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與婦女婚姻家庭權利保護
A. 婚姻法中對婦女權益的保護
婚姻法在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方面做了哪些規定?
答:(1)婚姻法回在總則部分增加規定答了「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這一條對保護已婚婦女的合法權益、保護婦女免遭家庭暴力具有實質性的意義。
(2)婚姻法第34條規定: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後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3)第39條規定:離婚時夫妻共同財產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子女和女方利益的原則判決。
(4)第40條增加規定: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當予以補償。
(5)第42條增加規定: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
B. 婦女在婚姻家庭中享有哪些權利
您好,婦女在婚姻家庭,享有下列權利:
1、婚姻自由權: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三條:「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權,禁止買賣、包辦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
《》第三條:「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第五條:「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四十一條:「國家保護婦女的婚姻自主權。禁止干涉婦女的結婚、離婚自由。」
2、夫妻有平等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
《婚姻法》第十七條:「夫妻在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獎金;(二)生產、經營的受益;(三)知識產權的收益;(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四十三條:「婦女對依照法律規定的享有與其配偶平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不受雙方收入狀況的影響。」
3、婦女享有獨立的姓名權:
《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婚姻法》第十四條:「夫妻雙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第二十二條:」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4、參加社會生產和社會活動的自由權:
《婚姻法》第十五條:「夫妻雙方都有參加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的自由,一方不得對他方加以限制和干涉。」
5、平等的權,撫養和管教未成年子女的權利: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四十五條第一款:「父母雙方對未成年子女享有平等的監護權。」
6、與丈夫有平等的實行計劃生育的權利: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四十七條:「婦女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生育子女的權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C. 婚姻法和婚姻家庭法的區別
區別一、兩者的概念不相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條文,包括總則、結婚、 家庭關系、離婚、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附則。而婚姻家庭法是一個法律概念,主要是調整婚姻家庭法關系的法律,此類法律有不同的名稱,其涵義也不盡相同。
區別二、兩者從立法技術等形式不相同。
家庭婚姻法主要使每個法律規范、法律條文都是具體、完整的,使每一個環節、方面都沒有漏洞,另一方面又保持對某種社會行為、社會關系的抽象和概括,使法律規范具有事前調整和事後調整的一般化效能,實現法律的價值互補和功能契合。
而婚姻法主要以概括性、原則性強為一大優勢和特點。但是整部「法典」和各項條款從形式到內容提綱挈領,抽象、籠統、粗疏、模糊,亦成為其嚴重弊端。
區別三、兩者的價值定位不相同。
婚姻家庭法的價值定位在功能指向上,力求「公法」功能與「私法」屬性兼顧,保障功能與權利本位並存。而婚姻法主要是價值在於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區別四、導向定位不相同。
婚姻家庭立法尊重中國當前實際,但絕不是機械、消極地迎合現實,而應該用辯證的觀點來對待實際情況,既尊重當前的客觀實際,也考慮過去和未來的客觀實際,把客觀實際看成是運動發展的,尤其要預測和把握客觀實際的發展趨勢。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五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也就是說,尤其是自治地方的,都是由人民代表大會結合民族婚姻的情況決定,所以說沒有一個完整的法律法規。
區別五、兩者的特點不相同。
婚姻家庭法是身份法,是具有特定親屬身份的人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特別的人倫關系不是出於功利的目的而創設和存在的,而由親屬身份所派生的財產關系也不體現直接的經濟目的,帶有某種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色彩。
而婚姻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的,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規特色。尤其是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婚姻家庭法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D. 婦女權益保障法規定的婚姻家庭權益包括哪些內容
《婚姻法》第二條,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護婦女專、兒童和老人屬的合法權益。
實行計劃生育。
第三條,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第二十四條,夫妻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第三十四條,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後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E. 《婚姻法》在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方面有哪些措施
這主要是由我國的現實情況所決定的,是對男女平等原則的必要補充。《專婚姻法》在結屬婚、家庭關系等章節中,都貫穿著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的精神,而在離婚這一章中,有著更為具體的規定:
首先,在離婚程序方面,規定在女方懷孕期間和分娩後1年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但如果是女方自己提出離婚或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則不在此限;
其次,在財產分割方面,為保障女方離婚後的生活,規定了法院判決時,要「照顧女方和子女權益」的原則;
第三,《婚姻法》規定:「離婚時,如果一方的生活確有困難,另一方應給予適當的經濟幫助。」在實際中多是由男方幫助女方。
F. 保障婦女婚姻家庭權益有哪些法律
本文從對離婚婦女權益保護的基礎,我國《婚姻法》對婦女對離婚婦女權益保護的立法沿革,離婚婦女權益受侵害的成因,我國現行婚姻法對離婚婦女權益保護的不足, 完善婚姻法中離婚婦女權益保護的建議這幾個方面對離婚婦女權益進行分析,以此達到維護和保障婦女權益的目的。 一、為什麽離婚案件中婦女的合法權益容易受到傷害 (一)離婚案件中婦女認知能力較低 離婚案件中,婦女文化水平較低,法律意識淡薄且訴訟能力較差,又習慣於把矛盾交給法院,讓法官主動調查取證,作出裁決。雖經人民法院風險告知「誰主張、誰舉證」,卻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護個人合法權益,不懂得如何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導致在訴訟中處於劣勢。即使提供了相關證據,又僅僅是證人證言,證人未出庭作證,證據證明力不高,法官不予採信。法庭審判活動中,法庭辯論偏離了案件焦點糾纏於細枝末節,不能准確表達個人意見影響了個人權利的主張。 (二)財產分割是離婚案件的焦點和難點 離婚案件作為復合之訴,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而婚後共同財產的分割在離婚案件中也顯得尤為重要。1、「誰主張、誰舉證」原則不利於婦女財產權 的保護財產分割中舉證難,債權、債務難以認定,是財產分割的突出問題。中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家庭模式在小城鎮、農村普遍存在。為了男方外面的事業,女方放棄外出掙錢的機會,安心在家照顧老人、孩子。而對男方收入及財產經營狀況毫不知情。一旦男方提出離婚,女方只能就現有的房產、物質進行分割,無 法就婚後男方在外財產狀況提出相關證據。即使女方想方設法轉移財產,出具虛假的借條,由於女方未能提供相反的證據予以反駁,致使離婚案件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於女方,財產越來越少,「共同債務」卻是越來越多。而且由於女方當事人未能提供共同財產的證據,其主張不會得到法院的支持,導致事實上不公正的家庭 財產分割,存在合法不合理現像。2、婦女財產補償權利未予保護。婚姻法第四十條規定「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作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在實際生活中,男人外出務工掙錢,女人在家照顧老人、孩子現象普遍存在。一旦男方提出離婚,女方即處於被動地 位,基於此,在判決雙方離婚時,法官可行使自由裁量權對女方該補償權予以充分考慮。 (三)過錯損害賠償較難 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 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就此,法律規定的較為具體,但在審判實踐中就男方重婚、婚外同居的事實如何認定,婦女舉證有很大困難,認定重婚要有公安機關相關證明,婚外同居行為被社會所唾棄,多數男方為顧及自身地位、榮譽異常隱蔽,現行法律對證據證明力要求非常高,排除了未經當事人同意偷拍、偷錄的音像資料效力。而知情的證人礙於情面,不願意出庭作證。即使法官內心確信一方當事人與他人有婚外同居事實,限於缺乏證據而難以認定,婦女亦不能得到相應賠償。其次,實踐中,有的當事人「第三者」並不固定,有的是「通姦」行為,有的屬於「姘居」,有的雖未「持續穩定」共同居住,但與婚外異性經常保持不正當關系,沾污了婚姻的清潔性,理應受到道德和法律的雙重製裁。由於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范圍過窄,法官無法對當事人以上行為給予法律制裁,婦女作為一方受害人, 不能就此獲得賠償。 (四)離婚後婦女居住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1、房屋其作為男方婚前財產,在離婚時,依照法律規定,婚前財產歸個人所有。此時婦女居住權如何處理法律規定「離婚時,一方以個人財產中住房對困難者進行幫助的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權威者房屋的所有權。」就居住權,法律進一步作出具體規定,司法實踐中一直沿用「一般不超過兩年」的規定處理生活困難方居住期限問題。有學者或司法實務者認為兩年時間過於短暫應延長至五年、十年。筆者認為不宜如此。既然是以幫助的形式讓與困難者居住權應以不妨礙房屋所有權人住宅權不受侵犯為原則,時間過長不利於房屋所有權人房屋使用、收益權益的充分行使。兩年居住期限到期後,婦女仍居無定所,此時如何處理,能否考慮判決雙方離婚前就女方居住權給予適當經濟補償,司法解釋應作出補充規定。2、房屋作為婚後共同財產進行財產分割時,因人民法院根據房屋具體情況,照顧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法律對此有明文規定。婦女作為社會弱勢群體,在離婚進行房屋分割時,不應以購置房屋個人出資額多少為依據進行分割,而應從雙方實際情況考慮,女方要求房屋所有權時給予男方一定的住房補償,男方要求房屋所有權給予女方相應的住房補償,當然,該補償數額以雙方協商為准,協商不成以評估為原則,總之要求公平、公正。 二、離婚婦女權益受侵犯的成因 (一)歷史原因 中國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封建時期,封建思想在一些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大男子主義、男尊女卑等封建殘余還有滋生的土壤,並且直接影響到婚姻家庭。妻子被打是「家庭內部問題」,離婚不光彩,到頭來,家庭矛盾越演越烈,輕者離婚,重者發生傷害乃至殺人事件,給家庭、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二)社會原因 受文化傳媒的影響以及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經濟條件好了,生活改善了,開始尋求一些刺激的、新鮮的東西,於是,個別人染上了「吃、喝、嫖、賭、 毒」等惡習,有了這些惡習,勢必要給家庭帶來一定的影響,出現婚姻家庭矛盾。據最近一項調查,發生在外出務工或者經商人員家庭的約佔80%。 (三)經濟原因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會越來越追求更加富裕的生活,於是一些人為此選擇到外地打工或發展,從此開始了「孔雀東南飛」的生活,女的在家操持家務,照顧老人,男的外出打工、掙錢。結果,個別人錢掙到了,心也被外邊的花花世界給吸引去了,忘記了糟糠之妻。 (四)法制建設方面的原因 我國法制建設正在迅猛發展,但是,還有相對不完善的地方。在婚姻家庭問題上,受道德約束的地方多,而受法律約束的少。如果對家庭不盡義務,將如 何用法律來制裁如果作為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在不離婚的情況下,法律如何制裁如果有了婚外情,法律又如何制裁以上情況主要通過道德來約束,然而,如果 一個人視道德於不顧,在法律缺失的情況下誰又來約束他呢 三、離婚案件中婦女權益保護對策 (一)幫助婦女提高訴訟能力 一方面,對於訴訟能力差,又因經濟困難無力聘請律師的婦女,法院在減免其訴訟費的同時,應當主動與所在地的法律援助中心聯系,為其申請法律援 助,由律師無償為貧困婦女提供法律援助。另一方面,法院要強化庭前和庭審中的指導,提高當事人的應訴能力。在受理案件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明確告知舉證責任及舉證范圍,使當事人了解「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以及舉不出證據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法院可以明確列舉出離婚案件當事人應在哪幾方面提供證據,如要求當事人提供婚前感情基礎方面的證據、婚後相處情況的證據、婚姻現狀及感情是否破裂的證據、財產及債權、債務方面的證據、子女撫養能力方面的證據及其他有 關證據。法院還應當告知當事人對自己無力提供的一些證據,可以申請法院調查取證。 (二)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加強對女方的保護 首先,堅持當事人舉證與法院查證相結合的原則,確保婦女權益的實現。法院審判追求的目標是實質公正,而不僅是程序公正。從事民事審判的法官要糾正忽視調查取證的思想傾向,在當事人提供證據為主的前提下,還要依職權或依申請進行調查取證。婦女對男方財產不清楚,對於其不能提供的證據,只要其提供證據線索,即認為已舉證,具體證據由法院依職權調取,然後再由雙方進行質證,根據質證情況,按照照顧婦女利益的原則予以判決。其次,立法上應延長婦女對財產追索的訴訟時效。婚姻法規定,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仍可以向法院請求再次分割財產。訴訟時效適用普通的訴訟時效,即為兩年。根據離婚案件中婦女對財產舉證的難度大,財產在離婚案件中認定難的特點,以及婦女財產權在離婚時得不到較好保護的現狀,建議將離婚後分割夫妻財 產的訴訟時效延長為四年,以便更好地保護婦女財產權。 (三)在離婚案件中,充分考慮婦女對家庭的隱性貢獻,給予婦女適當的補償 婦女在家庭生活中的付出是無法用貨幣來衡量的,在離婚時,應當充分肯定女性對家庭的情感付出,由男方給予婦女適當的補償。關於補償數額的確定, 筆者認為在無相關司法解釋予以明確的情形下,應由法官根據具體案情行使自由裁量權,且這種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應當得到尊重。筆者認為,在分割共同財產時,應先拿出一部分財產給婦女,剩餘財產再進行分割。 (四)完善離婚後的扶養制度 不少國家的離婚救濟措施採用離婚後扶養制度,即配偶一方在離婚後失去扶養的身份依託的前提下,仍需對有困難配偶一方承擔扶養義務,將夫妻扶養義 務加以延伸作為離婚的附帶事項。如德國民法典1569條規定:「如果婚姻一方在離婚後不能自己負擔其生活費,則該方可以依照下列規定向婚姻另一方提出生活 費請求權。」借鑒他國的立法經驗,我國也應及時確立離婚扶養制度。我國離婚扶養制度的內容可以設計為:離婚時,生活困難的一方,無論男女,均有權要求給予 一定期間的扶養﹔離婚後,一方因年老、病殘、照顧子女等原因不能就業或不能充分就業,其個人財產或離婚時分得的財產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有條件的另一方 應當給付生活費﹔因離婚造成生活水平明顯下降或身心嚴重傷害的一方,有權要求方給予補償。 (五)解決過錯損害賠償難的局面,提出應對措施 首先,對證明「與他人同居」這一事實的證據採信上要從寬把握。在女方舉出初步證據和損害後果後,由男方就女方提供的初步證據如相關照片、錄像、 書信、手機簡訊息、悔過書、證人證言等作出合理解釋,或提供相反證據證明不存在過錯行為。如男方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或不能作出合理解釋,則對女方提供的證據予以採信,推定其存在過錯行為。另外,因為該類案件中公開取證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受害方提供的證據一般都是偷拍、偷錄的。只要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對於未經對方同意的錄音、錄像證據法官應當採信,作為定案的證據。其次,應當適當擴大司法解釋對「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解釋。婚姻關系不是單純的財產關系、契約關系,而是一種復雜的社會關系或倫理關系。夫妻關系中一方對他方享有絕對的、排他的、專有的感情寄託及性權利。實 踐中有的男當事人雖未「持續穩定」地與他人共同居住生活,但與婚外異性存在著經常性的不正當性關系,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女方的權利,男方應當給予女方損害 賠償。第三,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積極推行證人作證制度。在涉及保護婦女權益的家庭暴力案件中,案件的知情人由於種種原因大多不願意出庭為女方作證,使受害婦女合法權利得不到充分的保護。法官應針對證人不願作證的不同情況,分析證人的基本心態,作必要的宣傳教育工作,同時落實證人作證的補償措施,使證人能夠 出庭為受害婦女作證。對於涉及案件主要事實的主要證人經做工作後仍不到庭作證的,法院可以依職權進行調查。 (六)要普及法律知識,加大婦女維權力度 應大力普及法律知識,加強《婚姻法》和《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要將這些法律納入普法總體規劃,採取多種形式,讓廣大群眾特別是婦女對婚姻家庭方面法律法規弄懂、弄通,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婦女是創造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偉大力量,對婦女權益保護的程度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是社會性別平等的基本要求,對離婚女性來 說也是如此。然而,由於歷史傳統和立法技術的原因,我國婚姻立法中的離婚婦女權益保護相對比較薄弱,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給離婚婦女帶來諸多不利影響。本文對 此問題給予關注,從社會性別視角對《婚姻法》中離婚婦女權益保護問題提出了完善建議。關注離婚婦女權益,不僅是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的體現,是對婦女合法權 益的維護,也是對單親家庭中成長的未成年人的保護。因此,離婚婦女權益保護問題需要我們的不斷努力,不斷完善。
G. 如何保護離婚婦女合法權益
本文從對離婚婦女權益保護的基礎,我國《婚姻法》對婦女對離婚婦女權益保護的立法沿革,離婚婦女權益受侵害的成因,我國現行婚姻法對離婚婦女權益保護的不足, 完善婚姻法中離婚婦女權益保護的建議這幾個方面對離婚婦女權益進行分析,以此達到維護和保障婦女權益的目的。 一、為什麽離婚案件中婦女的合法權益容易受到傷害? (一)離婚案件中婦女認知能力較低 離婚案件中,婦女文化水平較低,法律意識淡薄且訴訟能力較差,又習慣於把矛盾交給法院,讓法官主動調查取證,作出裁決。雖經人民法院風險告知「誰主張、誰舉證」,卻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護個人合法權益,不懂得如何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導致在訴訟中處於劣勢。即使提供了相關證據,又僅僅是證人證言,證人未出庭作證,證據證明力不高,法官不予採信。法庭審判活動中,法庭辯論偏離了案件焦點糾纏於細枝末節,不能准確表達個人意見影響了個人權利的主張。 (二)財產分割是離婚案件的焦點和難點 離婚案件作為復合之訴,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而婚後共同財產的分割在離婚案件中也顯得尤為重要。1、「誰主張、誰舉證」原則不利於婦女財產權 的保護財產分割中舉證難,債權、債務難以認定,是財產分割的突出問題。中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家庭模式在小城鎮、農村普遍存在。為了男方外面的事業,女方放棄外出掙錢的機會,安心在家照顧老人、孩子。而對男方收入及財產經營狀況毫不知情。一旦男方提出離婚,女方只能就現有的房產、物質進行分割,無 法就婚後男方在外財產狀況提出相關證據。即使女方想方設法轉移財產,出具虛假的借條,由於女方未能提供相反的證據予以反駁,致使離婚案件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於女方,財產越來越少,「共同債務」卻是越來越多。而且由於女方當事人未能提供共同財產的證據,其主張不會得到法院的支持,導致事實上不公正的家庭 財產分割,存在合法不合理現像。2、婦女財產補償權利未予保護。婚姻法第四十條規定「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作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在實際生活中,男人外出務工掙錢,女人在家照顧老人、孩子現象普遍存在。一旦男方提出離婚,女方即處於被動地 位,基於此,在判決雙方離婚時,法官可行使自由裁量權對女方該補償權予以充分考慮。 (三)過錯損害賠償較難 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 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就此,法律規定的較為具體,但在審判實踐中就男方重婚、婚外同居的事實如何認定,婦女舉證有很大困難,認定重婚要有公安機關相關證明,婚外同居行為被社會所唾棄,多數男方為顧及自身地位、榮譽異常隱蔽,現行法律對證據證明力要求非常高,排除了未經當事人同意偷拍、偷錄的音像資料效力。而知情的證人礙於情面,不願意出庭作證。即使法官內心確信一方當事人與他人有婚外同居事實,限於缺乏證據而難以認定,婦女亦不能得到相應賠償。其次,實踐中,有的當事人「第三者」並不固定,有的是「通姦」行為,有的屬於「姘居」,有的雖未「持續穩定」共同居住,但與婚外異性經常保持不正當關系,沾污了婚姻的清潔性,理應受到道德和法律的雙重製裁。由於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范圍過窄,法官無法對當事人以上行為給予法律制裁,婦女作為一方受害人, 不能就此獲得賠償。 (四)離婚後婦女居住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1、房屋其作為男方婚前財產,在離婚時,依照法律規定,婚前財產歸個人所有。此時婦女居住權如何處理?法律規定「離婚時,一方以個人財產中住房對困難者進行幫助的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權威者房屋的所有權。」就居住權,法律進一步作出具體規定,司法實踐中一直沿用「一般不超過兩年」的規定處理生活困難方居住期限問題。有學者或司法實務者認為兩年時間過於短暫應延長至五年、十年。筆者認為不宜如此。既然是以幫助的形式讓與困難者居住權應以不妨礙房屋所有權人住宅權不受侵犯為原則,時間過長不利於房屋所有權人房屋使用、收益權益的充分行使。兩年居住期限到期後,婦女仍居無定所,此時如何處理,能否考慮判決雙方離婚前就女方居住權給予適當經濟補償,司法解釋應作出補充規定。2、房屋作為婚後共同財產進行財產分割時,因人民法院根據房屋具體情況,照顧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法律對此有明文規定。婦女作為社會弱勢群體,在離婚進行房屋分割時,不應以購置房屋個人出資額多少為依據進行分割,而應從雙方實際情況考慮,女方要求房屋所有權時給予男方一定的住房補償,男方要求房屋所有權給予女方相應的住房補償,當然,該補償數額以雙方協商為准,協商不成以評估為原則,總之要求公平、公正。 二、離婚婦女權益受侵犯的成因 (一)歷史原因 中國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封建時期,封建思想在一些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大男子主義、男尊女卑等封建殘余還有滋生的土壤,並且直接影響到婚姻家庭。妻子被打是「家庭內部問題」,離婚不光彩,到頭來,家庭矛盾越演越烈,輕者離婚,重者發生傷害乃至殺人事件,給家庭、給社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二)社會原因 受文化傳媒的影響以及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經濟條件好了,生活改善了,開始尋求一些刺激的、新鮮的東西,於是,個別人染上了「吃、喝、嫖、賭、 毒」等惡習,有了這些惡習,勢必要給家庭帶來一定的影響,出現婚姻家庭矛盾。據最近一項調查,發生在外出務工或者經商人員家庭的約佔80%。 (三)經濟原因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會越來越追求更加富裕的生活,於是一些人為此選擇到外地打工或發展,從此開始了「孔雀東南飛」的生活,女的在家操持家務,照顧老人,男的外出打工、掙錢。結果,個別人錢掙到了,心也被外邊的花花世界給吸引去了,忘記了糟糠之妻。 (四)法制建設方面的原因 我國法制建設正在迅猛發展,但是,還有相對不完善的地方。在婚姻家庭問題上,受道德約束的地方多,而受法律約束的少。如果對家庭不盡義務,將如 何用法律來制裁?如果作為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在不離婚的情況下,法律如何制裁?如果有了婚外情,法律又如何制裁?以上情況主要通過道德來約束,然而,如果 一個人視道德於不顧,在法律缺失的情況下誰又來約束他呢? 三、離婚案件中婦女權益保護對策 (一)幫助婦女提高訴訟能力 一方面,對於訴訟能力差,又因經濟困難無力聘請律師的婦女,法院在減免其訴訟費的同時,應當主動與所在地的法律援助中心聯系,為其申請法律援 助,由律師無償為貧困婦女提供法律援助。另一方面,法院要強化庭前和庭審中的指導,提高當事人的應訴能力。在受理案件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明確告知舉證責任及舉證范圍,使當事人了解「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以及舉不出證據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法院可以明確列舉出離婚案件當事人應在哪幾方面提供證據,如要求當事人提供婚前感情基礎方面的證據、婚後相處情況的證據、婚姻現狀及感情是否破裂的證據、財產及債權、債務方面的證據、子女撫養能力方面的證據及其他有 關證據。法院還應當告知當事人對自己無力提供的一些證據,可以申請法院調查取證。 (二)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加強對女方的保護 首先,堅持當事人舉證與法院查證相結合的原則,確保婦女權益的實現。法院審判追求的目標是實質公正,而不僅是程序公正。從事民事審判的法官要糾正忽視調查取證的思想傾向,在當事人提供證據為主的前提下,還要依職權或依申請進行調查取證。婦女對男方財產不清楚,對於其不能提供的證據,只要其提供證據線索,即認為已舉證,具體證據由法院依職權調取,然後再由雙方進行質證,根據質證情況,按照照顧婦女利益的原則予以判決。其次,立法上應延長婦女對財產追索的訴訟時效。婚姻法規定,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仍可以向法院請求再次分割財產。訴訟時效適用普通的訴訟時效,即為兩年。根據離婚案件中婦女對財產舉證的難度大,財產在離婚案件中認定難的特點,以及婦女財產權在離婚時得不到較好保護的現狀,建議將離婚後分割夫妻財 產的訴訟時效延長為四年,以便更好地保護婦女財產權。 (三)在離婚案件中,充分考慮婦女對家庭的隱性貢獻,給予婦女適當的補償 婦女在家庭生活中的付出是無法用貨幣來衡量的,在離婚時,應當充分肯定女性對家庭的情感付出,由男方給予婦女適當的補償。關於補償數額的確定, 筆者認為在無相關司法解釋予以明確的情形下,應由法官根據具體案情行使自由裁量權,且這種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應當得到尊重。筆者認為,在分割共同財產時,應先拿出一部分財產給婦女,剩餘財產再進行分割。 (四)完善離婚後的扶養制度 不少國家的離婚救濟措施採用離婚後扶養制度,即配偶一方在離婚後失去扶養的身份依託的前提下,仍需對有困難配偶一方承擔扶養義務,將夫妻扶養義 務加以延伸作為離婚的附帶事項。如德國民法典1569條規定:「如果婚姻一方在離婚後不能自己負擔其生活費,則該方可以依照下列規定向婚姻另一方提出生活 費請求權。」借鑒他國的立法經驗,我國也應及時確立離婚扶養制度。我國離婚扶養制度的內容可以設計為:離婚時,生活困難的一方,無論男女,均有權要求給予 一定期間的扶養﹔離婚後,一方因年老、病殘、照顧子女等原因不能就業或不能充分就業,其個人財產或離婚時分得的財產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有條件的另一方 應當給付生活費﹔因離婚造成生活水平明顯下降或身心嚴重傷害的一方,有權要求方給予補償。 (五)解決過錯損害賠償難的局面,提出應對措施 首先,對證明「與他人同居」這一事實的證據採信上要從寬把握。在女方舉出初步證據和損害後果後,由男方就女方提供的初步證據如相關照片、錄像、 書信、手機簡訊息、悔過書、證人證言等作出合理解釋,或提供相反證據證明不存在過錯行為。如男方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或不能作出合理解釋,則對女方提供的證據予以採信,推定其存在過錯行為。另外,因為該類案件中公開取證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受害方提供的證據一般都是偷拍、偷錄的。只要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對於未經對方同意的錄音、錄像證據法官應當採信,作為定案的證據。其次,應當適當擴大司法解釋對「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解釋。婚姻關系不是單純的財產關系、契約關系,而是一種復雜的社會關系或倫理關系。夫妻關系中一方對他方享有絕對的、排他的、專有的感情寄託及性權利。實 踐中有的男當事人雖未「持續穩定」地與他人共同居住生活,但與婚外異性存在著經常性的不正當性關系,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女方的權利,男方應當給予女方損害 賠償。第三,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積極推行證人作證制度。在涉及保護婦女權益的家庭暴力案件中,案件的知情人由於種種原因大多不願意出庭為女方作證,使受害婦女合法權利得不到充分的保護。法官應針對證人不願作證的不同情況,分析證人的基本心態,作必要的宣傳教育工作,同時落實證人作證的補償措施,使證人能夠 出庭為受害婦女作證。對於涉及案件主要事實的主要證人經做工作後仍不到庭作證的,法院可以依職權進行調查。 (六)要普及法律知識,加大婦女維權力度 應大力普及法律知識,加強《婚姻法》和《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要將這些法律納入普法總體規劃,採取多種形式,讓廣大群眾特別是婦女對婚姻家庭方面法律法規弄懂、弄通,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婦女是創造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偉大力量,對婦女權益保護的程度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是社會性別平等的基本要求,對離婚女性來 說也是如此。然而,由於歷史傳統和立法技術的原因,我國婚姻立法中的離婚婦女權益保護相對比較薄弱,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給離婚婦女帶來諸多不利影響。本文對 此問題給予關注,從社會性別視角對《婚姻法》中離婚婦女權益保護問題提出了完善建議。關注離婚婦女權益,不僅是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的體現,是對婦女合法權 益的維護,也是對單親家庭中成長的未成年人的保護。因此,離婚婦女權益保護問題需要我們的不斷努力,不斷完善。
H. 國家法律對保護婦女的婚姻家庭權益有何具體規定
一、主要有兩部法律:1、《婦女兒童保護法》2、《婚姻法》和司法解釋;
二、鑒於你的問題沒有針對性,還請你自己查閱上述法律規定,有疑問或者不解之處可以和我聯系。
I. 婚姻法是如何保護婚姻家庭中的弱勢群體
《婚姻法》第四十復六條規制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根據法律的規定,只有過錯方有上述法定情節,無過錯方提起賠償請求,法院才可能會支持。
精神損失費:
離婚的精神損害賠償,指由於配偶一方的過錯,如實施了通姦、姘居、重婚、遺棄、虐待或謀殺配偶的行為,造成無過錯方精神上的痛苦和內心的創傷,導致婚姻關系破裂而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就其所受的精神損害要求過錯方賠償。離婚時實行精神損害賠償,使有過錯一方受到經濟上的制裁,使無過錯方得到經濟補償和精神撫慰,有利於有效地維護無過錯方的合法權益。
無以上情況的話,法院不會支持此費用。
J. 《婚姻法》是怎麼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的
這主要來是由我國的現實情況所源決定的,是對男女平等原則的必要補充。《婚姻法》在結婚、家庭關系等章節中,都貫穿著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的精神,而在離婚這一章中,有著更為具體的規定:
首先,在離婚程序方面,規定在女方懷孕期間和分娩後1年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但如果是女方自己提出離婚或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則不在此限;
其次,在財產分割方面,為保障女方離婚後的生活,規定了法院判決時,要「照顧女方和子女權益」的原則;
第三,《婚姻法》規定:「離婚時,如果一方的生活確有困難,另一方應給予適當的經濟幫助。」在實際中多是由男方幫助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