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74條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74條

發布時間: 2021-02-03 21:30:30

A. 合同法中有個「提存」的概念,是什麼意思提存部門又是指什麼單位

提存是一方將本來應向另一方支付的債務,(由於另一方不接受或暫時聯系不上,或另一方尚未履行對等義務),先支付給第三方,由第三方保管。提存的部門可以是銀行,可以是公證處,等等機構

B. 過錯責任原則舉證是怎樣的

你好,
適用過錯原則時,一般按照民事訴訟法「誰主張,誰舉證」 的原則,由原告對被告具有侵權行為、損害事實、侵權行為與損害 事實具有因果關系、主觀過錯承擔舉證責任。一旦受害人無法向 法院提供符合上述要件的具體證據,在原告提出申請後,法院依職 權仍然無法調取足夠的證據證明受害人的上述主張,則應當依法 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對於故意來說,在實踐當中,通過對行為人行為的調查可以認 定行為人是否具有故意的心理狀態,例如,幾個人手拿棍棒毆打受 害人致其重傷這一行為本身就足以表明行為人具有故意的心理狀 態,受害人沒有必要就行為人是否故意再承擔舉證責任。另外,在 侵權行為人構成刑事犯罪的案件中,基於四個犯罪構成要件的考 慮,行為人的主觀方面由公訴機關予以證明。加之我國司法實踐 中多採用「先刑後民」的審理原則,一旦在先刑事判決已經認定行 為人具有主觀故意或者過失,受害人只需要向法庭提出申請,調取 相關刑事判決,即可完成對侵權行為人主觀過錯的舉證責任。
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表現
綜觀合同法分則,涉及過錯問題的有下列幾類:
(1)債務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損害的應當承擔責任。這類合同主要是無償合同,如《合同法》第189條、第191條、第374條,第406條規定的贈與合同、無償保管合同、無償委託合同等。
(2)因債務人過錯造成對方損害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例如《合同法》第303條和第320條的規定等。這些條文都明確規定,債務人有過錯才承擔責任,沒有過錯不承擔責任,而且直接出現了「過錯」的字樣。
(3)因債務人過錯造成對方損害,且在合同法的條文中未出現過錯字樣,但在主觀上確實存在過錯的。如《合同法》第374條、第394條的保管合同和倉儲合同中,保管人保管不善即相當於保管人有過錯,故應承擔違約責任。
(4) 因對方過錯造成的損失,違約方可不承擔責任。這種情形主要體現在《合同法》第302條、第311條和第425條等條文中,此條不是以違約方有無過錯作為違約方是否承擔責任的構成條件。而是在這種情形下,法律賦予違約方以抗辯權。違約方可以證明該違約後,果系對方過錯行為所致,而與自己的違約行為無關。嚴格來說,這不是過錯責任原則,只是違約的一種特殊情形。

C. 刑法第374條第2款第一項其他毒品數量大

是刑法第347條,不是374條。其他毒品數量大,是指按照換算比例換算成海洛因後達到五十克以上。

D. 脫逃兵役會受什麼樣的處罰

《兵役法》第六十一條 有服兵役義務的公民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內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容改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強制其履行兵役義務,並可以處以罰款:
(一)拒絕、逃避兵役登記和體格檢查的;
(二)應征公民拒絕、逃避徵集的;
(三)預備役人員拒絕、逃避參加軍事訓練和執行軍事勤務的。
有前款第(二)項行為,拒不改正的,在兩年內不得被錄取為國家公務員、國有企業職工,不得出國或者升學。

E. 提存的程序

提存應按下列程序進行:
1.債務人應向清償地提存機關提交提存申請。該申請應載明:提存的原因,標的物及其種類、數量,標的物受領人的姓名、地址或者不知誰為受領人的理由等基本內容。此外,債務人應提交有關債務證據,以證明提存申請載明的提存物確系其所負債務的標的物,並還應提交有關債權人遲延或者無法向債權人清償的相關證據。對於債務人提交的提存申請及有關證據,提存機關應進行審查,以決定是否應予提存。
2.債務人提交提存物。對債務人的提存請求經審查符合提存條件的,債務人應向提存機關或指定的保管人提交提存標的物,提存機關應予接受並進行妥善保管。
3.提存機關授予債務人提存證書。提存機關在收取提存申請及提存物後,應向債務人授予提存證書。提存證書與清償受領證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4.通知債權人受領提存物。在提存時,債務人應附具提存通知書。在提存後,應將提存通知書送達債權人。至於通知的義務應由誰承擔,在立法上有不同的規定。各國及各地區立法通常規定由債務人通知債權人。如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327條第2款規定:「提存人於提存後,應即通知債權人,如怠於通知,致生損害時,負賠償之責任。但不能通知者,不在此限.」《德國民法典》第374條第2款、《日本民法典》第495條第3款亦有類似規定。我國以往的做法是,提存發生後,提存機關負有將提存通知送達債權人的義務,如《提存公證規則》第18條規定,以清償為目的的提存,公證處有通知提存受領人的義務。我國《合同法》採取了國際通行的作法,將提存的通知義務規定由債務人承擔,該法第102條規定:「標的物提存後,除債權人下落不明的以外,債務人應當及時通知債權人或者債權人的繼承人、監護人.」這樣規定的合理之處在於:一是履行合同義務原本是債務人的義務,由債務人為提存通知是債務人向債權人表明自己已經履行合同義務的具體表現;二是由於提存不是向債權人直接為清償,債權人往往並不知情,法律規定債務人應當及時通知債權人,可以使其及時到提存機關領取提存標的物,減少不必要的費用和損失;三是債權人和債務人在交易過程中的相互接觸和聯系,使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情況較之提存機關更為了解,由債務人履行通知義務更為合適。當然,《合同法》所規定的債務人的通知義務只限於債權人下落不明以外的情況,在債權人下落不明的情況下應如何通知以及由誰通知,《合同法》沒有明確規定。對此情況,國外立法一般都免除債務人的通知義務,如《德國民法典》第374條規定:「債務人應立即將提存通知債權人,如不可能為通知者,得免為通知。」在債權人下落不明的情況下,應由提存機關履行通知義務,提存機關可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有關送達之規定,採取適當的方式將提存通知送達債權人。《提存公證規則》第18條第2款規定:「提存受領人不清或者下落不明、地址不詳無法送達通知的,公證處應自提存之日起60日內,以公告方式通知。」該規定值得借鑒。

F. 以最高法院關於適用民訴法的司法解釋第374條第1款提出特別程序異議的由基層法院哪個部門受理異議申請

向做出該判決裁定的原審法院提出異議。

G. 訴訟欺詐的定性

國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訴訟文化發達,早已出現訴訟欺詐的現象。對於訴訟欺詐行為的定性,國外有著不同的做法。本文在此選取一些典型的立法例來研究,希望能對我國相關研究產生促進作用。
1.訴訟欺詐應構成詐騙罪
德國和日本很多法學家持這種觀點,訴訟欺詐是「三角欺詐」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因而德國和日本的一些法學家通過研究認為訴訟欺詐屬於詐騙罪的一個子類。他們提供的理由主要是:在傳統詐騙罪中,被害人會因為行為人的行為而陷於錯誤的認識,但是訴訟欺詐中,法官控制了財產的處分權,同時法官由於行為人虛構事實、隱瞞真像、偽造證據而陷於錯誤的認識,因而此兩者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訴訟欺詐完全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即詐騙罪的五個構成要件:詐騙行為、他人陷於錯誤、陷於錯誤者之處分財產、財產處分者本人或第三人之財產損失、行為人之獲得財產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等。
2.訴訟欺詐不構成詐騙罪
同樣在德國和日本法學家內部,有人認為訴訟欺詐不構成詐騙罪,其觀點與上述觀點針鋒相對。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提供的理由有:
(1)法官不一定會陷入錯誤的認識。前文曾經提到過一個「重復要債」的例子,在這樣的案例中,法官可能知道債務人確已償還債款,但是債務人無法提供證明自己已經償還債款的證據,而且由於其自身的疏忽,履行債務時沒有索回借據。如日本法學家團滕重光教授認為:「民事訴訟法採用形式的真實發現主義,法院不問陷於錯誤與否,均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而為一定之裁判,因此到用此項訴訟程序,是否可認為作欺詐之手段,不無疑問」。所以,從本質上分析,民事訴訟採取的是形式真實主義,而不問法院是否陷入錯誤,法院不存在被欺騙的情況。
(2)被害人不一定是陷於錯誤的認識而交付財產。在訴訟欺詐中,被害人可能知道事情的原委,但是由於舉證方面的不力,不得已而承擔不利的後果。顯然這一點不符合詐騙罪的特徵。在詐騙罪中,被害人是基於被騙而處分自己的財產,是出於一種錯誤的認識而處分財產,不存在不得已而為之的情形。
3.訴訟欺詐獨立歸罪
綜合各國刑法來看,將訴訟欺詐獨立歸罪的國家比較少。根據各國立法例,將訴訟欺詐獨立歸罪的主要有新加坡和義大利。
在解決訴訟詐騙問題的國外立法中,新加坡刑法的規定尤為特殊,該法第208條規定「欺詐性地引起或承受一項反對其由任何人提起的訴訟的法令或命令的通過,該法令或命令為了對於起訴者而言取得不恰當的數額,或者大於該起訴者應得的數額,或者給予無資格獲得財產的人以任何財產或由此而產生的信息或者是引起或承受一項反對其已經履行的法令或命令被執行或對已經被履行的任何事情再被執行的,處可長至2年的有期徒刑、或處罰金、或二罰並處。」該條所規定的罪名是「採用欺騙手段接受非應得數額的判決」,是「偽證及破壞公正司法罪」的一種。
《義大利刑法典》第374條規定「在民事訴訟或者行政訴訟中,以欺騙正在進行調查或者司法試驗的法官為目的,有意改變有關地點、物品或人身的狀況的,或者鑒定人在進行鑒定時做出上述改變的,如果行為人不被特別的法律條款規定為犯罪,處以個6月至3年有期徒刑。第375條規定,如依據第374條規定的情況下,如果行為導致5年以下有期徒刑,處以3年到8年有期徒刑,如果行為導致5年以上有期徒刑,處以4年至12年有期徒刑,如果行為導致無期徒刑,則處以6年至20年有期徒刑。」該條規定的罪名是「訴訟欺詐」,屬於「侵犯司法管理罪」的一種。 國內理論界對於訴訟欺詐問題也給予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對於訴訟欺詐的定性問題,存在很多爭議。前述國外法學界存在一種觀點認為訴訟欺詐屬於詐騙罪,我國刑法學界也有這樣的觀點,其基本理由和國外的觀點一致,所以在此不再贅述。但是國內還存在兩種觀點,即無罪說和敲詐勒索罪說。下面對於這兩種觀點逐一進行評析。
1.無罪說
無罪說認為訴訟欺詐不構成犯罪。持該論者是從犯罪構成理論來分析的,認為訴訟欺詐在客體、客觀方面、主觀方面均不同於詐騙罪,同時也不符合其他罪名的犯罪構成。首先,在客體方面詐騙罪侵犯的是公私財產權,訴訟欺詐侵犯的是民事訴訟的正常秩序;在客觀方面詐騙罪的犯罪人使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使對方產生錯覺,信以為真。從而「自願地」交出財物,而訴訟欺詐的對象不是對方(被害人)而是法院,法院判決對方敗訴,交出財產時,對方也不是自願的,而是被迫,系懾於法律威嚴之故。在主觀方面詐騙罪是直接故意,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不包括間接故意,而訴訟欺詐人的主觀狀態不符合這一要件。從社會危害性方面來說,訴訟欺詐行為的危害性不低於詐騙罪、合同詐騙罪,但是現行刑法中並無明確的條文對其進行規范,按照罪刑法定原則只能按無罪來處理。
2.敲詐勒索罪說
持該觀點的學者主要觀點如下:首先,敲詐勒索罪是採用威脅或要挾的手段,強迫他人交付財物。而威脅、要挾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訴訟欺詐是要藉助法院判決的強制力迫使被告交付財物,而不是騙取被告的財物。其次實施詐騙是利用被害人的弱點(如貪小便宜或缺乏警惕性)行騙,比較容易得逞,社會危害性大。而法官負有審查案件事實辨別真偽的職責,且有專業技能,行為人搞訴訟欺詐得逞的可能性相對較小。由此可見,把訴訟欺詐看成是敲詐勒索的特殊方式、方法更為恰當。
3.對以上兩種觀點的評析
筆者認為,無罪說的根據是罪刑法定,即在刑法沒有明文作出規定前,把一種行為作為為犯罪來處理顯然是不合適的,不利於保障人權,而且會使社會成員生活在恐懼之中。但是無罪說忽略了訴訟欺詐的行為模式,訴訟欺詐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行為,而是一系列行為的復合體,其中的某些行為可能觸犯了刑法且構成了犯罪。所以無罪說的理論嚴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則的同時也有放縱犯罪的嫌疑。
敲詐勒索罪說注意到了訴訟欺詐行為的特殊性,認識到了訴訟欺詐行為中的某些細節可能構成敲詐勒索罪,這是敲詐勒索罪說相比於無罪說優越的地方。但是敲詐勒索罪說沒有注意到訴訟欺詐行為的多變性,即訴訟欺詐行為並沒有單一的、固定的行為模式,它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表現,因而確定地把訴訟欺詐定性為敲詐勒索罪也未免妥當。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論述,我們辨明了訴訟欺詐和傳統詐騙罪、敲詐勒索罪的區別,同時也認識到訴訟欺詐行為也不一定沒有觸犯刑法。前文談到過,訴訟欺詐是一系列行為的集合體,而且訴訟欺詐行為沒有固定的模式,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這一行為與刑法上其他行為,如故意殺人、販毒、搶劫等犯罪行為有著很大的不同。如果把訴訟欺詐定性為某種已有的犯罪,則有可能顧此失彼,產生定罪錯誤;如果把訴訟欺詐定性為無罪,則又有可能放縱了一些危害社會而且構成了犯罪的行為。在此情況下,筆者的觀點是:嚴格按照罪刑法定原則,具體分析實踐中發生的訴訟欺詐行為,對於其中構成犯罪的行為按照犯罪來處理,而沒有構成犯罪的行為,一律按照無罪來處理。

H. 以最高法院關於適用民訴法的司法解釋第374條提出特別程序異議的由法院哪個部門受理異議申請

作出生效法律文書的原法院受理

I. 合同法中的提存是什麼意思

提存,來指由於債權人的原因而自無法向其交付合同標的物時,債務人將該標的物交給提存機關而消滅債務的制度。是使債務關系消滅的一項重要民法制度,《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難以履行債務的,債務人可以將標的物提存:
(一)債權人無正當理由拒絕受領;
(二)債權人下落不明;
(三)債權人死亡未確定繼承人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未確定監護人;
(四)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標的物不適於提存或者提存費用過高的,債務人依法可以拍賣或者變賣標的物,
提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於債務糾紛的及時解決,更好地平衡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的利益沖突,保證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提存在法律性質上,兼具私法和公法的雙重性質。提存應符合一定的條件,並按法定的程序進行。提存實施後,在債務人、債權人、提存機關相互之間將產生相應的法律效力。

J. 民事訴訟法中的各種時效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回的訴訟時效期間答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熱點內容
法院辦公室圖片 發布:2025-09-30 14:20:52 瀏覽:420
上訴一定要請律師嗎 發布:2025-09-30 14:12:08 瀏覽:511
法官森 發布:2025-09-30 14:10:36 瀏覽:655
律師出國留學 發布:2025-09-30 14:10:02 瀏覽:616
律師周末上班嗎 發布:2025-09-30 13:49:03 瀏覽:981
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舉報 發布:2025-09-30 13:43:14 瀏覽:754
買賣在耕用地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30 13:42:57 瀏覽:689
法治公安者 發布:2025-09-30 13:42:17 瀏覽:712
黃山市第二屆道德模範 發布:2025-09-30 13:33:40 瀏覽:449
國家森林防火條例 發布:2025-09-30 13:32:44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