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蒂論合同法第30版下卷特定合同
A.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五條第五款怎麼理解
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未進行離崗前職業健康檢查,勞動合同期滿的,必須等到進行了職業健康檢查後,勞動合同才能終止。疑似職業病病人在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勞動合同期滿的,必須等到排除了職業病、確認了職業病或者醫學觀察期間結束,勞動合同才能終止。在本單位患職業病,勞動合同期滿的,必須等到職業病治癒,勞動合同才能終止,如果職業病不能治癒,勞動合同就不能終止,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醫療期內,勞動合同期滿的,必須等到醫療期滿後才能終止勞動合同。女職工孕期、產期、哺乳期滿後,勞動合同才可以終止。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的,如果勞動合同期滿,由於這種工作年限的情況不可能消失,因此就不能終止勞動合同。
在勞動者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並被確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勞動合同何時終止,不以相應情形消失為准,而是按照國家有關工傷保險的規定執行。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的規定,對於勞動者被鑒定為喪失、大部分喪失、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勞動合同終止的標准更有不同,具體有如下規定:
第一,勞動者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即喪失勞動能力的,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換言之,勞動者被鑒定為喪失勞動能力的,無論其勞動能力是否恢復,用人單位都不得終止勞動合同,直至勞動者達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第二,勞動者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即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經工傷職工本人提出,該職工可以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換言之,勞動者被鑒定為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只要工傷職工本人提出,勞動合同就可以終止,但如果工傷職工本人沒有提出,不管其勞動能力是否恢復,勞動合同就不得終止。
第三,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即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換言之,勞動者被鑒定為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不管其勞動能力是否恢復,勞動合同期滿即可終止。
B. 合同法規范任意性特點的具體體現
一、任意性規范的類型區分
合同法作為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對特定類型的利益關系設置相應的協調規則,來實現其組織市場交易秩序的功能。在合同法所協調的各種類型的利益關系中,合同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無疑處於核心地位。對合同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調整,要嚴格貫徹和體現合同自由原則,即市場主體在市場交易中的利益安排,應當由市場主體自主地去決定。既然要貫徹和體現合同自由原則,那麼對合同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進行法律的協調,最重要的法律規范的類型,自然就是任意性規范。任意性規范,即適用與否由當事人自行選擇的規范。(1)合同法上的任意性規范,即得通過合同當事人的約定排除其適用的法律規范。為貫徹合同自由原則,任意性規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中居於核心地位,《合同法》所確立的法律規則大多屬於任意性規范。(2)
任意性規范依據其發揮作用場合以及功能的不同,得區分為補充性的任意性規范和解釋性的任意性規范,其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是補充性的任意性規范。所謂補充性的任意性規范,又稱補充性規范,是在當事人未就相關事項作出自主決定時,替代當事人自主決定的任意性規范,是當事人得經由特別約定而排除該項法律規范適用的規范。補充性的任意性規范,僅在當事人對其私人事務未作安排時,發揮替代性安排的職能。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72條第2款規定,除非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可見,補充性的任意性規范首先允許合同當事人經由平等的協商對他們之間的利益關系做出安排,在當事人自己對自己的利益關系沒有做出安排,並且也沒有做出補充安排的時候,法律的規則才作為一種替代的安排方式,成為法官解決糾紛的裁判規范。所謂解釋性的任意性規范,是指目的在於詳細說明當事人所期待的和所表示的法律效果,以消除意思表示中不清楚或不精確內容的任意性規范。如《合同法》第62條第1項規定,合同當事人就質量要求約定不明確,依據《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3)可見,兩種任意性規范的區分,正如韓忠謨先生所言:「關於任意法亦可細分為補充法、解釋法兩類;所謂補充法乃於當事人就某一法律關系意思有欠缺時由法律設立准則以補充當事人意思之所不備,反之,當事人就某一法律關系另有意思時則依其意思賦以法律效果,從而
排斥補充規定之適用,民法上之任意規定以屬此類者居多數。至於解釋規定乃於當事人意思不完全或不明確時用以釋明其意思,以便發生法律上之效果。」其中解釋性的任意性規定,在德國民法學者的著述中常被稱為實體解釋規則(Materiale Auslegungsregeln)(4)。當然,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中,也有不少規定,一體發揮解釋性的任意性規范與補充性的任意性規范的功能。如《合同法》第141條第2款第1項規定,買賣合同當事人沒有約定交付地點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標的物需要運輸的,出賣人應當將標的物交付給第一承運人以運交給買受人。該規定同時包含了兩種類型的任意性規范。
無論補充性的任意性規范還是解釋性的任意性規范,都屬合同自由原則的產物,是落實合同自由原則諸多法律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講,以上兩類任意性規范共同發揮以下作用:第一,提示作用。任意性規范所包含的協調合同當事人利益關系的策略,可以為當事人的交易活動提供指引,以幫助交易者降低交易成本,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交易選擇。「交易者雖然只須依照其需求及能力,基本上即可透過協商折沖,作為互蒙其利的交易,但交易可能遭遇的典型風險何在,如何使其降低,這類規范就可能有一定的提示功能。」(5)因此當事人比照這些任意性規范,針對履約過程中發生的爭議,預見守約或違約的成本。(6)第二,鼓勵交易。補充性的任意性規范與解釋性的任意性規范分別從不同的途徑發揮鼓勵交易的作用。就補充性的任意性規范而言,其具有彌補當事人交易約定漏洞(7)的功能,因此實際上發揮了鼓勵交易的功能。在交易實踐中,一方面由於「當事人在從事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行為時,往往不對這些行為進行詳細的規定,因為這樣做過於麻煩,也太花時間」;(8)另一方面由於交易活動的復雜性、專業性以及當事人判斷能力、預見能力的局限性,當事人在交易中常常不能詳盡、周全地約定其各自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於此情形,民法的任意性規范就起到了漏洞補充的作用。當然,這種漏洞補充不能違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如果只能以違背(當事人)意思為代價才能填補合同漏洞,那麼,一般寧可接受合同具有缺漏的事實」。(9)我國《合同法》第62條關於合同約定不明時,應適用有關合同的質量、價金、報酬、履行地點、履行期限、履行方式及履行費用的漏洞補充規定即為適例。(10)就解釋性的任意性規范而言,因其具有避免合同行為不生效力的作用,也可發揮鼓勵交易的作用。拉倫茨教授就此論及,實體解釋規則即解釋性的任意性規范,並不涉及解釋的方法,而是規定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某種解釋結果為「發生疑問時」的正確結果。這些解釋規則向法官提出了下列要求:如果在具體情況下不能明白無誤地查明雙方當事人一致所指的或受領人所理解的意義以外的另一種意義,則應將法律規定的解釋結果視為表示的關鍵內容。這些解釋規則有時不僅可以使舉證責任發生轉移,它們的主要功能在於:如當事人對表示所指的意義理解不同,而且沒有哪種意義可以毫無疑問地被確認為在考慮了受領人的理解可能性以後的關鍵意義,那麼該表示必須認定為無效;而實體解釋規則正可以避免使該表示無效.
C. 請高手指點,崔建遠老師的《合同法總論》第二版的中卷和下卷為什麼網上沒有賣的,是還沒出版嗎,謝謝
喧鬧的港口,在那裡我的靈魂
莫要把陰霾永遠地籠罩
對這徒有的能力,我有一半懊惱……
她是乾渴者的清泉
小本《聖經》 凌亂的花束,摘來是
歷史讓他們幡然醒悟哈哈
D. 如何理解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八條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是,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E. 合同法第八十三條怎麼理解
「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就是說雙方互負給付義務。抵消權是民法上的一種形成權(與雙方約定抵消不同),需要雙方債務同質且到期,所以期限利益上不成問題。
以下是來的案例:
抵銷是指二人互負債務,各以其債權充當債務之履行,而使其債務與對方債務在對等額度內相互消滅。我國合同法設立抵銷制度主要是為了避免雙方當事人互為實際履行債務的麻煩,節省履行費用。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抵銷分為約定抵銷和法定抵銷。約定抵銷又稱合意抵銷,即雙方當事人約定,使自己所負的債務與對方之債務抵銷。法定抵銷則是指二人互負到期債務,且該債務的標的物種類、品質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自己的債務與對方的債務抵銷。其構成要件主要有:(1)須二人互負債務、互享債權。(2)須雙方所負債務種類相同。(3)須雙方債務均到履行期,但債務後到期的一方放棄其期限利益的,應允許其主張抵銷。(4)須雙方抵銷的債權、債務均是合法的,依法律規定或依債之性質不得抵銷的,不得主張抵銷。法定抵銷權是一種形成權,主張抵銷的行為是單方法律行為。我國法律規定,當事人主張法定抵銷的,應當通知對方,通知自到達對方時生效,但抵銷不得附條件或附期限。
在實踐中有這樣的案例:甲租賃乙的房屋,到2000年底欠乙租金1。5萬元未付,但乙一直未向甲主張該筆租金;2003年6月,乙向甲購買價值3。5萬元的貨物,約定同年12月底前付清貨款。到了年底,乙僅支付甲貨款2萬元,稱尚欠的1。5萬元貨款抵銷甲欠乙的租金1。5萬元。甲不同意,認為乙對甲所享有的1。5萬元租金債權已經超過訴訟時效,不能適用法定抵銷,便訴至法院,要求乙支付尚欠的1。5萬元貨款。此案主要涉及到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是否適用法定抵銷的問題,此種情形該如何處理,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一種觀點認為,對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不能行使法定抵銷權,理由是: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不再受法律保護,若規定債權人對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可以行使法定抵銷權的話,勢必會損害未過時效一方當事人的時效利益;另一種觀點認為,對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可以行使法定抵銷權。理由是:根據民法理論,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屬自然債權,其本質在於「不能通過訴訟程序強制債務履行」,並不是不能通過其他方式實現,更不是債權債務關系不存在。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當事人只喪失勝訴權,債權人的實體債權仍然存在,只要雙方互享到期債權,且種類、品質相同的,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人就可以行使法定抵銷權,只需通知對方即可。
筆者贊同上述第一種觀點。從法理上講,訴訟時效又稱消滅時效,是指權利人於一定期限內不行使請求權即喪失了請求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的制度。訴訟時效期間是權利人請求法院依法保護其權利的法定期限。在此期間,權利人可以依照訴訟程序請求法院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超過訴訟時效期間,權利人便喪失了勝訴權,其權利便沒有法律上的強制執行力,除非債務人自願履行或同意履行義務。時效期間屆滿,權利人的實體權利便轉化為一種自然權利,也即作為權利根本屬性的「法律上之力」已經不復存在。因此,超過了訴訟時效的債權,除非債務人自願履行或同意履行,否則債權人不能強制債務人履行。可見,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已不具備法律強制力,不能視為受法律保護之「合法」 債權。因此也就不能適用法定抵銷制度,不能單方將之與對方未過訴訟時效的債權相互抵銷,除非對方同意。不過這樣便成為附條件的「抵銷」了,顯然不屬於法定抵銷,而應是合意抵銷。在上述列舉的案例中,除非甲自願同意以其受法律保護的1。5萬元貨款與乙已超過訴訟時效的1。5萬元租金相互抵銷,否則乙不得單方行使法定抵銷權,即對這兩筆債權不能適用法定抵銷,最多隻能由雙方合意抵銷。
F.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要求解除勞動合同
不需要繼續上抄班,並且有權依法要求公司支付經濟賠償。如果公司要求繼續上班,又不給予回復或者不願意支付經濟賠償的,可以向勞動協調仲裁機構申請仲裁。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注意事實依據或者法律依據的符合。
擴展內容:
關於經濟賠償的計算方法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的計算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G.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四條有法律效力嗎
第三十四條用人單位發生合並或者分立等情況,原勞動合同繼續有效,勞動合同由承繼其權利和義務的用人單位繼續履行。
【解讀】本條是關於用人單位發生合並、分立等情況後勞動合同效力的規定。
用人單位的合並一般指兩種情況,一是指,用人單位與其他法人或者組織聯合成立一個新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被合並的用人單位的權利和義務。另一種情況是指一個用人單位被撤銷後,將其權利和義務一並轉給另一個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這兩情況下,原用人單位在合並後均不再存在。為了保護原用人單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合並後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為一個新的用人單位承繼了原用人單位所有的權利和義務,包括原用人單位對其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因此根據本條的規定,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後合並的,原勞動合同繼續有效,由合並後的新的用人單位繼續履行該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發生分立是指,在訂立勞動合同後,用人單位由一個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分裂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即由一個用人單位分裂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用人單位。用人單位的分立分為兩情況:一種情況是原用人單位只是分出一部分財產設立了新的用人單位,原用人單位不因分出財產而終止;另一種情況是,原用人單位分解為兩個以上的用人單位,原用人單位隨之解體終止。為了充分保護勞動者的權利,本條首先規定了用人單位發生分立的,原勞動合同繼續有效,防止用人單位以分立後原用人單位不存在或者勞動者權利義務已經轉移到新的用人單位為由損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其次,根據本條的規定,用人單位分立後,勞動合同由承繼其權利義務的用人單位繼續履行。目前有的用人單位採用「金錢脫殼」的辦法逃避債務或者逃避對其勞動者的其他義務,即不轉移債務,而只是把資金轉移到新設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使原來的用人單位喪失承擔對勞動者義務的能力而拒絕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對勞動者負責。根據本條的規定,只要新成立的用人單位繼承了原用人單位的權利,就應當同時承擔其用人單位的義務,繼續履行原勞動合同和對勞動者負責。
用人單位的合並和分立不僅是現實中經常出現的情況,也是容易產生各種債權債務糾紛和勞動爭議的問題。
在我國市場經濟秩序還未完全建成的情況下,為了防止一些用人單位假借合並和分立轉移債務,逃避應當承擔的各種法律責任,包括對勞動者的義務,我國民法通則第四十四第二款規定:「企業法人分立、合並,它的權利和義務由變更後的法人享有和承擔。」這一規定就是要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並或者分立時,盡最大可能地保護對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本法關於用人單位合並和分立的規定,是民法通則上述立法精神在勞動法法領域里的具體體現,即要盡最大可能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不少用人單位根據市場要求和國家的政策,進行了重組和改建。一些用人單位被兼並或者被撤銷;另一些用人單位分立為新的用人單位。無論用人單位的這些改變是出於何種原因,其合並或者分立後,原勞動合同都是繼續有效,都應該按照本法的規定得到繼續履行。
H. 合同法第186條與187條有矛盾嗎
合同法第186條與187條不矛盾。
第一百八十六條 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
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第一百八十七條 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等手續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
這兩條的釋義如下:
第一百八十六條 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
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釋義】本條是對贈與的任意撤銷及其限制的規定。
贈與的任意撤銷,是指贈與合同成立後,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贈與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思不再為贈與行為。法律規定贈與的任意撤銷,源於贈與是無償行為。既便贈與合同已經成立,也還可以允許贈與人因自身的某種事由撤銷贈與,這也是贈與合同與其他有償合同的顯著區別。尤其是有的贈與合同的訂立,是因一時情感因素而欠於考慮,如果絕對不允許贈與人撤銷,則對贈與人太過苛刻,也有失公允。
然而,對於任意性不加限制,則等同於贈與合同無任何約束力,既對受贈人不公平,也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對社會道德也是一種沖擊。因此對贈與的撤銷應有如下限制:
1.贈與的財產已轉移其權利的,贈與人不得任意撤銷贈與。如果贈與的財產一部分已交付並已轉移其權利,任意撤銷贈與僅限於未交付並未轉移其權利的部分,以維護贈與合同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穩定。
2.贈與合同訂立後經公證證明的,贈與人不得任意撤銷。換句話說,可以任意撤銷的贈與合同限於未經公證的贈與合同。而贈與合同訂立後,當事人交由公證部門公證,表明其贈與意願的表達已十分慎重,因此經過公證證明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得任意撤銷。
3.具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不論當事人以何種形式訂立,不論是否經過公證,也不間贈與的財產是否已轉移其權利,贈與人均不得任意撤銷。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贈與,主要是指為了救災、扶貧、助學等目的或為了資助公共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等公共事業所為的贈與。此類贈與的公益性質,決定了贈與人不得任意撤銷贈與。履行道德義務的贈與,由於當事人之間有著道義上的因素,如果允許贈與人任意撤銷,則與道義不符。因此,此類的贈與也不得由贈與人任意撤銷。
在此,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合同法草案四次審議稿的規定:「贈與人在交付贈與財產之前可以撤銷贈與。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或者採用書面形式訂立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對合同法草案作出的修改,主要考慮了兩個問題。一是將「交付」改為「權利轉移」。「交付」僅指實物的實際交付,並歸受贈佔有。當然,贈與物的所有權一般情況下是在贈與物交付時一並轉移的,但也有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情況存在。而權利轉移,則可能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贈與的財產尚未實際交付,但其所有權已移轉於受贈人;第二種情況是,贈與的財產已為受贈人佔有,但其所有權尚未轉移。而「權利轉移」較之「交付」的含蓋性要寬,且更為確切,因此對草案作了這一修改。二是將「採用書面形式訂立」改為「經過公證」。採用書面形式訂立的贈與合同,也難免有因一時情感因素而有欠考慮的情況,而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能再說不慎重。為了平衡贈與合同雙方的利益,作了上述修改。
第一百八十七條 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等手續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
【釋義】本條是對贈與特殊的財產需要辦理有關法律手續的規定。
法律對贈與財產需辦理特別手續有規定的,應當依照其規定。這主要是針對特殊的贈與物,如不動產而專門作出的規定。例如,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地產管理法》的規定,贈與房產的,應當向房產管理部門申請房產權屬變更登記。至於登記與否對贈與合同成立有否影響,則要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來確定。如果法律規定的登記程序只是「備案」性質,那麼,雖未履行登記手續,贈與合同亦應成立;如果法律規定的進行登記是合同生效的要件,那麼即使未經登記,也不影響合同的成立,只是合同不生效力;如果法律規定的登記是合同成立的必備條件,那麼,如使合同成立則必須履行登記手續,否則合同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