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比較
一、復概念上的區別民法通則是制我國對民事活動(即指公民或者法人為了一定的目的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民事訴訟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關於調整民事訴訟活動,確定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
二、保障權利方面民法通則保障民事權利;民事訴訟法則是從訴訟程序上保障公民通過司法獲得救濟的權利。
三、所屬的法律分類不同民法通則屬於實體法,民事訴訟法則屬於程序法。二者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當然以上民法通則與民事訴訟法的區別絕不是二者區別的全貌,僅僅是一些較為明顯的區別。
B. 民法與民事訴訟法的區別
區別就是:民法是實體法,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
C. 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之難度比較,哪個難
顯然是民事訴訟法難,行政訴訟法實際上是民事訴訟法特別法;從法條的數量回比,也看得特別答明顯,行政訴訟法的法條比民事訴訟法的法條少很多。行政訴訟法僅75條,而民事訴訟法有268條;從規定的程序看,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程序較少,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較多。
D. 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的區別有哪些
"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的性質與任務不同?
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審理和解決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等的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產生的訴訟關系。民事訴訟的任務是通過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解決民事爭議,?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合法權益。1民事訴訟是解決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主要解決的是私權利之間的糾紛。?
行政訴訟則是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當事人的基本權益,依照訴訟法規定,向法院提起訴訟。行政訴訟的法律關系是不平等的,一方是具有行政管理權的行政機關,而另一方只能接受。因此行政訴訟解決的是不平等主體間涉及公權力與私權利交叉的部分。行政訴訟法的任務也不是單純解決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糾紛,同時,通過行政相對人的行政訴訟也可以起到監督與完善行政立法與執法的後果。?
二.?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的前置條件不同?
前置條件大概可以理解為受案范圍,但又不完全等於受案范圍,例如《行政訴訟法》第37條第二款規定:「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這樣做主要是由於某些領域專業性要求較強,人民法院對於案件的事實一般難於迅速處理,而如果要求強制復議不僅可以減輕司法機關的工作難度,同樣也可以使被申請復議機關的上級對做出行政行為的下級單位進行有效管理與監督。相對於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的前置條件更加嚴格,如《行政訴訟法》第11條明確以列舉的方式規范了8類可受理范圍,第12條明確的4種不予受理的情況,對於是否受理范圍過窄這又是需要討論的話題。而民事訴訟法則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這條法條幾乎對實際的民事法律行為全部包括其中。?
三.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的主體、客體的不同?
在主體方面,民事訴訟法的主體是相對不確定的,自然人、法人和組織根據其權利義務歸屬不同可成為民事訴訟中的被告與原告,同時這種原被告也可以由於反訴的存在而相互轉換。而在行政訴訟法中原告與被告是確定的,原告只能是權利受到侵害的行政相對人,而被告只能是相應的行政主體。政訴訟法第二十四條規定「依照本法提起行政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原告。」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直接接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行政訴訟的第三人與民事訴訟的第三人意義也不同。有兩點區別一是行政訴訟第三人排除了與訴訟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人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情況。二是行政訴訟第三人並不像民事訴訟第三人那樣,?可以與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存在著實體法律關系。行政訴訟的第三人僅與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之間存在行政法律關系,?與原告之間不存在行政法律關系。因此,?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不能以本訴的原、被告為共同被告,?也不是必然站在本訴的原、被告的其中一方。他參加訴訟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行政訴訟第三人既不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也不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而是同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具有獨立訴訟地位的訴訟參加人。2?
在客體方面民事訴訟的客體是權利與義務,通常表現為一定的行為、智力成果和物等。而行政訴訟的客體是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在目前來看,以後還可能包括抽象行政行為。??
四.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中訴訟權利的不同?
訴訟權利即參與訴訟的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在民事訴訟中由於主體的可變動性雙方當事人都有起訴、反訴和撤訴的權利,在處分權上,民事訴訟的主體享有很強的自由性,這體現在起訴的不同階段當事人都可以按照自由意願變更或者調解自己的訴訟請求,這在民事訴訟法中的可調解也可體現。?
在行政訴訟中由於主體的確定性,即只能是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主體因此起訴、撤訴的權利只存在與原告,同樣被告也無反訴權。在處分方面被告也無權任意變更其之前所作的行政行為,同樣,行政訴訟中不允許調解也是訴訟權利不同的體現。??
五.?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舉證責任的不同?舉證責任即證明責任,是當事人對訴訟中有爭議的事項加以證明以顯示事實的真實性。舉證責任對於訴訟的重要性意義重大,如果不能提供真實有效的證據,則當事人會承擔敗訴的風險。在民事訴訟法中舉證責任歸屬於提出主張的當事人,即誰主張誰舉證。《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一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而行政訴訟法中規定被告應付證明責任,《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被告對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做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這種舉證倒置主要是由於原被告客觀地位與條件的不平等,相反民事主體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因此在舉證責任方面兩方都應承擔相同的義務。但這種情況在行政訴訟法中也有例外,如在行政賠償或者行政不作為的訴訟中,原告承擔舉證責任。
六.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起訴和審理期限的不同?
《民法通則》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特殊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或二十年。而《行政訴訟法》三十八條二款規定;「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三十九條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所謂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是指《行政訴訟法》之外的法律、法規對起訴期限所作出的規定除外。這些法律、法規所作的起訴期限的規定不盡一致,?有的是3個月,?有的是,1個月,?有的是15天,?有的只有5天。從而可以看出,?民事與行政案件的起訴期限是大不一樣的。其次,?,?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的答辯期限也不相同。民事案件的答辯期為十五日,?而行政案件答辯期為十日。再次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審理期限也不同,?民事訴訟法規定,?一審的審理期限一般為六個月,?二審的審理期限一般為三個月。而行政訴訟法規定,?一審的審理期限一般為三個月,?二審的審理期限一般為二個月。3隻所以這樣規定是由於行政案件繁多,為了不影響效率只能減少時間,而民事案件則一般涉及不僅財產而且還具有人身關系的權利義務,因此需要更多時間給當時人提供調整這些權利與義務的時間,如果不這樣,那麼極易引起社會的穩定問題。"
E. 經濟仲裁法與民事訴訟法的比較
1、仲裁是社會救濟,有社會中立的第三方進行裁決;而民事訴訟專是公力救濟,是有屬國家機關即國家司法機關進行裁決。
2、仲裁是一裁終局,對裁決不服不得上訴;而民事訴訟原則是兩審終審,對判決不服可以申請上訴尋求救濟;
3、仲裁並不必然依據法律進行裁決,可以依據公平正義觀念或者雙方一致選擇或者一致同意的文件進行裁決,甚至可以選擇外國的仲裁程序;而民事訴訟必須依據民事訴訟法進行審理,不得選用其他國家的法律
4、仲裁裁決可以選擇不公開,而民事訴訟法判決原則上必須公開,但是例如離婚案件等少數案件可以不予以公開
5、仲裁裁決可以約定選擇的仲裁委員會,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而民事訴訟原則上必須由被告人住所地或原告住所地等特定地域進行選擇。
F. 民法與民事訴訟法的區別
前者是實體來法,規定的是源具體民事關系,民事責任等。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後者是程序法,保護當事人行使民事訴訟權利,保證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施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G. 新舊民事訴訟法對比亮點是什麼
此次民訴法修改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完善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機制;進一步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完善當事人舉證制度;完善簡易程序;強化法律監督;完善審判監督程序;完善執行程序等。
1、證人費用由敗訴方當事人負擔
新修改的民訴法規定,證人因履行出庭作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費用以及誤工損失,由敗訴一方當事人負擔。當事人申請證人作證的,由該當事人先行墊付;當事人沒有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作證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墊付。
新修改的民訴法還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2、增加專家出庭參與訴訟的規定 新修改的民訴法增加規定,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這樣規定的考慮是,醫療事故、環境污染和知識產權等案件,專業性強,為了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庭審過程中需要專家提供專業意見。
3、明確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新修改的民訴法進一步明確了第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現行民事訴訟法對第二審民事案件是否必須開庭審理規定得不夠清晰,實踐中有許多民事案件在第二審程序中未經開庭書面裁判,為此,應當進一步明確第二審程序開庭審理的條件。
新修改的民訴法將現行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修改為: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
4、與仲裁法的有關規定相互銜接
新修改的民訴法統一了人民法院對申請撤銷和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審查標准。 現行民訴法規定了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審查條件,其中規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仲裁法規定了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審查條件,其中規定「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對方當事人隱瞞了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證據的」。人民法院對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申請的審查比撤銷仲裁裁決申請的審查更為寬泛,不盡合理,為此,應當根據我國仲裁的實際情況,統一審查標准。
新修改的民訴法根據仲裁法的有關規定作出了相應修改。 5、增加對案外被侵害人救濟程序
新修改的民訴法還增加了對案外被侵害人的救濟程序。
6、增加對惡意訴訟懲罰措施
當前,當事人通過惡意訴訟等手段,侵害案外人合法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惡意訴訟,除應當適用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給予拘留、罰款或者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外,還應當在民訴法中增加對案外被侵害人的救濟渠道。 為此,新修改的民訴法關於第三人的規定中增加規定,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7、小標的案件,一審終審
新民訴法第一百六十二條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30%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
現行民訴法對於民事訴訟案件統一實行二審終審制,也就是說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均有權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二審,在二審審判終結前一審判決並不生效。但在司法實踐中,個別當事人為拖延審判時間,延長最終法院執行期限,對一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判決依然無故提出上訴,一個簡單的案子有時能拖延一年甚至更長;另一方面,如簡單的侵權、借款、租賃糾紛案件等,權利人苦於訴訟時間太長,權利得不到及時救濟而放棄訴訟,進而通過一些非正常的甚至是違法手段行使「私利救濟」,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損失。
針對上述情況,新民訴法對於小標的額、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一審案件,增設「一審終審」制度,有助於減少當事人的訴累,節約司法資源,使公平正義得以及時實現。 8、當事人選擇法院,應選「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
新民訴法第三十四條 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現行民訴法已經確立了「約定管轄」制度,即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來選擇合同或財產糾紛案件將來起訴時所管轄的法院。新民訴法在現行民訴法規定的「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5類「固定」約定管轄地之外,增加了「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使得原來5類「固定」管轄地變成了實際聯系地的列舉,在實際中使得約定管轄更加靈活。另外,將約定管轄案件的范圍,由原來僅適用於「合同糾紛案件」,擴大到了「合同或者其他財產糾紛案件」。
在適用約定管轄時,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不能違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第二,約定的地點不能與爭議沒有任何實際聯系。
例如:在石家莊居住的一個老人向鄰居借款5萬元並出具借條,雙方不能在借條上約定爭議由石家莊中院或者河北省高院管轄,那樣就違反了「級別管轄」的規定。兩個鄰居也不能約定與借款沒有任何聯系的北京法院管轄。但如果老人的兒子還向鄰居提供了連帶還款保證,兒子住在北京市朝陽區,則北京市朝陽區就成為了與借款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該區人民法院可以作為約定管轄的法院
H. 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學有區別嗎
當然有區別,譬如:
1、民事訴訟法是從事民事訴訟活動所必需遵從的現行法律;回但民事訴訟法學主要答是研究民事訴訟法的結構、體系、制度、條文的設置及其原理。
2、民事訴訟法是民事訴訟活動的規則,民事訴訟法學是研究、評論民事訴訟法的學問。
I. 民事訴訟法中本訴與反訴的比較
反訴一般是指在已經提起的訴訟中,被告以原訴原告為被告,向法院提起與原訴有直接聯系的獨立的訴訟請求,藉以達到抵銷、動搖或吞並原訴的目的。在民事訴訟中承認反訴機制,是為了平等地保護當事人各自的合法權益,實現訴訟經濟和避免在相關聯案件上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反訴的本質是被告依法向原告提出獨立的反請求。反訴對本訴請求有對抗性,其目的為了抵銷、吞並或推翻本訴的主張,甚至可能獲得原告的給付;反訴與本訴具有關聯性,即它們的訴訟請求存在著法律或事實上的聯系。
第一,法律性質不同。反訴屬於請求權的范疇;反駁則屬於抗辯權的范疇,如在一合同糾紛中,原告請求被告支付貨款,如被告證明原告違約,不產生付款義務則為反駁,如被告請求原告賠償因原告違約而給其帶來的經濟損失,則為反訴。
第二,獨立性不同。反訴是一種獨立的訴訟請求,反駁則不具有訴訟性質,不主張獨立的請求和權利。反駁僅是對原告請求和理由的簡單、直接否定,不構成獨立的訴,反訴與本訴既可以合並審理,也可以不合並審理而另行起訴,且即使本訴的撤回也不影響反訴部分的審理;而反駁必須依存於本訴,而且無論如何抗辯,都不能產生新的請求。
第三、提起的時間不同。反訴只能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提起;而反駁則可以在一審、二審、重審、再審的任何時候提出。
第四、對抗方法不同。反駁是直接否認對方的權利,是一種消極的防禦方法,只是證明原告的訴訟不能成立或不能全部成立,請求法院判決原告敗訴或部分敗訴,並不提出自己的訴訟請求,不對原告主張什麼權利。反訴則是一種積極的進攻方法,被告不是直接否認原告的權利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訴訟,而且還要求判決自己勝訴,支持自己的訴訟。如原告要求被告承擔侵權責任,被告以原告亦有一定過錯抗辯,即為反駁。經審理屬實的,可直接從原告請求的數額中扣除。而原告要求被告承擔合同或侵權責任,被告以另一法律關系的事實和理由提出原告對被告負有債務,要求抵銷原告訴訟請求的,屬反訴。
第五、作用不同。反駁只能使原告請求全部或部分不成立而敗訴。反訴則起抵銷、吞並和推翻原告請求甚至達到反給付的作用。
第六、處理方式不同。反訴原則上應與本訴合並審理,但如合並審理不利於案件的及時處理,也可以分案審理。
J. 試比較民法與民事訴訟法之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常被奉為「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適用於全部民法領域。《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民事訴訟法》第13條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一、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從事民事活動的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時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主要體現在《合同法》上,《合同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體現在合同的全過程,包括合同成立前、合同履行中、合同履行後三個方面:
1、合同成立前,根據《合同法》第42條、第43條的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沒有按照誠實信用原則履行告知義務,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合同履行中,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法》第60條: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3、合同履行完畢後,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法》第92條: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二、民事訴訟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在民事訴訟中行使訴訟權利或履行訴訟義務,以及法官在民事訴訟中行使國家審判權進行審判行為時,應當公正、誠實、守信。
誠實信用原則原本是一項私法原則,在民事訴訟法這樣的公法中引入該原則,主要是為了回應現實社會中虛假訴訟、惡意訴訟、拖延訴訟、偽造證據等現象,強調各類訴訟參與人和裁判者在民事訴訟中的行為義務,保障訴訟秩序,提高訴訟效率。 在民事訴訟中,主要表現在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上,具體又包括以下方面:
1.當事人的真實陳述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陳述案件事實時應當符合真實案情,不得虛構事實。
2.促進訴訟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得實施遲延或拖延訴訟行為,或干擾訴訟的進行,應協助法院有效率地進行訴訟,完成審判。
3.禁止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訴訟狀態,要求當事人不得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的訴訟狀態,從而獲得不當法益。
4.禁止反言,是指一方當事人在訴訟外或訴訟中的言行已使對方當事人產生某種合理的期待,當對方按照此期待行動時,一方當事人卻作出與此前自己的言行相反或相矛盾的言行。禁反言論就是對於侵害了對方當事人利益的這種言行,可依據誠信原則對其法律效果予以否定。
5.禁止濫用訴訟權利,要求當事人不得惡意或無根據地行使訴訟權利,防止當事人以此獲得不當法益。
除此以外,誠實信用原則對其他訴訟參與人和法官在訴訟中的行為,也有誠實信用之約束。如,證人不作偽證言;鑒定人不得故意出具與事實不符的鑒定意見;翻譯人員不得故意作與訴訟主體的意思不符的翻譯;訴訟代理人不得濫用代理權或超越代理權;等等。另一方面,法官在行使民事審判權的過程中也應當公正、合理。具體來說:法官在運用自由裁量權認定實體問題和程序問題時,應當本著誠實、善意的理念,不得濫用司法裁量權;在審查證據、認定事實的過程中,應當實事求是、客觀中立,不得對當事人提出的證據任意加以取捨和否定;應當切實充分地尊重和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益,不得進行突襲裁判。
誠實信用原則與訴訟公正價值一脈相承,是訴訟公正這一基本價值目標的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