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規能影響合同的效力嗎
關於你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焦點:
一、關於建設部規章可否作為合同效力判斷依據的問題
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第四條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
因此,建設部的部門規章不能作為判斷合同效力的依據。
二、關於你所述合同效力的問題
從你所述的事實中,可能涉及三個問題:
第一,合同法第五十四條所述的「因重大誤解訂立或在訂立合同、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你母親可以主張重大誤解或顯失公平,要求撤銷合同;
第二,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無效。建議你在重審的階段申請司法鑒定,鑒定你媽簽名的合同形成時間(可能會有一定鑒定費用),03年的合同和98年的合同相差5年應該還是能鑒定出來的。如果能證明形成與03年,說明雙方當事人有串通事實,可以主張合同無效。
第三,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即法院有可能認定98年的合同處於未生效狀態,當你爸取得房產證後,合同生效。而你媽又對合同簽字。這是非常對你不利的認定。
三、建議你的訴訟策略:
1、申請做合同形成時間的司法鑒定。原因如上,不再累贅。
2、主張你媽簽名的合同是顯示公平或重大誤解,主張撤銷合同;或以上述第一點司法鑒定的結論,說是受你爸欺詐。
3、盡量出一個這個房子是你家唯一住房的證據。售出該房後你媽將無家可歸。用社會效果打動法官。
4、庭審時,你媽親自出席,說明利害,做好無房的凄慘表述,爭取以情動人。
其實現在法院判案,有時候是先以社會效果做判斷,然後回頭找法律依據的,所以,盡量爭取達到上述效果。現在社會講和諧,可以多從這個角度考慮和切入。
② 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都無效嗎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了致合同無效的幾種情況,其中第(五)點,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行性規范的,合同無效。實踐中,如何適用該法條來判定合同的效力?
首先,只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才無效。如果僅是違反了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不能必然導致合同無效。
這里的「法律」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並頒布的法律,「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制定並頒布的條例等行政規范。「地方性法規」是地方性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行政規章」是國務院各部、委及地方性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如國務院建設部頒布的《城市房屋租賃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未依法取得房屋所有權證的房屋不得出租。那麼,出租人尚未取得產權證而與承租人締結了房屋租賃合同,該合同是否導致無效?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城市房屋租賃管理辦法》是行政規章,行政規章不是判定合同有效無效的法律文件。
其次,只有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中的強行性規范,才會導致合同無效,那麼何謂「強行性規范」?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四條規定,導致合同無效的「強行性規范」,是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即法律及行政法規明確規定違反了這些禁止性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的規范,或者是法律及行政法規雖然沒有明確規定違反這些禁止性規范後將導致合同無效,但如果使合同繼續有效將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規范。
比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出賣人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與買受人訂立的商品房預售合同,應當認定為無效。最高院的司法解釋是對法律的解釋,效力相當於法律,該條直接規定了沒有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而簽訂的預售合同是無效的,即效力性強制性規定。
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相對的是管理性強制性規定,即法律及行政法規沒有明確規定違反了這些禁止性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違反這些禁止性規定也不會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但會損害當事人利益的規范。
比如我國《民法通則》第四十九條規定,法人不得超過經營范圍對外締結合同。該條規范即為管理性強制性規定,法人超過其經營范圍締結的合同並不必然導致合同無效。
所以判定一個合同是否無效,不僅要看其合同條款違反的法律屬於哪個效力等級,還要看違反的法律條款是否屬於效力性強制性規定。而不能以一個簡單的是否違反法律規定的標准去認定合同的效力。
③ 影響合同效力和內容的強制性規定有哪些
一、何謂「強制性規定」。合同法中的「強制性規定」,各專業學者原認為應當包括效力性強制規定和管理性強制規定。但從最高人民法院上述司法解釋出台後,將「管理性強制性規定」從強制性規定中剔除。據此,我們可以做如下理解:1、強制性規定僅指法律、行政法規中具有某種情節明確規定合同無效的條款。規章與地方法規的規定內容不在此列。2、強制性規定僅指效力性強制規定。原各家理論上的「管理性強制規定」已不在認定合同無效之列。3、合同中有違反效力性強制規定的內容,人民法院當然依法認定合同無效;違反管理性強制規定的,人民法院一般不認定無效,而是根據具體情形做出處理,確定其效力。二、效力性強制規定的表現形式在法律(包括司法解釋)和行政法規中,合同具有某種情節即明確規定「合同無效」的條款。當合同具備了該情節後人民法院當然認定為無效合同。例1、法律規定效力性強制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三十九條:「規劃條件未納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該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無效;對未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的建設單位批准用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撤銷有關批准文件;佔用土地的,應當及時退回;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賠償。例2、司法解釋規定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出賣人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與買受人訂立的商品房預售合同,應當認定無效。」例3、行政法規規定效力性強制性規定。《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二款:「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超出業務范圍管理權利人的權利的,由國務院著作權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其與使用者訂立的許可使用合同無效;給權利人、使用者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三、管理性強制規定的表現形式管理性禁止性規定禁止的往往是市場准入的主體、時間和地點問題,它與合同行為無關,相應的合同行為本身依然為法律所允許。還有禁止性規定禁止的是合同的履行行為,合同本身依然有效,不能履行所要承擔的是違約責任等等,這在直面上看也是違法的。例1、法律規定管理性強制性規定。《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三十九條:「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房地產時,應當按照國務院規定,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審批。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准予轉讓的,應當由受讓方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並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第六十六:條違反本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轉讓房地產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責令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如果合同違反了上述法律中管理性強制性規定,並不認定合同無效,而是被處罰。例2、行政法規規定管理性強制性規定。《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管理規定》第六條 「 經營基礎電信業務(無線尋呼業務除外)的外商投資電信企業的外方投資者在企業中的出資比例,最終不得超過49%。」第十八條 違反本規定第六條規定的,由國務院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改正的,由國務院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吊銷《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並由原頒發《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的商務主管部門撤銷其《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書》。如果合同違反了上述行政法規管理性強制性規定,並不認定合同無效,而是違法者被處罰。 四、效力性強制規定和管理性強制規定劃分的意義只有合同違反效力性強制規定才會認定合同無效,無效的合同自從訂立的一開始就無效,而違反管理性強制性規定的合同,往往是對違法的一方給予某種處罰或者責令做出某種行為,人民法院一般不會宣告合同無效。體現出了鼓勵交易和尊重當事人在私法領域意思自治的寶貴精神!
④ 違反部門規章的合同,效力如何
不能。根據合同法52條,只是符合這5條規定的合同是無效的。第五條中的法律,法規是指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法律、行政法規中的規定人們不得為某些行為或者必須為某些行為。法律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頒布的法律。行政法規是指由國務院頒布的法規。
⑤ 什麼樣的合同有法律效力
符合下列要件的合同具有法律效應:合同主體具有締約能力,即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締約的意思表示真實;以及合同的條款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四百九十條
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在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准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准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
⑥ 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導致合同無效的理解
法律對行為來的規定主要有兩源個方面,一是權利,二是義務。不過法律權利的規定不是太明文化的,一般認為法律沒有明文禁止的就是權利, 是行為人可以作為的或不作為的。而義務方面,則是法律明文規定不能去做的,你去做了,那就是違反了它的強制性規定。就是勞動法中規定法定節假日加班付三倍工資,這是一個強制性的規定。如果合同中規定只支付一倍的工資,當屬無效。
當然,合同的無效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部分無效,二、全部無效。一般情況下,如果合同中的重要部分,如合同中的當事人,合同標的,等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那合同就無效了。類如,一個買賣合同,是談的關於買賣毒品的事,因為其標的物是毒品,違反國家刑法,以及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有關規定,所以合同全部無效。而部分無效的情況,像在借款合同中,如雙方約定的利率高於銀行利率的四倍,如果借款人不認,則在法律上這個利率也就是無效的,應當將其變為四倍或以內。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見解,不妥之處望指正。
⑦ 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合同無效,是否包括違反部門規章強制性規定
行政處罰有一個來原則叫一事不再罰,源對於一次違法行為,只能處罰一次,存在繼續狀態違法的,考慮該狀態繼續的主客觀因素,如果是客觀不能停止違法,那麼對該繼續違法狀態就不能進行處罰;如果說是能改正而主觀上為了經濟利益或者其了原因,那麼就可以再次進行處罰,
⑧ 如何理解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
《合同法抄》第52條規定,襲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此處強制性規定應作「效力性強制規定」理解,也就是說,並非所有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都無效。
此處的合同無效並不導致整個合同無效,只是合同中涉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部分無效。
根據最高法《合同法解釋一》第4條,法律和行政法規應理解為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和國務院制定的性質法規,地方法規和行政規章不會導致合同無效。
⑨ 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嗎
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法律效力即法律約束力,是人們應當服從法律規定的行為。合同發生法律效力是指該合同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因而受到法律的保護。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准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准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