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農民工對勞動合同法的認知程度

農民工對勞動合同法的認知程度

發布時間: 2021-02-28 00:24:21

1. 談談你對勞動法的認識不少於500字

《勞動法》是國家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而制定頒布的法律。從狹義上講,我國《勞動法》是指1994年7月5日八屆人大通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從廣義上講,《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以及調整與勞動關系密切相隧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
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形勢將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勞動用工形式也必將往多元化和復雜化發展,市場競爭將更加尖銳和激烈。所以必須有著明確的勞動關系,而通過明確規范的法律法規將這些經濟、社會關系納入國家統籌調整范圍,既能保護國家利益,又保護企業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進而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和諧穩定發展。

勞動合同法的頒行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保障及和諧的社會環境。作為一個和社會關系越來越密切的大學生來說,在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時注意什麼?我們具有什麼樣的權益呢?應該享受怎麼待遇呢?這些在勞動合同法中都有一定的規定,對於即將踏入社會的我們至關重要,勞動合同法是切實關乎和維護我們利益的法律,大學生學習勞動合同法是必須的。因此了解勞動合同法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一課。

2. 如何利用《勞動合同法》保障農民工權益

如何利用《勞動合同法》保障農民工權益?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必然要求農民工和用人單位要簽訂勞動合同,那麼,想要市農民工能夠運用到《勞動合同法》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就得實行農民工勞動合同專門化規定。農民工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其勞動合同的內容應有別於城鎮勞動者的勞動合同。在期限方面,根據農民工的就業特點,勞動合同的期限可以靈活掌握,但一般情況下不應低於一年。

二、《勞動合同法》的實行不是個人或者個別機關的事,想要利用《勞動合同法》保障農民工權益,當然要加強相關部門的統籌和協調,明確其保護農民工權益的工作職權和責任;加強團體交涉權,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勞動合同法》是在國家公權力干預下勞資雙方博弈的結果,正是有了國家公權力的干預,它才能成為一部傾向於保護勞動者的法律。在實施過程中,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強烈的強弱對比,使得農民工根本不具備平等談判的資格,因而要實現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障同樣也離不開國家公權力的介入。

三、加強農民工的團體交涉權,即由工會代表勞動者與僱主進行集體談判簽訂集體勞動合同的權利。團體交涉權可以憑借勞動者集體的力量來改善整體勞動境況,實現通過團體一致的行動實現自我救濟。團體交涉權是否能有效實現取決於三個方面:一是勞動契約自由的存在;二是國家立法為團體交涉留有必要的空間;三是工會組織在法律地位上的真正獨立。

四、利用《勞動合同法》保障農民工權益,不僅其本身法條要具有先進性,也要注重加大宣傳、爭取政府支持。加大宣傳,使《勞動合同法》深入人心。《勞動合同法》施行以來,大部分農民工對《勞動合同法》還是一知半解,在遇到權益侵害時,由於認識上的偏差,不會用法維權。究其原因,一是相當一部分農民工認為《勞動合同法》是為有正式工作人員立的法,不是農民工的「專利」;二是有些農民工認為雖然國家制定了法律,對該法的執行和效力持懷疑態度;三是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因自身法律意識缺失,造成維權工作無法順利進行,部分農民工已習慣了對侵權的默默忍受,加上就業壓力大,即使有運用法律維權的想法也缺少抗爭的勇氣;四是《勞動合同法》本身也存在個別條款規定不明確,理解不統一的缺陷,加劇了農民工對法律效力的懷疑。擴大地方政府對《勞動合同法》實施的自主權。

3. 談談你對《勞動合同法》的認識

《合同法》中不安抗辯權制度的優點和不足
〈摘要〉 我國的《合同法》將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制度和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有機結合,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不安抗辯權制度,體現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融合的時代潮流,代表著世界民商法發展的趨勢。本文對《合同法》中有關不安抗辯權的規定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其優點和不足。
〈關鍵詞〉《合同法》 不安抗辯權 優點 不足

不安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成立後,應當先履行一方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將不能履行或者有不能履行合同義務的可能時,在對方沒有履行或者提供擔保之前,所擁有的拒絕先履行合同義務的權利。
不安抗辯權源於德國法,又稱拒絕權,不安抗辯權制度是大陸法系的一項傳統制度,它與英美法系的預期違約制度一起,對雙務合同中的先履行一方提供了法律保護。我國新修訂的《合同法》在承繼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制度的同時,吸收和借鑒了英美法系的預期違約制度,並結合我國國情,對傳統不安抗辯權制度的不足加以改進,在適用范圍、適用條件、救濟方法、對行使權利的限制和對濫用不安抗辯權的補救措施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確規定,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不安抗辯權制度體系。它體現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防止合同欺詐、保障交易安全、實現有序競爭的立法意圖,也體現了我國合同制度與西方發達國家合同制度及國際商務合同貿易規則的接軌。

《合同法》對不安抗辯權制度的規定
我國的《合同法》對不安抗辯權制度做出了如下規定:
「第六十八條 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
(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
(三)喪失商業信譽;
(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六十九條 當事人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對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當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合同法》中不安抗辯權制度的優點
與傳統大陸法系國家有關不安抗辯權的法律規定相比,我國的《合同法》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對行使條件作了更充分詳細的規定。
按照傳統理論,不安抗辯權的應用應具備如下條件:(1)須因雙務合同互負給付義務;(2)須合同雙方特別約定一方應先履行義務;(3)須在雙務合同成立後對方發生財產狀況惡化;(4)須對方財產顯著減少,可能難以履行。然而財產的減少並不是相對人不能履行或不願履行的唯一原因和表現,商業信譽的喪失,技術機密的泄露以及其它諸多原因都可能造成相對人履約能力的喪失。因此傳統大陸法中對不安抗辯權的行使條件僅限於「財產顯著減少,有難以履行的可能」的規定就顯得過於僵化,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的《合同法》突破了這個限制,把商業信譽的喪失作為判斷相對人失去履約能力的標准之一,體現了誠實信用的立法原則。同時,《合同法》還通過第六十八條第四款的概括性的規定,把一切有害於合同履行的行為都包括到相對人喪失履約能力的判定標准當中,大大拓寬了不安抗辯權的使用范圍,給合同的先履行方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護。
二、既反映了先履行方的履行權益,又充分照顧到後履行一方當事人的期限利益。
從《合同法》第六十九條的規定中可以看出,合同先履行方並沒有獲得要求對方提供擔保或者要求對方提前履約的權利,在中止履約並盡了通知義務後,先履行方只能處於等待的狀態之中,而無權要求對方提供擔保或提前履約。這一規定充分考慮了後履行方的期限利益。因為後履行方在履行期限屆滿前,其履約能力降低、難以履行的狀態可能只是暫時的,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還可能恢復履行能力。如果在履行期限屆滿前就要求後履行方提供擔保或提前履行,會對後履行方造成額外的負擔,進一步降低其履約能力,這是明顯不公平的。法律不能為了避免一種不公平的後果而造成另一種不公平,因此不給予先履行方要求後履行方提供擔保和提前履約的權利體現了對後履行方的保護。同時,《合同法》對後履行方提供擔保的行為並未作任何的限制,後履行方為了避免對方中止履行後可能造成的損失,也可以自願提供擔保。這一規定充分體現了《合同法》的先進性。
三、進一步完善了先履行方在行使不安抗辯權之後的救濟方式。
不安抗辯權規定先履行方在有充分證據證明後履行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約能力時可以中止對合同的履行,一旦對方提供了充分的擔保,則應繼續履行義務。但如果後履行方不提供擔保,那麼先履行方在行使不安抗辯權之後,是否可以接著解除合同呢?許多國家的法律對此的規定十分模糊。這種救濟方式的不明確導致了先履約方當事人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護。我國的《合同法》明確規定:後履約方「在合理期限內未能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並進而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對先履行方提供了明確的救濟。

《合同法》中不安抗辯權制度的不足
一、由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引入的有關規定與不安抗辯權制度間存在矛盾。
《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這條規定是由英美法系的預期違約制度引入的,它給與了當事人解除合同的權利。法律並沒有限制這種權利適用於何種場合,因此可以認為這條規定對同時履行和先後履行兩種場合都是適用的。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不履行債務時,另一方當事人適用第九十四條規定,直接享有解除權,這與英美法系對明示預期違約的處理是相同的。但當一方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時,既可以解釋為一方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其不履行主要債務,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直接解除合同,這是英美法系對默示預期違約的處理方法;又可解釋為第六十八條第四款「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這時另一方當事人只享有不安抗辯權,可以中止合同的履行,等待相對人提供履約保證,但無權直接解除合同,這是大陸法系對默示預期違約的處理方法。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出現在了同一部法律里,造成了法律適用上的矛盾。如果賦予先履行人選擇適用第九十四條的權利,則極有可能造成先履行一方濫用合同解除權的局面,使得第六十八條所設置的一系列旨在保護後履行方合法權益的措施形同虛設,從而損害了後履行方的期限利益。這個問題是我國新《合同法》對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相關制度的融合還不夠徹底造成的,需要通過司法解釋加以解決。
二、舉證責任過重。
與英美法系的默示預期違約制度和大陸法系的不安抗辯權制度允許有較低限度的主觀判斷不同,我國合同法對舉證責任的要求相當嚴格。《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行使不安抗辯權的一方應當負舉證責任,這是各國法律所認同的,但即使在市場規則比較完善的國家,要取得「確切證據」也決非易事,更何況目前我國的法制環境還不完善,要掌握「確切證據」相當地困難,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不允許當事人有較低限度的主觀判斷,雖然可以避免當事人不當行使或濫用不安抗辯權,但卻大大增加了當事人使用不安抗辯權的成本,有違設立不安抗辯權的初衷。因此可以在要求先履行方負舉證責任的同時,要求後履行方負一定的反證責任,以減少不安抗辯權的使用成本。
三、「適當擔保」含義不清。
《合同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當後履行一方提供了「適當擔保」後,先履行一方應恢復合同的履行。但對於「適當擔保」的「適當」程度,法律並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這就給先履行一方留下了可乘之機。先履行一方可以以擔保不適當為名拒絕履行其本不願履行的合同,從而造成後履行一方的損失。因此應當對「適當擔保」做出明確的司法解釋,使法律更清晰。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我國的《合同法》將大陸法系不安抗辯權制度和英美法系預期違約制度有機結合,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不安抗辯權制度,體現了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融合的時代潮流,代表著世界民商法發展的趨勢。但是由於經驗不足,《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辯權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通過司法解釋和庭審實踐共同加以解決。

4. 農民工勞動合同法-

1、農民工同樣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版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權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2、具體做法可向當地12333勞動熱線電話咨詢。

5. 談談你對勞動合同法的認識。

中國最失敗的發律

6. 本科畢業論文:《勞動合同法》對農民工權益保障的方面的

[法學]《勞動合同法》中農民工權益保障的困境及對策
http://www.tabobo.cn/soft/20/233/2009/143234921142.html
中文摘要
農民工是我國城市中的一個特殊弱勢群體,盡管《勞動合同法》確立了農民工在勞動關系中的主體地位,規定了其享有與其他勞動者同等的權利,但是現實中農民工的權益仍時常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這不僅意味著《勞動合同法》在執法過程中的失靈,也極有可能因權利無法得到實現而引發農民工的「群體性事件」,激化社會矛盾,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因此,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的各項權利和義務,實現農民工權益顯得日益迫切。
本文試圖以農民工的勞動合同簽訂率為例,揭示《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農民工的權利實現現狀,並對導致該現狀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如何通過社會層面和法律層面,如農民工的「城市化」,最終實現農民工的權益。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農民工;權利;城市化

目 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一、《勞動合同法》中的農民工權益實效分析——以勞動合同簽訂率為例 1
二、保護農民工權益的現實意義 2
(一)保障《勞動合同法》立法目的實現 2
(二)農民工合法權益遭受嚴重侵害 3
(三)避免矛盾激化引發群體性事件 3
三、《勞動合同法》的實效困境分析 4
(一)農民工自身的特殊社會屬性 4
(二)企業的法律規避 6
四、「城市化」與農民工權益之實現 6
(一)農民工的「城市化」過程 6
(二)「城市化」的法律保障 8
參考文獻 10
致謝 11

11698字

7. 農民工是否適用《勞動合同法》

在學理來上,一般將自勞動者界定為職工,勞動者即勞動法意義上的職工。職工是由用人單位所錄用(僱傭)並在用人單位管理下從事勞動以獲取工資收入的法定范圍內的勞動者。國家公務員、軍事人員、農業工人、家庭傭人、企業經理等分別在有的國家被勞動法排除在職工范疇之外。在我國的勞動法學理上,雖然還沒有直接將農民工納入職工的范疇,但也並沒有將農民工排除在外。

國辦發【2004】78號第12條規定,施工企業招用農民工,必須按照《勞動法》及相關規定,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勞社廳 函【2003】180號規定,凡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農民工,應當適用《勞動法》。從這些規范性文件來看,農民工只要與用人單位又勞動關系,應當屬於勞動法上的勞動者,享有與城鎮職工一樣的勞動者權利,必然受《勞動合同法》的調整。

8. 從勞動合同法的角度來看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

你是大學生還是研究生?我是干這個工作的!處理民工勞動爭議!

全國各地不一樣,我覺版得還是從權執法,政策保障談一談,民工的流動性非常強,參保意識不強,國家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政策針對民工的,及時勞動合同法規定了用工單位給工人有上保險的義務,但是現實是不可能的,而且上也是工傷,醫療,沒有養老!!!!!!

你是干什麼的,分無所謂,我是一個實踐者,還是有話語權的

9. 論勞動合同法與農民工的權利保護

(一)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相對較低問題。農民工不簽勞動合同的情況是相當普遍的,這也使得農民工在日後發生勞動爭議時無法實現自身權利的有效保護。《勞動合同法》第10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事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第14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第82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沖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這些規定的實施,也就促使用人單位積極的與作為勞動者的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用以避免因違法而造成的成本計算。這樣在發生勞動爭議時,勞動合同就會成為農民工合法權利的有力憑證,可以較好的實現其合法權利的保護。 (二)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 拖欠工資是農民工遇到的一個最為嚴重的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將可能對社會穩定造成嚴重的影響。《勞動合同法》第30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額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在這種法律規定下,將討薪納為法律保護的范疇,並具有普適性,這就大大降低了農民工討薪的成本,更加有利於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護。 (三)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 《勞動合同法》規定:在簽訂勞動合同時,有9 項內容必須明確,即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勞動合同中要明確雙方名稱;明確勞動合同期限;明確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明確工作時間和休息產假;明確勞動報酬;明確社會保險;明確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它事項;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試用期、培訓、保守秘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等其它事項。第38條將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作為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之一。第49條規定:「國家採取措施,建立健全勞動者社會保險關系跨地區轉移接續制度。」第50條規定用人了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解除勞動關系時,須在15日內未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以上的規定,為農民工社會會保險的繳納、轉移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農民工在勞動的過程中能夠享有平等的社會保障的機會。 (四)農民工工傷賠償問題。 《勞動合同法》第17條將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作為勞動合同的必備條款,第45條規定在本單位患職業病或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勞動能力的勞動者的勞動合同的終止情況,須按照國家有關工傷保險的規定執行,這也就充分保護了農民工的人身權利,為其獲得工傷賠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五)農民工人身自由保障問題。 《勞動合同法》第38條規定了勞動合同解除的情形,規定「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作用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要告知用人單位。」第84條對用人單位類似違法行為做出了具體的懲罰的規定,這對用人單位起到了一定的規製作用,從而保障了農民工的基本人身權利不被侵犯

10. 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利與弊分析

《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勞動者、用人單位產生的最大影響在於,加版大了對勞動者的保護力度,權加重了對用人單位違法成本。建議提出具體的問題,如:簽訂勞動合同應當注意的問題等,以便解答。另外,本單位開設了專為企業提供勞動法實務操作的培訓班,我們有著長期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的經驗,我們更深刻了解企業需要的是什麼,我們針對企業的用工管理過程中最容易發生糾紛的環節,提供可操作性極強的應對措施和應對技巧,讓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和勞動爭議處理不再被動。

熱點內容
南昌大學法律碩士培養方案 發布:2025-09-18 04:49:17 瀏覽:135
無錫法院苗 發布:2025-09-18 04:48:31 瀏覽:686
江津法院電話 發布:2025-09-18 04:20:31 瀏覽:52
2016年勞動法產檢規定 發布:2025-09-18 03:43:42 瀏覽:631
國網公司規章制度以什麼為主 發布:2025-09-18 03:31:02 瀏覽:359
論民法基本原則論文 發布:2025-09-18 03:31:01 瀏覽:313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共 發布:2025-09-18 03:27:23 瀏覽:847
法學宣在線 發布:2025-09-18 03:27:15 瀏覽:463
腦控刑法 發布:2025-09-18 03:24:13 瀏覽:99
刑法分論框架 發布:2025-09-18 03:22:07 瀏覽: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