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美麗人生
1. 電影《美麗人生》到底說的是什麼
《美麗人生》是一部由羅伯托·貝尼尼執導的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為了能夠讓孩子一直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下,父親為孩子編造了一個美麗的謊言。如果你喜歡我的觀點麻煩給我點個贊。另外你覺得電影《美麗人生》到底說的是什麼呢?歡迎你到下面的評論區發表您的意見。
2. 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鏡頭運動與拍攝手法上有什麼特色
結合了影片的, 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的義大利。
從歷史的大視角看,這是一部反映戰爭的絕佳影片。其一,它沒有採用全景式的展示,而是選取幾個普通人和一個普通家庭的遭際來反映;其二,即使是選取普通人和普通家庭的遭際來反映,它也沒有落入一味著力於渲染那幾個人和那個家庭在戰爭中的深重苦難的窠臼。 鏡頭, 影片開頭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德軍進駐的場面,但這個鏡頭一晃而過,旋即轉為男主角基度眉飛色舞地坐著朋友的敞篷車在鄉間小路上賓士。
隨後的鄉間之旅,使基度邂逅了黛麗(那個此後被他稱作「從天而降的公主」的平凡女子),並一見鍾情地對她產生了愛意,之後的多次頗富喜劇色彩的偶遇鞏固了他對她的愛,終於從她不得已的婚禮上將她帶走。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基度和黛麗從那匹「猶太馬」上下來之後,有一個巧妙的鏡頭處理。先是兩人前後走進一扇門,出來的則是他們活潑亂跳的兒子祖舒華,數年美好安穩的幸福時光一帶而過。 一個巧妙的鏡頭切換,小主人公祖舒華登場了。在整部影片里,相比於基度對妻子的愛,他對兒子的愛則演繹得更加淋漓盡致,催人淚下。 祖舒華還處在懵懂無知的年齡,要正面表現他的感情頗為不易。影片很明智地避開了這一點,採取另一種更合適的方式。看到影片的最後,因一段簡短的旁白,觀眾恍然大悟,整個故事,原來都源於祖舒華成年後的回憶。而片名叫做《美麗人生》,也就是說,在祖舒華的心目中,那一段回憶是美麗的。
3. 社會與法誰影響了我的人生
女主人公因為什麼而抑鬱(事件+認知因素) 2.心理援助者采
4. 怎麼評價電影《美麗人生》
在豆瓣電影評分高達9.5分的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是一部經典的成年人的戰爭童話。
為自己的孩子繼續下去一個虛構「幸福」的童年,這份父愛是多麼多麼的偉大,筆者在此就不想再贅述贊頌了,因為我們通通能夠感受得到,像guido這樣一個地位卑賤、智勇雙全、追求幸福美滿、期盼「美麗人生」的小人物,遭受著來自時代、來自戰爭的無情壓迫的同時,還能夠耗盡自己的精力為下一代埋下幸福的種子,一切的對於精神力量的歌頌都彷彿是空洞無力的。
5. 美麗人生這部劇好看嗎
尼可萊塔布拉斯基飾演多拉,多拉是一位美麗的義大利女教師,圭多使用各種方式希望追到她,而多拉則是已經有了婚約,不過圭多仍在多拉的生活中添加了許多驚奇,多拉也漸漸愛上圭多,兩人結婚後過了一段短暫的幸福時光。但是不久後,她的丈夫和兒子就被抓進集中營做苦役,多拉則因是女人而被送到女子集中營。最後美軍抵達,多拉與兒子重逢。
對任何事情充滿巨大的熱情,把任何事情都看作天賜,對所有人報以微笑,對欣賞你的人充滿敬意。公主怎麼會不愛上你!因為你是如此熱情洋溢,如此幽默智慧!你讓她的生活時刻充滿無限的驚喜。你是她最可愛最迷人最無厘頭的王子。
6. 看過電影<美麗人生>的說下 這部電影的社會價值與人生價值是什麼。
看了你的補充,我修改了我的回答。(因為是我本人對你提出的這兩點所作的解答,所以可能存在文筆不是很好,或者某些地方可能有點別嘴。還望包涵。)
作為商業電影雲集的年代,原來一些好電影所能表現的精髓和人生意義這些影片已經做不到了,可以說像美麗人生這樣的電影的社會意義,跟人生價值是因人而論的。
社會價值,在故事中圭多用善意的謊言對兒子聲稱他們是在做游戲,扮好人,扮與壞人。而真正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在結交朋友時,總是不能定論他是個憨厚的人,還是個狡詐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帶著偽善的面具,就像圭多的兒子以為那些德國軍官只是在扮壞人而已一樣,可能在他心裡他們是好人,只是為了這場游戲而充當惡人一般。生活中就不缺乏這樣的例子,面對某些需要,好人變成他壞人,壞人變成好人。
人生價值充分體現在圭多對於兒子的愛,還有妻子對於丈夫和孩子的執著。對於現在的人來說自私這個詞已經很普片。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活著,面對利益,就算是親人都有可能反目成仇,而在電影中,父親為了孩子,一直強顏歡笑(可以想像當他面對那一切的時候,他的心是多麼的承重,但是他還是每天的對這兒子歡笑),妻子為了丈夫和孩子,不惜羊入虎穴。這一切不正是說明人生的價值觀不要之定義在利益至上,把愛看重點,往往人生會更美好,雖然圭多死了,但是他兒子沒有因為害怕而出現意外,被人抓走。而他的妻子雖然踏入了危險,但是還是活了下來。
所以說社會與人生的價值觀,在我看來就是將情看重一些,將心靈洗禮的更美好一些!
7. 電影《美麗人生》觀後感
首先,我們為人父母者尤其做母親的要轉變觀念,不斷地學習相關教育知識,提高自我素質,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常言說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只有我們切實提高認識,自身加強學習,提高免疫力,才會妥善正確地解決一系列問題。
第二:要加強交流,一邊站在父母的角度教育孩子,一邊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解決問題,要勇於揭短,力求改進。既要於孩子加強溝通,又要同其他父母交流。既要時時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又要向有關書籍如《父母必讀》雜志學習。
我的孩子同小朋友玩時,孩子間常有爭搶玩具的事發生。以前我總是勸孩子:「讓著點兒」。日子長了,孩子很反感我的這一提醒,他問我:「為什麼我總要讓著,那他們也應讓著我呀?」後來讀了《父母必讀》中的相關文章,才認識到應該盡可能地讓孩子自己解決同小朋友間的小矛盾,而不應該大人武斷地介入。當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有問題時,有必要向孩子道歉,因為小小年紀的他們,也需要我們的尊重。
第三:教育孩子做個誠實、善良、有愛心、有進取心、熱愛生活的人。
孩子具有優良的品行,那麼孩子終身都會受益。
記得我的孩子有一次拿著一本書對我說:「媽媽,告訴你一個秘密可不能告訴別人,我們班的某某偷偷地拿了他媽媽的錢,給我們買了好看的故事書,我們今天可佔了個大大的便宜。」我問他:「你覺得他這樣做,對嗎?」兒子搖頭說:「不對。」我又問他:「占別人便宜,對嗎?」兒子又回答:「不對。」可是兒子說:「媽媽,我可想看這本書呀!」於是,我告訴他:「你想看,可以讓媽媽給你買,也可以借小朋友的看呀,不過借的書更要愛護。」兒子很樂意地說道:「那我把這本書好好保護,看完後還給他。」雖然是一件小小的生活瑣事,但若以家長的姿態指責孩子,很可能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而下次不會對你說真話。
閑下來的時候,我會帶著孩子看日出日落、月圓月缺;背著帳篷爬山;騎著車子上長征;到野外遊玩野餐;和孩子一起做游戲;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從中教孩子熱愛生活、喜歡鍛煉身體以及許多做人的道理。
記得有一次剛下過雨,地上的積水一灘又一灘,有位綠化隊的五十多歲的老人將自己的雨鞋放在路旁,自己在草地里工作,不知是哪個小朋友把他的一隻雨鞋扔在積水中,許多小朋友起著哄大笑著,我穿著布鞋的兒子一個人跑進水灘中,將那隻雨鞋取了出來,放在原位。雖然兒子的鞋和褲角都濕了,但我看到兒子認真地做著這一切,心中覺得很溫暖。
兒子的善良讓我很是感動,小小的他,用自己童貞的雙眼觀察著世界。去年他上一年級,老師布置了一篇日記,他這樣寫道:國慶節,我和爸爸媽媽來到渭源老家看太太。太太家有許多洋芋地。我和哥哥准備燒洋芋吃,我拿著鏟子對媽媽說:「走,殺兩個洋芋去。」媽媽說:「不叫殺。」我又說:「那砍兩個洋芋走。」媽媽又說不對,最後我才知道應該叫「挖洋芋」。――兒子的這篇短文,被老師表揚,並在課堂上當範文被老師朗誦了一遍。做為母親的我,為兒子能用自己的話,將真情實感用文字表達出來,覺得很自豪。
還有一次,和兒子上街,看到馬路對面有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因要背負很重的一個背篼,他雙腿跪在地上,佝僂著身子,很艱難地掙扎著,時間似乎凝固了那麼幾分鍾,他終於站了起來。兒子問我:「媽媽,爺爺起不來,為什麼沒人去幫他?我們為什麼不去幫他?」事情過去很長時間了,我仍然心中有愧,更難以忘記那老人瘦弱無助的背影。
又有一次,與兒子去市場買菜的路上,遇見一位中年男子和兩三個八九歲的孩子,推著一輛架子車,車上裝滿了紙箱,大概他們是收購廢品的。一不小心,紙板掉了下來,兒子和我一起去幫忙。簡單的舉手投足間,彼此均感覺到了濃濃的暖意。
談了這么多,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有價值的呢?
寫文章時常說:「文無定法」,其實教育孩子也沒有什麼明確的標准。只要是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有價值的。而且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及時更新教育知識、及時調教育思路、積極探索總結經驗,才會尋找到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8. 求法國《美麗人生》的劇情
劇情介紹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雲籠罩著整個義大利。
圭多是一個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樂觀的猶太青年。他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他和好友菲魯喬駕著一輛破車從鄉間來到阿雷佐小鎮,他的願望是在小鎮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過上與世無爭的安逸生活。途經一座谷倉塔樓時,年輕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從塔樓上跌落到他的懷中,原來塔樓上有個黃蜂窩,黃蜂經常騷擾當地居民。多拉想為民除害,燒掉黃蜂窩,反被黃蜂蜇傷。圭多立刻對她產生了好感,熱情地為她處理傷口,為表示謝意,多拉送了一些雞蛋給圭多,意味深長地目送他遠去。
陰雲密布的義大利,納粹的反動勢力日益強大,墨索里尼推行強硬的種族歧視政策,圭多因有猶太血統,他開書店的申請屢遭阻撓,得不到批准。好友菲魯喬的工作也久無著落。由於生活所迫,圭多隻好在一家飯店當服務員,他以真誠、純朴、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贏得了顧客們的喜愛。
一次圭多騎車上班無意中撞倒了多拉,兩人再次邂逅燃起了圭多心中愛情的火焰。他不失時機地向多拉表白愛慕之情。
多拉是某學校的教師,有一天從羅馬來的督學要到學校視察,圭多得知後,竟冒充督學來到多拉所在學校視察。校長熱情地接待他,為取悅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索性跳上講台施展起喜劇演員的才華,惹得學生開懷大笑,令校長和教師瞠目結舌。
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魯道夫要去劇院看歌劇,他也買票前往,坐在樓下的圭多始終目轉睛地盯著樓上包廂里的多拉。起初多拉對圭多的苦苦追求並不在意,但是由於多拉討厭魯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魯道夫一廂情願地舉協和多拉的訂婚晚會。晚會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飯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解脫了魯道夫的糾纏,因此贏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鬧翻,離家出走,嫁給了圭多。
婚後,好事接踵而來,圭多夢寐以求的書店開業了,他們有了個乖巧可愛的兒子喬舒亞。圭多閑來無事時常和兒子玩游戲,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滿。可好日子沒過上幾年,在喬舒亞五歲生日這天,納粹分子抓走了圭多和喬舒亞父子,強行把他們送往猶太人集中營。當多拉和喬舒亞的外祖母興沖沖地回到家裡,只見人去樓空,家裡被翻得亂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她雖沒有猶太血統,但她堅持要求和圭多、兒子一同前往集中營,多拉被關在女牢里,圭多不願意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從此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一面千方百計找機會和女監里的妻子取得聯系,向多拉報平安,一面要保護和照顧幼小的喬舒亞,他哄騙兒子這是在玩一場游戲,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最終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兒子對圭多的話信以為真,他多麼想要一輛坦克車呀!喬舒亞強忍了飢餓、恐懼、寂寞和一切惡劣的環境。圭多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當解放來臨之際,一天深夜納粹准備逃走,圭多將兒子藏在一個鐵櫃里,千叮囑萬叮嚀讓喬舒亞不要出來,他打算趁亂到女牢去找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納粹發現,當納粹押著圭多經過喬舒亞的鐵櫃時,他還樂觀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兒子不要出來,但不久,就聽見一聲槍響, 歷經磨難的圭多慘死在德國納粹的槍口下。
天亮了,喬舒亞從鐵櫃里爬出來,站在院子里,這時一輛真的坦克車隆隆地開到他的面前,上面下來一個美軍士兵,將他抱上坦克。最後,喬舒亞與多拉母子團聚。
9. 看完《美麗人生》這部電影後你最大的感觸是什麼
與《奧林匹克》《辛德勒的名單》悲劇色彩截然不同的《美麗人生》,以一種喜劇的表現手法營造了前半段主人公幸福快樂的愛情,再用滑稽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戰爭里心酸疾苦的猶太人民在納粹集中營被集體迫害的殘酷現實。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屍骸築起高牆,苦勞雜役無度的日子裡,一個父親,用笑容,用滑稽的舉止,搞笑的幽默,一次次保護著孩子的童心和天真,與妻子的守望相助,靜靜等待黎明,等待希望。
全劇貫穿二線,前半段是愛情和即將來臨的戰事,後半段在集中營里玩貓爪老鼠,不失生趣的同時也終於讓我們看到了那個父親,那個矮小瘦弱的男人,是如何用強大的樂觀保護著他的孩子,保護著他最重要的人生。
「我在鐵櫃的縫隙中向外看著,父親被德國兵用槍指著,他們從我眼前走過,我睜大眼睛,我看著他,他也如此。然後他露出了在當時的我看來,十分可笑而滑稽的樂笑,昂揚著自信的下巴,就像貓和老鼠里的傑瑞,走出蝦兵似的步伐,多麼有趣啊......然後他們拐進了一個胡同,濃重的煙霧繚繞......後來怎麼樣了呢,我那位父親,他如何了呢......我相信獅子王里的那句話,『逝去的親人會化為夜空里閃爍的繁星,看著我,保護著我』,他是個好丈夫,好爸爸,他會一直大笑。對,一直如此。」
10. 談談敢看義大利故事片《美麗人生》的感想
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時候種種離譜的舉動,特別是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起脫衣舞的情節將喜劇的因素加強到了鬧劇的程度,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里,就是圭多最後被押走處死時,出現在躲在鐵箱里的約書亞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丑誇張模樣的爸爸。編導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一個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難道是為了媚俗大眾不惜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其實恰恰相反,悲劇才是媚俗。貝尼尼這么處理就是為了不媚俗,為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不讓觀眾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試想,圭多在獄中僅僅是為了約書亞心靈不受到傷害才故意「欺騙」他的嗎?難道圭多自己不是這么認為的嗎: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游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於他們:熱愛生活的人們。就算在集中營里,圭多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只是在給兒子演戲,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美麗人生》這部影片是由義大利著名喜劇演員兼導演羅伯特.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劇片,除了奧斯卡金像獎以外,該片還曾獲得過總共二十八項國際大獎,在全球佳評如潮。《美麗人生》在美國的票房已經超過《郵差》,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外語片。迄今為止收入已近2300萬美元,在全球更是突破1億美元大關,而更令人稱道的是,該片的製作成本僅僅為650萬美元。 貝尼尼也由此成為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以外語片拿到奧斯卡影帝的外國演員, 取得了無數電影人畢生夢寐以求的成功。 貝貝尼1952年出生在義大利的阿里佐,主要代表作有《一個快樂的傳說》、《不法之徒》等電影,他的電影真實、簡練,而且總是熱情洋溢、充滿笑容 。《美麗人生》是他所執導的第六部影片,片中他用全新的視角來反映戰爭的殘酷,而觀眾則在笑聲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時被黑暗所籠罩,我們依然能夠找到美之所在。
在本片身兼編、導、演三職的羅伯托·貝尼尼是義大利影壇著名的喜劇演員,他在本片發揮了高度創意,用妙想天開的方式將一種幾乎已經拍爛的題材——納粹迫害猶太人點石成金,效果令人絕倒。
此片以德國法西斯捕殺猶太人為背景,講述一個猶太人與一位美麗的義大利姑娘傳奇般地相識並很快結婚生下一名男孩。父親慘淡經營一家書店,母親有一份教師的工作,生活平靜而美好。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不久法西斯佔領了他們所在的城市,將所有居民抓進集中營做苦役。年幼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中,慈愛的父親為了不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存有戰爭的陰影,便謊稱他們是在做一個能贏取積分獲得真正坦克作為獎勵的游戲。最終他為了保護孩子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場面不算壯烈,也沒有太多血腥,只用幾聲槍響「草草」帶過,然而濃濃的父愛含蓋其中。盟軍的到來使居民們重獲自由,孩子乘坐在盟軍的坦克上尋找人群中的母親,重新投入母親懷抱的孩子只當是做了一場規則嚴厲游戲。很多年後他才會明白原來當時是父親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他的美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