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會法德
Ⅰ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要堅持德法兼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強調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任務來抓好,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規律的認識,標志著對公民道德建設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導向、實踐要求和治理效能,推動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要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導向。公民道德建設是在中國社會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這一歷史性轉變引發了人的存在方式的變革特別是思維方式和道德觀念的變革,個體價值取向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這就需要公民道德建設一方面要積極適應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所帶來的道德觀念的變化,另一方面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努力引導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健康發展,使之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不斷促進經濟有序運行、社會和諧進步。在當代,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就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可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的「最大公約數」,凝聚了全黨全社會的價值共識,代表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前進方向。在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又是國家和社會的大德。因此,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要將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要求貫穿於道德建設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以主流的價值導向構建公民道德規范
Ⅱ 論述我國現在都是法制社會,為什麼還要靠道德來調整各種社會關系
法律與道德都是人類社會特定經濟關系的產物,法律屬於社會制 度范疇,道德屬於意識形態范疇。兩者都是調控社會關系和人們行為 的重要機制。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道德是依靠 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思想教育調整行為的規范。兩者既相互 區別,又相互滲透、互相支持、互相轉化、相輔相成。法律與道德的 有機結合、協同發展,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法德並舉:歷史的借鑒 法律與道德關系為中國歷代統治者所重視。早在西周時統治者就 提出「明德慎罰」的思想。它標志著奴隸主階級對法德之間的關系有 了自覺的意識。孔子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創立者,他意識到法律和 道德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手段,認為善德觀念只能以道德教育來引導, 僅靠刑罰是不行的。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 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秦用嚴法和酷刑 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漢統治者總結了秦亡的教訓,提出「禮法並重」, 繼而董仲舒論證了「德主刑輔」的思想,認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 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無論是「明德慎罰」、「禮 法並重」,還是「德主刑輔」,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倫理綱常。封建 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義,是把法律作為手段 來配合推行封建的倫理道德。數千年來,歷代統治者把倫理道德與政 治相結合,禮與刑融為一體,使僵硬的法律規范藉助於道德提升為人 們自覺的內心信念和行為標准。 西方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探討也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古 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就認為,法律是維護正義的手段,正義就是以善待 友,以惡對敵。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主張守法是人的道德責任,法 律的制定必須著眼於德和善。亞氏曾說,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成 全邦人民都能進行正義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認為,法律應當是實現 正義、美德和幸福的各項原則。西方許多著名法學家都認為,人對社 會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過法治體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學 派的自然法,它對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產生了巨大影響。自然法的核心 就是認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自然法構建了自然、理性、正義、 平等的價值體系。17、18世紀以後,自然法思想又被資產階級法學家 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的武器。自然法學派最突出特徵是認為符合道德的 法才有效力,與道德沖突的法則是惡法。在西方傳統中,有許多值得 我們借鑒的關於「守法」的道德觀,如柏拉圖的「人們必須有法律並 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的名言;近代 的「愛法律」作為「國民公德」的核心等等。這些道德觀強調守法是 公民的道德責任,自律就是對法治的強有力的支持。 從中西方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東方倫理法與 西方自然法都主張把外在的法律內化為人們自覺的意識,法律只有成 人們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覺的遵守。法律與道德是互相 滲透、互相融合、相互轉化的。法律總是代表著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追 求,如勿偷盜、勿殺人就是社會最基本的道德。 法德並舉:理論的剖析 法律與道德雖然屬於不同范疇,調整著不同領域的社會關系,但 它們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具有共同的基礎和目的。它們都以權利和義 務為調整內容,存在著相互滲透、互相轉化、相輔相成的關系。 社會主義的法律和道德都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它們一 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 用。社會主義的法德目的和方向都是一致的,它們都是為維護社會主 義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社會主義的法律道德有著相同的價值導向和功能。人對生命意義 的價值追求和信仰,對是非、善惡、美醜價值的選擇和評價是人類社 會獨有的。這種價值追求和信仰存在於每個時代、每種社會形態中。 同樣,社會主義絕不僅僅指它的國家形式,其核心是具有社會主義信 仰並具有共同的衡量善惡、美醜、是非價值標準的共同體,是為振興 中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奮斗的群體。這種具有共同理想、共 同目標、共同價值標准和追求的民族精神,才是當代社會主義中國得 以存在發展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 社會主義法律與道德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一方面,社會主 義道德建設需要法律的保障。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成 員有先進與後進之區分。道德是多層次的,而且是多元的,不可能用 同一標准去要求所有的人,況且社會上還總有些置基本道德於不顧的 極端個人主義者。為了保護人民長遠的、根本的利益,必須有法律強 制力,這種強制力就是對違反基本道德的威懾。法律一旦形成,對社 會主義道德起著增補、強化和保障的作用。盡管沒有一個國家完全靠 強制力來維持,但如果沒有強制力的保障,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保持 長治久安。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和遵守,必須依賴於道德 的支持。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的道德,體 現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和價值觀。 如果法律違背了社會主義最基本的道德標准,不僅得不到公眾的承認, 而且會破壞生產力,阻礙社會的發展。 法德並舉:時代的要求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只有大力加強法制建設,才 能最終保障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確立。當代世界各國出現了道德法律 化的趨勢,大部分公眾道德被納入法律框架之中,但要真正得以實施, 還必須把外在的他律變為人們內心的自律。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互為條件、彼消此長、相互轉化的動態互 動補機制。即是說道德向法律轉化,稱之為道德法律化;法律向道德 轉化,稱之為法律道德化。這種互動互補機制的建立,會使社會成本 消耗減少,效益增大,從而成為調控社會關系和行為的有效杠桿。這 是因為法律和道德各有優長,也各有局限。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由 於利益的驅動和市場的擴大,多元經濟主體之間的活動雖然需要道德 的支持,但必須有強有力的法律制度進行規范,才能使有不同動機、 不同目的的多元主體有秩序地合作。如「誠實守信」原本是道德原則, 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誠實守信」已進入西方許多國家的民法典和 我國的民法通則。目前無論東西方都有道德法律化加強的趨勢,特別 是對環境、生態的保護方面強化了道德的法律化。尤其是高科技的飛 速發展,對社會倫理帶來一系列困惑和危機,更需要法制的強制力, 因為,在強制方面法律優於道德的自律。 法律與道德互動機制的另一方面還有法律的道德化。因為法律也 不是萬能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法律所適用的范圍與道德相比 狹窄得多,而且法的穩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滯後性;二是在現實生活 中,人們的行為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用僵硬的、機械的規則,難以 取代充滿個性色彩的現實生活的「個案」。這就需要道德的補充,無 論立法、執法全過程中都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可見,法律與道德是不 可分離的有機整體。因此,科學地評價法德之間的關系,並合理地開 發利用這兩種資源,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疑具有現實而深 遠的意義。
Ⅲ 牽手美好的明天,爭做法德小公民作文
我國有句古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規矩否則就什麼也做不成。對國家,對社會來說這規矩就是法。作為國家公民和社會成員,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我們小學生作為國家的小公民,社會的小主人,同樣應該學法、懂法、守法,以保護我們自己的權益,不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只有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長大後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要學法、懂法、守法首先要知法知道我國的基本大法《憲法》。
為了保障國家的安全和人們有秩序的生活,國家需要指定許多法律。這些法律各有各的調整范圍,各有各的內容。對國家來說,必須有一部專門規定國家基本政治和經濟制度、國家機構、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等最重要事項的法律;另外要使國家這么多的法律之間不發生矛盾都符合國家的基本制度和全體人民的利益,也必須有個總法,把國家和社會生活方面最重要的制度和原則確定下來,以便在制定其他法律時有所遵尋,這部法律就是憲法。所以學法必須了解憲法。世界大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憲法。我國的憲法就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憲法規定了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還規定了公民享有人身自由,信仰和不信仰宗教,接受教育、服兵役、納稅、愛護公共財產、維護國家統一、保衛祖國等基本義務。我們應當從小了解憲法規定,做遵紀守法的小公民。
Ⅳ 公民道德歌歌詞
《公民道德來歌》
蔣金梅詞
程健曲源
中國老百姓
炎黃好兒孫
重情重義重品德
立志先立人
愛國又守法
盛世享太平
明禮講誠信
不負天下人
團結友善一家親
勤儉自強萬事興
道德重如山
道德貴似金
人生道路上
有德才能行
中國好傳統
大家來繼承
有愛有恨有責任
是非兩分明
同唱道德歌
文明向前進
和諧社會中
爭當好公民
敬業奉獻勇創新
建設祖國為人民
道德重如山
道德貴似金
人生道路上
有德才能行
敬業奉獻勇創新
建設祖國為人民
道德重如山
道德貴似金
人生道路上
有德才能行
人生道路上
有德才能行
拓展資料
《公民道德歌》力求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五句話20字具體化、歌謠化、韻律化。同時,請了幾位著名作曲家為它譜寫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相結合的曲譜,動情曉理,寓教於樂。這樣,不僅好讀好記,還好唱好聽好流傳,因而也就好宣傳,好普及。
Ⅳ 英美法德四國分別的政體和國體是
1、英國:國體是資產階級專政,它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憲製取代封建割據君主制、等級君主制或君主專制制;政體是君主立憲制,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用共和政體。
2、美國:國體是資產階級專政;政體是三權分立制。
3、法國:國體是資產階級專政;政體是民主共和制。
4、德國:國體是資產階級專政;政體為議會民主制和聯邦制。
(5)公民社會法德擴展閱讀
君主立憲制的分類
1、二元君主制
從政府層面看來,在有兩個形式上矛盾的方向同時進行,便是民族國家的中央集權制的成立,和相對的自由民主的私有財產的確認,在後世理解是因為公民社會和理性主義發達的結果,所以可以接受政府以獨立於營利事業原則外運作,而專注於國防和外交事務。
2、議會君主制
議會掌握立法權,內閣由議會下院多數黨領袖組建,下院多數黨領袖即為內閣首相。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君主無實權,行使禮儀性的職責。
Ⅵ 英美法德政體等政治制度方面的書籍
歐洲政治思想史
作者: (意)薩爾沃・馬斯泰羅內
譯者: 黃華光
副標題: 從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
ISBN: 9787800503016
頁數: 536
定價: 28.00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1999-02-01
簡介 · · · · · ·
《歐洲政治思想史》是一本大學教學用工具書,具有方法論的普遍性。作者闡述了從15世紀到1945年的歐洲政治生活的社會環境,研究了每個重要階層(僧侶、貴族、第三等級、平民階級)的集體心態的反映,以及各個不同時代的政治學說和國家模式。這部結構上有著有機聯系和原創性的著作詳細和平實地論證了幾個世紀以來歐洲的各種政治和社會思想,展示了它們形成和引起爭論的歷史氛圍。
作者簡介 · · · · · ·
薩爾沃・馬斯泰羅內(Salvo Mastellone),義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史專家,義大利佛羅倫薩大學教授,國際代議機構史委員會主席,佛羅倫薩歐洲文化中心主任,義大利《政治思想》雜志主編。著有《歐洲民主史》、《歐洲政治思想史》、《當代歐洲政治思想》等。
目錄 ······
第一章 「城市」與「君主」
第一節 「城市」與城市人文主義:帕爾米埃里
第二節 「君主」與君主制政體:比代
第三節 君主國與共和國:馬基雅維利
第四節 政治與道德:伊拉斯漠
第五節 政治與共同體:莫爾
· · · · · · (更多)
第一章 「城市」與「君主」
第一節 「城市」與城市人文主義:帕爾米埃里
第二節 「君主」與君主制政體:比代
第三節 君主國與共和國:馬基雅維利
第四節 政治與道德:伊拉斯漠
第五節 政治與共同體:莫爾
第六節 政治與宗教:路德和加爾文
第七節 國家與政府:布丹
第八節 專制獨裁政體:蘇格蘭的詹姆斯
第九節 混合政體:從賈諾蒂到柯克
第二章 政治權力與社會權力
第一節 等級社會:盧瓦佐
第二節 教士等級的政治論著:博泰羅、康帕內拉、胡克
第三節 貴族等級的政治要求:古阿佐
第四節 資產階級生產階層的政治建議:阿爾杜塞和格勞秀斯
第五節 國家元首的權力:霍布斯
第六節 人民的權力:斯賓諾莎
第七節 議會的權力:洛克
第八節 新的公民社會:從貝勒到維科
第九節 英國模式:從伏爾泰到孟德斯鳩
第十節 社會問題:盧梭
第三章 革命的時代
第一節 革命的語言:自由、平等、民族
第二節 爭取殖民地獨立的革命:「聯邦黨人」
第三節 第三等級爭取自由的革命:從西哀士到康德
第四節 人民革命:從孔多塞到巴貝夫
第五節 「惡魔的」革命:從柏克到德・梅斯特爾
第六節 民族革命:從庫科到費希特
第七節 反革命的復辟哲學:哈勒
第四章 政府形式與政治思想(1815~1848)
第一節 革命時期的政府形式
第二節 現行的政治模式(1815~1830年)
第三節 為拒絕現存模式而提出的烏托邦:歐文、傅立葉及聖西門
第四節 國家與公民社會:黑格爾
第五節 自由與憲法:貢斯當
第六節 平等與公正:邦納羅蒂
第七節 人民與民族:馬志尼
第八節 社會與民主:托克維爾
第九節 勞動與結社:憲章運動者與社會主義者
第十節 階級與政黨:馬克思
第五章 主要的政治學說(1848~1870)
第一節 國家的學說:布倫奇利
第二節 凱撒主義:孔德
第三節 自由主義: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第四節 民主:勒努維埃
第五節 社會主義:拉薩爾和蒲魯東
第六節 共產主義:馬克思
第六章 政治權力和政府方案(1870~1905)
第一節 獨裁國家:特賴奇克
第二節 無產階級的市政府:巴枯寧和馬克思
第三節 社會科學與政治:斯賓塞
第四節 自由民主混合方案:格林
第五節 社會民主主義的混合方案:伯恩施坦
第六節 革命計劃:拉布里奧拉和考茨基
第七節 政治階級的權力:莫斯卡和帕累托
第七章 從不同社會模式到一黨制社會(1905~1946)
第一節 民族社會:科拉迪尼
第二節 自由主義社會:耶利內克
第三節 無產階級的社會:無政府主義者和列寧
第四節 政黨制度和黨的體制:米歇爾斯
第五節 布爾什維克黨及其學說:斯大林
第六節 法西斯黨及其學說:墨索里尼
第七節 納粹黨及其學說:希特勒
第八節 歐洲反對一黨制的斗爭
· · · · · · (收起)
Ⅶ 以德法為主題的作文1500字
我曾經讀過義大利詩人但丁說的一句話:「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這句話讓我明白了知識與道德的關系,也感覺到道德的重要性。記得我剛進小學一年級開始,老師幾乎明天都在對我們說:「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道德,這一詞也時而出現在我們教科書里,它陪伴了我整整5年,我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們倆因此也成了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三國時期的劉備也曾經以此教導過他的兒子。我們如果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那麼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積跬步,以至千里;匯小溪,以成江海。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為。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養自己的道德觀念,必須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不能只講動機不計效果,也不能只根據效果去判斷其善惡。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注意實際行為的鍛煉,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
在我們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還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蘊含著道德的真諦。
前些天我乘公交車去外婆家。車至中途,車廂內已座無虛席。此時,又上來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婦女。靠近車門的一位年輕小夥子忙熱情地站起來讓座,只見中年婦女二話沒說,徑直坐下,隨後有說有笑地逗起孩子來。我在對小夥子投以贊許目光的同時,心中也生出一種怪怪的感覺。小夥子主動給帶小孩的女同志讓座,固然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我總覺得在「理所」與「當然」之間,似乎還少點什麼——中年婦女是否應該向小夥子道謝呢?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報,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認可,大至社會的認可,小到一個人的認可。假如那名中年婦女對小夥子說上一句感謝的話,相信小夥子心裡會感到一種付出的快樂!芸芸眾生,人人都應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別吝嗇你的感激;獲得了別人的尊重,也要學著去尊重別人。因為,尊重別人也是一種有道德的體現。
在這段時間里,我的心很沉重,我的眼睛時常濕潤。因為在歷史的旅程中發生了一件讓炎黃子孫銘記在心的事——四川大地震。就是在2008年5月12日這一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瞬間帶走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看著一片片廢墟,一個個孤兒,做為一名中學生,我的心怎能不潸然淚下呢?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獻出我們的一點愛心,溫暖災區人民的心。這時,我放棄了身邊一些美好的事物,拿出了自己一個月的零花錢,捐給了災區人民。是啊,災區需要幫助,災區人民更需要幫助啊!伸出你的援助之手,鑄造愛的橋梁。這難道不能體現我們中華人民的道德高尚嗎?
其實,「道德」就是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在地震中還有些人幸運的活了下來,他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一面。看著一片片廢墟,有人在呼喚著自己的母親,這個時候他的母親或許已不在人世,但他還要對他的母親心懷感恩。在地震的面前,我們中國人並沒有氣餒,面對一片片廢墟,我們仍然努力去尋找生命的光芒。一天,兩天,直到第七天,生命在不斷的出現奇跡。溫總理說的好:「只要有1%的希望,我們就要盡100%的努力。是社會給予了他們,關懷了他們。」看完這個故事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有時在反省自己,是不是該在父母有生之年,多為他們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給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媽媽捧上一杯茶,為學習困難的同學解答一個疑難問題,在公交車上主動為年邁的老人讓座,把被風吹歪了的小樹苗扶正,見到紙屑彎腰撿起等,只要我們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我們就會成為有道德的好少年。
古往今來,滄海桑田。雖然時光在流逝,時代在變遷,但是道德建設的重要性不僅沒有消減,反而與日俱增。我們黨和政府對公民的道德建設十分重視。人們常說: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希望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
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自覺地做道德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和扞衛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Ⅷ 對反方「社會安定靠道德維持」的攻辯提問
道德所涉及的面廣,你就說她沒強制性。從其關繫上入手論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法律與道德都是人類社會特定經濟關系的產物,法律屬於社會制
度范疇,道德屬於意識形態范疇。兩者都是調控社會關系和人們行為
的重要機制。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道德是依靠
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思想教育調整行為的規范。兩者既相互
區別,又相互滲透、互相支持、互相轉化、相輔相成。法律與道德的
有機結合、協同發展,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法德並舉:歷史的借鑒 法律與道德關系為中國歷代統治者所重視。早在西周時統治者就
提出「明德慎罰」的思想。它標志著奴隸主階級對法德之間的關系有
了自覺的意識。孔子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創立者,他意識到法律和
道德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手段,認為善德觀念只能以道德教育來引導,
僅靠刑罰是不行的。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
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秦用嚴法和酷刑
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漢統治者總結了秦亡的教訓,提出「禮法並重」,
繼而董仲舒論證了「德主刑輔」的思想,認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
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無論是「明德慎罰」、「禮
法並重」,還是「德主刑輔」,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倫理綱常。封建
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義,是把法律作為手段
來配合推行封建的倫理道德。數千年來,歷代統治者把倫理道德與政
治相結合,禮與刑融為一體,使僵硬的法律規范藉助於道德提升為人
們自覺的內心信念和行為標准。 西方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探討也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古
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就認為,法律是維護正義的手段,正義就是以善待
友,以惡對敵。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主張守法是人的道德責任,法
律的制定必須著眼於德和善。亞氏曾說,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成
全邦人民都能進行正義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認為,法律應當是實現
正義、美德和幸福的各項原則。西方許多著名法學家都認為,人對社
會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過法治體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學
派的自然法,它對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產生了巨大影響。自然法的核心
就是認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自然法構建了自然、理性、正義、
平等的價值體系。17、18世紀以後,自然法思想又被資產階級法學家
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的武器。自然法學派最突出特徵是認為符合道德的
法才有效力,與道德沖突的法則是惡法。在西方傳統中,有許多值得
我們借鑒的關於「守法」的道德觀,如柏拉圖的「人們必須有法律並
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的名言;近代
的「愛法律」作為「國民公德」的核心等等。這些道德觀強調守法是
公民的道德責任,自律就是對法治的強有力的支持。 從中西方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東方倫理法與
西方自然法都主張把外在的法律內化為人們自覺的意識,法律只有成
人們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覺的遵守。法律與道德是互相
滲透、互相融合、相互轉化的。法律總是代表著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追
求,如勿偷盜、勿殺人就是社會最基本的道德。 法德並舉:理論的剖析 法律與道德雖然屬於不同范疇,調整著不同領域的社會關系,但
它們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具有共同的基礎和目的。它們都以權利和義
務為調整內容,存在著相互滲透、互相轉化、相輔相成的關系。 社會主義的法律和道德都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它們一
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
用。社會主義的法德目的和方向都是一致的,它們都是為維護社會主
義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社會主義的法律道德有著相同的價值導向和功能。人對生命意義
的價值追求和信仰,對是非、善惡、美醜價值的選擇和評價是人類社
會獨有的。這種價值追求和信仰存在於每個時代、每種社會形態中。
同樣,社會主義絕不僅僅指它的國家形式,其核心是具有社會主義信
仰並具有共同的衡量善惡、美醜、是非價值標準的共同體,是為振興
中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奮斗的群體。這種具有共同理想、共
同目標、共同價值標准和追求的民族精神,才是當代社會主義中國得
以存在發展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 社會主義法律與道德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一方面,社會主
義道德建設需要法律的保障。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成
員有先進與後進之區分。道德是多層次的,而且是多元的,不可能用
同一標准去要求所有的人,況且社會上還總有些置基本道德於不顧的
極端個人主義者。為了保護人民長遠的、根本的利益,必須有法律強
制力,這種強制力就是對違反基本道德的威懾。法律一旦形成,對社
會主義道德起著增補、強化和保障的作用。盡管沒有一個國家完全靠
強制力來維持,但如果沒有強制力的保障,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保持
長治久安。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和遵守,必須依賴於道德
的支持。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的道德,體
現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和價值觀。
如果法律違背了社會主義最基本的道德標准,不僅得不到公眾的承認,
而且會破壞生產力,阻礙社會的發展。 法德並舉:時代的要求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只有大力加強法制建設,才
能最終保障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確立。當代世界各國出現了道德法律
化的趨勢,大部分公眾道德被納入法律框架之中,但要真正得以實施,
還必須把外在的他律變為人們內心的自律。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互為條件、彼消此長、相互轉化的動態互
動補機制。即是說道德向法律轉化,稱之為道德法律化;法律向道德
轉化,稱之為法律道德化。這種互動互補機制的建立,會使社會成本
消耗減少,效益增大,從而成為調控社會關系和行為的有效杠桿。這
是因為法律和道德各有優長,也各有局限。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由
於利益的驅動和市場的擴大,多元經濟主體之間的活動雖然需要道德
的支持,但必須有強有力的法律制度進行規范,才能使有不同動機、
不同目的的多元主體有秩序地合作。如「誠實守信」原本是道德原則,
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誠實守信」已進入西方許多國家的民法典和
我國的民法通則。目前無論東西方都有道德法律化加強的趨勢,特別
是對環境、生態的保護方面強化了道德的法律化。尤其是高科技的飛
速發展,對社會倫理帶來一系列困惑和危機,更需要法制的強制力,
因為,在強制方面法律優於道德的自律。 法律與道德互動機制的另一方面還有法律的道德化。因為法律也
不是萬能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法律所適用的范圍與道德相比
狹窄得多,而且法的穩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滯後性;二是在現實生活
中,人們的行為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用僵硬的、機械的規則,難以
取代充滿個性色彩的現實生活的「個案」。這就需要道德的補充,無
論立法、執法全過程中都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可見,法律與道德是不
可分離的有機整體。因此,科學地評價法德之間的關系,並合理地開
發利用這兩種資源,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疑具有現實而深
遠的意義。
Ⅸ 英美法德四國的政體特點
英國,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實上的共和政體。
美國和法國都是總統共和制。國家最高權力由總統和議會按不同職能分別執掌和行使的一種政體形式。總統共和制下,總統和議會分別由選舉產生,任期限定,內閣由總統組織並對總統負責,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與議會之間有權力制約關系。
德國,議會共和制。議會制民主共和制.是以議會作為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議會選舉產生並對議會負責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是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的結果。不設君主.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有一定的任期.國家元首(總統)的地位是象徵性的.只是虛位.沒有實權.議會是國家的權力中心.政府由議會產生.取得議會選舉多數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閣上台.政府對議會負責.當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時政府就要辭職或是呈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選舉.政府官員和議會可以相互兼任.
每個國家由於各自的歷史原因,即使是相同的政體,也會有很多細微的不同之處(好吧,我承認這是屁話),比如同樣是君主立憲,光榮革命帶來的英國君主立憲,和戰敗後強行從二元君主制轉變過來的日本君主立憲,是有很多很大不同點的。所以想要真正了解一個國家政體的特點,我的知識水平也有限得很,很難清晰得解釋出來,只能給你介紹他們政體的整體特點了。
政體的釋義我是抄至各政體的網路詞條,你可以直接去網路里看詳細的,那才是前人總結出的精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