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下公產

行政法下公產

發布時間: 2021-02-09 04:36:35

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法中得派出機構和派出機關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都有哪些部門

按照我國行政法的基本原理,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可以依法設立內下屬的行政組織容,但是,兩者設立的下屬機構並非都是派出機構。一般來說,人民政府設立的下屬機構稱為派出機關,而人民政府工作部門設立的下屬機構才稱為派出機構。這在行政法中是有嚴格區分的。
在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中,派出機關主要有三類:省人民政府派出的行政公署,區人民政府派出的街道辦事處和縣人民政府派出的區公所。而派出機構則比較多,如公安局派出的派出所,工商局派出的工商所等等,不一而足。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派出機關和派出機構在許多方面存在明顯區別:首先派出機關的職權范圍涉及到所轄區域的方方面面,而派出機構往往只涉及某一項行政職權;其次,在法律地位上兩者區別明顯,派出機關屬於行政主體,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而派出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情況下,沒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在行政訴訟中往往不能做被告。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區別,就不贅述。

Ⅱ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29.2 ①兩種行為的權力歸屬不同。行政處罰權屬於行政權的一部分;而刑罰的權力歸於審判 權的范疇。
②實施處罰的主體不同。行政處罰是由有外部管理許可權的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 織實施
;而刑罰的實施主體是國家司法機關 —— 人民法院。
③實施處罰的對象不同。行政處罰的對象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當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既違反行政法律規范又違反了刑事法律規范的情況下,也可能對其 實施兩種處罰;而刑罰只能對違反刑事法律規范的犯罪分子實施,而不能對只違反行政法律 規范而未犯罪的人實施。
④作出處罰決定的程序不同。行政處罰是按照行政處罰法所規定的行政程序作出的;而刑 罰必須根據刑事訴訟法的程序作出,這是由刑罰在法律制裁中具有最嚴厲的性質所決定的。
⑤處罰的種類不同。行政處罰的種類很多,既有行政處罰法的統一規定,又有各單行法律、 法規的分散規定。而刑罰的種類統一由刑法規定,有兩類十種,即五種主刑和五種附加刑。

31.(一)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三)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32.1(1)作出被申請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

(2)作出被申請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

(3)作出被申請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屬的人民政府。

2.在有法律明確規定情況下行政復議程序前置,其他情況下可直接提起行政訴訟

3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本案中即自2000年1月14日起三個月內

Ⅲ 公產房子使用權問題

關於公產房的性質
所謂公產房,是我國特殊體制下遺留下來的產物,它是指公有住房,是相對於所有權屬於個人的私有住房而言的,一般個人只有承租權而沒有所有權。公房使用者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對公有房屋享有的佔有、使用、部分收益和有限制處分的權利。
按照產權人的不同又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直管公有住房,指由政府接管,國家出租、收購、新建、擴建的住房,大多數由政府房地產管理部門直接管理出租、修繕,少部分免租給單位使用的住房。
第二種是單位自管產。指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等單位所有的住房,俗稱企業產。
第三種公產房是行政事業單位作為產權人,分配或出租給單位員工居住使用的房屋。通常能上市交易的是前兩種,在北京交易時一般需要取得上市許可證。
公房產繼承中的法律問題
關於公產房能否繼承的問題,實踐中爭議很大,眾說紛紜,各執己見,很難統一 。公產房的這種特殊形態,是我國社會所特有的一種事物。現在公產住房的產權在法律上講是模糊的。司法實踐中對於許多問題是用政策性的臨時規定進行調整的,其合法性和合理性也存在矛盾。
從法律上講,公產房出租人與承租人的權利之間存在某種脫節的聯系,是一種不完整的不動產所有權,比如說,公產房的承租人可以通過租賃房屋獲得一定的收益,其承租人的繼承人當然也基於某種優先權繼續獲得房屋的租賃收益。
按照我國《繼承法》的規定,遺產一般是公民死亡時遺留下來的的個人合法財產,對於公產房承租人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以並不在遺產范圍,依法不能繼承。
當然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對於公產房的繼承問題出現較多的緩沖處理。現在許多認為公產房可以繼承的人認為住房是父母的辛勤勞動掙下來的,住房就是「遺產」,當然可由繼承人繼承。此種要求雖不合法,卻也符合我國現實的社會實際。
實踐中從社會安定、和諧的角度來考慮,一般來說可以變更承租人。建設部的《城市房屋租賃管理辦法》規定:「住宅用房承租人在租賃期限內死亡的,其共同居住兩年以上的家庭成員可以繼續承租。」
從這些規定來看,公有住房承租權的取得是有一定法定條件的,特別是原承租人死亡時,承租權並不能像其他可繼承的財產權一樣適用《繼承法》的規定來繼承。但對於符合承租條件的承租人要變更承租人姓名延續承租的,經過住房部門同意是可以變更的。

Ⅳ "公產房"拆遷的處理辦法有哪些「公產房」拆遷的補助措施有哪些

( 一)國務院制訂頒行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國務院先後於1991年3月22日和2001年7月頒布《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目前施行的正是於2001年11月1日起生效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從對具體條文的研讀可以看出,這兩個條例都僅僅是對房屋拆遷管理工作的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規定。2001年的新條例僅主要針對貨幣補償的內容進行了增補修訂,其他內容均未作大的變動。
舊條例將拆遷補償安置的條文規定分別為兩個章節,分別為第三章《拆遷補償》和第四章《拆遷安置》,共十六條,其中直接針對非住宅房屋的條文共有四條。新條例則把拆遷補償和安置的規定合並為一個章節,即第三章《拆遷補償與安置》,共十二條,其中針對非住宅房屋的條文共有二條。
這些原則規定,即未對非住宅房屋的界定、分類,逾期安置的補償、造成停產停業的補償作出具體明確規定,也未對違法者應承擔何種法律責任作出規定。因此,單靠之一條例規定來調整非住宅房屋的拆遷補償安置總是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把這些原則規定具體化,細則化才有實際意義。這些具體的、細則化的條文就只能靠各級的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來規定了。
(二)、地方性法規
為了便於操作實施,各級地方立法機關均依據國務院的《拆遷管理條例》制定了符合本地方實際情況的,可操作性強的地方性法規,用以規范和調整本地方的房屋拆遷管理工作。這些地方性法規基本上呈二級結構,即各省人大常委會制定本省的拆遷管理條例,而各有立法權的城市則根據國務院和省的拆遷管理條例制定本市的拆遷管理辦法。這樣,實際上我國的拆遷管理法規體系就成了三級結構,即國務院——各省地方法規——各市地方法規。省、市制定的地方法規是國務院行政法規的細則化,在不違背國務院行政法規的前提下,各省市制定出更為具體明確拆遷程序、補充辦法、標准及逾期安置的法律責任等具體規定。因此,目前我國各級地方法規實際上成了規范和調整拆遷補償安置的主要法律依據。
以福建省為例,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於1993年6月8日制定頒布了《福建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福州市人大常委會於1991年8月31日制定頒布了《福州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同時市政府還制定了與之相配套的規章。其他省的情況也大抵如此。

考察這些省、市兩級的地方性法規的條文,不難發現,在城市房屋拆遷的補償與安置的問題上,對於住宅性質的房屋拆遷工作,由於其性質單一,在補償與安置上易於規范化操作,各級法規也對此規定得比較具體、明確,條文的可操作性強。相比之下,由於非住宅房屋情況遠比住宅房屋復雜得多,難以規范化操作,在各級法規的條文規定上相對於住宅房屋來說也顯得簡單、原則,其中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同樣對於逾期安置這個問題上,《福建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對住宅房屋規定得很具體:「從逾期之日起每月應付給三倍臨時安置補助費;超過半年的,每月應付給六倍的臨時安置補助費。」而對於造成非住宅房屋逾期安置的,則無任何條文規定,即對於非住宅房屋逾期安置如何補償,缺乏法律依據。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非住宅房屋類別眾多,性質不同,用途各異,如廠房與商業店面,機關、學校,公益事業用房等,建築結構差異大,生產設備不同,經營方式不同,搬遷內容不同,過渡安置的方式、拆除房屋後帶來的問題及逾期安置後造成的損失不同等等,這樣導致很難對此有一個規范、統一的條文規定。因此,即使規定:「因拆遷造成停產、停業的,停產停業期間,拆遷人應按被拆遷人在冊職工標准工資和物價補帖標准給予經濟補助,並發給搬遷費用。」也難以適用於所有各類型的非住宅房屋。

二、非住宅房屋的界定

由於非住宅房屋情況復雜,性質各異,用途不同,其與作為單一住宿起居用途的住宅房屋的補償、安置的方式、標准不同,因此,在拆遷之前,無論是拆遷人還是被拆遷人,亦或是拆遷主管部門,對被拆房屋的性質進行界定,無疑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其關繫到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的切身利益,有時也成為雙方在簽訂拆遷補償還安置協議的爭議焦點及糾紛的源頭。

非住宅房屋從類型上劃分,因不同分類標准而產生不同類別,若從房屋所有權源上來分,則可分為國家所有的或可稱為由地方財政撥款建設的非住宅房屋,這主要是機關、事業、國有企業單位、公益設施等的非住宅房屋;另一類則為由私人或私營組織所有的非住宅房屋,如私營企業,商業服務業店面等。若從具體用途上來劃分,則可分為工業廠房、機關、學校、事業單位用房、商業服務業用房、軍隊用房、居委會用房、公益事業用房、寺廟宗教用房等。這其中,屬國有性質的非住宅房屋,包括機關、學校衛生、事業單位、公益設施,以及寺廟宗教等,對其非住宅性質及用途的界定不存在什麼問題。容易出現糾紛,引發爭議的則集中在商業店面及一些工業廠房的界定工作。由於拆遷地塊基本都屬於城市中的舊城區,其房屋往往歷時長久,用途並非始終如一,甚至幾經變易,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往往依靠這些房屋組織生產和經營,來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甚至是其生活的唯一來源,因此對其界定工作尤其重要。

在這個問題上,各個地方均為此制定了一些標准、條件用以界定非住宅房屋。但是均顯呆板,有的規定以房屋所有權證上記載的房屋用途來界定,有的則規定看其是否有合法的營業執照等等,不一而定。

筆者認為,在對非住宅房屋特別是對商業店面、工業廠房的界定上,應遵循客觀、實際、合理的原則。所謂客觀,即指應尊重該房屋目前的客觀狀況,而實際則指按照其目前的實際用途,合理則指公平合理地進行認定。在這三個原則的指導之下,結合以下幾個條件來進行界定:

(一)、房屋所有權證及其他相關建設文書如規劃許可證、建築施工許可證等載明其用途為非住宅房屋如用途為店面、廠房等;

(二)、無產權證或產權證明等相關文書上未載明用途為非住宅,但其在拆遷公告發布之前較長時期內其實際用途為非住宅,這個時期的長短宜以一年以上為限,這樣既能尊重客觀,又顧及其歷史狀況;

(三)、具有合法的工商營業執照;

(四)、該房屋原為住宅性質,後房屋所有權人自己作為店面經營且以經營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

(五)、私有房屋出租給他人作為店面經營,且所持有的《租賃許可證》上載明為非住宅,並依法繳納相關稅費;

(六)、直管公房出租給第一承租人作為非住宅使用,並按非住宅用房繳納租稅。

以上六種條件只要符合其中一種條件,就可依此認定該房屋為非住宅。這六種條件可以說已經包含了原來為住宅後來改作非住宅用途。用途、原本就設計為非住宅房屋的、私人住宅經有關部門頒發租賃許可證允許其改作非住宅的等等各種不同情況,

三、對非住宅房屋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

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對拆除住宅和非住宅房屋並以產權調換形式進行安置的被拆遷人,分別規定了向被拆遷人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和「因拆遷非住宅房屋造成停產、停業的,拆遷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的原則性規定。福建省及福州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則對拆除住宅房屋並實行產權調換自行過渡的臨時安置補助費標准進行具體明確的規定,在實踐中也很少產生什麼爭議。但是,對於因拆遷非住宅房屋而給被拆遷人造成停產停業損失的,應當如何補償,補償金額標准如何確定卻少有如拆遷住宅房屋那樣確定統一的標准。主要表現在:法規上缺乏具體明確的補償方法和標准,「適當」的尺度很難掌握,很難做到雙方滿意;各地方所制定的補償標准混亂不一,不盡合理。這主要是因為非住宅房屋情況復雜,種類繁多 總之公房產權未歸屬於您的話,可能只會適當補償一些錢。或者當初你購買公房時所繳費用退還再另補一點。各地標准不一。

Ⅳ 行政法:以下公務行為還是個人行為

關鍵是你所說的那個「原本並不是小偷的「小偷」」到底是否是嫌疑人?如專果不是小偷,為何有人呼救,還屬逃跑?
在當時情況下,很有可能那個人就是犯罪嫌疑人,所以城管的追趕無疑是「見義勇為」,至於是否對那個人的傷是否負責,與是否「職務行為」或「個人行為」無關。
如果受傷受殘的是城管隊員,而實施使城管隊員傷殘的人又無力賠償的話,城管隊員作工傷處理,由城管部門負責。

Ⅵ 行政公產與民法所有權的區別

行政公產必須是所有或管理的客體,即
行政公產或為所有權的客體,或為管理權的客體。
第一,原始的行政主體在我國有兩種:國家和集體。
憲法中規定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在我國,原始的行政主體不包括行政機關及其法律法規授權組織。
根據我國憲法
第9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
第10條規定:「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屬於集體所有。」
第12條進一步規定:「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國家保護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和集體的財產。」這是我國行政公產制度的憲法依據和法律依據。
公有公共設施公產是指行政主體所有的,並由行政主體本身或另設其他法人管理的以實現公用目的公產。公有公共設施是公共公產的一部分。表現為樓宇、橋梁、高速公路、車站等具體形式。
其次這種公產的使用,既可以是直接地利用,也可以是間接地利用。
所有權為定限物權的基礎。定限物權,如地上權、典權、地役權等用益物權,與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擔保物權僅限於一定范圍內對標的物為支配,故學理上稱所有權為全面的支配權,稱其他物權為一面的支配權,並將所有權系對標的物全面支配不可分割的特性,稱為「完全性」或「完整性」。
強調所有權的全面性特徵,具有否定分割所有權的意義。故日耳曼法上的上級所有權與下級所有權,我國歷史上固有法中的大租權與小租權、田骨與田皮等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分割所有權觀念與制度,與對標的物為全面支配的近代所有權觀念並不相容,在近代民法中已無存在餘地。

Ⅶ 行政法屬於公權力還是私權利

行政機關屬於國家機關,所以行政權屬於國家授權的公權力

Ⅷ 公產房到底能不能繼承

公租房無權繼承,只能在承租期內,繼續承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二百三十四條

承租人在房屋租賃期間死亡的,與其生前共同居住的人可以按照原租賃合同租賃該房屋。

從法律角度來講,繼承的前提是被繼承人生前有遺留的個人的合法財產,而公產房的產權人並非個人,所以公產房是不存在繼承問題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公產房的實際使用人即承租人不享有該公產房的物權,僅享有承租權。依據本市的有關規定,當承租人死亡或戶籍遷出本市的,其配偶、父母、子女均可申請辦理過戶,但是申請辦理過戶的人只能有一個且必須符合過戶條件。當申請過戶的人有兩人以上的,雙方或多方必須達到一致意見以後,方能辦理過戶手續。

Ⅸ 我想請教一下公產房變成私產房辦理手續需要多長時間

房屋轉讓過戶的規定

投入使用的房地產買賣雙方,應當簽訂房地產買賣合同,合同文本可以使用房屋土地管理局制定的示範文本,也可使用自製合同。使用自製合同的,當事人在過戶申請前應委託經市房地局認定的法律服務機構進行預審,法律服務機構對符合規定的自製合同,提出預審合格意見。市、區、縣房地產交易管理機構受理過戶申請後,應對買賣雙方提供的申請過戶資料進行審核,審核內容如下:

一、當事人提供的材料是否合法、有效;
二、申請書填寫的內容與提供的材料是否一致、無誤;
三、房地產的權屬是否清楚,有無權屬糾紛或他項權利不清的現象,是否屬於《房地產轉讓辦法》規定不得轉讓的范圍;
四、受讓人按規定是否可以受讓該房地產;
五、買賣的房地產是否已設定抵押權;
六、買賣已出租的房地產,承租人是否放棄優先購買權; 七、買賣共有的房地產,共有人是否放棄優先購買權;
八、房地產交易管理機構認為應該審核的其他內容。

買賣雙方當事人對於市、區、縣房地產交易管理機構作出的不予過戶決定有異議,可向市房地局申請行政復議,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辦理房屋產權過戶的手續和費用:
1、5年內的房屋過戶,需要由賣方交納個人所得稅。5年以前的不需交。
2、第一次過戶要交納1.75%的訖稅(財政部門收取)
3、6元/平方米的手續費(房管局收)
4、房屋評估費按評估後總價的5‰收(評估事務所收)
5、公證費最高300元
根據以上各項費用您自己一算便知。

經濟適用住房上市交易應繳稅費
一、買賣:
除所得收益繳納外,以成交價(或評估價)為計(費)基數按下列規定繳納稅費:
(一)土地出讓金:按國家、省已購公有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上市出售土地出讓金和收益分配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
(二)所得收益繳納(已購經濟適用住房出售免繳):由賣方繳納。按成交價扣除當地政府公布的同期經濟適用住房平均單價、原支付超過住 房面積標準的房價款和賣方按本規定繳納的土地出讓金、印花稅、監證費 後的凈收益,按超額累進比例繳納。成交價高於當地同期經濟適用住房平 均單價50%以下的部分,按20%繳納所得收益,80%歸賣方;成交 價高於當地同期經濟適用住房平均單價50%以上的部分,30%繳納所 得收益,70%歸賣方。超過住房面積標準的凈收益全額繳納。
(三)印花稅:0.1%,買賣雙方各承擔一半;
(四)契稅:1.5%,由買方繳納;

二、出租:
(一)土地收益:按出租建築面積每平方米0.5元徵收,由出租方繳納;
(二)營業稅、房產稅、教育費附加、社會事業發展費、基礎設施建設附加費、城市維護建設稅、個人所得稅:按租金收入10%的綜合徵收 率徵收,由出租方繳納;
(三)土地使用稅、印花稅:按現行規定徵收;
三、已購公有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上市交易的其他行政事業性收費按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

房產過戶的費用有下列幾項,但各地可能有出入:
一、政策性收費:
1、契稅:普通住宅:評估價*1.5%;非普通住宅:評估價*3%
2、個人收入調節稅:(評估價-原購入價)*20%
3、營業稅:住宅購入不滿兩年的:評估價*5.55%;非普通住宅購入兩年以上的:(評估價-原購入價)*5.55%;普通住宅購入兩年以上的免交。
4、房產交易費:房屋建築面積*6元/平方米
5、印花稅:評估價*0.1%
6、房產證工本費:85元
7、土地證工本費:105元
8、交易評估費:評估價*0.3%

二、如果通過中介交易,應支付的中介費:
1、交易中介費:成交價*1%
2、房產權證代辦費:每證100元

Ⅹ 天津公產房變更承租人協商不一致到法院行政訴訟立案嗎

提問者應該了解復行政制訴訟的起訴條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規定,提起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同時,根據《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二條規定,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熱點內容
司法拍賣企業所得稅 發布:2025-09-29 14:50:06 瀏覽:803
補休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9 14:42:09 瀏覽:341
煙台市萊山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29 14:41:20 瀏覽:385
中華初級經濟法百度雲 發布:2025-09-29 14:38:24 瀏覽:292
國際法律責任的依據有 發布:2025-09-29 14:21:09 瀏覽:936
刑事訴訟法一審開庭程序違法 發布:2025-09-29 14:17:26 瀏覽:990
司法鑒定可訴 發布:2025-09-29 13:44:58 瀏覽:410
法治觀念核心 發布:2025-09-29 13:33:18 瀏覽:568
最高檢貫徹依法治國規定 發布:2025-09-29 13:28:59 瀏覽:266
王者戰隊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9 13:01:52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