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376條
⑴ 如果達成人民調解協議但沒有申請司法確認,又去法院起訴,可以的吧[10司考真題卷三第35題]B項為什麼錯
樓主我本來和你有同樣的困惑,然後我找到一篇很好的解釋。原來人民調解與法院調解是不一樣的,我本來以為都是法院調解的意思。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ExMDgxMg==&mid=206905197&idx=1&sn=#rd
(1)人民調解與法院調解是不一樣的。法院調解,是法院行使審判權的一種方式,是民事糾紛進入訴訟後的一種調解。而人民調解則是人民調解員主持下的調解,是一種民間的糾紛解決機制。本題就屬於人民調解,它是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的,而不是法院主持下的調解。
(2)人民調解協議具有合同性質。對此,《人民調解法》第31條規定:「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這就好比人民調解協議是一個新的合同,有了人民調解協議,當事人不得再爭議原來的糾紛,即使要爭議,也只能圍繞人民調解協議發生爭議。對此,《人民調解法》第32條規定:「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當事人之間就調解協議的履行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發生爭議的,一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調解法》第33條規定:「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雙方當事人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對調解協議進行審查,依法確認調解協議的效力。」例如本題中的侵權糾紛不得再有爭議,但可以圍繞人民調解協議發生爭議,例如起訴要求法院確認或者撤銷人民調解協議。
(3)法院如何解決人民調解協議的爭議。簡單地總結就是法院認為有效,可執行;法院認為無效,可以再請求人民調解或者起訴。對此,《人民調解法》第33條規定:「人民法院依法確認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人民法院依法確認調解協議無效的,當事人可以通過人民調解方式變更原調解協議或者達成新的調解協議,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本題中,張某與李某的糾紛,已經經過了人民調解,並且也已經達成了人民調解協議。因此,A選項是對的。這與《人民調解法》第32條的規定一致,可以就人民調解協議起訴;相應的,B選項就不對了,不得再對原來的侵權糾紛起訴。C不對,李某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調解協議有一個前提,是法院已經確認調解協議有效。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張某如反悔不履行協議,李某先向法院請求確認調解協議有效,在法院確認調解協議有效後,才能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調解協議。D不對,人民調解不是法院調解,沒有合議庭與獨任庭的問題,因此張某不能因為調解委員會未組成合議庭調解為由,而向法院申請撤銷調解協議。這個選項混淆了法院調解與人民調解。
⑵ 合同法的成立過程
合同成立過程具體包括要約與承諾兩步,對方發出要約另一方承諾,版原則上合同就成立了。權
合同成立的要素包括具備合同的主體,標的和雙方意思表示。
而合同成立後要想生效除了具備三要素,還要求三要素具體的內容符合,就是說主體必須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雙方意思表示真實,標的合法確定。因為合同成立與生效是不同的概念
希望能幫到你
⑶ 民法中任意解除權有哪些
民法中任意解除權大體有:
(1)《合同法》第232條[1]:不定期租賃合同的雙方;
(2)《合同法》第268條[2]:承攬合同的定作人;
(3)《合同法》第308條[3]:貨運合同的托運人;
(4)《合同法》第337條[4]:標的已公開的技術開發合同的雙方;
(5)《合同法》第376條[5]:保管合同的寄存人;未約定保管期間的保管合同雙方:
(6)《合同法》第410條[6]:委託合同的雙方;
(7)《擔保法》第27條[7]:無保證期間的最高額保證人;
(8)《保險法》第15條[8]:保險合同的投保人;
(9)《合夥企業法》第46條[9]:無合夥期限的合夥人;
(10)《物權法》第99條[10]:按份共有人可以隨時請求分割共有物(解除共有關系)。
注釋:
[1]《合同法》第232條:當事人對租賃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視為不定期租賃。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出租人解除合同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承租人。
[2]《合同法》第268條:定作人可以隨時解除承攬合同,造成承攬人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3]《合同法》第308條:在承運人將貨物交付收貨人之前,托運人可以要求承運人中止運輸、返還貨物、變更到達地或者將貨物交給其他收貨人,但應當賠償承運人因此受到的損失。
[4]《合同法》第337條:因作為技術開發合同標的的技術已經由他人公開,致使技術開發合同的履行沒有意義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5]《合同法》第376條:寄存人可以隨時領取保管物。當事人對保管期間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保管人可以隨時要求寄存人領取保管物;約定保管期間的,保管人無特別事由,不得要求寄存人提前領取保管物。
[6]《合同法》第410條:委託人或者受託人可以隨時解除委託合同。因解除合同給對方造成損失的,除不可歸責於該當事人的事由以外,應當賠償損失。
[7]《擔保法》第27條:保證人依照本法第十四條規定就連續發生的債權作保證,未約定保證期間的,保證人可以隨時書面通知債權人終止保證合同,但保證人對於通知到債權人前所發生的債權,承擔保證責任。
[8]《保險法》第15條:除本法另有規定或者保險合同另有約定外,保險合同成立後,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
[9]《合夥企業法》第46條:合夥協議未約定合夥期限的,合夥人在不給合夥企業事務執行造成不利影響的情況下,可以退夥,但應當提前三十日通知其他合夥人。
[10]《物權法》第99條:……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份共有人可以隨時請求分割,……。
希望對你有幫助,沒有解決不了的司考難題。
⑷ 中國合同法中關於欺詐而簽訂的合同是如何規定的
《合同法》五十二條關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是無效的。 第五十四條,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從法條上我們不難看出,合同欺詐的構成有四個要件。
1、一方故意,告知虛假事實或者隱瞞真實事實;
2、對方因此陷入錯誤認識,也就是說欺詐與錯誤具有因果關系;
3、對方因錯誤認識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就是認識錯誤與不真實的意思表示間有因果關系;
4、欺詐具有不正當性。從這四個方面我們不難看出,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互為因果,可見法律對欺詐認定的嚴謹性。
(4)合同法第376條擴展閱讀:
欺詐要件的要點分析
1、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一方故意,告知虛假事實或者隱瞞真實事實欺詐的故意,首先要明確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陳述是虛偽的,並會導致對方陷入錯誤認識,而希望或放縱這種結果的發生。
2、對方陷入錯誤認識。簡單的說就是你征服了對方,讓對方相信你了,跟著你的思路走了,這是一般的陷入錯誤認識,這里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負有告知義務的機關或者個人該告知而故意不告知或者眼睜睜的看著不說,都屬於這個情況。
3、因錯誤認識而做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就是認識錯誤與不真實的意思表示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你已經跳進了對方給你挖的坑裡了,到這里整個欺詐行為已經完成,那麼是否構成欺詐,還的看第四條,因為我們還有善意的謊言嘛。
4、欺詐具有不正當性。籠統的說就是你的欺詐行為超出了法律、道德或交易習慣允許的限度,不是善意而是惡意,是為了損害別人的利益而欺詐的,不是為了維護別人的利益而做出的善意的謊言。
⑸ 逃兵的後果是什麼
逃兵的後果是要給予行政處分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兵役法》第六十二條現役軍人以逃避服兵役為目的,拒絕履行職責或者逃離部隊的,按照中央軍事委員會的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戰時逃離部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第四百二十四條 戰時臨陣脫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使戰斗、戰役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第四百三十四條 戰時自傷身體,逃避軍事義務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四百三十五條 違反兵役法規,逃離部隊,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留。 戰時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5)合同法第376條擴展閱讀
逃兵的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違反兵役法規,實施了逃離部隊,情節嚴重的行為。
違反兵役法規是指違反我國《憲法》、《國防法》和《兵役法》及其他軍事法規要求現役軍人必須切實履行兵役義務的規定。
逃離部隊是指為逃避服役而脫離部隊。逃離部隊的行為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作為的方式,即行為人原在部隊,未經批准就擅自離開部隊。
另一種是不作為的方式,即行為人經批准已離開部隊,但逾期拒不歸隊,如有的行為人請假探家期滿後不歸隊,有的生病住院痊癒出院後不歸隊,有的工作調動或者學員分配離開原單位後拒不到新單位報到等。
逃離部隊的行為,必須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才構成本罪。所謂情節嚴重,一般是指指揮人員或者其他擔負重要職責的人員逃離部隊的,策動多人或者脅迫他人逃離部隊的;
在部隊執行重要任務期間逃離部隊的;因逃離部隊受紀律處分仍不悔改再次逃離部隊的;逃離部隊持續時間較長,經教育拒不歸隊的;逃離部隊後在社會上從事違法活動的;逃離部隊後私自出境的等。
⑹ 報了名參軍,不去體檢,有什麼後果嗎報了名參軍,不去體檢,有什麼後果嗎
只要通知你就必須去,否則後果很嚴重。
根據2011年10月29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回二答十三次會議通過的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的決定:
第六十六條
有服兵役義務的公民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強制其履行兵役義務,並可以處以罰款:
(一)拒絕、逃避兵役登記和體格檢查的;
(二)應征公民拒絕、逃避徵集的;
(三)預備役人員拒絕、逃避參加軍事訓練、執行軍事勤務和徵召的。
有前款第二項行為,拒不改正的,不得錄用為公務員或者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兩年內不得出國(境)或者升學。
國防生違反培養協議規定,不履行相應義務的,依法承擔違約責任,根據情節,由所在學校作退學等處理;畢業後拒絕服現役的,依法承擔違約責任,並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處理。
戰時有本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三項或者第三款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⑺ 購物中心門口非機動車收費後,應該履行的責任和義務是什麼
購物中心門口停車,購物中心與消費者形成保管合同關系,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根據有償或無償而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履行的義務或責任也隨之不同。任何時候,保管人都有妥善保管的義務,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法條鏈接,《合同法》的相關規定:
1、第365條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並返還該物的合同。
2、第367條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時成立,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3、第369條保管人應當妥善保管保管物。
當事人可以約定保管場所或者方法。除緊急情況或者為了維護寄存人利益的以外,不得擅自改變保管場所或者方法。
4、第374條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5、第376條第一款:寄存人可以隨時領取保管物。
6、第379條有償的保管合同,寄存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向保管人支付保管費。
7、第380條寄存人未按照約定支付保管費以及其他費用的,保管人對保管物享有留置權,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⑻ 保管人能不能隨時要求寄存人領取保管物
不一定。《合同法》第376 條規定,寄存人可以隨時領取保管物。當事人對保管期內間沒有約定容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保管人可以隨時要求寄存人領取保管物;約定保管期間的,保管人無特別事由,不得要求寄存人提前領取保管物。
⑼ 一個現役軍人要是做了逃兵,會有怎樣的後果嚴重嗎
《兵役法》第來六十源七條現役軍人以逃避服兵役為目的,拒絕履行職責或者逃離部隊的,按照中央軍事委員會的規定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現役軍人有前款行為被軍隊除名、開除軍籍或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不得錄用為公務員或者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兩年內不得出國(境)或者升學。
明知是逃離部隊的軍人而僱用的,由縣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並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9)合同法第376條擴展閱讀:
士兵的現役和預備役
第十八條現役士兵包括義務兵役制士兵和志願兵役制士兵,義務兵役制士兵稱義務兵,志願兵役制士兵稱士官。
第十九條義務兵服現役的期限為二年。
第二十條義務兵服現役期滿,根據軍隊需要和本人自願,經團級以上單位批准,可以改為士官。根據軍隊需要,可以直接從非軍事部門具有專業技能的公民中招收士官。
第二十一條士兵服現役期滿,應當退出現役。因軍隊編制員額縮減需要退出現役的,經軍隊醫院診斷證明本人健康狀況不適合繼續服現役的,或者因其他特殊原因需要退出現役的,經師級以上機關批准,可以提前退出現役。
士兵退出現役的時間為部隊宣布退出現役命令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