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階級社會法在本質上維護誰的根本利益
1. 法律的含義及其本質
你好:
一、法律(Law)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1、法律的具體定義法律是一種公平的規則,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的保證實施為手段。法律需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由經濟基礎決定,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隨著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演變,最終它也將隨著社會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法律的概念古時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機關制定,國家政權機關保證執行的行為准則。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化產物,從人類社會早期的行為和社會關系的習慣法的產生,到國家的誕生,訴訟與審判的出現,再到權利和義務的區別開來,在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代,法律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但一成不變的是:法律是被國家賦予的強制性社會規范。2、法律的其他解釋基本的法律:一般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實際作用與憲法實際上相同。「基本法律」所意味是不永久並權宜之針,在沒有實施憲法下達到有法維持憲政秩序之效果。 這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法律,內容涉及國家和社會生活某一方面的最基本的問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屬於「基本法律」的層次。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也叫「一般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的「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憲法》第67條)。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出的決議和決定,如果其內容屬於規范性規定,而不是一般宣言或委任令之類的文件,也視為狹義的法律。它一般包括憲法,民事法,行政法,經濟法等。 廣義的法律:是指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規章)。 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權力機關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在三權分立的國家,由行政機關為執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僅對該行政機關之公務員有拘束力,除法規命令外,原則上行政機關所制訂之行政規則對於人民均不發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之法律必須由人民所選舉之立法機關制定之(即後者,狹義的法律)。3、相關法律名詞法系 法系是指對一個國家法律制度或體系的分類標准。根據各國法律的淵源,存在樣式和運作方式,法系可以分成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兩種。兩者主要區別在法律淵源,法官許可權,訴訟程序方面。 法律制度 在發達國家,主要的法律制度有獨立的法院、代議議會、責任內閣、軍警系統、官僚系統、法律專業和公民社會本身。約翰·洛克在其《政府論》里,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種權力,其後的孟德斯鳩在其著作《論法的精神》中對其進行了完善,主張將國家權力劃分為行政、立法和司法、而且三種權力必須要分立,而且相互制約。他們的原則是不應該有任何人可以掌握到國家的所有權力,和托馬斯·霍布斯《利維坦》內的獨裁理論相對。近代,有馬克斯·韋伯等人重塑有關在行政控制下的國家的模型。現代軍事、政治與官僚的力量對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顯現出了許多特別的問題,這些是早期如洛克和孟德斯鴆等作家所不可預見的。法律專業的慣例和實例是讓人民接觸公平正義的重要部分;而公民社會則是一個用來指形成法律的政治基礎的社會組織、社群和團伙等。
二、法律的本質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談到資本主義法律時指出,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的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論述,科學地提示了法律的本質特徵,對於我們探討和研究法律的本質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一)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階級社會中,在一定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各階級,都有著維護自己共同利益的願望和要求,即都有著自己的階級意志,但並不是每個階級的意志都能表現為法律。法律只能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法律所表現的統治階級的意志,是指集中反映整個統治階級利益的共同願望和要求,而不是統治階級中少數成員的任何一種願望和要求,更不是個別人的任性,即便擁有極大權力的統治者,也不能脫離本階級的共同意志而一意孤行。法律集中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根本的、共同的、整體的願望和利益要求。正因如此,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即當統治階級的某個成員違反了法律的規定時,總會受到代表本階級整體意志的法律的制裁。這種制裁,正是為了保障統治階級意志的統一性,維護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二)法律是統治階級的國家意志的體現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但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的不僅僅是法律,政治、哲學、道德、文化、教育等等,都可以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並為統治階級的政治、經濟服務,但它們都不具有法律的性質。「被奉為法律」意味著統治階級通過國家專門機關制定或認可,把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的意志。「國家意志」,就是掌握國家政權的那個階級的意志在法律上的表現。所以,法律是以國家意志表現出來的統治階級的意志。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統治地位,除了必須以國家的形式組織自己的力量外,他們還必須給予他們自己的由這些特定關系所決定的意志以國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現形式。(三)法律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指的是生產關系。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特別是所有制關系,決定著該社會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任何一個統治階級都不能離開其物質生活條件而隨心所欲地制定法律,否則,即使制定出了法律,也必然由於違背了客觀經濟條件而在實際生活中無法實施。我們說法律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並不意味著它是根據物質生活的要求自發產生的,而是統治階級根據自己的意志制定的。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必然引起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發生變化,因而法律也要隨之發生變化。與此同時,法律還要受到其他社會現象的影響。統治階級的政治、哲學、宗教、倫理等觀點,以及政治制度、階級斗爭狀況、文化傳統等等,都對法律的形成和發展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綜上所述,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被奉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意志,這一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在當代中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因此,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本質上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體現。
你可以摘中間的簡單的歸納下,希望滿意並採納。
2. 在階級社會中核心價值觀體現的是這個社會中的被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對不對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3
3. 如何理解憲法反映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在本質上憲法是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現.
但是在一個已消滅了階級對抗的社會,憲法本質的表現形式將發生變化.所以從更廣泛意義上說,憲法客觀地反映著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關系.憲法與政治力量對比和政治形勢發展變化的關系表現為 :
首先,憲法是在政治斗爭中取得了勝利的那個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現.任何一部憲法的產生都是階級斗爭的結果和總結.沒有階級斗爭的勝利,沒有取得政權並建立起階級統治的國家,就不可能制定出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憲法.在階級斗爭中取得勝利的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勝利成果,為了建立適合於本階級利益的制度並使社會全體成員都能按照它的意志來行動,這就需要藉助於憲法這一工具來達到它的目的.
其次,各種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具體歷史條件以及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同,決定並影響著憲法的具體內容.即使是同一個類型的憲法,其具體內容也會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由於政治力量對比強弱程度的不同,以及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因而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憲法其內容也不盡相同.
總之,憲法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它反映著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憲法的制定或修改,總是和政治力量的對比以及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分不開的.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對憲法的概念作如下的歸納:所謂憲法,就是規定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使民主制度法律化,集中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反映政治力量實際對比關系的國家根本法.
4. 兩則材料共同表明了我國法律處具有怎樣的階級本質
(一)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在階級社會中,在一定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各階級,都有著維護自己共同利益的願望和要求,即都有著自己的階級意志,但並不是每個階級的意志都能表現為法律。法律只能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
法律所表現的統治階級的意志,是指集中反映整個統治階級利益的共同願望和要求,而不是統治階級中少數成員的任何一種願望和要求,更不是個別人的任性,即便擁有極大權力的統治者,也不能脫離本階級的共同意志而一意孤行。法律集中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根本的、共同的、整體的願望和利益要求。正因如此,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即當統治階級的某個成員違反了法律的規定時,總會受到代表本階級整體意志的法律的制裁。這種制裁,正是為了保障統治階級意志的統一性,維護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
(二)法律是統治階級的國家意志的體現
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但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的不僅僅是法律,政治、哲學、道德、文化、教育等等,都可以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並為統治階級的政治、經濟服務,但它們都不具有法律的性質。「被奉為法律」意味著統治階級通過國家專門機關制定或認可,把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的意志。「國家意志」,就是掌握國家政權的那個階級的意志在法律上的表現。所以,法律是以國家意志表現出來的統治階級的意志。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統治地位,除了必須以國家的形式組織自己的力量外,他們還必須給予他們自己的由這些特定關系所決定的意志以國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現形式。
(三)法律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指的是生產關系。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特別是所有制關系,決定著該社會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任何一個統治階級都不能離開其物質生活條件而隨心所欲地制定法律,否則,即使制定出了法律,也必然由於違背了客觀經濟條件而在實際生活中無法實施。
我們說法律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並不意味著它是根據物質生活的要求自發產生的,而是統治階級根據自己的意志制定的。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必然引起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發生變化,因而法律也要隨之發生變化。與此同時,法律還要受到其他社會現象的影響。統治階級的政治、哲學、宗教、倫理等觀點,以及政治制度、階級斗爭狀況、文化傳統等等,都對法律的形成和發展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
綜上所述,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被奉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意志,這一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在當代中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工人階級是我國的領導階級。因此,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本質上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體現。
5. 馬克思恩格斯對法律的本質有哪些論斷
馬克思恩格斯對法律的本質論斷
一 法的根源的物質性。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科學地揭示了法與經濟的內在聯系,指出法的性質,內容和發展歸根到底都是它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同時法又對其經濟基礎有積極的反作用。
任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必然引起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發生變化,因而法律也要隨之發生變化。法律還要受到其他社會現象的影響。
政治、哲學、宗教、倫理等觀點,以及政治制度,階級斗爭狀況。文化傳統等等,都對法律的形成和發展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
二 法的本質的階級性。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深刻地揭示了法的本質,認為法是被奉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的意志。
法律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指的是生產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維護統治地位,除了必須以國家的形式組織自己的力量外,還必須給予他們自己的由這些特定關系所決定的意志以國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現形式。
三 法的發展的規律性。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指出法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永恆存在的,而是階級社會里特有的產物。
它隨著階級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消亡而消亡。法沒有脫離開社會物質生產發展史的本身獨立的歷史。
參考鏈接:網路——馬克思主義法律觀
6. 法的本質是什麼
法的本質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法的本質首先歸結於統治階級的意志,開始觸及到了統治階級對立社會的法的本質。但如果認識停止於此,仍擺脫不了唯心主義。要徹底認識法的本質,認識法產生和發展的規律,還必須深入到那決定著統治階級意志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中。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培植了人們的法律需要,同時又決定著法的本質。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指與人類生存相關的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物質生活條件的生產方式是決定性的內容。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生產力代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生產關系代表生產過程中的所發生的人與人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功績之一,就是發現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生產方式因素的決定意義。生產方式之所以是根本因素,在於它一方面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轉化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使生物的人上升為社會成員,創造了社會;另一方面,生產過程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根本的社會關系,其他一切關系包括法律關系在內都是從這里派生出來的。地形、氣候、土壤、山林、水系、礦藏、動植物分布等地理環境因素和人口因素一般說來只有通過生產關系才能作用於法。除了物質生活條件以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對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法律制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7. 「法是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集中表現」這句話對嗎為什麼
窮人老百姓遇到法律糾紛時是不是必須電視暴光後有關部門才會重視?不暴光就不重視嗎?答案是暴光會重視,不暴光根本沒有公平可言,即使公平也是及少數每年評選的那麼幾個「中國驕傲」的可敬之人!
8. 法的社會作用包括那些內容
法的社會作用是法為實現一定的社會目的而發揮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是從法自身來分析法的作用,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則是從法的目的和本質的角度來考察法的作用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法學觀點看,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的社會作用大體上表現在兩個主要方面:
1.法在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在階級對立社會中,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對立階級之間的沖突和斗爭。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掌握政權的階級(統治階級)必然把階級沖突和斗爭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圍內,他們利用國家制定和實施法律,來使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統治地位合法化,使階級沖突和矛盾保持在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允許的界限之內,建立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馬克思主義法學指出:法在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表現在許多方面:(1)調整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統治階級利用法律在經濟上確認和維護自己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在政治上維護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包括鎮壓),在思想意識形態上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道德和意識形態;另一方面,統治階級在一定條件和限度內,也在法律中規定一些對被統治階級有利的條款,向被統治階級做出讓步,以維護其根本的利益。(2)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統治階級也需要用法律來規定和確認他們自己內部各階層、集團的相互關系,以此建立起個人意志服從整個階級的關系,通過這種服從,確保其成員的權利的實現,解決其內部因財產、婚姻等問題而引起的矛盾和糾紛,保證其內部的和諧一致。(3)調整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之間的關系。因為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之間存在著共同的利益,又有著利益沖突,統治階級需要用法律的形式確定與其同盟者之間的關系,適當給予同盟者在政治、經濟上的某些權利和利益,同時對同盟者濫用其權利,甚或對統治階級進行政治對抗,也實行法律上的制裁。
2.法在執行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社會公共事務是相對於純粹的政治活動而言的一類社會活動。其特徵是:這些事務的直接目的並不表現為維護政治統治,而在客觀上對全社會的一切成員均有利,具有"公益性"。法律在執行社會公共事務上的作用具體表現在這樣一些方面:(1)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包括維護最低限度的社會治安,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人身安全,保障食品衛生、生態平衡、環境與資源合理利用、交通安全,等等。(2)維護生產和交換條件,即通過立法和實施法律來維護生產管理、保障基本勞動條件、調節各種交易行為等。(3)促進公共設施建設,組織社會化大生產。即通過一系列法律來規劃、組織,像興修水利、修築道路橋梁以及開辦工業、組織農業生產,對這些活動實行管理。(4)確認和執行技術規范,包括執行工藝和使用機器設備的標准,規定產品、服務質量和標准,對高度危險品(易燃、易爆品、槍支彈葯)和危險作業(高空作業、高壓作業、機動作業)的控制和管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等。(5)促進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如通過法律對人們的受教育權加以保護,鼓勵興辦教育和科技發明,保護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要求政府興辦各種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
這些法律,在主要方面體現著社會性(非政治性),但按照馬克思主義法學的觀點:它在本質上與法在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並不矛盾。因為,至少從統治階級的角度看,調整和維護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法律,在根本上與維護政治統治是一致的。恩格斯說:"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
9. 法的本質
法的本質,古今中外的有產階級的或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法學家對這一問題寫過數不清的著作,有過數不清的爭論,但從未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只有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在創立科學的唯物史觀時才對法的本質作出了一個真正科學的解釋。
在階級對立社會中,法的本質首先可以說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這也就是說,三個私有制社會的法分別代表了奴隸主、封建主和資產階級的意志。奴隸主、封建主的思想家也往往說,法代表了神、上帝的意,他們實際上是將奴隸主、封建主的意志披上了神聖的外衣,資產階級思想家比他們進了一步,他們往往說,法代表了全社會的「公共意志」,實際上他們有意或無意地將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意志當作抽象的、超階級的公共意志。
統治階級的意志是由統治階級中的代表人物來集中的,但法並不代表統治階級中個別人的意志,而是代表這一整個階級的根本利益的意志。
進一步的問題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又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什麼力量推動這種意志的形成?根據唯物史觀,統治階級的意志歸根結底是由這一階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這里講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是指與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也就是指社會經濟基礎。所以,法律也就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一個上層建築,或者說,社會上層建築的一個組成部分。法的性質和發展由經濟基礎決定,反過來,法又對經濟基礎有能動作用,為經濟基礎服務。任何一種法能否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不僅要看它能否很好地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而且更要看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能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這里還應注意:法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或經濟基礎決定的。這里指歸根結底由它們決定,並不是說,在法的發展過程中,經濟是惟一的決定因素。我們千萬不要把唯物史觀簡單化了。事實上,經濟以外的各種因素,政治、思想、文化、歷史、民族、宗教、習慣、地理環境等等,在法的發展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影響,它們與法的關系是極為錯綜復雜的。如果將經濟因素理解為惟一的因素,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就無法理解了。美、英、法、德等西方國家的法律,都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制度基礎上的(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大體上是相同的),因此我們說它們的法都是資本主義法律,但在這些國家的法律之間或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的法律之間,存在了可以說千差萬別的情況。如果把經濟看作是惟一的決定因素,是無法解釋這種情況的。
最後談一下中國的社會主義法的本質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已經消滅。分析中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時,首先應肯定:它是中國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全國人民意志的體現。這種法律的根本任務是保障和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法區別於其他上層建築的特徵
同其他上層建築組成部分(包括國家、政黨、思想意識和其他社會規范等)來比,法的標志的顯著特點。有以下四個特徵: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規范
這一特徵顯然表明了法與思想意識和作為政治組織的國家、政黨的區別。
這里,法是規范(或規則)只是說法主要是由法律規范構成的,但不僅僅是規范。一般地說,法是由法律概念、法律原則和法律規范三者組成的。例如中國《刑法》總則中大部分條文都是有關刑法的基本概念,如犯罪、故意犯罪、過失犯罪、犯罪的預備、未遂和終止等。民事訴訟法中關於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這些規定都是法律原則。法的主要內容是法律規范,這不僅因為法律規范在數量上超過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則,而且規定法律概念和原則,目的也是為了使人正確地理解法律規范。
法律規範本身又是由哪些東西構成的?這就是所謂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有的法學著作上講有三個組成部分:假定,即適用這一規范的條件和情況;處理,即行為規範本身;制裁,即違反規范的後果。有的著作認為這種講法有些缺點,有另一種講法:法律規范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組成。
行為模式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①可以這樣行為(授權性規范);②應該這樣行為(命令性規范)和③不應該這樣行為(禁止性規范)。後二類規范可合稱為義務性規范,即通常所講的「令行禁止」。「令行」指的是積極行為的義務,「禁止」指消極的不行為的義務。法律後果大體上分為兩種:①肯定性法律後果,即法律上承認這種行為合法、有效並加以保護以至獎勵;②否定性法律後果。即法律上不予承認、加以撤銷或制裁。
法律規范是一種抽象的、概括的規定,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具體的人,它是反復適用的而不是僅適用一次的。所以對有權制定法律(廣義解)的國家機關所頒發的文件,要區別開規范性文件和非規范性文件,前者屬於法的范圍,後者雖然有一定法律效力,但不屬於法的范圍,只是適用一定法律規范的產物(例如委任令、逮捕狀、營業執照、調解書等)。
法是一種行為規范,也說明它有很多特點或優點,如:平等性(任何人不得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連續性(除以法律程序加以改變外,不依人事變動而變動);穩定性(不朝令夕改);高效率(每個人可以根據法律而行為,不必事先經過任何人批准)等。
(2)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具有普遍約束力
這一特徵表明了法與其他行為規范的區別之一,從而也說明法具有很大權威性。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這是從法作為一個整體來說的,實際上,它是由各種不同層次或類別的國家機關或專門組織(如立法機關、行政機關、中央機關、地方機關等)制定或認可的,因而就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等之分,它們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是不同的。
除法律外,還有其他很多行為規范,例如,政黨、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也都有各自的規章,社會上還有各種道德、宗教規范、社會禮儀、習慣准則等。但它們都不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而且其中大部分也不能說對所有地區所有的人是普遍有效的,但作為一個整體的法來說,它在國家主權所及的范圍內是普遍有效的,具有普遍的約束力。統一性是法的又一個特點或優點。當然各個具體的法律在適用的空間和對象方面來說,也可以有所不同,有的在全國有效,有的僅在某一地區有效;有的對全體社會成員有效,有的僅對某一集團的人有效。
(3)法規定了權利和義務(職權和職責)
法以外的某些行為規范也規定了權利和義務(如黨章中規定了黨員的權利和義務),但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於其他行為規范中所稱的權利和義務。無論在內容、范圍、保證實施的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有的社會規范,例如道德、宗教規范,一般說僅規定了義務而沒有權利。
從字面上講,法律上的權利是指一定的主體(個人或組織)具有自己可以這樣行為或要求其他人作某種行為的資格和能力;義務是指一定的主體必須這樣行為或不這樣行為的責任。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不可分的。這在以後的憲法課中會講到。
這里講法規定了權利和義務,一般地說,是從個人或企業等法人組織來說的。對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在執行公務時是否也可以說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享有某種權利呢?從中國憲法來看,對公民使用了「權利」一詞,對國家機關使用了「職權」一詞(有的地方用「許可權」)。權利和職權二詞從字面上講有某些共同之處,但也有一些重要差別。
首先,享有「權利」這一用語,一般來說與個人利益是有聯系的,當然,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在根本上說是一致的,個人利益應服從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但行使職權只能說代表集體的,特別是國家的利益,決不應指行使職權者的個人利益。其次,法律規定公民享有某種權利,使他具有自己可以這樣行為或向他人提出要求的能力或資格,這並不是說他必須這樣做,一般地說,這是指他可以這樣做也可以不這樣做。但職權一詞一般地說既指行使職權者可以這樣做,而且往往也指他必須這樣做,否則就是行使職權者的失職甚至違法。在這里,職權與職責是合二而一的。再有,職權意味著公共權力,是國家機關或其代理人根據法律規定行使指揮、處分或監督的權力,在大多數情況下,行使職權與國家強制力是直接聯系的。但個人在權利受到侵犯時,一般必須通過或請求國家機關的保護,而不能由自己來強制實施。
(4)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這一特徵進一步表明法與其他行為規范的區別。在所有社會規范中,只有法才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
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實際上就是指對違法行為實行法律制裁。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情節以及實施制裁的機關和方法這些方面來看,法律制裁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司法制裁,是指由法院判決的制裁,其中又可分為兩種,第一是刑事制裁,即對犯罪行為實行的制裁,稱為刑罰(從罰金到死刑等);第二是民事制裁,一般指廣義的民事違法行為的制裁(如判處違約金、損害賠償、罰款等)。現在法院中經濟審判庭一般處理經濟糾紛案件,它所判決的制裁在性質上大體上屬於民事制裁。另一類是行政制裁,這一般是指違反行政法規並由行政機關實施的制裁,其中又可分為三種。第一是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行政法的行政處分,如警告、降職以至撤職等。第二是對一般公民和組織違反行政管理法規(如工商行政管理、交通管理、食品衛生管理等)的制裁,通常稱行政處罰,如警告、沒收、罰款、拘留等。第三是對那些違反法紀但並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實行強制性教育改造的措施,即勞動教養。
綜上:法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法的作用
從總體上看,法的作用就是建立、維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具體來說,法的作用體現在其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上。
法的政治職能是指統治階級運用法開展階級斗爭,維護其政治、經濟統治的職能。主要表現在:①體現國家政權的性質,確認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②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確保自己的統治地位;③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以及統治階級與其同盟者的關系,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④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維護自己階級統治的物質條件。
法的社會職能是指統治階級從自己的根本利益出發而維護全體社會居民公共利益的職能。主要表現在:①維護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條件;②發展社會生產力;③發展社會文化;④規范某些技術指標。
法的政治職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法的社會職能又是法的政治職能的基礎。因此法的兩種職能是統一的。
10. 決定一定社會中法律本質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什麼
統治階級的意志,理由如下:
1、法所體現的統治階級的意志具有一般性,體現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不僅被統治階級須服從法律規定,統治階級的成員也要遵守法律的規定,對於、統治階級個別成員違法,法律也要予以追究,法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2、法所體現的統治階級的意志具有統一性,法的各種規定都直接或間接地服從於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在法的具體規定中不僅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而且也反映其他階層,甚至被統治階級的某些要求,但這些要求不能違背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10)在階級社會法在本質上維護誰的根本利益擴展閱讀:
法的本質:
法的本質就是統治階級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具體地說,它是指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一、法是被提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的意志的體現
1、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這說明法的階級性。法不是超階級的,它總是一定階級的意志的體現。
2、法只能屬於統治階級的。法只能在經濟上、政治上居於支配地位的階級,即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體現。
3、法是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的體現。法是通過自己所掌握的國家政權,把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即不是統治階級中個人意志的體現,也不應是統治階級個別或部分(階級、階層)意志的體現。
4、法是統治階級的基本意志的體現。不是全部意志的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要靠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去體現、去貫徹。法不可能包羅萬象。它只規定和調整有關統治階級基本利益的和社會基本制度和主要的社會關系。
5、法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的決定,是由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統治階級所代表的、與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所決定的。
二、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
1、法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但統治階級意志本身並不能直接形成為法。由統治階級的國家制定或認可,才能成為法。
2、法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之所以採取國家形態是為了取得普遍遵守的行為規則,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三、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
1、一切行為規則、社會規范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法所具有的強制性是最強的――即不執行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不執行――輕者剝奪權利、重者剝奪生命。
2、國家強制力的物質形態:即一系列的國家執法組織:法院、檢察院、監獄、軍隊、警察等保證實施。
四、法的社會性
1、法的基本屬性——階級性。
2、法的社會性。在階級社會中,法在實現統治階級職能的同時,還"執行由一切社會性質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的職能。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進步,法所具有的為公共利益服務的社會職能,在有關經濟、科技、環境等法律部門中所起的積極作用,正日益取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