動掌握時機等等。這些都是人人應該學會的。如果人人都具備了水一般的善舉,那麼社會就沒有動亂紛爭,也就不會出現重大災難。
9. 《道德經》裡面的「善」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的「善」的意思是:心地仁愛,品質淳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