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產生的前提為
❶ 勞動法的構成
勞動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分別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與客體。
(一)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
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依據勞動法律的規定,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勞動法律關系的參與者,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即僱主與雇員。依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工會是團體勞動法律關系的形式主體。
勞動者成為勞動法律關系主體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所謂勞動權利能力是勞動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勞動權利和承擔勞動義務的資格;行為能力是勞動法律關系主體能以自己的行為依法行使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使勞動法律關系建立、變更和消滅的資格。依據人的年齡、健康、智力和行為自由等事實要素,法律通常將自然人分為完全勞動行為能力人、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和無勞動行為能力人。完全勞動行為能力人是指身體健康,有完全行為自由,l8周歲以上的男性勞動者。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同樣依據前述四個要素劃分,之所以限制勞動行為能力是為保護特定群體的特殊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歧視,更不是違反勞動平等的原則。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歲的未成年人(禁止從事特別繁重的體力勞動的工種、崗位的工作等);女性勞動者(在女職工禁忌勞動的工種或崗位被視為無勞動行為能力;在特定的生理時期,不得安排從事某些特定的生產作業);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只能從事與其勞動能力相適應的職業);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不得從事特定的職業或崗位、工種的工作);部分被依法限制行為自由的人(因違反某些特定規則,被依法限制執業資格的人等)。無勞動行為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經過有權的機關批准,文娛、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可以招用的未成年人除外),以及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等。
各類用人單位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成為勞動法律關系主體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備用工權利能力和用工行為能力。所謂用工權利能力是指用人單位依法享有用工權利和承擔用工義務的資格;所謂用工行為能力是指用人單位依法能以自己的行為行使用工權利和承擔用工義務的資格。包括能夠提供給勞動者進行勞動的物質、技術和組織條件,其他符合國家法定最低標准以上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支付勞動報酬,繳納社會保險並能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用人單位作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資格一般依存於它的民事主體資格,即必須有自己的名稱、住所、財產和組織機構。用人單位的用工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通常依據一定的法律程序由其職能部門代理行使。
(二)勞動法律關系的內容
勞動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勞動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因為勞動法律關系為雙務關系,當事人互為權利義務主體,即一方的義務為另一方的權利。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三)勞動法律關系的客體
勞動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主體權利義務所指向的事物,即勞動法律關系所要達到的目的和結果。包括體現一定的行政管理和物質利益性質的事物,如勞動、工資、保險福利、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等事物。
三、勞動法律事實
依法能夠引起勞動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客觀現象為勞動法律事實。並不是任何事實都可以成為勞動法律事實,只有依據勞動法的規定,帶來一定勞動法律後果的事實才能成為勞動法律事實。產生勞動法律關系的事實為合法事實,雙方意思表示必須一致;變更、消滅勞動法律關系的事實一般也需雙方意思表示一致。但是在一些場合,單方的意思表示以及違法行為或事件也能使勞動法律關系變更或消滅。依據勞動法律事實是否以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法律事實可以分為兩類。
1.勞動法律行為。勞動法律行為是指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能夠引起勞動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具有一定法律後果的活動。包括合法行為、違約行為、行政行為、仲裁行為和司法行為等。在勞動法律關系中,合法行為才能產生勞動法律關系,違法行為不能產生勞動法律關系。同時,單方行為通常也不能產生勞動法律關系,這是與民事法律關系不同的特點。例
如,只有當事人雙方經過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合法行為才能產生勞動法律關系。以欺詐、脅迫等行為產生的勞動關系為無效勞動關系,這類勞動合同從其產生時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在民事法律關系中,違法行為或單方行為則有可能產生民事法律關系。例如,公民損壞他人財產的違法行為可以引起損害賠償的民事法律關系;單方的饋贈行為也可以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等。此外,產生勞動法律關系的法律行為不同於變更、終止、消滅勞動法律關系的行為。產生勞動法律關系的行為只能是合法行為,違法行為或單方行為都不能產生勞動法律關系。但是,除了合法行為以外的違法行為或單方行為也可以使勞動關系變更或消滅。例如勞動者辭職或嚴重的違約行為,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等可以導致勞動法律關系的變更或消滅。
行為人做出意思表示是勞動法律行為成立的一般要件(即事實要素),應符合以下基本要求:①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必須包含建立、變更、終止勞動法律關系的意圖,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圖。②意思表示必須完整地、合於規范地表達勞動法律關系建立、變更、終止的必需內容。殘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為成立。③行為人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將自己的內心意圖表達於部,可以由他人客觀地加以識別。
2.勞動法律事件。勞動法律事件是指不以當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能夠引起一定的勞動法律後果的客觀現象。例如企業破產,勞動者傷殘、死亡,戰爭或其他現象。
❷ 勞動法的問題
他們顯然是違法的。我國勞動法第二條規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所以,私有企業當然要按照勞動法的規定行事。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必須與員工在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情況下簽定勞動合同,其中合同約定時間超過12個月的應為其辦理「三金」(失業、醫療、養老保險)與工傷保險。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1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3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 其中工作日加班工資是正常工資的1.5倍,休息日加班工資是正常工資的2倍,假日加班工資是正常工資的4倍。但是,很多私企,特別是勢力不太雄厚,影響力在當地不大的中小企業在與員工的勞動關繫上都採取拒不遵守勞動法的姿態,因為這樣可以使他們的利潤最大化。而當地勞動執法部門的監管不力以及很多勞動者在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下不去維護、或者不知道如何維護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一些私企的違法行為。如果你妻子和用人單位就勞動關系問題產生爭議的話,可以讀一下以下內容,以便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及方法。
第十章 勞動爭議
第七十七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
調解原則適用於仲裁和訴訟程序。
第七十八條 解決勞動爭議,應當根據合法、公正、及時處理的原則,依法維護勞動爭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七十九條 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
第八十條 在用人單位內,可以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職工代表、用人單位代表和工會代表組成。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主任又工會代表擔任。
勞動爭議經調解達成協議的,當事人應當履行。
第八十一條 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同級工會代表、用人單位代表方面的代表組成。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擔任。
第八十二條 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60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仲裁裁決一般應在收到仲裁申請的60日內作出。對仲裁裁決無異議的,當事人必須履行。
第八十三條 勞動爭議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起訴又不履行仲裁裁決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第八十四條 因簽定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當地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可以組織有關各方協調處理。
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
❸ 有關新勞動法的問題!
關鍵就看你有沒有給公司造成損失啦,畢竟你合同未到期就離職了也是內違約行為啊。如果容你能證明沒有給公司造成損失,就不用賠償。另外,如果你和公司的勞動合同中約定了服務期(前提是公司為你提供了培訓等特殊待遇)以及違反服務期的違約金(不能超過服務期未履行部分分攤的培訓費用)的話,如果你尚在服務期內你還要向公司支付違約金。(新勞動法規定僅在兩種情況下能約定由勞動者承擔的違約金,一種是違反服務期的違約金,一種是違反競業限制的違約金)
另外,關於樓上說的開除,或者除名是在《職工獎懲條例》中規定的,只適用於全民所有制企業,如果樓主是國有企業,要對你適用開除的話,必須徵求工會意見,適用條件是違反勞動紀律,經常遲到、早退、曠工,消極怠工,沒完成生產任務或這工作任務(如何算『經常』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由公司規章規定)
如果要適用除名的話則需連續曠工超過15天或者一年內累計曠工時間超過30天。但無須徵求工會意見。
如果樓主是非國有企業的話,則是適用解除勞動合同,適用條件是嚴重違反用人單位勞動規章制度。(如何算嚴重違反,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由公司規章規定)
❹ 勞動法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勞動法是社會法范疇,社會法是平衡弱勢群體利益的,勞動者在與用人單位談判過程回中或勞動關系在履行答的過程中處於弱勢地位,故勞動法出台予以調整,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嚴格來講,勞動法應當叫做勞動者保護法。
至於歷史條件,應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市場的發展,公司法人主體的發展,必然需要有相應的法律進行規制。
❺ 關於勞動法中的勞動條件
補充:對方的確違約在先了,根據合同法你可以和對方解除合同了.
但是,特殊法優於普通法,版在勞動權領域,就得按勞動類法律來,你有權舉報,有權要求單位給你辦社保,但暫時不能據此解除勞動合同.
你和單位交涉後,單位仍不辦社保的,你可以申請仲裁裁決解除合同.
你是想提前致辭?找個借口不用付所謂的違約金?
<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
第二十一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對有關社會保險費征繳的違法行為,有權舉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或者稅務機關對舉報應當及時調查,按照規定處理,並為舉報人保密。
你可以向社保費經辦機關舉報,法律給了你充分的救濟渠道.所以,不鼓勵勞動者在此情況下解除合同.
你先舉報,至少可以把保費給你交了.
如果舉報了,單位還不給你辦保險.
你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委裁決解除合同.
❻ 6.《勞動法》規定的勞動合同生效條件是( )
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協商一致,並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文本上簽字或者蓋章生效。
❼ 請教勞動法問題
1主體合法;集體合同由工會代表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訂立;尚未建立工會的用人單位,由上級工會指導勞動者推舉的代表與用人單位訂立。
2生效;集體合同訂立後,應當報送勞動行政部門;勞動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
3不合法;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規定的標准。
4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都是調整勞動關系的重要形式和法 律制度,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訂立目的、內容等方面也有共同之處,但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兩者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代替。兩者的主要區別是:
第一,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的當事人不同。集體合同的當事人一方是代表職工的工會組織,另一方是 企業 。勞動合同當事人一方是勞動者個人,一方是企事業單位或僱主等。這就是說,勞動者個人作為出賣勞動力的一方不能簽訂集體協議,而工會組織也不能為勞動者個人簽訂勞動合同。
第二,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的內容不同。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都以工作任務、勞動條件、勞動報酬、保險福利等為基本內容,但在具體訂立協議時是有區別的。集體合同調節集體勞動關系,內容全面、復雜,帶有整體性。勞動關系的內容在法律、法規中未作規定或只規定基本標准,以及個人勞動合同中的某些問題未由法律、法規規定的,集體合同都可以規定。而勞動合同的內容比較簡單,一般都在法律、法規中直接規定,法律、法規未作規定的,可由勞動合同規定,那是單一的。
第三,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產生的時間不同。集體合同產生於勞動關系運行過程中,它不依單個勞動者參加勞動為前提。而勞動合同產生於當事人一方的勞動者參加勞動前,是以勞動者就業為前提,是勞動者個人建立勞動關系的法律憑證。
第四,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的作用不同。集體 合同制度 的作用於改善勞動關系,維護職工的群體利益。而勞動合同的作用在於建立勞動關系,維護勞動者個人和用人單位的權益。
第五,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的效力不同。就職工一方來說,集體合同對一個單位的全體職工有效,而勞動合同只對勞動者個人有效,且勞動合同中的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的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約定。
❽ 勞動法產生前提A工人階級長期斗爭的結果B發展生產力要求C維持自由競爭條件需要D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分
巴黎工人1871年3月18日之後,建立了無產階級革命政權。資產階級的統治,在世界歷史上無產回階級第一次嘗試答專政被推翻。
公社是在普法戰爭中投降生於1870年9月2日拿破崙三世。巴黎,9月4日人民掀起了革命,第二帝國被推翻。勝利果實落入右翼資產階級共和派和君主派奧爾良黨人手中,成立了「國防政府」。 1871年2月17日,L-A。梯也爾作為法國政府首腦。法國和德國簽署了關於28日和平條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幅員遼闊德國,並賠償5十億法郎。屈辱的行為梯也爾政府引起了群眾的極大憤慨。人們呼籲建立巴黎公社,監督政府。 3月15日,251個選舉產生的中央委員會,國民警衛隊營的代表。 3月18日凌晨,梯也爾政府出動軍隊襲擊蒙馬特爾和梭蒙高地,國民警衛隊的企圖奪取417槍,逮捕了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的成員,從而觸發了武裝起義。那天晚上,國民警衛隊控制在塞納河上所有政府的巴黎辦事處和橋梁。政府及其軍隊,警察和官員的梯也爾的成員倉皇出逃凡爾賽宮。 3月26日的選舉在巴黎,3月28日正式成立巴黎公社。
❾ 勞動法問題
1、用人單位可以單方面解除與A的勞動合同。因為根據勞動合同法的內規定,孕婦只有在符合勞動容合同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的規定才不能解除勞動合同。如果符合第三十九條的規定,用人單位一樣可以單方面解除。
2、B的合同到期,合同自動延續到哺乳期滿結束。勞動部印發的《關於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4條規定:勞動者在醫療期、孕期、產期和哺乳期內,勞動合同期限屆滿時,用人單位不得終止勞動合同,合同期限應自動延續至醫療期、孕期、產期和哺乳期滿為止,因此孕婦合同到期,公司不可以終止勞動合同,應當續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