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新婚姻法實施後今年起以下4類財產歸個人

新婚姻法實施後今年起以下4類財產歸個人

發布時間: 2021-02-10 05:23:49

1. 新婚姻法規定婚前個人財產婚後屬於個人所有是嗎

一方的婚前財產是指一方婚前已經取得的財產,包括動產和不動回產。一方婚前財產可分為以下4類:1、個答人所有的財產,如工資、獎金,從事生產、經營取得的收益,知識產權的收益,因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資本收益以及其他合法收入。2、一方婚前已經取得的財產權利,如一方婚前取得的債權等。3、婚前財產的孳息,包括個人財產婚前孳息。4、一方婚前以貨幣、股權等形式存在,而婚後表現為另一形態的財產。夫妻一方的婚前財產,不管是動產還是不動產,是有形財產還是無形財產,只要合法取得,就依法受到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如果是屬於夫妻一方婚前的財產,即使是離婚,對方也是分不到的,所以一旦夫妻之間因感情不和導致離婚,出現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第一步就應該是弄清楚哪些是屬於一方婚前個人財產,明確了自己的婚前財產,才能更好的保護自身財產不受侵犯。

2. 新婚姻法中怎麼規定屬於個人財產還是共同財產。如果屬於個人,要提供什麼證據呢

在新婚姻法實施後,更多的人才是對於夫妻錢的財產問題財產濃厚興趣,但是很多人對於夫妻共同財產的規定及特點和認定了解不太詳細,本文華律小編為您注重介紹如何界定夫妻共同財產和個人財產。歡迎閱讀,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新婚姻法關於哪些是夫妻共同財產的規定及特點
哪些是夫妻共同財產,新婚姻法對此有哪些規定,它具體有什麼特點:
(一)新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 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1、工資、獎金;
2、生產、經營的收益;
3、知識產權的收益;
4、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5、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二)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共同財產的種類日益增多:
除了從以往單純的金錢和常見的傢具電器首飾等實物外,股票、房產、個體商店經營權、知識產權等等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不斷捅現,法院在審理離婚案件時會綜合考慮有形或無形財產的價值及雙方的生活需要、經營能力,又要協調與財產有關的第三人的關系,法院審理此類案件的難度日漸增大。這就需要離婚的當事人雙方提供相關證據,自己對財產狀況有個清晰的了解。在這方面可以咨詢專業的婚姻律師,讓他根據他的辦案經驗和專業知識針對你的情況解析。
2、共同財產的數額增大:
以往審理一般的離婚案件,夫妻共同財產只有一些傢具、家電等生活用品,只要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即可。而現有許多離婚案件因夫妻共同財產涉及數額巨大隻能適用普通程序審理,反而給離婚案件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增加了難度,無法提高法院的審判效率。
3、時間難以把握:
登記時間與舉行結婚儀式時間不一致,使得法院在認定財產的性質時產生一定難度。
4、舉證、取證難:
夫妻共同財產的舉證、取證更難,湮滅證據、隱瞞財產(特別是異地財產)的情況越來越多。許多當事人在起訴離婚前,早已把有關的證據、財產毀滅或隱藏起來,法院取證難的問題十分突出。
二、夫妻共同財產的認定
如何界定夫妻共同財產?在離婚案件中是怎麼處理的:
(一)離婚訴訟中夫妻共同財產的認定與處理:
有約定的從約定,無約定或是約定無效的主要是依據婚姻法第十八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一)一方的婚前財產;(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二)在無法確定為個人財產或夫妻共同財產時,應推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1、在認定與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中公司股權時
對於夫妻一方婚前取得的股權和婚後以個人財產出資取得的股權,應認定為個人財產,離婚時歸所有權人。夫妻雙方婚後以共同財產出資而取得的股權,屬於共同財產,離婚時要依法分割。
2、對個人婚前財產的孳息及增值在婚後取得的應否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問題
婚後所得孳息、增值應區分不同情況處理,對存款利息,經炒作的股票增值等婚後完全未付出勞動的,應認定為婚前財產。而對婚後付出了勞動的租金、經炒作後增值的股票等則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對該問題的處理應區別對待,應以是否付出勞動為標准,來衡量婚前或婚後財產。
3、在認定與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中房屋歸屬時
法院應當根據房屋來源的不同在夫妻之間進行分割。對夫妻婚後購買的商品房,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但此類房屋大都是通過銀行貸款,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購買的,尚未完全取得所有權。
根據《婚姻法》解釋的規定,法院不判決房屋的歸屬,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判決由一方使用或雙方共同使用。對於夫妻一方或雙方的承租公房或通過房改取得產權的承租房,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總的來說,應由承租人繼續承租或判歸承租人所有,但如果一方因對方原因未能取得本可獲得的房屋承租權或所有權的,也可將房屋判歸由非承租方承租或所有。
4、對涉及知識產權的夫妻共同財產的認定問題
由於知識產權權利本身的人身專屬性不可能由他人包括權利人的配偶行使,因此,它不屬於夫妻共同所得,只能歸屬權利人本人,不能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來分割。而作為知識成果所產生的經濟利益,是一種財產權,則應歸夫妻共有,既包括已得利益也包括期待得到的利益。所以在當前的離婚案件中,對所涉知識產權也可以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來分割。
5、在認定與分割夫妻從事生產、經營所得收益時
對婚前就開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夫妻,一方婚後所得收益的歸屬問題,需要考慮的是:
(1)應當考慮這類經營收益在時間上的特殊性,依據權利義務一致的原則,將這種跨越婚前婚後兩個階段的經營收益定性為婚前個人財產與婚後夫妻共同財產的溶合。
(2)應考慮經營在用途上的特殊性,夫妻通過經營所得的收益一部分用於維持和發展生產經營,對這部分經營收益,應根據經營者的情況而定。如果是由夫妻一方單獨經營,或由一方與他人經營的,則應允許由從事經營的夫妻一方在生產經營需要的范圍內擁有獨立支配的權利。
以上是夫妻共同財產的認定,如何界定哪些是夫妻共同財產的內容,希望對能有幫助。離婚財產問題是重點,這就需要分清哪些財產能分,並且提供證據,這關繫到離婚夫妻雙方的利益,如果是財產數額比較大,財產種類比較多,建議找個專業的律師為您代理,用法律手段盡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3. 最新婚姻法

婚姻法新規定有哪些改變?

一、離婚時,這四類財產不再平分。

1、以下情況彩禮要歸還

①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的

②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未共同生活

③婚前給付彩禮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

如果上述符合任一條,離婚法律支持返還彩禮。如對方拒絕,可以告上法庭。

先分清房產是婚前還是婚後

政策播報:根據婚姻法17、18條規定,婚前取得財產為個人財產,婚後取得為夫妻共同財產,區別在於:夫妻共同財產要是萬一離婚的話是要分對方一半的,即使當初對方沒在房子上花一分錢。

3、雙方出資

無論戶主是誰,婚前雙方出資買房在法院可以被認定為同居期間以婚後共同使用的夫妻共同財產,在離婚時應該平分,一般不按份額處理。

二、婚後買房

1、一方出資

在婚後一人出資這個概念不太好認定,需要公證全是婚前個人財產l購買的,按個人財產處理。

2、雙方出資

雙方共同出資買房,無論戶主登記為一方還是雙方,在離婚房產分割案件中,均視為雙方共同財產,作平分處理。

婚後共還貸,增值房產咋分

還是房子太貴鬧出的問題。很多家庭選擇婚前由男方付首付,婚後兩人再一起還貸。好不容易還清貸了,卻要分道揚鑣。不過房子的價錢可不是一成不變的,漲價了,房產的增值部分怎麼分呢?

政策播報:《婚姻法解釋(三)》第十條規定: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並在銀行貸款,婚後用夫妻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離婚時雙方當事人不能達成協議的,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後共同還貸的款項及其相應的財產增值部分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所以說,如果婚前就置備好了房子,那麼房產證上寫了誰的名字,就屬於誰。舉個栗子,小明和如花結婚了。小明結婚前就自己出錢全款買了房,那麼如花和小明結婚後,房子是沒如花的份的(除非小明去公證處公證這是夫妻共同財產)。如果小明是在和如花結婚後才自己出錢全款買了房,根據新規定,若辦理房產證時,雙方都在場,而且如花當場簽字,那麼就算是夫妻雙方共同財產了。

關於婚後的房產分割

1、婚後一方父母出資。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離婚時不予分割。

2、婚後由雙方父母出資。雙方父母都有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也就是說父母出資購買的,是父母對子女的贈與,另一方無權進行分割。

3、婚後一方出資。在婚後一人出資購買房產應該先公證婚前個人財產,不然難以界定。如果公證了,那麼離婚時房產按個人財產處理。

4、婚後共同出資。這屬於夫妻共同財產,購買的房產,無論戶主是誰,在離婚時應該平分,一般不按份額處理。

5、按照相關規定,如無特殊說明的情況下,無論在婚前或者婚後,一方繼承所得的房屋為個人財產,離婚不分。

4. 新婚姻法實施以前結婚婚前財產還屬於個人嗎

糾正你一個法來律常識錯誤,我國源近20年沒有頒布過新的婚姻法,2011年實施的是婚姻法解釋三,不是婚姻法。
在婚姻法解釋三頒布之前,婚前財產除非房產之外,屬於個人。婚姻法解釋三隻是把房產的歸屬劃分清楚了而已

5. 新婚姻法規定的離婚時這五類財產不再平分有哪些

1、婚前個人財產在新婚姻法實行以前,婚前個人所有的財產,在婚後由雙方共同使用、經營、管理的,比如房屋、大型機械或其他價值較大的生產資料經過8年,貴重的生活資料經過4年,均可視為夫妻共同財產平分。但是新法實行以後,除有特殊約定外,所屬權不再隨時間變化,在離婚時也屬個人所有。

2、賠款或補償這個其實是有區分的,如果是共同的生產生活的賠款或補償就屬於共同財產。但是法定私人的補償則不算,比如軍人的退伍費、職員重大事故醫療費、工傷補償費以及個人保險等均屬個人財產,離婚時不被平分。

3、個人生活物品私人生活物品,比如男方的剃須刀、女方的化妝品,以及雙方各自的衣物等,屬於個人財產,不予平分。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知識產權的問題,雖然說知識產權可能歸屬個人所有,但婚姻存續期間知識產權帶來的利益收入卻算是夫妻共同財產,要被平分的。

4、繼承所得即使是在婚姻存續期內,其中一方繼承所得的父母的房子或其他財產,在沒有遺囑特別說明是由夫妻雙方共同繼承的前提下,一律視為繼承者的個人財產,在離婚時不被平分。

來源長春律師網頁鏈接

5、贈與所得及其他法定情況贈與的物品視為受贈方私人所有,比如,父母出資為自己的子女購買了房屋,即使子女是已婚狀態,此房屋作為贈品就不是夫妻共同財產,不被平分。

6. 新婚姻法實施後,哪些財產歸只屬於男方所有

《婚姻法抄》中的相關規定,明確了襲哪些財產「屬於男方所有」,哪些財產是屬於夫妻雙方的共同財產。

《婚姻法》第十八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第十七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還有第十九條,涉及到夫妻財產的共同約定。

其他的,你還可以查閱《婚姻法》的司法解釋。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7. 新婚姻法出台後,我能拿回多少個人財產

新婚姻法房產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進行了司法解釋,按照解釋就可以看出個人應當得到的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六條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與另一方,贈與方在贈與房產變更登記之前撤銷贈與,另一方請求判令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第七條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十條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並在銀行貸款,婚後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
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後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第十一條一方未經另一方同意出售夫妻共同共有的房屋,第三人善意購買、支付合理對價並辦理產權登記手續,另一方主張追回該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夫妻一方擅自處分共同共有的房屋造成另一方損失,離婚時另一方請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二條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雙方用夫妻共同財產出資購買以一方父母名義參加房改的房屋,產權登記在一方父母名下,離婚時另一方主張按照夫妻共同財產對該房屋進行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購買該房屋時的出資,可以作為債權處理。

熱點內容
刑法分論框架 發布:2025-09-18 03:22:07 瀏覽:608
刑事訴訟法82條第一項尋釁滋事 發布:2025-09-18 03:13:21 瀏覽:690
廣西整治法官 發布:2025-09-18 02:57:08 瀏覽:198
勞動法規定培訓時間規定 發布:2025-09-18 02:47:12 瀏覽:594
廣州黃埔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8 02:36:47 瀏覽:194
刑法的痛苦 發布:2025-09-18 02:35:06 瀏覽:744
法官助理的產生 發布:2025-09-18 02:34:16 瀏覽:94
學生公民道德歌歌曲 發布:2025-09-18 02:29:57 瀏覽:32
工傷保險條例培訓視頻 發布:2025-09-18 02:29:56 瀏覽:592
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8 02:22:46 瀏覽: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