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最新刑事訴訟法
㈠ 2014年新刑法造成輕傷害允許調解嗎
首先,要說明,輕傷案件存在調解的情況。但不能簡單的這樣來說,故意傷害致輕傷的,屬於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要求公安機關處理,這類案件的處理較為復雜,具體分為如下類別:
1、雙方自行和解或由人民調解組織調解的,是否形成協議依雙方的意願。公安機關一般不會插手處理,但是嚴重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或和解協議顯失公平等情況除外。
2、公安機關接到報案或舉報的,公安機關會接受刑事案件先予以初查,在傷情鑒定意見做出後,公安機關應當詢問被人是否要求公安機關處理,如被害人要求公安機關處理的,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但是公安機關認為傷害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除外,比如,一耳光把對方打成耳膜穿孔的。)如被害人不要求公安機關處理,則公安機關的程序結束,且不會再接受被害人再要求立案偵查的請求。
3、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自訴的,對於證據充足,符合受理條件的,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如法院認為證據不足,需要公安機關偵查而移交公安機關的,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
4、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故意傷害致輕傷的案件,屬於公訴案件,任何人不得再對刑事責任提出不予追究的主張。此時雙方當事人和解的,公、檢、法三機關應當聽取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的意見,對和解的自願性、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主持製作和解協議書。對於達成和解協議的案件,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對被告人從寬處罰。
5、公安機關在立案偵查前雙方自行和解的,對已有法醫鑒定意見的,公安機關一般不會主持製作調解協議書或和解協議書,而以被害人不要求公安機關處理結束程序;對拒絕做法醫鑒定的,如明顯不構成重傷,可能以治安調解結案或做其它處理。
綜合以上情況,對於被害方,如果要得到較多的賠償費用,最佳時機是公安機關接受刑事案件後,尚未立案之前這段時間。對於加害方,如果想要不被追究刑事責任,就要爭取在公安機關立案前與被害方達成和解。
㈡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6條如何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民間借貸屬於民事行為,受到民法和合同法的約束和保護。
但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規定:
「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有權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則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應當被認定無效。
(2)2014最新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是為正確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之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
由最高人民法院於2015年8月6日發布,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在2014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曾經共同頒布了《關於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按照此《意見》,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中如果發現有非法集資的犯罪,應當要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這一次我們制定司法解釋的時候,實際上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重申,也就是重新把它規定到我們民事司法解釋裡面來。
之所以如此規定,是因為非法集資案件涉及不特定的多數人的利益,在處理上應當堅持一體化解決的原則,防止有的受害人獲得足額清償而有的受害人卻根本不能得到補償的現象發生。
因此,只要是涉及到非法集資犯罪的案件,民事案件審理中發現了就要移送,法院就不再審理了,這是一種處理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的規定-網路
㈢ 2014-2015最新頒布和修改法律法規有哪些
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為配合刑訴法實施,最高人民法院12月24日公布《關於版適用〈中華人民共和權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公安部修訂《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
修訂《民事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施行時未結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行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
《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 、
修訂《中小學校財務制度》
修訂《高等學校財務制度》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
《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准》
《葯品和醫療器械行政處罰裁量適用規則》
《性病防治管理辦法》
《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
《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
修訂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修訂了《人身傷害鑒定標准》
㈣ 2014年刑事訴訟法中對檢查院撤訴是怎麼規定
1、 什麼是刑事撤訴?
在人民法院宣告判決前,人民檢察院發現不存在犯罪事實、犯罪事實並非被告人所為或者不應當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可以要求撤回起訴。第三百四十九條法庭宣布延期審理後,人民檢察院應當在補充偵查的期限內提請人民法院恢復法庭審理或者撤回起訴。依據上述規定,檢察院的撤訴實際上包括兩種情形:(1)法庭審判過程中,判決宣告前,檢察院發現不存在犯罪事實、犯罪事實並非被告人所為或者不應當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可以要求撤回起訴;(2)第二種就是補充偵查後,到了法庭的期限內依然達不到讓法庭恢復審理的條件,這時檢察院可以撤回起訴。
2、撤訴的程序
依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三百五十三條的規定,撤回起訴應當報經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並以書面方式在人民法院宣告判決前向人民法院提出。
在法庭審理過程中,公訴人認為需要變更、追加或者撤回起訴的,應當要求休庭,並記明筆錄。
對於檢察院提出撤訴的,應由法院審核是否准許撤訴。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百七十七條規定:「在宣告判決前,人民檢察院撤回起訴的,人民法院就當審查人民檢察院撤回起訴的理由,並作出是否准許的裁定。」
依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三百五十三條規定,撤回起訴後,沒有新的事實或者新的證據不得再行起訴。
3、檢察院撤訴是否意味著立即解除強制措施?
依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如果檢察院撤訴就意味著存在以下三種情形:不存在犯罪事實或犯罪事實並非被告人所為或不應當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因此如果是因上述情況存在的撤訴,就應該解除強制措施,立即無罪釋放。
另一種情況是補充偵查後,尚無法恢復審理,檢察院因事實、證據情況發生變化為由申請撤訴。對於這樣的撤訴,具體操作中,一般不會立即解除強制措施,而是變更,如將原來逮捕羈押變更為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然後不了了之。也有的甚至以補充偵查為名,繼續拘押,將案件退回公安機關,調查被告人的其他犯罪事實。
4、撤訴後是否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
依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撤訴後沒有新的事實和證據,不得再行起訴。實踐中,許多檢察院以事實、證據發生變化為由向法院申請撤訴,要求補充偵查。而補充偵查的實際上卻是被告人新的與本案無關的犯罪事實,以此作為撤訴後仍然不予釋放被告人的借口。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違背法理的。撤訴後發現被告人有新的犯罪事實、那也是重新偵查而非補充偵查,因而應重新立案。即使要查,也應該先把人放了,下一步該怎麼查怎麼查,而不是混沌不清,肆意剝奪被告人的權利。
㈤ 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你這個完全沒有說問題是什麼呀……
不過粗看了案例,有幾處與《刑事訴訟法》不符或者說有疑點:
1、第一百七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於下列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2、第一百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十四歲以上不滿十六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十六歲以上不滿十八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
對於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應當當庭宣布不公開審理的理由。
3、第一百六十八條 人民法院審理公訴案件,應當在受理後一個月以內宣判,至遲不得超過一個半月。有本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一個月。
4、第一百八十條 被告人、自訴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有權用書狀或者口頭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被告人的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訴。
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中的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提出上訴。
對被告人的上訴權,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剝奪。
以上四處有些問題,首先簡易案件由審判員獨任審判。其次,像這個案子必須公開審理並宣判。再次,審理期限沒有特殊原因的至多1個半月,案例中所屬1個月後是多長時間有待考慮。最後,被告人的上訴權不能被剝奪!
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29條的規定是什麼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對於死因不明的屍體,公安機關有權決定解剖,並且通知死者家屬到場。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二百一十三條規定為了確定死因,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解剖屍體,並且通知死者家屬到場,讓其在解剖屍體通知書上簽名。
死者家屬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場或者拒絕簽名的,偵查人員應當在解剖屍體通知書上註明。對身份不明的屍體,無法通知死者家屬的,應當在筆錄中註明。
第二百一十四條規定對已查明死因,沒有繼續保存必要的屍體,應當通知家屬領回處理,對於無法通知或者通知後家屬拒絕領回的,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及時處理。
(6)2014最新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案例:河南警方:解剖屍體未經家屬同意不實
河南安陽「8·19公交車殺人案」中17歲受害者耿晨的父親表示,警方在既沒通知家屬死訊,又未經家屬允許情況下將屍體解剖。對此,河南警方立即就此進行調查。27日,警方向人民網記者作出回應:整個屍檢過程不存在家屬全不知情的情況。
河南警方向人民網記者介紹了解剖屍體前後的詳細情況:「8.19」公交車持刀殺人案案發後,一名受害者在安陽縣第二人民醫院急救室因傷過重去世,警方隨後查明死者名叫耿晨,男,安陽縣呂村鎮奇務村人。安陽警方立即安排將耿晨屍體運至安陽市公安局屍體解剖室。
8月19日21時許,死者耿晨部分親屬趕至解剖室。 19日22時許,法醫正在察看屍表時,死者耿晨親屬涌進解剖室,後經勸解,其家屬於20日凌晨1 時左右,自行離開解剖室。
20日9時30分許,河南省公安廳刑科所法醫室帶領兄弟市局法醫和安陽市局法醫一道組織開展屍體檢驗工作。在解剖屍體前,法醫召集死者耿晨親屬談話,當時親屬中有人提出能否不解剖,警方耐心解釋,指出因案件偵查需要,必須解剖屍體。
當耿晨屍體從冰櫃中抬出,運往解剖台時,其親屬又一擁而上,屍體運送受到影響。這時,警方召集耿晨親屬再次談話,講明了解剖屍體的必要性,要求其親屬配合,並告知可以選2名心理素質好的親屬留在解剖室。
其親屬沒再表示異議,又有多人幫助將屍體搬運到解剖台上。屍檢過程中,死者的兩、三名親屬始終在解剖台旁,直至屍檢結束。警方表示,在整個屍檢過程中,不存在所謂的「在死者( 耿晨) 家屬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把死者解剖了」這一情況。
㈦ 2014年六月一日後減刑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的規定》已於2014年4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11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4年4月23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的規定
(2014年4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11次會議通過)
為進一步規范減刑、假釋案件的審理程序,確保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的合法、公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結合減刑、假釋案件審理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對減刑、假釋案件,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對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罪犯的減刑,由罪犯服刑地的高級人民法院在收到同級監獄管理機關審核同意的減刑建議書後一個月內作出裁定;
(二)對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的減刑、假釋,由罪犯服刑地的高級人民法院在收到同級監獄管理機關審核同意的減刑、假釋建議書後一個月內作出裁定,案情復雜或者情況特殊的,可以延長一個月;
(三)對被判處有期徒刑和被減為有期徒刑的罪犯的減刑、假釋,由罪犯服刑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在收到執行機關提出的減刑、假釋建議書後一個月內作出裁定,案情復雜或者情況特殊的,可以延長一個月;
(四)對被判處拘役、管制的罪犯的減刑,由罪犯服刑地中級人民法院在收到同級執行機關審核同意的減刑、假釋建議書後一個月內作出裁定。
對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減刑,應當根據情況,分別適用前款的有關規定。
第二條 人民法院受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審查執行機關移送的下列材料:
(一)減刑或者假釋建議書;
(二)終審法院裁判文書、執行通知書、歷次減刑裁定書的復印件;
(三)罪犯確有悔改或者立功、重大立功表現的具體事實的書面證明材料;
(四)罪犯評審鑒定表、獎懲審批表等;
(五)其他根據案件審理需要應予移送的材料。
報請假釋的,應當附有社區矯正機構或者基層組織關於罪犯假釋後對所居住社區影響的調查評估報告。
人民檢察院對報請減刑、假釋案件提出檢察意見的,執行機關應當一並移送受理減刑、假釋案件的人民法院。
經審查,材料齊備的,應當立案;材料不齊的,應當通知執行機關在三日內補送,逾期未補送的,不予立案。
第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在立案後五日內將執行機關報請減刑、假釋的建議書等材料依法向社會公示。
公示內容應當包括罪犯的個人情況、原判認定的罪名和刑期、罪犯歷次減刑情況、執行機關的建議及依據。
公示應當寫明公示期限和提出意見的方式。公示期限為五日。
第四條 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依法由審判員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
第五條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除應當審查罪犯在執行期間的一貫表現外,還應當綜合考慮犯罪的具體情節、原判刑罰情況、財產刑執行情況、附帶民事裁判履行情況、罪犯退贓退賠等情況。
人民法院審理假釋案件,除應當審查第一款所列情形外,還應當綜合考慮罪犯的年齡、身體狀況、性格特徵、假釋後生活來源以及監管條件等影響再犯罪的因素。
執行機關以罪犯有立功表現或重大立功表現為由提出減刑的,應當審查立功或重大立功表現是否屬實。涉及發明創造、技術革新或者其他貢獻的,應當審查該成果是否系罪犯在執行期間獨立完成,並經有關主管機關確認。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可以採取開庭審理或者書面審理的方式。但下列減刑、假釋案件,應當開庭審理:
(一)因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現報請減刑的;
(二)報請減刑的起始時間、間隔時間或者減刑幅度不符合司法解釋一般規定的;
(三)公示期間收到不同意見的;
(四)人民檢察院有異議的;
(五)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系職務犯罪罪犯,組織(領導、參加、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罪犯,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詐騙犯罪罪犯及其他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或社會關注度高的;
(六)人民法院認為其他應當開庭審理的。
第七條 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執行機關及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參加庭審。
人民法院根據需要,可以通知證明罪犯確有悔改表現或者立功、重大立功表現的證人,公示期間提出不同意見的人,以及鑒定人、翻譯人員等其他人員參加庭審。
第八條 開庭審理應當在罪犯刑罰執行場所或者人民法院確定的場所進行。有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視頻開庭的方式進行。
在社區執行刑罰的罪犯因重大立功被報請減刑的,可以在罪犯服刑地或者居住地開庭審理。
第九條人民法院對於決定開庭審理的減刑、假釋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將開庭的時間、地點通知人民檢察院、執行機關、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和有必要參加庭審的其他人員,並於開庭三日前進行公告。
第十條 減刑、假釋案件的開庭審理由審判長主持,應當按照以下程序進行:
(一)審判長宣布開庭,核實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的基本情況;
(二)審判長宣布合議庭組成人員、檢察人員、執行機關代表及其他庭審參加人;
(三)執行機關代表宣讀減刑、假釋建議書,並說明主要理由;
(四)檢察人員發表檢察意見;
(五)法庭對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確有悔改表現或立功表現、重大立功表現的事實以及其他影響減刑、假釋的情況進行調查核實;
(六)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作最後陳述;
(七)審判長對庭審情況進行總結並宣布休庭評議。
第十一條 庭審過程中,合議庭人員對報請理由有疑問的,可以向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證人、執行機關代表、檢察人員提問。
庭審過程中,檢察人員對報請理由有疑問的,在經審判長許可後,可以出示證據,申請證人到庭,向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及證人提問並發表意見。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對報請理由有疑問的,在經審判長許可後,可以出示證據,申請證人到庭,向證人提問並發表意見。
第十二條 庭審過程中,合議庭對證據有疑問需要進行調查核實,或者檢察人員、執行機關代表提出申請的,可以宣布休庭。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減刑、假釋案件,能夠當庭宣判的應當當庭宣判;不能當庭宣判的,可以擇期宣判。
第十四條人民法院書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可以就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是否符合減刑、假釋條件進行調查核實或聽取有關方面意見。
第十五條 人民法院書面審理減刑案件,可以提訊被報請減刑罪犯;書面審理假釋案件,應當提訊被報請假釋罪犯。
第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減刑、假釋案件,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符合法律規定的減刑、假釋條件的,作出予以減刑、假釋的裁定;
(二)被報請減刑的罪犯符合法律規定的減刑條件,但執行機關報請的減刑幅度不適當的,對減刑幅度作出相應調整後作出予以減刑的裁定;
(三)被報請減刑、假釋罪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減刑、假釋條件的,作出不予減刑、假釋的裁定。
在人民法院作出減刑、假釋裁定前,執行機關書面申請撤回減刑、假釋建議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十七條減刑、假釋裁定書應當寫明罪犯原判和歷次減刑情況,確有悔改表現或者立功、重大立功表現的事實和理由,以及減刑、假釋的法律依據。
裁定減刑的,應當註明刑期的起止時間;裁定假釋的,應當註明假釋考驗期的起止時間。
裁定調整減刑幅度或者不予減刑、假釋的,應當在裁定書中說明理由。
第十八條人民法院作出減刑、假釋裁定後,應當在七日內送達報請減刑、假釋的執行機關、同級人民檢察院以及罪犯本人。作出假釋裁定的,還應當送達社區矯正機構或者基層組織。
第十九條 減刑、假釋裁定書應當通過互聯網依法向社會公布。
第二十條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減刑、假釋裁定不當,在法定期限內提出書面糾正意見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糾正意見後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並在一個月內作出裁定。
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發現本院已經生效的減刑、假釋裁定確有錯誤的,應當依法重新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發現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減刑、假釋裁定確有錯誤的,應當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也可以自行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定。
第二十二條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㈧ 減刑的最高人民法院減刑、假釋2014年規定
【法規標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的規定 【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發文字型大小】法釋〔2014〕5號 【頒布時間】2014-4-23 【施行時間】2014-46-1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程序的規定
(2014年4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11次會議通過)為進一步規范減刑、假釋案件的審理程序,確保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的合法、公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結合減刑、假釋案件審理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定。 1817年,美國紐約州的一項法律最早對善行折減製作出了規定。根據該項法律的規定,監獄當局可以對表現良好、服刑超過5年的罪犯實行減刑(對短期監禁犯不適用該法),所減去的刑期總計不得超過原判刑期的1/4。這一制度很快在美國各地得到推行。須明確的是,19世紀中期以前,善行折減制就是減刑制度。但自19世紀後期出現假釋制度後,善行折減制便逐漸成為確定假釋日期的一種客觀標准,即所判刑期減去善行折減期便是出獄的日期。在美國刑法,雖然減刑與善行折減並存,但善行折減實際上已成為確定假釋日期的標准。
美國刑法中規定的減刑理由大致有:(1)服刑人的健康狀況出現惡化;(2)服刑人的家庭出現特殊情況;(3)減刑主管當局根據服刑人犯罪的性質、情節或者社區輿論確認原判刑罰過重;(4)服刑人在服刑期間實施了英雄行為或者自我犧牲行為,如拯救了他人的生命,為了社會利益而甘願接受有生命危險的醫學實驗,等等;(5)個別情況下出自政治的考慮。由此可見,上述減刑理由已經不是根據罪犯的良好表現而減輕相應的刑罰,而只是根據一系列主客觀情況來縮短刑罰的執行。
世界各國皆明文的罰金易科(以俄羅斯為典型)為解決罰金執行難的問題,罰金刑適用率高的國家幾乎都採取了罰金易科制度。所謂罰金易科,是指對犯罪人宣告的罰金刑在不能執行的情況下,以其他刑罰或者強制措施代替所宣告的罰金刑。罰金易科制度實際上是罰金刑的一種救濟制度,是一種壓力刑。
罰金刑易科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罰金刑易科自由刑。當被判處罰金刑的犯罪人不能繳納罰金時,易科自由刑以代替罰金的繳納。德國、印度、捷克、匈牙利等國家的刑事立法均有這樣的規定。(2)罰金刑易科勞役。如被判處罰金刑的犯罪人不能繳納罰金,則易科限制自由的勞動以代替罰金的繳納。日本、我國台灣地區刑事立法均有此規定。(3)易科自由勞動。如被判處罰金刑的犯罪人不能繳納罰金,則易科不限制人身自由的勞動以代替罰金的繳納。俄羅斯、瑞士等國家的刑事立法均有此規定。(4)易科民事拘禁。根據《法國刑法典》第131-25條的規定,在規定期間內,未能完納罰金者,應予關押,其實施方式同民事拘禁。這里的民事拘禁雖剝奪犯罪人的人身自由,但又不同於自由刑。 如《俄羅斯聯邦刑事執行法》第32條第2款規定:「如果被判刑人沒有可能一次交清罰金,法院可以根據被判刑人的請求和司法執行員的意見書規定延期交納和分期交納。」
《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46條第5款則規定:在被判刑人惡意逃避支付罰金時,可以用強制性工作、勞動改造或扣押與所處罰金數額相當的財產代替罰金。
又如《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第49條也規定:主管機關可允許被判刑人以公益勞動,尤其是為國家社區勞動替代罰金刑。被判刑人未繳納罰金也未以勞動代替罰金刑的,法官可命令將罰金轉處拘役刑。當然,也有不作詳細區分而統一表述的,如《日本刑法典》第18條第1、2款規定:「不能繳清罰金的人,應在一日以上兩年以下的期間內,扣留於勞役場。不能繳清科料的人,應在一日以上三十日以下的期間內,扣留於勞役場。」
㈨ 新訴訟法第十七條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1979年7月1日五屆人大二次會內議通過 1996年3月17日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第容一次修正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第二次修正 同日公布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七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1991年4月9日七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 2007年10月28日十屆人大常委會三十次會議、2012年8月31日十一屆人大常委會二十八次會議修正 同日公布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七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989年4月4日七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人大常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修訂 同日公布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七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