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訴訟法
A. 公司訴訟法定代表人死亡的判決書如何寫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二條規定, 判決書應當寫明判決結果內和作出該判決容的理由。判決書內容包括:
(一)案由、訴訟請求、爭議的事實和理由;
(二)判決認定的事實和理由、適用的法律和理由;
(三)判決結果和訴訟費用的負擔;
(四)上訴期間和上訴的法院。
判決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
B. 刑事訴訟法第八十條!公司職務侵佔罪
武漢啟法通律師: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八十條 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版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權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三)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四)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C. 法律訴訟流程
法律訴訟分為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等。以民事訴訟為例,民事訴訟流程:
1、 起訴,即向有管轄權的法院立案庭遞交訴狀。
2、 立案審查
符合立案條件,通知當事人7日內交訴訟費,交費後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條件,裁定不予受理。
如果對裁定駁回起訴不服,10日內向上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受理後,法院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15日內進行答辯,通知當事人進行證據交換,可根據當事人申請,做出財產保全裁定,並立即開始執行
3、 排期開庭
提前3日通知當事人開庭時間、地點、承辦人;公開審理的案件提前3日進行公告。
4、開庭審理
宣布開庭,核對當事人身份,宣布合議庭成員,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詢問是否申請迴避
法庭調查:當事人陳述案件事實。
(3)公司訴訟法擴展閱讀:
訴訟行為
1、訴訟行為也稱訴訟活動,指司法機關與訴訟當事人依法定程序所進行的,能發生訴訟效果的法律行為。包括司法機關對刑事案件的立案、偵查、起訴、拘留、逮捕、審判;對民事案件的受理、調查、收集證據、調解,以及當事人起訴、應訴、提供證據、進行辯論或辯護等。
2、訴訟行為除了應具備一般法律行為的條件外,還須具備訴訟法所規定的條件。即:案件須屬司法機關主管和管轄;當事人須具有當事人能力,刑事行為人須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並且都具有訴訟行為能力(無訴訟行為能力人依法由其訴訟代理人進行)。
案件須是未經法院判決確定(對判決、裁定已經生效的案件,按審判監督程序處理);告訴才處理的須有受害人等的告訴,民事訴訟須由當事人提起。
3、由於民事訴訟程序在三大訴訟程序中居於基本地位,因而下文專論民事訴訟行為及其調整規律。
D. 公司法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您好:
基本簡介
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人民法院對權利人的權利不再進行保護的制度。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權利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就強制義務人履行所承擔的義務。而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護。值得注意的是,訴訟時效屆滿後,義務人雖可拒絕履行其義務,權利人請求權的行使僅發生障礙,權利本身及請求權並不消滅。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後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理後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主要分類
一般訴訟時效
指在一般情況下普遍適用的時效,這類時效不是針對某一特殊情況規定的,而是普遍適用的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對訴訟時效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
指針對某些特定的民事法律關系而制定的訴訟時效。特殊時效優於普通時效,也就是說,凡有特殊時效規定的,適用特殊時效,我國《民法通則》141條規定:「法律對時效另有規定的,依照法律規定。」折疊特殊時效可分為三種
一、短期時效。短期時效指訴訟時效不滿兩年的時效。我國《民法通則》第136條規定:「下列時效為一年:1、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2、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被損壞的。」
二、長期訴訟時效。長期訴訟時效是指訴訟時效在3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訴訟時效。《環境保護法》第42條「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3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起時計算。」及《海商法》第265條「有關船舶發生油污損害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三年,自損害發生之日起計算;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時效期間不得超過從造成損害的事故發生之日起六年。」規定訴訟時效為3年《合同法》第129條「第一百二十九條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因其他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訴訟時效為4年。
三、最長訴訟時效。最長訴訟時效為二十年。我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規定「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根據這一規定,最長的訴訟時效的期間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權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時效最長也是二十年,超過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時效具有強制性,任何時效都由法律、法規強制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對時效的延長、縮短、放棄等約定都是無效的。
債權債務的訴訟時效是幾年?是不是債務方只要拖過3年不支付,就可以賴賬了?補充一點:沒有合同,只有給對方的發票,對方付款一半後再也沒有支付了,已經3年以上沒有往來了,期間我方也沒有任何書面的催討依據。
1,不是拖過3年不支付,就可以賴帳,而是法律規定訴訟時效二年之內,超過了法庭不受理
2,沒有合同,只有給對方的發票,對方付款一半後再也沒有支付了-----這個已形成了事實買賣合同,法院受理的,打官司時要拿出發票的復印件,對方的付款憑證<就是銀行進帳單>,還有你的送貨憑證就可
3,如你催討的最後一張憑據<就是收貨單>距現在已二年之上了,那麼你現在所要做的,就是趕緊去對方廠里搞個對帳手續,你可以借口說,時間長了,對下帳吧,然後對完帳後重新讓對方的財務<最好是老闆或老闆娘>寫張欠條就可以了.這樣可以上訴了.
E. 什麼是法務訴訟
【法務訴訟】是否應該讓公司法務人員負責訴訟事宜?
選擇一種模式
公司法務訴訟團隊的工作可能涉及很多不同的領域。然而,一般來說,大多數公司的訴訟模式可以分為三類:聘請外部律師,公司法務人員自己處理,兩者混合(混合模式)。
決定訴訟部分還是全部由法務人員處理的第一步是要決定適用哪個模式。畢博使用的是我們稱之為混合訴訟的模式。舉例來說,大多數單一原告的勞動糾紛都由公司法務來處理,而很少或者完全無需藉助外部法律服務。
同樣,爭議范圍和可能承擔的責任比較靈活的商業爭端也由法務人員來處理。但是若法務人員無從取得相關資源並缺乏專業素養,那麼有些案件也會交給外部律師去做,公司會指派一位法務人員對其進行管理,並在訴訟方式上給予指導和幫助。
先把模式確定下來有助於形成預期、確立目標並吸引適格的人才。不論選擇哪種模式,公司都必須執行(換句話說,就是投資該模式)並明確投資回報。模式確定下來後,下一步就是考慮團隊需要哪些資源。
資源
哪些人該入選訴訟團隊?當然,報酬是影響訴訟團隊質量的重要因素。為了吸引那些能夠像外部法律顧問那樣有所成績的人參加訴訟團隊,報酬盡管可能低於律所費率,但是仍要達到足以吸引高級合夥人放棄其安適私人執業的程度。
盡管這樣的人才越來越難找到,公司仍要將目光定位到尋找並聘用那些參與過案件審理和和解程序的律師,而非那些在大律所訴訟部門辛苦工作若干年而沒有或少有審判經驗的律師。公司要盡力將那些有著豐富審判和談判經驗的律師引入到自己的訴訟團隊中來。
最後,不論是否採用混合模式,沒有哪個公司的內部訴訟團隊能夠處理公司所有訴訟,因為大多數公司的內部訴訟團隊在資源、規模和靈活性方面無法與外部律師相媲美。
外聘律師不僅對於處理繁多的訴訟是必要的,而且對於大量不同種類爭端的解決也是必要的。這些種類包括「公司投注」訴訟、集團訴訟、重要的知識產權爭端解決、刑事案件、大陪審團傳票、證券交易委員會事項和現任主管與前任之間的爭端解決。
優點
通過公司內部訴訟團隊進行訴訟能夠節省公司外部法律服務費用的開支,也可以削弱對方律師的優勢。
舉例來說,某公司可能決定由公司內部訴訟團隊來解決所有或大部分勞動糾紛,也可能選擇由內部訴訟團隊來解決所有標的在100萬以下的商業糾紛。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公司因為案件標的太小而不去答辯。
因為支付給外聘律師的費用開始接近於可能獲賠的數額,所以思考是否投資抗辯就是很自然的問題。若公司內部訴訟團隊的訴訟結果和外部律師一樣,那麼公司每年把三四個案件交給內部訴訟團隊的話,就能為公司節省很多外部法律服務費用。
在和解談判中,一方風險越小,對方就會在案件得以解決前越重視其費用(如外聘律師費)。通過公司內部訴訟團隊處理這些訴訟事項能夠將和解談判過程中的這種壓力降到最低甚至消除。同時公司能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預期的談判結果而非獲得結果的費用上。
很多時候,當我想花錢雇外部律師來處理勞動糾紛時,就彷彿聽到對方律師在說(以成文法或協議的方式),「我的客戶在這種情況下從來不聘用律師。」
在某種情況下可以很好地做出這樣的回應,「那很不錯,但是我的客戶不會這樣做的。」是否應由公司內部訴訟團隊來進行訴訟呢?
一般來說,有訴訟經驗的人對相關事實以及公司對該事實的說明在法庭上的作用會有一個比較准確的判斷。這樣一來,訴訟經驗豐富的律師能夠幫助公司快速分析其訴訟優勢與劣勢。
另外,投資於高質量的法律助理和行政助手也是很重要的。對於優化訴訟團隊,法律助理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即使對於一位法務人員就能解決的案件。事實上,法律助理的素質越高,法務人員就越可能處理更多的訴訟事項,而且所處理的每個案件的質量都不會下降。如果公司法律部門希望法務人員所組成的訴訟團隊成為處理訴訟的主要力量,那就應該為每兩個或三個法務人員配備一個法律助理。
因為法務人員不像大多數律所律師那樣,能夠獲得大量昂貴的資源,那麼技術對於法務人員進行訴訟就顯得十分重要。我認為其中有兩項技術資源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就是公司必須投資購買用來收集、儲存、管理、搜索和製作文件的商用軟體。
沒有這些投資,公司法務能處理的訴訟在規模和數量上都將大大打折扣。第二,公司必須為它的訴訟團隊提供Lexis 或Westlaw等,供其搜索並獲得信息。沒有這些基本的關鍵資源,公司就是將其訴訟團隊推向了一個不公平的戰場。
使用外部法律服務?
盡管進行公司內部訴訟的動機經常與外部法律服務及其他服務費率不斷增長有關,但是因此認為能夠摒棄外部法律服務的想法卻是魯莽的。事實上,即便對於那些選擇由其內部法務人員處理訴訟的公司,仍在很多方面對外部法律服務存在需求。
首先,有些地方,不允許公司法務人員代理訴訟,那麼公司就必須求助於外部法律服務。在這種情況下,本地外部律師就應該成為公司訴訟團隊的組成部分。事實上,在選擇本地外部律師時,應該從其專業知識、對法院、法官、對方及對方律師以及陪審團的熟悉程度等幾方面來考慮。另外,如果發生始料不及的情況,本地律師應該充分了解案件以確保在必要時承擔首要責任。
其次,外部律師可以作為協助方。在這種情況下,外部律師不直接處理案件而是協助公司法務人員執行具體的訴訟策略。公司內部法務人員仍要負責出庭宣誓,提起或答辯動議並組織團隊參與和解或訴訟。
在這些情況下,與那些能夠為公司內部訴訟團隊提供助理服務的律所建立聯系是很有幫助的,公司法務人員無需對律所提供的這些助理進行事先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