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為人兒女
❶ 普法欄目劇中為人兒女中小夕是秦玉的兒子嗎
普法欄目中為人兒女中小葉是情慾的兒子嗎?具體的是不是啟用了?兒子我也不太清楚,等一下我幫你咨詢一下好嗎?
❷ 為人子女名言警句
父母廣博的愛如流淌在池中的水,時刻滋潤著孩子的心田。
經典教子名言
1、黃金滿籝富有餘,一經教子金不如。
2、傳家萬世皆宜勤;教子千方首為德。
3、你大膽去鍛煉一下不是很好嗎?
4、既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的朋友;既是孩子的家長,也是孩子的老師。
5、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6、當你感到悲哀痛苦時,最好是去學些什麼東西。學習會使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7、告訴孩子要樹立遠大的目標,但切勿急躁,必須循序漸進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8、不為失敗找理由,要為成功找方法。
9、教授孩子「取得第一名成績的人不會被人無視」的世界法則。
10、你一定是個人生的強者!
11、我希望你是個懂禮貌的孩子。
12、教子教孫須教義;積善積德勝積錢。
13、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情理相輔,教子之道。
14、勤奮好學,乃為家長典範;安祥恭敬,自是教子良方。
15、早點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
16、成家勿謂當家易;養子應知教子難。
17、你是個聰明孩子,成績一定會趕上去的。
18、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19、愛需要付出,也需要智慧。
20、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做個榜樣。
21、人生慾念千千萬,且莫圖利忘教子。
22、不要限制孩子大膽的想像自由,不要用成人的習慣性思維去引導孩子。
23、自己要發脾氣時,要想一下所帶來的不良後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別人發怒。
24、不是矯健的雄鷹,就做堅忍的蝸牛。
25、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
26、沒有愛的教育,宛如無水池塘,終將群鮮枯竭。
❸ 為人子女應該如何孝敬父母
中國有句廣為人知的古話,「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與禮儀。中華民族的孝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孝的故事永不落幕,無論什麼時候,孝都不會過時,一個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更好的感恩他人,感恩社會。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
孝順父母在傳統的標准中,也不僅僅體現在常回家看看上,而是回報和愛。我們要用心對待自己的父母,這才是合格的子女。多抽點時間看看父母,多陪父母聊會天,多回家幫幫父母這才是對父母的關心。孝敬父母多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吧!
❹ 為人子女應怎樣對待父母
1我們應該如何和父母相處?多聯系。父母最怕孤單,最想孩子,加上現在科技發達,如果實在忙的沒有時間經常回家,至少得保證每周一次的通話或者網路視頻,問問父母的近況,身體好不好,天氣是好是壞,有沒有特別的事情發生之類的,見不到面也讓父母聽聽我們的聲音、知道我們的近況,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父母都很關心。
2 不管離家多遠,常聯系總是維持良好關系的妙招。教自己的父母使用手機,時不時的一個電話,總會讓父母喜出望外。
3 把握好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距離產生美,在家時父母的嘮叨也許會讓你不耐煩,明知道父母是在關心自己,但還是有點受不了,時間一久,就有可能產生矛盾。所以在此建議,偶爾出去旅遊或者出去玩一下,在外的遊子久了,也會想家,給自己和父母之間留下一點空間,距離可以產生美。
4 我們在長大,父母在變老,不要埋怨,請學會體諒,畢竟父母老了,累了,為了照顧我們他們不容易,我們現在是他們的依靠,請不要再讓他們生氣,不要再讓他們為我們擔心,請記住他們是愛我們的。
❺ 在這個時代,我們應當怎樣做子女
在每一個時代里,「我們如何去面對自己的父母」都會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而這個問題推而廣之,則是我們作為晚輩,應當如何對待長輩:「我們這代人應當如何面對上一代」。
對於這個問題,每一代的年輕人都用自己的言論或行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而現在,這個問題已經擺在95後,00後大學生的面前。
與父母的關系是我們作為大學生,作為年輕人必須要面對的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
按照大學聲今年年初進行的調查,大部分大學生和父母的關系總體上屬於彼此尊重但也有代溝的狀況。
明確認為自己和父母關系很差的僅佔3.7,覺得自己和父母關系完全親密無間的也只佔18.4%。

(來源:抽風crazy)
作為子女,我們盡力寬容值得被寬容的,把剩下的那些父母交給法律和時間來裁判。
依靠「愛,責任和寬容,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就能夠走出一條新路,完成魯迅先生開創的家庭觀念革命。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時代,我們應當怎樣做子女「的問題的思考。
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有自己的見解,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相互交流共同進步。
❻ 為人子女的責任是什麼
根據法律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贍養扶助的主要內容是指在現有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子女在經濟上應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費用,在生活上、精神上、感情上對父母應尊敬、關心和照顧。有經濟負擔能力的成年子女,不分男女、已婚未婚,在父母需要贍養時,都應依法盡力履行這一義務直至父母死亡。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對拒不履行者,可以通過訴訟解決,情節惡劣構成犯罪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一、《婚姻法》第二十一條 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
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四條 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贍養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負有贍養義務的人。
贍養人的配偶應當協助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
第十五條 贍養人應當使患病的老年人及時得到治療和護理;對經濟困難的老年人,應當提供醫療費用。
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贍養人應當承擔照料責任;不能親自照料的,可以按照老年人的意願委託他人或者養老機構等照料。
第七十五條 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對老年人負有贍養義務、扶養義務而拒絕贍養、扶養,虐待老年人或者對老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的,由有關單位給予批評教育;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❼ 為人子女者經典語錄
為人子女五不怨,為人父母七不責
精選勵志語錄
2019年06月12日
家庭關系和諧從古至今都是中國人強調的重點,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古人為此總結了一套「為人子女五不怨,為人父母七不責」的說法。一起來看看你做到了幾條。
對孩子「七不責」
1、對眾不責
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孩子也是人,具有獨立的人格,也有自尊心,常常在公眾視線下被責備的孩子,不僅不能反思錯誤,性格也容易變得膽小懦弱,對人缺乏信任,產生自卑感。
2、愧悔不責
就是說如果孩子已經認識到錯誤並且感到慚愧和後悔了,那麼此時父母應該停止繼續責備孩子。本來批評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反思錯誤,過度指責會讓孩子抗挫折能力下降。
3、暮夜不責
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如果此時責備了孩子,他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寐,要麼噩夢連連。長此以往,對身心都有傷害。
4、飲食不責
正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如果父母習慣一到吃飯就數落孩子的不是,容易導致孩子心理上懼怕和父母吃飯,或者形成吃飯的時候很難和別人說話的性格。同時,在吃飯時的負面情緒,會影響消化功能的完善。
5、歡慶不責
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情緒大起大落對人的身體傷害甚至遠遠超過一次普通不愉快的經歷。在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如果不是很急的原則性錯誤,可以過一會兒再指正他。
6、悲憂不責
孩子憂心忡忡或者特別悲傷的時候,不要責備他。此時人的負面情緒佔主導,容易使責備演變為爭吵,得不償失,最好先表現對孩子的關切,然後再說自己認為不妥的事。
7、疾病不責
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時人體因為生理的痛苦心理也很脆弱。如果受到嚴厲的責備和埋怨,病情有可能會拖延甚至加重。讓孩子心情好一點,早點扛過病來再說,才是科學的教育方法。
對父母「五不怨」
1、不怨父母能力
樹木琅林有高低,人間事事都不齊。沒有人是萬能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費盡心力把我們養育成人,已經是天下最值得尊敬的人。有人卻會抱怨父母沒能給自己期望的平台和養育,以怨報德,違背的是最基本的孝道。
2、不怨父母啰嗦
父母生活的年代與今天大不相同,兩代人在認知和習慣方面,難免有點代溝。但不論如何人要清楚,只有真愛你的人才會去啰嗦你。
3、不怨父母埋怨
父母的埋怨,或許是他們在生活中不如意,或許他們在工作上辛苦,又或許只是希望你不要走他們的老路。父母慢慢變老,能夠偶爾埋怨的人,除了子女,別無他人了。
4、不怨父母遲緩
小時候,父母關切著我們的一切合理需求,用超群的行動力帶領我們認識這個世界。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的父母漸漸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富有活力。這時,千萬別嫌棄父母行動遲緩,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等等他們,聽聽他們教我們走路時的故事。
5、不怨父母生病
天下父母一個樣:只要孩子生病,不管多忙,天氣多惡劣,白天還是晚上,他們是最著急的人。如今生命的輪回滾了幾十年,他們的身體開始脆弱不堪,需要你的照顧,正如幾十年前,他們在高燒不退的我們床前守候一樣。
我們漸漸長大,父母慢慢變老,抱怨父母,不如理解父母,若連生自己養自己的父母都容不下,何以容天下?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之間難免有所摩擦,然而互相包容和理解
❽ 我們身為子女夠格嗎
一轉眼,就到了90後也開始焦慮父母養老問題的時候,更不用說既要給父母養老,也開始考慮自己如何養老的70後、80後了。
最大的90後已經27歲,他們的父母也到了50+或者60+的年紀,在他們已經面臨或者即將面臨的「421」(三代同堂)「2421」甚至「4421」(四代同堂)家庭結構中,養老是個大問題。
這也是《奇葩說》節目在討論該不該送父母去養老院時,讓在場的人「哭得像鬼一樣」(主持人馬東語)、讓屏幕前的觀眾也哭得像鬼一樣的原因。因為戳心的點實在太多了。
比如黃執中說,我們不太善於和父母溝通,父母也不善於跟子女溝通。大家沒有說真話的習慣,都在客套,跟陌生人客套,跟父母也在客套。
馬薇薇說:「我做兒女的時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兒女;我做父母的時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父母。所以,我絕不在做兒女的時候,期待父母為我做什麼。」
張泉靈引述的一個數據:到2030年,我國將有90%的老人是空巢老人。屆時,2億多老人將孤獨終老。
問題就在於,只要你為人子女,只要你愛自己的父母,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反思:我身為子女夠格嗎?應該怎麼做子女才合格?
子女的問題,其實是父母的問題
在《致女兒書》中,王朔寫道:「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這就是以王朔為代表的那一代人對父母的看法和感情。
王朔對父親的第一印象是怕——他和哥哥從一歲半開始住保育院,兩個星期或一個月回一次家,直到10歲出保育院。回了家,王朔還是和哥哥兩個人過日子,脖子上掛著鑰匙吃食堂,幾乎見不到父母。他父親也幾乎從不表達父愛,偶爾流露父愛的方式,就是下班吃完晚飯後到保育院窗外看兒子們,有一次看到阿姨不給王朔飯吃,沖進去大鬧了一場。
王朔對母親的感情更復雜。在《致女兒書》里,他寫到有一次和母親爭吵,他問母親:「你對我好過嗎?我最需要人對我好的時候,你在哪兒?」母親冷靜地說:「你在保育院。」王朔很悲憤,說:「父母跟老師一樣,那要父母干什麼?」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信任母親,更沒有提到愛——那是母親理解范圍之外的事,「她只認對錯,按她的標准,要一個孩子永遠正確就是她的愛」。
2007年,王朔帶著時年79歲的母親上《心理訪談》節目,在節目上,他再次問了母親這個問題:「媽,你愛我嗎?」這次他母親的回答是「當然愛你啦。」王朔追問:「如果現在我是通緝犯、強奸犯、反革命分子,那你還愛我嗎?」他母親頓時啞然。節目嘉賓李子勛對王朔母親說道:「他其實是想問你,你對兒子的愛是無償嗎?」父母沒有安全感,下意識地把自己的恐懼傳遞到孩子身上,家庭關系都破裂了,大家還在演。到了王朔自己成為父親,有了女兒後,他不願意復制父母對他的冷漠,對女兒熱情得過分,「知道你小時候我為什麼愛抱你、愛親你,老是親得你一臉口水?我怕你得皮膚飢渴症,得這病長大了的表現是冷漠和害羞,怕和別人親密觸」
殘酷的親子關系
正如蔣方舟所說,「大部分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很殘酷」。50後、60後的問題是缺愛,父母多半冷漠或矜持,不善於表達愛意;而到了70後、80後那裡,問題卻可能是溺愛,父母滿溢的愛令人窒息。
作家綠妖的短篇小說《少女哪吒》就描述了一個「希望自己是個孤兒,無父無母,誰的情也不欠」的少女形象。少女王曉冰有個單身母親,表面看上去是個理想母親——「像電視劇里的媽媽一樣文明,從不大聲呼喝」,然而,王曉冰並不願意自己成為母親唯一的生活目標:她母親永遠在窺視她,想知道她在想什麼,連洗澡都不放過,一定要給她搓背。
王曉冰後來上了衛校,她母親為了給她找工作,花了上萬塊錢。王曉冰偷偷參加自考,考上醫大,沒有選擇母親鋪好的路。她母親氣得把她軟禁起來,叫了三個舅舅來一起批鬥她。她母親不明白的是,女兒為什麼一定要離開自己,如此無情,像一個仇人。後來王曉冰一直在逃,「她像哪吒,剔骨還母,徹徹底底自己把自己生育了一回」。
故事的尾聲,王曉冰的好友李小路回鄉時偶遇曉冰媽,被叫到王家做客。曉冰媽展示她給女兒備下的嫁妝:「你看看,這個紅顏色,現在找不到這么正的紅了,這是給她結婚用的被罩??我連小孩一歲到三歲的衣裳、肚兜、棉襖,還有鞋都做好了,男孩一份,女孩一份,只要她生孩子,什麼都是現成的,什麼都不用她操心。」看到這一幕,大多數人會心頭一涼,頭皮發麻。
為什麼不能明明白白告訴父母自己在想什麼,自己不想要什麼?就像黃執中在節目中說的,在東方的親子關系中,就是沒有辦法做到很好地溝通。一談到親情,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沒法理智對待。雙方都有顧忌,都覺得需要為彼此考慮。雙方都是真心,但結果卻是兩顆真心永遠走不到一起。
新時期的「養兒防老」
有心理專家說,中國的父母和子女之間,習慣了一種基於孝順和等級制度的相處模式,可是這種模式放在現在的環境里已經不再適用。年輕一代更適應現代社會,在和父母的關繫上也要有相應的變化。
就像作家楊照所理解的「養兒防老」——「年輕人回過頭來保護父母,讓他們不至於被時間侵蝕,遺忘或遺失了自我,這才是『養兒防老』」,以前,是父母牽著兒女學會走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現在,父母變老、變弱了,對新的時代變化表現出恐懼和不知所措(這會導致他們變得固執),就輪到子女牽著他們,幫助他們適應新的變化。
比如,父母對子女催婚、催生,更多的是因為感受到來自朋友圈的壓力。身為子女,會覺得這有什麼好擔心的。但讓父母放棄交往了一輩子的朋友圈,這不現實,被孤立的滋味我們都懂。所以,不如行使「圍魏救趙」策略,幫助父母發展新的朋友圈,比如同為子女婚姻大事焦慮的其他人,讓他們找到同道。
再比如,父母沉迷於廣場舞怎麼辦?這是一個自我價值和生活目標實現的問題,他們需要在廣場舞上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那麼,我們就要幫助他們開拓實現個人價值的機會和方法——參加一個老人交響樂團怎麼樣?2016年上映的日本電影《老人交響樂團》中,那些最初把《威風堂堂進行曲》演奏得慘不忍睹的老人,卻有著一個偉大的夢想:到音樂廳堂堂正正地演奏一回。打動觀眾的,正是他們那種不服老、不認輸的精神。
身為子女,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希望每個人永遠都不會有機會遺憾地說:「為人子女,我很抱歉。」作者:譚珊珊
❾ 古訓:為人子女五不怨,為人父母七不責,講的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每一個中國人家庭都非常重視成員間的和諧相處,這可能跟受早期傳下來的宗法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在古代,越到封建社會後期,儒家思想「三綱五常」的綱常倫理越浸透到人們的生活,進入近代後,雖然民主的意識普及開來,但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美德也得到了傳承。古人留下的許多名言警句,作為古訓我們應汲取其中的智慧。為人子女五不怨,為人父母七不責,這句古訓講的是什麼?我們大家該不該做到?今天就來說道說道。
再就是,不怨父母遲緩,隨著時間無情的流逝,做子女的在長大,父母卻在老去,他們不再有活力,記性也變得不好,行動遲緩,這個時候不要埋怨吧,靜下心來,多等等他們,就像小時候他們會等你一樣。最後,不怨父母生病,疾病是無法人為控制的,小時候孩子生病了最著急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當父母老了病了也對他們好一點吧,幾十年的輪回,如今他們身體脆弱不堪,最需要的就是子女的呵護和照顧。也許人生就是一場修行,父母子女關系是人間最濃厚的緣分,拋開外界的眼光不說,這里或許還深埋著個人生命的最終意義。
❿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夫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是什麼意思
大學》有言: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符合孝道,是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孔子的學生有若則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他把孝道提高到仁之根本的至高地位,發人深省。筆者擔任過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學,教師教得多的,學生記得多的,都是怎樣與他人相處以及怎樣守法報國,因為這些都是考試的重點難點要點,真正的是忽略了怎樣與父母相處了。其實,不愛父母焉能愛他人?不愛家庭焉能愛祖國? 《論語》中關於孝道的論述一共有15則,其中「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篇第二》)統帥孝道的內容和要求。父母在世時,按照規定的禮節來侍奉他們;父母死後,依照規定的禮節來安葬他們、祭祀他們。子女是不是遵守孝道,衡量的標准就是一個「禮」字。當然,根據時代的發展,「禮」的內涵也是與時俱進的。 生,以何禮事之 1,牢牢記住父母的生日年歲。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篇第四》)子女應該為父母的健康長壽感到由衷的高興,也應該為父母終將離開人世而憂懼。現實情況是,父母年年為自己的子女過生日,而子女記得父母生辰的往往很少。 2,盡可能多的幫父母勞動。「有事,弟子服其勞。」(《為政篇第二》)「事父母,能竭其力」(《學而篇第一》)在生存競爭越來越激烈殘酷的當今社會,父母背負的壓力是非常重的。不少子女理所當然的享受著父母創造的幸福生活,寧願自己無所事事也不願意幫父母掃一次地盛一回飯。每每看到媒體報道某某教師為學生布置「為父母洗一次腳」這類「溫馨的親情作業」時,我總是為最基本的孝道日益遠離我們的孩子而羞愧不已, 3,外出定要告知父母。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里仁篇第四》)今天時代不同了,「父母在,不遠游」的觀點當然不合時宜,但是,兒行千里母擔憂,恪守孝道的子女縱然漂泊不定,也會利用書信、電話等等方式告訴父母自己的行蹤狀況,以慰他們的牽掛之心相思之情 4,有所憂與有所不憂。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為政篇第二》)魯國大夫仲孫無忌的兒子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只關心他們的疾病,其他方面則不要管得太多。此種辯證的思想,在今天極有現實意義。子女「憂」的是父母的疾病,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病痛,還包括心理上的愁苦;除此之外,就不應該「憂」了。可惜的是,那種橫暴干涉父母財產分配的事,無端阻撓父母再娶再嫁的事,卻時有所聞。 5,要奉養,更要敬重。「有酒食,先生饌」(《為政篇第二》),有好吃好喝的,要讓父母享用,這當然是有孝心的表現,但是,僅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孔子的學生言偃請教孝道時,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篇第二》)這話真是入木三分!如果對父母缺乏關愛敬重之心,那與養狗養馬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6,永遠保持和顏悅色。「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篇第四》)婉言勸止父母的錯失,即使自己的想法沒有得到父母的響應,也應該繼續保持恭敬的態度,絕不怨憤。我想起一件事來,今年武漢楚才杯作文競賽中,那3000餘名把含辛茹苦的父母妖魔化的孩子們,他們所受到的愛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當然,連孔子也認為,「色難」(《為政篇第二》),對父母保持溫婉的態度是最難以做到的。但是,正是因為難,更應該從小就培養這種意識和精神,慢慢的形成習慣,我們就不但可以溫善地對待父母,也可以溫善地對待他人和社會了。 死,以何禮事之 今人多說,生時對父母好是真好,死後怎麼怎麼樣,那時做給他人看的。又說,只要在生時對父母好,死後也不必哭了。生死,看起來陰陽兩隔,其實緊密相連。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先進篇第十一》)言下之意,既要知生,也要知死,知死甚至比知生更難。 1,盡心置辦喪事。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母,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子罕篇第九》)父母是生我養我之人,自是至親。父母辭世,古人是很重視送終的。千里奔喪,一個「奔」字,讓人傷心欲絕。現在,通訊便捷,交通發達,父母病危,兒女當盡可能回家見上最後一面,合理合法節儉的操辦喪事。這是中國倫常社會的特點,也是中國人的凝聚力所在 2,謹遵遺囑遺願。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為學篇第一》)孔子認為,子女多年不改變父母所堅持的好的道德准則,是可以說他盡到孝了的。關於這一點,可以認為子女要承續父母的操守,也可以說,子女不得違背父母最後的願望。在當今時代,父母死後,子女嚴格遵守父母的遺囑遺願,既是孝道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規范。 3,虔誠祭拜父母。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是炎黃子孫祭拜先人的傳統節日。在不少地方,父母忌辰,春節,還有七夕,都是祭奠亡者的日子。祭拜,要虔誠,但不要鋪張浪費,更不能把祭奠活動庸俗化(不是有給先人燒三陪小姐之類的荒唐事發生嗎?),還要注意保護環境,嚴防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