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的最本質價值追求
Ⅰ 勞動法的價值本位是什麼
勞動法的價值取向為社會本位
我們知道,勞動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已屬於社會法領域。社會法的價值理念乃是社會本位,那麼勞動法的價值理念當然亦為社會本位。並且更重要的是,勞動法最終要選擇社會本位為其價值取向,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
1.歷史原因
勞動法的產生,究其根本原因應當是勞動力再生產這一客觀要求所致,而不應當是「工人階級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進行長期斗爭的結果」。18世紀產業革命後,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經濟剝削、政治壓迫,達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工人階級生存狀況日益惡化,勞動力再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資產階級的瘋狂壓榨,雖可以短時間內聚斂起巨額財富,而相對也大多數的工人階級的貧困而言,是極度不均衡的。勞動力的再生產的不能維續,從長遠來看,資產階級獲得剩餘價值的源泉就會枯竭、消失,最終勞資雙方的利益都會遭到損害,社會利益最大化更不能實現,社會秩序必然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
如果從社會本位出發,使整個社會利益達到均衡,社會秩序自然會保持穩定,勞動力再生產也會源源不斷地持續下去,這樣反過來有回促進經濟發展,社會整體利益趨於最大化。所以說,勞動法以社會本位為其價值取向,是歷史發展的要求的結果。
2.現實原因
勞動法發展至今日,在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方面,做出了應用的貢獻,且當今社會各國勞資關系相對穩定,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也相當緩和,不爭的事實證明了勞動法在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促進社會的穩定,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方面,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從當前我國形勢分析,國家正在致力於建設和諧社會這又一全新目標。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立提到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與勞動法的社會本位理念是不謀而合的,社會本位所要求實現的目標,正是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可見勞動法的社會本位理念乃是正確的判斷。
3.制度、內容原因
無論是我國的勞動立法,還是外國的勞動立法,包括國際勞工組織所制定的勞動法在內,勞動法中關於工資、工時、勞動安全、休息休假時間等方面的規定,形成了勞動基準法。基準法不是國家為實現其自身利益而設定的,它保護的不是諸如國家安全等國家利益,也不是保護純粹的私人利益,而是保護的是全體社會弱者的社會利益。基準法在西方國家是對傳統私法自治流弊救治產生的,它在傳統私法的空間里劃了一條最起碼、最基本的,能夠保障社會弱者生存權的基準線。這條基準線所確立的各種制度,縮小了意思自治的空間,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提供了法律保障。
具體到我國現行勞動立法,有在工資方面,「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在工作時間方面,「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在休息休假方面,「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等規定;在勞動安全衛生方面,除《勞動法》所列規定外,立法還出台了《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質作業場所勞動保護》等法律法規,並且還特殊規定了女工、未成年工以及殘疾人就業權益保護內容。內容可謂之多之全,俯仰可拾。盡管這些具體的制度和內容無不體現的是我國勞動立法上關於傾斜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之理念,但根本上目的還是為了通過此方式,來維系健康持續的勞動關系的形成,以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從而促進整個社會進入一個和諧穩定的局面。
Ⅱ 勞動法的價值取向是什麼
勞動法的價值取向從勞動法具有的社會法屬性出發。
勞動法(labour law),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專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它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它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法律部門;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這些法律條文規管工會、僱主及雇員的關系,並保障各方面的權利及義務。
勞動法的基本特徵是
第一,全面涵蓋性。勞屬動法基本原則既然是「基本原則」,就應該具有基礎性地位,應該貫穿於勞動立法、守法、執法、司法等全部環節,得到普遍遵循。
第二,權威性。勞動法基本原則既然是「法律原則」,就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地位」,所以,勞動法基本原則是高於勞動法律規范的,具有高度的權威性。
第三,相當強的穩定性。勞動法基本原則應當具有穩定性,只要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勞動關系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其一經確定便不應隨便發生變化,即使是社會經濟體制改革時期也是如此。
Ⅲ 簡要回答勞動法的本質
1、追求公平正義和向弱者傾斜;
2、基本職責:
(一) 監督檢查招用工及訂立、履行和專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屬
(二) 監督檢查勞動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的執行情況;
(三) 監督檢查支付職工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的執行情況;
(四) 監督檢查安全生產、勞動保護和職業培訓的情況;
(五) 監督檢查職業介紹機構、職業培訓機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執行有關規定的情況;
(六) 監督檢查殘病人勞動權益保障規定的執行情況;
(七) 監督檢查招用外來勞動力及《外來人員就業證》、《外來人員就業登記卡》的辦理、使用和管理情況;
(八) 監督檢查勞動者遵守勞動法律、法規、規章的情況,支持用人單位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維護用人單位正常的生產秩序和合法權益;
(九) 受理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規章行為的檢舉、申訴和控告;
(十) 對用人單位執行勞動法律、法規、規章情況進行年度審查;
(十一) 在有關部門支持配合下,調查,處理因勞動糾紛引起的職工集體上訪、怠工、罷工等突發事件;
(十二) 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監察職責。
Ⅳ 如何理解勞動法最本質的價值追求
還有這么要論文的!
Ⅳ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的特徵是什麼
(1)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指貫穿勞動法律規范,集中體現勞動法的本質和基版本精神的權,為勞動法調整勞動領域的社會關系所應遵循的基本准則。 (2)勞動法的基本原則特徵主要包括: 第一,全面涵蓋性。勞動法基本原則既然是基本原則,就應該具有基礎性地位,應該貫穿於勞動立法、守法、執法、司法等全部環節,得到普遍遵循。 第二,權威性。勞動法基本原則既然是法律原則,就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地位,所以,勞動法基本原則是高於勞動法律規范的,具有高度的權威性。 第三,相當強的穩定性。勞動法基本原則應當具有穩定性,只要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勞動關系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其一經確定便不應隨便發生變化,即使是社會經濟體制改革時期也是如此。
Ⅵ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
Ⅶ 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1、基本原則
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5、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
(7)勞動法的最本質價值追求擴展閱讀: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各國勞動法的表現形式不同,但大都包括以下基本內容:勞動就業法,勞動合同法,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勞動安全與衛生的程,女工與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制度,勞動紀律與獎懲制度,社會保險與勞動保險制度,職工培訓制度,工會和職工參加民主管理制度,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以及對執行勞動法的監督和檢査制度等。
Ⅷ 論述勞動法的基本理念
現代勞抄動法體系必須建襲立在現代勞動法問題基本理念的基礎上,現代市場經濟國家處理勞工問題普遍遵循 「勞工不是商品」、「三方主體結構」和「社會進步成果分享」三大理念。我國的勞動法現代化是建立在現代市場經濟 基礎之上、按現代市場經濟規則辦事的,因而這些理念也應成為我國勞動法的基本理念。
Ⅸ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5、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5、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