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時間圖
① 簡述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
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1)行政法時間圖擴展閱讀:
現代國家,行政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調整的主要是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指向的乃是行政權力的規范與約束,在國家的變遷中承擔著促使傳統「行政國」向現代「法治國」轉型的功能。就中國而言,依法治國的核心環節,在於如何實現對強大的政府權力的依法治理。
對龐大的行政組織系統進行有效的規制。不同於其他邦聯制國家,我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格局,需要一部統一的法律為行政組織提供行為指引,這便是制定「行政基本法」的國情背景。
傳統觀點認為,行政法很難生成一部統一的法典,因為生活中的行政關系太過廣泛多樣且穩定性低,很難以一部法典進行格式化規范。這樣的理由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更有說服力,政府主導的改革不僅讓社會始終處在不斷轉型之中。
也讓政府的行政權力和治理方式處在變換之中,從而讓制定統一行政法典的努力更顯徒勞。這樣的認知突出反映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立法轉向上,學者們一開始也試圖勾勒出類似《民法通則》一樣的行政法典框架,但隨後的改革與治理實踐使得這一探索困難重重。
② 林鴻朝行政法88表! 我有.
我要啊!郵箱:[email protected]謝啦!
③ 中國最早的行政法典是什麼
《唐六典》全稱《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內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容。 唐玄宗時官修,舊題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實為張說、張九齡等人編纂,成書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會典,所載官制源流自唐初至開元止。六典之名出自周禮,原指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後世設六部即本於此。
④ 行政法中的期限是工作日還是自然日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分述如下:
第一,《行政許可法》中的期限全部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八十二條:本法規定的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期限以工作日計算,不含法定節假日。
第二,《行政強製法》中的期限10日以下的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六十九條:本法中十日以內期限的規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節假日。
第三,《行政復議法》中的「5」日和「7」日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四十條第二款:本法關於行政復議期間有關「五日」、「七日」的規定是指工作日,不含節假日。
第四,《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只有兩個期限15日和20日都是工作日:
該條例第十八條:屬於主動公開范圍的政府信息,應當自該政府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公開。
該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行政機關不能當場答復的,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如需延長答復期限的,應當經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負責人同意,並告知申請人,延長答復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5個工作日。
第五,其他行政法律規范中皆沒有明確是工作日還是自然日。但一般來講,3日、5日、7日這些較短期限都應當理解為工作日,因為本身時間較短,如果算自然日,趕上節假日國家機關不上班,就會使得公眾喪失期限利益,顯然是不公允的。另外《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拘留日期當然是自然日。
希望能幫到你。
⑤ 行政法上的最長訴訟時效如何理解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內容的,其起訴內期限從知道或者應當知容道該具體行政行為內容之日起計算。對涉及不動產的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20年、其他具體行政行為從作出之日起超過5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是司法解釋規定的。
理解這個規定要和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結合起來看,39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單從這一規定看,由於在特殊情況之下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時間可能會與作出行政行為的時間間隔很久,而且沒有限制,但是,一方面如果間隔時間過久證據難以取得,即使有證據也會花費大量成本,另一方面,行政行為作出經過相當長時間之後,社會關系已經根據行政行為作出相應的調整並且已經定型,如果此時允許通過訴訟推翻,則對穩定的社會關系產生不利影響,損害他人利益。而且在某些情況之下,行政行為作出與知曉時間相隔十分久遠,當事人沒有察覺行政行為對自己明顯的影響,也說明行政行政行為對其影響甚微。這些原因共同決定了法律對此時間作了一個20年的限定。
⑥ 我國行政法頒布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國家行政復管理的法律、法規制統稱為「行政法」,所以沒有一部具體叫「行政法」的法律。行政法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一千多部,在這里不可能一一列出。
⑦ 行政法訴訟時效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回訟的,應答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⑧ 我國各種法律制定的時間
各種法律的范圍太寬泛了,網路上可以查到的。比如,憲法、行政法、民事訴訟法、刑法、民法等等,這些在網路;裡面都比較完善了。只要你輸入完整的名稱,就可以查到制定的最初年限和歷次的修改情況。
⑨ 短表登記方式有哪些
一、登記工作的組織實施
(一)登記工作在縣級普查辦公室統一部署下,由鄉級人口普查辦公室組織村級人口普查小組、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在當地派出所、基層組織協助下進行。
(二)登記工作分為短表登記和長表登記兩個階段。短表登記工作,從11月1日開始,11月15日前結束。長表登記工作,從11月16日開始,11月30日前結束。
(三)因交通極為不便等特殊因素,需採取提前登記的(最小單位為鄉級),由省級普查辦公室報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批准後,方可實施。登記項目一律以普查標准時點為准,同時要根據行政記錄或由普查員電話聯系,了解掌握提前登記之日至普查標准時點期間的人口變動情況,並據實予以調整。普查長表登記時間相應提前。
二、短表登記工作
短表登記工作,從11月1日開始,11月15日前結束。在此期間,應完成普查短表、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普查表、死亡人口調查表的登記。
普查短表由普查小區內的全部住戶(不包括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填報,採取普查員使用電子採集設備入戶詢問、當場填報,或由普查對象通過互聯網自主填報等方式進行。有死亡人口的戶同時填寫死亡人口調查表。
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普查表由在普查小區內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填報,採取普查員使用電子採集設備入戶詢問、當場填報的方式進行。
(一)普查員入戶登記
1.11月1日開始,普查員應根據《普查小區圖》和《戶主姓名底冊》及事先安排的登記時間和順序,對不屬於自主填報的住戶逐戶登記普查表。
2.普查員登記普查短表時,應先填寫住戶項目,再逐人填寫個人項目。填寫按人登記的項目時,第一人應填戶主,然後填戶主的配偶和其他關系的人。
如果本戶在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間有死亡人口,還應填寫死亡人口調查表。
3.普查員入戶登記時,若本戶還有港澳台居民或外籍人員混合居住時,應在填寫完普查短表後,填寫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普查表。對僅有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的戶,只填寫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普查表。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在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期間死亡的,無需填寫死亡人口調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