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戰後日本的法治模式

戰後日本的法治模式

發布時間: 2021-01-26 20:19:09

A. 二戰後,日本憲法是怎樣出台的

簡單點說,是美國主導下制定的,看這篇文章
二戰後,日本憲法是怎樣出台的?
許錫良:二戰後,日本憲法是怎樣出台的?日本在二戰戰敗之後,實際上是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民主法治之路,二戰之後,日本人雖然仍然幻想仍然以明治維新時期的憲法為藍本進行有限的修憲重建的活動, 但是,日本作為一個無條件投降的戰敗國,在美國人面前哪裡有討價還價的本錢與資格?因此,一部全新憲法竟然就那樣在美國幾個中下級軍人的談笑風聲中出台了,並且延用至今,這部憲法,對日本明治政府時期的憲法基本上是完全否定了,這使得日本有了一個徹底革新洗面的機會。正是二戰之後的這個日本憲法,使得日本在政治體制上徹底擺脫了軍國主義的陰魂的纏繞與束縛。重新思考日本這個新憲法產生的過程,確實是一件有意義的歷史事件。
一、美國人接管之下的日本__飢餓得「虛脫」,過「筍式」生活的日本
二戰結束,日本戰敗,以無條件投降而告終。所謂無條件投降,就是對勝利者百依百
順,只求保存爛命一條。那時整個日本,都處於一片廢墟之中,整個日本都處於一片戰火之後的飢餓中。在戰敗之後的頭兩年時間里,整個日本都因為飢餓而「虛脫」了。所謂過「筍式」生活,把自己的物品,包括衣物一件件像剝筍一樣剝下來,用來換食品,維持生命。當時的日本,什麼都不能說,什麼都沒有資格談,唯一希望的就是能夠有飯吃,能夠把命保留下來。當時,在日本的佔領軍最主要的是美國的軍隊。最高司令官是著名的麥克阿瑟將軍。這個指揮美國太平洋陸軍,不斷地用蛙跳戰術,橫掃日本太平洋軍隊的三星上將,實在是一個精明過人的人。照說,日本在這樣一位外國的將軍統治之下,是不會有什麼出路了。雖然日本歷史上,一向有將軍幕府統治的傳統,但是,在一位藍眼黃毛的西洋人將軍的統治之下,還是歷史上的頭一次。這位全權代表美國政府的最高司令官,一到日本,就擁有主宰整個日本的大權,包括日本最神聖的天皇的生殺大權。日本投降沒有幾天,日本天皇裕仁就幾次三番去跑去拜見麥帥,這不僅是帶著他個人的前途與命運,其實,更關繫到整個日本的前途與命運。那時日本的報紙刊登出了日本天皇拜見麥帥時的照片。照片上的麥帥高高大大,足足高出日本天皇一個頭,神氣活現地叉著腰,審視著比他自己足足矮一個頭,也年輕二十多歲的天皇陛下,而天皇一副完全臣服的神態,顯得猥瑣不堪,毫無精神與主見,眼神里顯示出一片茫然的氣色。當時,這幅照片刊登在日本最重要的報紙《讀賣新聞》上,立即引起了整個日本的一片嘩然。自然,當時,日本的臨時政府是千方百計地阻撓這幅照片刊登出來的。無奈,美國軍方不同意,要求一定要刊登出來。可見,當時整個日本的境遇是多麼悲慘。但是,正是日本天皇的這種低姿態,贏得了麥帥的好感,從此奠定了麥帥對天皇,乃至對整個日本的大政方針與政策的態度,甚至憲法修改時的基本原則。二戰結束時,日本,雖然名義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重大決策都要徵求美國佔領軍麥克阿瑟將軍的旨意,完全要看美國人的眼色行事。而美國佔領軍也不是直接統治日本人,而是通過一個盟軍司令部下設的GHQ(系GeneralHeadquarters的縮寫,意即佔領軍。)民政局來指導日本政府內閣的行政工作。戰後,日本的憲法修改提案,也就是正式生效的這份提案,就是這個民政局組織編寫出來的。這個民政局看來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民政局,因為他直接指導日本內閣的行政,甚至也可以命令日本天皇,(1948年就下令要日本天皇在全國各地進行以憲法精神為主要內容的政治巡查宣傳),也可以直接發號施令,日本的一切重大決策,都來源於這個民政局。這個民政局的權威除了來自於美國強大的佔領軍之外,還有得到了絕大數日本平民的擁戴。這是後來這個民政局能夠順利地制定憲法並且得以推行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佔領軍,要徹底改變日本,就必須在政治制度上,通過憲法的修改來達到讓日本民主、自由、人性化的社會改造目的。這樣重新改 革日本的政治體系就非常必要,而日本政治統治體系的改變的頭等大事就是日本天皇的去留與重新安放的位置。
二,日本人企圖保持原來的明治憲法__建設有日本特色的民主政治流產 二戰結束,日本在美國佔領軍的直接領導下,組建了臨時政府,這些政府成員,內閣成員到首相,都是戰時的政治精英,與舊的體制有著特殊的情感與利益關系。對於他們來說,舊憲法並沒有什麼不好,沒有任何感覺是需要修改的。在得知美國佔領軍有修改寫法的意圖之後,這個臨時政府也組建了一個憲法修改委員會。起初,修改日本明治憲法核心成員包括有重大戰爭甲級戰犯嫌疑的兩次任日本首相的近衛公爵首相。直到,近衛首相被列入了甲級戰犯嫌疑名單,然後自殺之後,近衛首相才被清除出了憲法修改的領導地位。雖然近衛首相是甲級戰犯嫌疑,但是近衛的憲法修改意見卻是比較符合美國佔領軍的意思的。他明確建議,在日本修改後的憲法要把提出:國民的自由要先於法律。廢除日本貴族院。限制天皇的特權,僅將日本天皇當成一個國家的禮儀象徵。等等。卻因為近衛的自殺而中斷了。因此,日本另起一個臨時政府修憲指導委員會,委員長叫松本,因此日本政府的這個修改憲法小組,又叫「松本小組」。松本作為一個舊貴族,仍然保留了日本貴族的偏見與傲慢。他提出了修改憲法的「四項基本原則」:第一,天皇總攬統治大權的原則不可變更;第二,擴大議會的決議權,並相應對天皇大權進行限制;第三, 國務大臣承擔一切國務責任,同時,國務大臣對議會負責;第四,強力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權利,考慮對自由和權利侵害的賠償方法。關於天皇的去留,這個制憲會議 並不打算作任何改變,唯一的改變就是把原來明治憲法中的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改變為「至尊不可侵犯」,而且松本的這個原則根本沒有與麥克阿瑟將軍商 量過。這樣修改憲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要保住天皇,恰恰是要在憲法中變更天皇的權力關系及其在日本政治中所起的作用。如果這個不能夠改變,那麼反對天皇的國 民勢力會過激到把天皇完全廢除。物極必反,如果要真正保住日本天皇,那麼完全徹底地改變天皇在日本政治中的地位與作用是完全有必要的。頑固保守的日本臨時 政府及其制憲會議註定了要流產。其實,當時日本的臨時政府組成的閣員,並不是軍國主義者。像幣原首相,是親英派人物,從小愛讀莎士比亞與彌爾頓的著作,而 且即使做了首相也是手頭必備的常讀之物。吉田茂外相更是長期駐英大使,對英美國家有著天然的感情。松本也是在年輕時就准備做一個「全心全意的自由主義者」。但是,思想是一回事,實際上的身份利益是另一回事。松本當時試圖說服佔領軍司令部不要對日本明治憲法進行修改,理由是要建設有日本特色的民主政治。因為日本文化傳統與日本國民不會適應歐美國家的自由、民主法治政治。他在致GHQ當局的報告中這樣寫到:「法律制度非常像某種植物。如果從本國的土壤中移植到外國,就會退化甚至死亡。歐美的有些玫瑰品種,在日本種植,就會完全失去香氣。」松本在這里仍然堅持明治憲法中的德國立法行政法和「國家機構論」。建設有日本特色的社會主義論調,顯然是不能夠被美國人所接受的。美國人不相信這個論調,是基於對普世價值追求的自信。
三、《明治憲法》究竟是怎樣一部憲法__德國為父本,英國為母本,日本武士為接生婆 要修改《明治憲法》,就必須明白明治憲法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憲法。這部憲法頒布實施於1890年,到1945年日本戰敗時,實施了不過65年時間。要說日本的發展與這部憲法無關實在是說不過去的。但是,日本走上戰爭的泥潭與這部憲法也是密切相關的。這部憲法是一部「雌雄同體的生物」,也就是以德國專制的 憲法以父本,以英國的君主立憲為母本,再由日本武士接生的混血兒。這部憲法最明顯的特色就是神化了天皇,同時提供武士道精神為日本人的精神,神道教被尊為 國教。這樣一部憲法正是促使日本走向軍國主義道路的根源。不來一個徹底的修改,日本又必然會走一次大戰之後的德國納粹之路。因此,當時的《波茨坦公告》明 確地提出:「必須永遠消除那些欺騙和誤導日本人民征服世界的權力與勢力」,「日本政府為日本國民間民主傾向之復興強化去除一切障礙。應當確立言論、宗教和 思想自由,以及對基本人權的尊重」。因此,只有日本達到了建立順從日本國民自由意志,有和平傾向與負責的政府,那麼盟軍才可以從日本本土撤離,從而讓日本 人自治。當時美國華盛頓白宮對日本憲法修改的主意也早就定了,這個主意現在看來顯然是遠比佔領軍司令部更為激進。他要求一定要修改日本憲法,而且要「應當 鼓勵日本人廢除天皇制,或是沿著更為民主的方向對其進行改革。」因此,日本人的憲法是在美國人的強迫命令之下進行修改工作的。
四、美國人與日本人各起一個修憲隊伍___GHQ
民政局制憲會議與松本制憲會議 美國人對日本修憲的旨意,是沒有討價還價餘地的。不過,方式與方法卻是可以謹慎斟酌的。美國盟軍給了日本臨時政府一個修改憲法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日本 政府顯然是沒有能夠很好利用。在完全不徵求美國佔領軍的意思的前提下,自行搞一套。這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美國人不動聲色。當時的日本雖然是在美國人的統治之下,但是,日本的所有的媒體都是相對自由的。也就是,新聞輿論不必看日本政府的眼色發表新聞報道,但是必須遵循佔領軍司令部頒布的新聞報道的底線, 因此在報紙上自由討論戰後日本憲法修訂的做法,得到了美國佔領軍司令部的支持。事前通過充分的醞釀與討論,美國佔領軍司令部下屬的民政局,很快就讓整個日本國民明白了美國人的意思。並且取得日本廣大民眾的認同與支持。當時的日本最大媒體《每日新聞》,常常把各家各派的修改憲法思路與方法,整版整版地刊登出來,供大家充分討論。當時最激進的要算日本***與自由民主黨派人士的修憲方案了。這些方案不但要堅持廢除日本天皇制,而且還要把日本像美國那樣設置成一個互相獨立的聯邦,各聯邦都有自己獨立的政府、憲法與議會。對日本國民對日本捲入戰爭的罪惡之中的歷史與思想根源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許多不同的聲音同時出 現在日本的各種大小的報刊上。這個過程對日本制憲會議的內容與主題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根據當時的媒體調查,至少有90%以上的日本國民,擁護美國的改革指導方針。當美國人看到日本臨時政府對憲法修改草案之後,完全徹底地失去了對日本臨時政府的信心,因此,在日本國民、臨時政府,甚至包括華盛頓白宮都完全不 知情的情況下,GHQ民政局秘密組建了另一個臨時制憲小組。玩起了類似於美國當年在費城的五十五人制憲小組會議的游戲,而且所用的時間更為短暫。這個制憲 小組共二十四人,沒有一個日本人參加。由當時民政局局長惠特尼准將親自領導與指導。這個制憲委員會必須搶在由多國組成的「遠東國際委員會」生效之前,制定出日本的憲法。制憲會議地點就設置在東京第一生命大廈第六層的舞廳。把舞廳圍起來,十分像一個巨型的牛欄。後來,這個制憲小組的討論地點就乾脆叫「牛欄」。
民政局制憲小組由24位官員組成。16位武官,8位文官,全部是美國軍隊的軍官。官階最高的是惠特尼准將,職位最低的是猶太女郎,年僅22歲,剛剛大學畢業的女孩子西羅塔,但是,她也是唯一有在日本定居生活與學習經歷,對日本社會有切身體驗的美國人,也是制憲小組中唯一精通日語的人。將她納入制憲小組,顯然是考慮到,如果沒有一個人懂日本,而來制定日本憲法這樣重大的事情,顯然也是不太合情理的。這24位雖然全是美國軍隊的軍官,但是卻沒有一位是職業軍 人出身。包括惠特尼准將在內。制憲人員包括:四位律師出身的陸軍上校查爾斯·凱德斯,指揮官小阿爾弗雷德·哈西,陸軍中校邁洛·羅威爾和陸軍中校弗蘭 克·E.·海斯。普林斯頓大學行政學博士米爾頓·埃斯曼中尉,報紙編輯兼發行人、海軍中尉奧斯本.海格,華爾街的投資家,陸軍上尉弗蘭克.瑞佐等等,類似這 樣的身份的人,佔了二十個,真正法律出身,有律師資格的僅四人。就是這樣一個臨時班底,他們的效率卻是奇高的,他們在討論過程中,完全排在了官階與年齡的限制,每個人都能夠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完全是平等自由的探討。因此,僅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在完全不參考日本明治憲法與日本歷史的情況下,就把一 部在戰後六十多年時間里讓日本發展的憲法制定出來了。也就是這部憲法,後來成就了日本今日的樣子。當然,憲法雖然是他們親自草擬出來的,但是,思想靈魂卻是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將軍的。
五,新憲法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阿克阿瑟將軍在制定憲法之前,作了一個簡短的,也可以說是後來日本憲法的基本指導思想。第一,天皇處於國家元首的地位。皇位世襲。天皇的職務和權能將基於憲法行使,並為憲法所示的國民基本意志負責。第二,廢止作為國家主權的戰爭權力。日本放棄以戰爭為手段解決本國紛爭及至保持本國的安全。日本的防衛和保護,依靠的是打動當今世界的崇高理想。不批准成立日本海陸空軍。日本軍隊不被授予交戰權。第三,日本的封建制度將終結。貴族的權力除皇族外,以現在者一代為限。華族今後不再享有國民、市民之外單獨的政治權利。預算模仿英國制度。
這個由當時美國中下軍官組成的、年輕的、充滿活力的GHQ民政局日本憲法起草小組,對最高統帥的指示,作了最合乎自由主義的解釋,天皇的位置雖然被定位為國家元首,但是,卻與英國國王一樣,完全是一個虛君。只是在禮儀上代表國家,只起到一種國家的「象徵」的作用。由於唯一女性西羅塔的介入,因此,日本憲法第一次明確規定了男女兩性之間的完全平等。這對日本也是一次了不起的革命。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由麥克阿瑟將軍規定的「日本的防衛與保護,依靠的是打動當今世界的崇高理想」,被作了較大的修改,允許日本成立不叫軍隊,而被稱為「自衛隊」的憲兵與海岸警備隊。因此,日本後來出現的軍隊,實際上有中國人的一份功勞。如果按照美國當時的意思,日本將永遠沒有自己的軍隊。盡管如此,美國制定的憲法仍然嚴格限制日本的自衛隊的獨立交戰權與保持海陸空軍的權利。也就是永久性放棄戰爭。而且,為了使日本憲法能夠得到較為穩定的行使,還決定在1955年美國駐軍退出日本之前,不許可任何憲法修正案出現。日本,從此,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教育,都在這部幾個年輕人,在「牛欄」,僅用一個星期制定出來的憲法之下,並且成為了今日發達之日本。日本的歷史在幾個年輕的美國 軍官的談笑之聲中得到完全徹底的改寫。
日本的憲法的成功,或許給我們這樣的啟示:一個國家最大的潛能來源於一個國家成功的公民教育。憲法無非是成就公民,並且保護公民。一個國家的政治,其實也不過如此。在公民教育面前,在憲法中所蘊含的普世價值中,其實既不會有什麼美國特色,也不會有什麼日本特色。那麼,中國特色呢?應該是由中國人自己來思考了。 2008年11月3日 (以上關於日本二戰後的憲法制定過程的相關資料全部來源於美國約翰。W。道爾著,胡博譯,《擁抱戰敗》,三聯書店,2008年9月出版,第324-352 頁。)

B. 戰後日本對外外交政策的特點

戰後日本外交大體分4個階段:
戰後初期日本沒有外交權(當時日本被美國佔領)。1951年9月,簽訂片面和約,恢復了主權國家地位。此後,奉行「追隨外交」。1956年12月,加入聯合國,此前,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實行「經濟外交」,即在美國庇護下以經濟力量為手段向外發展,達到發展經濟、培育國力的目的。經濟外交的重點是東南亞。日本通過戰爭賠償、貿易、投資等向東南亞實行經濟滲透。同時還不斷加強與美歐的經濟交流。

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經濟實力增長,推行「多邊自主外交」。當時,面對中美關系的改善,石油和美元危機的沖擊,美國戰略收縮及調整亞洲政策,日本田中內閣改變了向美國「一邊倒」的政策,走「多邊自主外交」路線。具體內容是:以日美同盟為基軸;藉助中國,抗衡蘇聯,1972年9月,中日兩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1978年8月簽訂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聯系,如制定了「新中東政策」,多方開展對中東、東南亞和非洲國家的經貿聯系與合作。

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開始「政治大國外交」。1981年5月,鈴木首相訪美關於「第三次遠航」的談話是個標志,緊接著1982年中曾根內閣公開舉起「要做政治大國」的旗幟。此後,歷屆政府都把「政治大國」當作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為此,日本作了一系列的努力: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實行「科技立國」代替原來的「貿易立國」;增強日元的國際貨幣職能;擴充軍費,由「專守防衛」轉向「攻勢防衛」;堅持「西方一員」的基本立場;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穩定、發展中日關系,繼續與蘇聯對抗,同時不放棄對話。

冷戰結束後開始全力推進「積極進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國邁進,「政治大國外交」有新發展。主要表現在:提出以美日歐三極為主導形成世界新秩序;利用日美政治軍事同盟與國際維和行動這兩個框架實現軍事大國化,加強軍事力量,日本軍隊裝備是亞洲最先進的,而軍事開支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在法律上制定國際和平合作法,積極突破向海外派兵的禁區,並且還與美國簽訂《防衛合作指針》,把「日本有事」改為「日本周邊有事」,為日本今後介入地區爭端埋下伏筆;積極開展聯合國外交,為爭取躋身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做准備;調整和改善與中國、俄羅斯的關系,在發展中日關系的同時,防範中國的傾向在加強,日俄關系有所突破,雙方達成暫時擱置北方領土問題,加強經貿合作的協議,但進展緩慢。

日本實現政治大國目標,既有許多有利因素(如經濟、科技實力,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和國際影響力都比較強),又有許多不利因素,根本問題在於它實行什麼樣的政策,能否正確處理大國關系,能否正確對待世界人民維護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願望,能否正確對待曾經發動過侵略戰爭的歷史。近年來,日本國內屢屢出現否定侵略歷史的言行,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C. 2. 戰後日本經濟模式的特點及其影響

特點:
1、戰後的民主化改革.
2、企業的積極投資.
3、豐富的優質勞動力.
4、高儲蓄率.
5、積極的技術引進.
6、高質量的教育水平.
7、較輕的軍費開支.
8、勞資關系、社會及政治上的穩定等
戰後的影響:
二戰後日本經濟在戰爭的廢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大為提高,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被稱為「日本經濟奇跡」。然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經濟」破裂以來,日本經濟持續低迷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高的。19 53―1979年日本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 10.9%,同期聯邦德國為5.7%,法國為4.2%,美國為4%,英國為2.5%。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 1980年猛增為13.3%,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7位躍升到第 2位,僅次於美國。西方有些學者把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稱為20世紀的「奇跡」。
戰後,日本為醫治戰爭的創傷,把戰時工業改組為平時工業,大體上花了10年時間。一般認為,1945―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復興期」,即國民經濟恢復和改組的時 期。 1945年 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發布無條件投降的停戰詔書,第二次世界大戰 終於宣告結束。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大規模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使日本民族遭受了一場空前的浩劫。 戰爭末期,包括慘遭原子彈 襲擊的廣島、長崎在內,全國共有119個城市化為廢墟,毀於戰火的住房達236萬棟, 900 萬人流離失所。近一半的工業設備、道路、橋梁、港灣設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工礦業生產急劇下降,如果以戰前1934―1936年平均水平為 100,1945年的工礦業生 產指數僅為60.2,1946年更跌到30.7。1945年農業歉收,大米產量只有常年的六成, 釀成了嚴重的糧食危機。由於物資極度缺乏,貨幣發行量激增,通貨膨脹日甚一日。

D. 戰後日本改革中勞動立法有哪三法

戰後日本改革中勞動立法,指戰後初期日本制定的有關勞工問題的立法:《工會法》、《勞動關系調整法》和《勞動基準法》,是日本戰後民主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

E. 戰後日本經濟模式的特點及其影響

一、模式特點:
1、財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財權由中央所掌握
從原則上講,各地方自治體負有自主經營財政的責任。行政上必需的支出,由各地區負擔。但由於各地方政府不可能都具備與所需經費相適應的稅收財源,而中央稅收額通常要佔稅收總額的70%,所以中央通過「下撥地方稅」、「讓與地方稅」及「國庫支出款」等,把中央收入的大部分撥付給地方政府。
2、金融方面
日本銀行的建立,始於1868年。1876年修改了國民銀行條例,1881年建立了日本中央銀行,同年又頒布了「日本銀行條例」。因此,日本銀行系統的發展及日本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有其悠久的歷史。戰後,日本重建了金融體系。日本現有兩套金融機構,一套屬於政府系統,另一套是在日本銀行監督下的各類私營銀行。
3、企業特點:

日本產業政策的成功是與日本企業獨有的特點相聯系的。日本企業間競爭的目標,不是尋求短期利潤的最大化,而是追逐市場佔有份額的擴大與維持。競爭結果,導致單位產品利潤及產品價格的不斷降低。企業還必須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並積累經驗,以不斷地改進產品質量,求得在競爭中獲勝。生產經驗的積累又形成了日本工人隊伍的穩定(終身僱傭制)及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資制。這兩種制度促進了有經驗工人對低級工人知識和經驗的傳授。政府也鼓勵私營企業對青工的教育和訓練進行投資。
二、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高的。19 53―1979年日本工業平均年增長率為 10.9%,同期聯邦德國為5.7%,法國為4.2%,美國為4%,英國為2.5%。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 1980年猛增為13.3%,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7位躍升到第 2位,僅次於美國。西方有些學者把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稱為20世紀的「奇跡」。

F. 戰後日本的對外政策

戰後日本的外交政策是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而改變的,大體經過五個個階段

一、戰後初期日本沒有外交權(當時日本被美國佔領)。
1951年9月,簽訂片面和約,恢復了主權國家地位。此後,奉行「追隨外交」。

二、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實行「經濟外交」
即在美國庇護下以經濟力量為手段向外發展,達到發展經濟、培育國力的目的。經濟外交的重點是東南亞。日本通過戰爭賠償、貿易、投資等向東南亞實行經濟滲透。同時還不斷加強與美歐的經濟交流。

三、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經濟實力增長,推行 「多邊自主外交」。
以日美同盟為基軸,藉助中國,抗衡蘇聯

四、1981年5月,鈴木首相訪美關於「第三次遠航」 的談話標志著「政治大國外交」的開始
1982年中曾根內閣公開舉起「要做政治大國」的旗幟。
此後,歷屆政府都把「政治大國」當作 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為此,日本作了 一系列的努力: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實 行「科技立國」代替原來的「貿易立 國」;增強日元的國際貨幣職能;擴充 軍費,由「專守防衛」轉向「攻勢防 衛」;堅持「西方一員」的基本立場; 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穩定、發展 中日關系,繼續與蘇聯對抗,同時不放 棄對話。

五、 冷戰結束後開始全力推進「積極進取」外交
主要表現在:提出以美日歐三極為主導形成世 界新秩序;利用日美政治軍事同盟與國際維和行 動這兩個框架實現軍事大國化,加強軍事力量, 日本軍隊裝備是亞洲最先進的,在法律上制定國 際和平合作法,積極突破向海外派兵的禁區,並 且還與美國簽訂《防衛合作指針》,把「日本有 事」改為「日本周邊有事」,為日本今後介入地 區爭端埋下伏筆;積極開展聯合國外交,為爭取 躋身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做准備;調整和改 善與中國、俄羅斯的關系,在發展中日關系的同 時,防範中國的傾向在加強,日俄關系有所突破, 雙方達成暫時擱置北方領土問題,加強經貿合作 的協議,但進展緩慢。

G. 二戰後 日本憲法 對日本政治體制進行了哪些重大改革

二戰後,日本實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天皇為版國家象徵,無權參與國政權。國會是最高權力和唯一立法機關,分參、眾兩院。內閣為最高行政機關,對國會負責,首相【也稱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選舉產生,天皇任命。

H. 簡答題目:戰後日本憲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日本國憲法》(昭和憲法)
1946年(昭和21年)11月3日公布
1947年(昭和22年)5月3日施行
《日版本國憲法》(又被稱為「和權平憲法」)是自1947年來日本創建立法的文件,提供了日本政府的國會制度及保障了一些基本權利。根據憲法,天皇是國家名義上的主人,但只能扮演「純粹儀式上的角色」(也就是國家的精神領袖)。這套憲法較為著名的地方是其第9條「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
這套憲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軍佔領(Allied Occupation)時期撰寫的,打算以自由民主的模式取代大日本帝國制度。這套憲法自採用以來,沒有什麼大改動。

I. 戰後日本政治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戰後日本政黨政治》是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振鎖。
本書以史為序,按照上版述分期權,敘述戰後日本政黨政治的沿革與演進。全書分四章十二節。第一章第一節簡略回顧了戰前日本政黨的基本情況(政黨的起源、發展、衰退與崩潰)。從第一章第二節開始,基本上以內閣為序,論述了戰後日本政黨政治的恢復、五五年體制的形成、自民黨長期政權的興衰以及「後自民黨時代」日本政黨的人化組合等。
本書的主要特點是:對戰後日本政黨政治進行了較為詳盡、系統的分析,尤其對自民黨長期政權的興衰過程、原因及其對內對外政策做了比較系統、客觀的論述,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自民黨「一黨優位制」等學術觀點,並有較為詳盡的論述;附錄部分的資料、圖表較為翔實,對學術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J. 二戰後美國對日本本採取了哪些措施

總結起來,二戰後美國對日本本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五點:
第一、美國對日本進行獨占和政治改造。
二戰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保證了日本領土的完整性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單一性,有利於日本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同時,美國對日本進行了以民主、法制為基礎的政治改造。雖然這一切都是按照美國自己的意圖去實施的,帶有某些不徹底的痕跡,但為戰後日本走上和平建設、集中精力抓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第二、出於「冷戰」的需要,美對日政策由「限制削弱」轉向「扶日反共」。
二戰後,按照最初的沒想,美國要對日本實行限制和削弱政策,以達到永久控制的目的。但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日益強大,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引起了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極大仇視和恐慌。為阻止共產主義浪潮的擴展,美國迅速改變了對日政策,扶日反共,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從而促進了戰後日本經濟的振興。
第三、日本巨額戰爭賠款被取消。
按照國際法規定的通行慣例,戰敗的侵略國要向被侵略的受害國賠償。二戰後,美國出於利用日本反社會主義的意圖,不僅沒有索要日本的戰爭賠款,而且還阻礙和反對別國向日本索賠。我國雖非迫於美國的淫威,但1972年中國政府為了中日友好和邦交正常化,宣布放棄500億美元的賠償要求。這一切都大大減輕了戰後日本恢復經濟的負擔,成為日本經濟能迅速恢復和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四,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在戰爭期間,美國每年向日本發出幾十億美元的軍事訂貨單,把日本作為其生產軍需品的兵工廠和後勤供應的基地。這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由於美國忙於戰爭,其出口能力有所下降,這為日本商品打入世界市場提供了良機。
第五、美國的「核保護傘」戰略。
二戰後,日本作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盟國中的一員,被美國推向了亞洲地區「冷戰」前沿。於是美國從日本的「冷戰安全」和「制約日本」的雙重戰略考慮,為其撐起「核保護傘」,這不僅使日本大大節省了安全防務的費用,而且使其能夠集中資金和精力大力發展經濟。

熱點內容
道德經情侶 發布:2025-09-13 14:49:05 瀏覽:962
黨內重要法規匯編體會 發布:2025-09-13 14:47:15 瀏覽:741
無錫市律師網 發布:2025-09-13 14:20:43 瀏覽:134
吉林大學法律碩士學制 發布:2025-09-13 14:19:55 瀏覽:263
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提起行政訴訟 發布:2025-09-13 14:11:28 瀏覽:277
考勤規章制度模板 發布:2025-09-13 14:11:26 瀏覽:730
刑法面孔 發布:2025-09-13 14:07:03 瀏覽:630
民法典台詞 發布:2025-09-13 14:00:00 瀏覽:94
2013人大法律碩士復試名單 發布:2025-09-13 13:58:55 瀏覽:820
離家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3 13:51:43 瀏覽: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