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隱私
『壹』 民事訴訟中有隱私的隱瞞權嗎
民事訴訟中,有保護個人隱私的規定。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三十四條 人民法專院審理民屬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
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貳』 我國民法中對隱私權是怎麼規定的有沒有明確規定在司法實踐中是如何操作的
我國民法中對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立法無明文規定,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為間接保護方式。這種保護方式的缺陷是對公民個人隱私的保護限定於名譽權范圍內,且僅列舉宣揚隱私這一種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保護范圍過窄。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了10種民事責任方式,其中適用侵權責任的有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而侵害患者隱私權是侵權行為中的一種,上述責任方式中,有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可適用。
對於恢復名譽及消除影響在加害人的行為給受害人造成了不良影響時適用,只會加深對患者的傷害。因為恢復名譽、消除影響都是由法院先行審查,公開進行的,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受害人的受傷心靈非但沒有得到絲毫撫慰,反而又一次遭到傷害。
(2)民事訴訟法隱私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八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公開進行。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公眾可以查閱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除外。
『叄』 關於隱私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隱私權的法律規定如下:
一、《憲法》
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第三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二、《刑法》
第二百四十五條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第二百五十二條 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二百五十三條 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而竊取財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 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三、《民法通則》
第一百條 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零一條 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四、《侵權責任法》
在我國現行法律中,只有《侵權責任法》第二條講民事權益范圍中包括了隱私權
根據我國國情及國外有關資料,下列行為可歸入侵犯隱私權范疇:
1、未經公民許可,公開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證號碼和電話號碼。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壞他人居住安寧。
3、非法跟蹤他人,監視他人住所,安裝竊聽設備,私拍他人私生活鏡頭,窺探他人室內情況。
4、非法刺探他人財產狀況或未經本人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記,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內容,以及將他們公開。
6、調查、刺探他人社會關系並非法公諸於眾。
7、干擾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對其進行調查、公布。
8、將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會公布。
9、泄露公民的個人材料或公諸於眾或擴大公開范圍。
10、收集公民不願向社會公開的純屬個人的情況。
11、未經他人許可,私自公開他人的秘密。
五、《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十九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
對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法進行檢查;
或者對無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開拆、查閱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開拆、查閱。
(3)民事訴訟法隱私擴展閱讀:
隱私權的司法解釋:
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
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侮辱或者誹謗他人,損害他人名譽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對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者以書面、口頭形式宣揚他人隱私,致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
因撰寫、發表批評文章引起的名譽權糾紛,人民法院應根據不同情況處理:
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的,不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使他人名譽受到侵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隱私權。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隱私權
『肆』 民事訴訟法的隱私案件怎樣訴訟
強奸是刑事犯罪,不是民事訴訟。如果被害人要求被告進行民事賠償,需要提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當然也可以在刑事審判完結後再提起民事訴訟,那你的證據就簡單了,直接拿刑事判決書當主要證據就可以。
『伍』 中國現行的隱私保護法,詳細點的。
你好!目前我國沒有專門的關於隱私權保護的專門法律,隱私權的的保護散見於不同的法律之中,主要體現在:
(一)刑法外保護
1.憲法保護。我國現行《憲法》並沒有直接對隱私權保護作出規定,但間接體現該立場的有第37、38、39、40條等,這些條文不僅對隱私權保護提供了憲法依據,而且從根本法的高度表明了國家的重視程度。其中第38條被視為是隱私權憲法保護的母法性條款。
2.民事法保護。我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了「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卻並沒有直接以「隱私權」一詞進行明確規定,這也為隨後出台的一系列司法解釋留足了空間。所幸,2010年生效的《侵權責任法》第2條明確提出了獨立的隱私權保護,真正為隱私權保護制度「正名」。
3.程序法保護。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6條、第120條,《刑事訴訟法》第152條、《行政訴訟法》第45條中均不同程度的規定了具體的隱私保護措施,以有效保障公民的隱私權益。
4.其他部門法保護。《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0條、《律師法》第33條、《婦女權益保障法》第40、42條、《統計法》第17條等也均對公民隱私權保護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規定。
(二)刑法保護
隱私權在中國刑法中也同樣沒有以獨立性權利的姿態出現過,更沒有諸如「侵犯公民隱私權罪」之類的罪名,筆者贊成王立志博士關於隱私權刑法保護罪名的分類:
1.核心性的隱私犯罪。主要包括《刑法》第245條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非法搜查罪,第252條侵犯通信自由罪,第253條第1款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罪等。
2.上游性的隱私犯罪。主要包括《刑法》第283條非法生產、銷售間諜專用器材罪,第284條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等。
3.附帶性的隱私犯罪。主要包括《刑法》第177條第2款竊取、收買或者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資料罪,第246條侮辱罪,第286條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以及《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的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罪、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等。
『陸』 侵犯個人隱私觸犯民事訴訟法那一條
侵犯的不是民訴,而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賠償損害責任版若干問題的解釋,第權一條第二款: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民訴是程序法不是實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