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視頻孫學致
❶ 合同法中違約金是怎麼規定的
律師解答:
合同法對於違約金問題的主要規定如下:
(1)如果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約定違約金的,違約金等於違約所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可以對違約金進行約定。
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減少。」要正確適用該條,關鍵在於正確解釋該條違約的性質。
該條規定的違約金屬於約定的違約金,而不是法定的違約金,沒有爭議。但該條規定的違約金性質上是屬於賠償性違約金,還是懲罰性違約金,亦或二者兼有,則沒有形成一致意見。
大多數學者認為,該條款規定的違約金,在實質精神上是以賠償違約金為原則的。理由是違約金與損失懸殊時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減,違約金是對損失額的預定。
另外合同法解釋二還有規定,條文如下:
第二十七條當事人通過反訴或者抗辯的方式,請求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調整違約金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八條當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請求人民法院增加違約金的,增加後的違約金數額以不超過實際損失額為限。增加違約金以後,當事人又請求對方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九條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
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
❷ 什麼是合同法
合同法是民法的范疇。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在學術上有兩種觀點,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我國現行立法採取民商合一的立法觀點,認為《民法通則》是民法這個法律部門的基本法,《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等民事、商事法律均屬於大民法的范疇。
❸ 求自考合同法視頻講座,[email protected]
我有最新 2012版 教材的 音頻
扣摳 宜二宜騎舊騎流氣舊 ( 中文變換成數字即可)只要八筷五
❹ 保險法方向博士生導師
法學的前景確實是法碩不能比的。
吉大的法學很強,考吉大的法學競爭必然是激烈的;而且因為不考數學,法學、法碩考的人都很多。
你的性格文靜,本身就不適合從事律師行業。而且中國的律師不像外國的律師地位高薪酬高,我們國家的律師對已經判好的案子改變不了什麼。
民商法和經濟法相對於你的專業來說考研的難度是差不多的,看自己的興趣和了解再決定吧。
另外,下面是吉大法學院資料:
1.歷史沿革
吉林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學學科歷史悠久,始於上世紀50年代左右,7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課程體系。在陳國柱教授、李忠芳教授、王忠教授、龍斯榮教授、蘇惠祥教授、王衛東教授等前輩民商法學者的開創與引導下,目前本學科已形成結構合理、師資力量雄厚、發展潛力巨大的學術梯隊。1978年以後,我院在全國首批獲得民商法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以此為契機,在以徐衛東教授為帶頭人的民商法學學科在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2.學科基本情況
吉林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學科是國內較有影響的學科,含有碩士點和博士點,招收民法學、商法學、婚姻法、繼承法、勞動法和知識產權法方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本學科梯隊完整,梯隊結構合理,共有29名專業研究人員,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3名、講師15名、助教1名。其中博士學位獲得者17人,博士後1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者10人。2006年中國科學評價中心中國研究生教育分專業評價等級表顯示,我校民商法學在國內排名第五。本學科建設中,注重選派教師到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學術交流,近年來,多名教師到美國杜克大學、天普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倫敦大學、日本的札幌大學、西南學院大學、早稻田大學、北海道大學進行學習和交流。
主要研究方向
1、比較民法研究方向,帶頭人為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博士生導師馬新彥教授。
學術梯隊為孫學致副教授、孫良國講師、李國強講師,本方向以英美法制度為研究對象,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致力於解決中國民法問題。代表性研究成果為《美國財產法與判例研究》(法律出版社)、《一物二買的防範與救濟》(《法學研究》2005年第2期)、《羅馬法所有權理論的當代發展》(《法學研究》2006年第1期)。
2、財產法研究方向,帶頭人為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理事、博士生導師李建華教授。學術梯隊為蔡立東教授、趙軍副教授、李昕講師、楊代雄講師、張丹丹講師。
研究特色為利用我國的本土資源,通過理論化、體系化解決我國的財產法問題。代表性研究成果是《民法總論》(吉林大學出版社)、《公司自治論》(北京大學出版社)、《論私法自治與我國民法典》(《法制與社會發展》)。
3、民法基礎理論和民法哲學方向,帶頭人為博士生導師彭誠信教授。
學術梯隊為李洪祥副教授、曹險峰講師、霍海紅講師。該方向的特色在於基於又超越於制度設計,從歷史發展、理論梳理等視角進行分析。代表性成果為《主體性與私權制度研究——以財產、契約的歷史考察為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財產理論》(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物權法專題初論》(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民法總論》(吉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我國物權變動理論的立法選擇》(上、下)(《法律科學》2000年第1-2期)、《民事責任現代歸責原則的確立》(《法制與社會發展》2001年第2期)等。
4、保險法學方向簡介
學術帶頭人: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法學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博士生導師徐衛東教授
學術團隊:傅穹教授、韋經建教授、劉雅君教授、周曉紅副教授、高宇講師、潘紅艷講師、齊明講師等。
主要研究保險合同法基礎理論、財產保險合同法、人身保險合同法、保險組織法以及保險監管法的基本理論與實踐問題,注重從保險法的應然存在、實然存在和社會事實等不同視角研究其變動和發展。本專業在國內較早地開設了保險法學的研究方向以及正式將保險法學列入本科教學計劃。徐衛東教授編寫的《保險法》是國內最早地系統研究保險法的專門著作之一。保險法學在我國同類科學研究中具有鮮明特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5、票據法學方向
學術帶頭人:中國法學會商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博士生導師趙新華教授
學術團隊:於瑩教授、馮彥君教授、王彥明教授、王艷梅講師、邢丹講師等
主要研究內容是票據法理論與實務、外國票據法、國際票據法等,本學科力圖將理論結合實踐,揭示票據法的基本理念與特有思維方式,並借鑒國外已有研究成果,以促進我國票據法立法和理論研究的進步。該研究方向早在1988年開始就已經初具規模,目前已經成為國內票據法研究的重鎮。趙新華教授撰寫的票據法相關論著,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並屢獲省部級獎項。其中《票據法問題研究》2004年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指定為研究生教學用書。
6、證券法學方向
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於瑩教授
學術團隊:蔡立東教授、趙驚濤教授、胡曉靜講師、楊光講師、祝傑講師等。
證券法是調整和規范證券市場發展的重要法律。證券法方向的教學科研人員先後對證券欺詐的法律控制、證券法中的民事責任、證券監管等課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該方向的科研人員一方面繼續針對傳統證券法領域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開展證券法與票據法、信託法等其他部門法的交叉研究。該方向學術帶頭人於瑩教授,是早期涉足證券法研究的學者之一,曾赴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進行訪問研究,在該領域主持和參加教育部、司法部等科研項目3項、代表性論著包括《證券法中的民事責任》、《內幕交易法律監管的正當性分析》、《證券市場與誠實信用原則》等,在國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❺ 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一款規定是什麼
《合同法》
第六十條【嚴格履行與誠實信用】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❻ 公務員合夥辦廠是不是算非法經營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以下簡稱「《公務員法》」)是規范我國公務員各項活動的基本法律,是公法。《公務員法》的絕大多數條款都是強制性規定,公務員以及政府機構無權也不能改變該規定,也不能經由其他方式如合同等規避。實踐中較為普遍的問題是,公務員違反公務員法的規定參與營利性經營活動,參與這些營利性活動而訂立的合同的性質則是民法上一個比較棘手的疑難案件。此時,合同效力的判斷必須考慮到公法規定的目的和功能,而且合同效力的判斷所產生的結果應當具有以科學性為基礎的社會妥當性。私人自治從來不是「公法規定」的「避風港」,更不應是得到民法承認的「避難所」。對公務員違反《公務員法》規定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而訂立合同的性質界定,是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即試圖對其進行分析。
一、學界通說:違反《公務員法》第53條第14項規定訂立的合同有效
既有學說判斷合同有效性的最主要根據是意思自治或者合意。雙方當事人按照自己的真實意思訂立了合同,法律基於鼓勵締約的目的通常承認該合同為有效。雙方當事人可以請求對方履行合同。相應地,協商的利益是雙方當事人基於合同的約定而獲得的,因此是其正當擁有的受法律保護的財產。「私人自治」是民法的根本理念,私人主體以及私人權利通常不受公法規制的影響,自然也包括公務員法。因此,合同法專家通常認為公法規定也必須納入合同法的價值判斷范圍內,才能獲得判斷合同效率的正當性。《公務員法》可以經由《合同法》第52條第5項進入合同的效力判斷中。[1]公法在現代社會在更大意義上影響著私法。現有的合同法作品也均認為,公法規定對合同效力是有影響的。這是一種抽象的普遍共識,這些抽象的命題並非總能在個案中產生一致的、確定的結果。既有的「私人自治」的觀念依然有強大的傳統慣性,學界目前對公法規定進入私法的態度還是非常謹慎。就公務員法違反《公務員法》第53條第14項的禁止性規定與公務員訂立投資經營協議效力就是這些問題的焦點之一。通說認為:「這種禁止性規定至少根據學界的意見,它是禁止特定人從事某類交易的,你去做了就要有處罰或者是處分,或者是承擔刑事責任,合同行為的效力不應當因此無效。」[2]筆者就此與崔建遠教授、申衛星教授、彭誠信教授、孫學致教授的探討後,四位教授總體上可分為以下兩種不同觀點:
(一)合同有效論。孫學致教授持此種觀點。他基本的出發點是,公務員與對方訂立的合同是自由意志的反應,而且從法規目的上看,公務員法並沒有明確違反該規定而訂立營利性合同的效力,相反只是規定了違反此規定,行政機關可以對公務員進行處分,這意味著法律並不欲使該合同無效;另外,如果法律認定此類合同無效,相當於為企業的經辦者施加了對股東或合夥人是否為公務員的資格審查義務,會實質上妨礙企業的經營自由,增加經營風險。彭誠信教授認為,此類合同無效將實質上妨礙締約自由,而且其後果是將公務員基於合同所得的財產收歸國有,侵犯個人財產權,不具正當性。
(二)合同是否有效取決於個案。崔建遠教授認為,此類合同的效力需要具體判斷,不能一概而論。單一化的解決方案可能在具體個案中產生不可接受或不可欲的結果。如果是省委書記投資入股企業,該合同自然是無效的;如果主體為一般的公務員,此類合同則很難認為是無效的。申衛星教授的觀點與此相似,但分析角度不太相同。他認為,此類合同效力判斷的關鍵是看公務員是否運用了公務員的身份締約或者是否濫用了國家權力,如果利用了公務員身份締約或者濫用了國家權力,合同無效;否則,合同效力不受影響。
因此,我們總體上可以認為,將公務員違反法律中禁止進行投資經營的規定而訂立的協議認定為有效是較為普遍的、占據主導地位的觀點。而筆者認為,這種合同必須是無效的合同,[3]但這是少數說。
❼ 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主要統一了我們國家在1980年所制定的三部合同法分別是哪三
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主要抄統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百二十八條本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同時廢止。
(7)合同法視頻孫學致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十二條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以下條款:
(一)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標的;
(三)數量;
(四)質量;
(五)價款或者報酬;
(六)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
(七)違約責任;
(八)解決爭議的方法。
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
❽ 求一個25分鍾左右的合同法案例的視頻
去視頻上找,但是沒有現場視頻案例,不能在外面流傳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