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規的行文方式
Ⅰ 用於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發布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公文文種是哪些命令、條例、規定、決定、辦法 是嗎急需高手
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發布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公文文種種類:
一、公告、通告與通知
公告是「適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法定事項」的行政公文。通告是「適用於公布社會有關方面應當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項」的行政公文。通知是「適用於批轉下級機關公文,轉發上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傳達要求下級機關辦理和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任免人員」的行政公文。公告,根據其作用可以劃分為重要事項公告、法定事項公告;通告,根據其作用可以劃分為制約性通告、知照性通告;通知,根據其作用可以劃分為發布性通知、轉發性通知、指示性通知、知照性通知和任免性通知。由此可見,公告、通告和知照性通知均具有「告知事項」的功能。
二、命令、決定與通報
命令是「適用於依照有關法律公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嘉獎有關單位及人員」的行政公文。決定是「適用於對重要事項或者重大行動做出安排,獎懲有關單位及人員,變更或者撤銷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事項」的行政公文。通報是「適用於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精神或者情況」的行政公文。由此可見,命令中的嘉獎令、決定中的獎勵決定和通報中的表彰通報均具有「表彰先進」的功能。
三、命令與通知
命令是「適用於依照有關法律公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嘉獎有關單位及人員」的行政公文。通知是「適用於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轉發上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傳達要求下級機關辦理和需要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任免人員」的行政公文。命令,根據其作用可以劃分為公布令、行政令、嘉獎令和任免令;通知,根據其作用可以劃分為發布性通知、轉發性通知、指示性通知、知照性通知和任免性通知。由此可見,命令和通知均具有「發布規章和人事任免」的功能。
四、決定、通知與意見
決定是「適用於對重要事項或者重大行動做出安排,獎懲有關單位和人員,變更或者撤銷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事項」的行政公文。通知是「適用於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轉發上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傳達要求下級機關辦理和需要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任免人員」的行政公文。意見是「適用於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的行政公文。決定,根據其作用可劃分為政策性決定、部署性決定、獎懲性決定和變更撤銷性決定;通知,根據其作用可劃分為發布性通知、轉發性通知、指示性通知、知照性通知和任免性通知;意見,根據其作用可劃分為下行的指導性意見、上行的建議性意見和平行的協商性意見。由此可見,決定、通知和指導性意見都屬下行文,均有「向下級布置工作」的功能。
五、函與意見
函是「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准和答復審批事項」的行政公文。意見是「適用於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的行政公文。函,根據其作用可劃分為商洽函、詢問答復函和求批審批函;意見,根據其作用可劃分為下行的指導性意見、上行的建議性意見和平行的協商性意見。由此可見,商洽函和協商性意見大多屬於平行文,均有「向平級和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協商工作」的功能。
六、報告、請示與意見
報告是「適用於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答復上級機關的詢問」的行政公文。請示是「適用於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准」的行政公文。意見是「適用於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的行政公文。報告,根據其內容性質可劃分為工作報告、情況報告、答復報告和報送報告;請示,根據其作用可劃分為請求批示性請示、請求批准性請示;意見,根據其作用可劃分為下行的指導性意見、上行的建議性意見和平行的協商性意見。由此可見,報告、請示和建議性意見都屬上行文,均具有「向上級反映工作」的功能。
七、函與請示
函是「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准和答復審批事項」的行政公文。請示是「適用於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准」的行政公文。函,根據其作用可以劃分為商洽函、詢問答復函和求批審批函;請示,根據其作用可以劃分為請求批示性請示和請求批准性請示。由此可見,函和請示均具有「請求批准」的功能。
八、批復、復函、通知與報告
批復是「適用於答復下級機關的請示事項」的行政公文。函是「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准和答復審批事項」的行政公文。函從行文往來上可劃分為發函和復函。通知是「適用於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轉發上級機關的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傳達要求下級機關辦理和需要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任免人員」的行政公文。報告是「適用於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答復上級機關的詢問」的行政公文。由此可見,批復、復函、通知和報告均具有「回復事項』的功能。
Ⅱ 行政法規的行政寫法
行政法規包括標題和正文兩大部分,它們各自的寫法如下:
標題
行政法規的標題通常有以下四種寫法:
(1)是由國家名稱、事由和文種組成,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國務院公報》1991年第1號)。
(2)是由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組成,其中事由多用「關於……的」介詞結構,使之作文種的定語,如《國務院關於鼓勵華僑和香港澳門同胞投資的規定》(《國務院公報》1990年第18號)。
(3)包括適用范圍、事由和文種,如《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國務院公報》1988年第15號)。
(4)只含事由和文種,如《鹽業管理條例》(《國務院公報》1990年第4號)。如果該法規是暫行、試行或補充的,則在法規名稱前註明「暫行」、「試行」、「補充」的字樣。如《有線電視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公報》1990年第29號)。
正文
行政法規的正文包括制定目的或根據、適用范圍、主管部門、具體規范、獎懲辦法、施行日期等內容。
制定目的是指制定該法規所達到的結果,用「為」或「為了」介詞領起,往往起筆交代。制定根據是指制定該法規所依照的法律、法令或法規,用「根據」、「依照」等介詞領起,寫在第一條或第二條中。依法規的內容,制定目的和制定根據可只寫一個,也可兩者都寫。
適用范圍是指必須依照執行或應當參照執行該法規的機關、團體、單位或個人。其中,依照執行的對象寫在篇首或篇末,參照執行的對象多寫在篇末。
主管部門是指主要負責該法規的解釋以及制定實施細則的機關,多在篇末寫清。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公報》1989年第13號)的第二十八條規定:「本條例由農業部負責解釋;實施細則由農業部制定。」
具體規范是指該法規所規定的要求執行和遵守的事項,這是正文的核心部分,需要分若干章或若干條逐一表述。
獎懲辦法是指該法規所規定的獎勵和懲罰措施,有的在具體規范中分述,有的單列於具體規范之後條陳。根據法規的內容,可兩者兼寫,也可只取其一。
施行日期是指該法規的生效時間,多在最後一條中註明。有的法規發布之日立即生效,寫明「本條例(規定、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的字樣;有的法規從發布到施行要隔一段時間,如《土地復墾規定》(《國務院公報》1988年第24號)於1988年11月8日發布,施行日期是1989年1月1日;有的法規不規定具體的施行日期,只寫「本條例(規定、辦法)的施行日期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等。一些新法規發布的同時還廢止有關舊法規,也在最後一條中寫出廢止的舊法規名稱、制發機關及發布日期。此外,行政法規如有附件,將其列在正文之後。
Ⅲ 行政法規的正文寫法
行政法規正文的寫法主要有兩種:
章條式
它適用於條文較多的行政法版規。全文分若干權章,包括總則、分則和附則三個部分。第一章叫總則,概述制定目的和根據、適用范圍、基本原則等;中間各章叫分則,規定具體規范和獎懲辦法;最後一章叫附則,說明主管部門、施行日期、廢止的舊法規,有的還在附則中寫參照執行該法規的對象。各章又分若干條,每條前面寫「第×條」,也可以直接用「一」、「二」、「三」等數字標明。條下可設款、項、目,各款不冠數字,項和目冠數字。
條款式
它適用於條文較少的行政法規。全文分若干條,條下設款,也有的款下分項和目。
過去的行政法規還在標題的正下方標明制發機關和發布日期,並外加圓括弧。1988年6月以來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國務院公報》1988年第13號)等幾十個行政法規都不設這兩個項目,而是將其寫在發布令中。
Ⅳ 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還有地方性法規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什麼如何從文件名稱中就能區分他們屬於哪個
區分:行政法規是以國務院令形式公布,地方性法規是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人大或人大常委會公布的。部門規章就是國務院各部委發布的(如公安部令)
Ⅳ 行政公文中的種類和行文方向
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最新版本有15種,分別是決議、決定、命令(令)、公報、公告、通告、意見、通知、通報、報告、請示、批復、議案、函、紀要,比2000年8月的版本多了決議和公報兩個文種。
中國共產黨機關公文公認的有決議、決定、公報、公告、通告、意見、通知、通報、報告、請示、批復、議案、函、紀要十四個文種。
文件發送的去向。機關或單位根據不同的行文關系和行文目的,選擇不同的行文方向。一般可分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三種。根據完成文件內容的要求,上行文和下行文可以採取不同的行文方式。
(5)行政法規的行文方式擴展閱讀
根據《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
第三章 公文格式
第九條 公文一般由份號、密級和保密期限、緊急程度、
發文機關標志、發文字型大小、簽發人、標題、主送機關、正文、附件說明、發文機關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註、附件、抄送機關、印發機關和印發日期、頁碼等組成。
(一)份號。公文印製份數的順序號。涉密公文應當標注份號。
(二)密級和保密期限。公文的秘密等級和保密的期限。
涉密公文應當根據涉密程度分別標注「絕密」「機密」「秘密」和保密期限。
(三)緊急程度。公文送達和辦理的時限要求。根據緊急程度,緊急公文應當分別標注「特急」「加急」,電報應當分別標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四)發文機關標志。由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加「文件」二字組成,也可以使用發文機關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聯合行文時,發文機關標志可以並用聯合發文機關名稱,也可以單獨用主辦機關名稱。
(五)發文字型大小。由發文機關代字、年份、發文順序號組成。聯合行文時,使用主辦機關的發文字型大小。
(六)簽發人。上行文應當標注簽發人姓名。
(七)標題。由發文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組成。
(八)主送機關。公文的主要受理機關,應當使用機關全稱、規范化簡稱或者同類型機關統稱。
(九)正文。公文的主體,用來表述公文的內容。
(十)附件說明。公文附件的順序號和名稱。
(十一)發文機關署名。署發文機關全稱__________或者規范化簡稱。
(十二)成文日期。署會議通過或者發文機關負責人簽發的日期。聯合行文時,署最後簽發機關負責人簽發的日期。
(十三)印章。公文中有發文機關署名的,應當加蓋發文機關印章,並與署名機關相符。有特定發文機關標志的普發性公文和電報可以不加蓋印章。
(十四)附註。公文印發傳達范圍等需要說明的事項。
(十五)附件。公文正文的說明、補充或者參考資料。
(十六)抄送機關。除主送機關外需要執行或者知曉公文內容的其他機關,應當使用機關全稱、規范化簡稱或者同類型機關統稱。
(十七)印發機關和印發日期。公文的送印機關和送印日期。
(十八)頁碼。公文頁數順序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公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文方向
Ⅵ 什麼叫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 是國家有關行政管理活動的各種法規的總
稱。有廣狹兩義:①廣義的行政法規內容包括調整國
家行政機關活動的一切方面,它既包括國家權力機關根
據憲法制定的關於國家行政管理的各種法律、法令,也包
括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憲法、法律、法令,在其職權范圍內
制定的關於國家行政管理的各種法規。②狹義的行政法
規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在自己的職
權范圍內,按照法定程序發布的各種規范性文件。我國
1982年憲法將行政法規的含義限於國務院制定發布的具
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因此,在我國法制中,行政法
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而制定的法
規的總稱。其內容相當廣泛,涉及國務院領導和管理的經
濟工作和城鄉建設、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計劃生
育、民政、公安、司法行政、監察、對外事務、國防建設、民
族事務、華僑事務、行政區劃、勞動人事以及各級行政機
關內部管理等各個方面的行政工作。行政法規的名稱有
條例、規定、辦法等。行政法規的制定和發布,有國務院制
定並發布和國務院批准、由國務院主管部門發布兩種方
式。行政法規是我國社會主義法的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是根據憲法、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
會的有關授權決定製定的,又是制定國家行政機關規章
的依據。其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
章。它是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具體化、條文化,體現了人
民的意志和利益,是我國各項行政工作的准則和規范。
行政法規具有以下特徵:(一)所規范的內容是國家
單方面意志的表示,而不以相對一方是否同意為先決條
件。(二)具有強制性。在全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全國一
切地區和一切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都應當執行,全
國所有公民都應當遵守;由國家行政強制力保證其實施,
違反了它,就要受到行政處分或處罰;司法機關審理案
件,也要以行政法規為重要依據。(三)種類繁多,內容復
雜,數量大,范圍廣,並且不斷變化。但其內容必須是針對
某一類抽象的事件,而不是某個具體的事件和具體問題;
在形式上必須有比較正規的法規條文形式和結構;在時
效上有相對的穩定性;制定必須經過法定程序。
Ⅶ 我國行政法規的發布形式是什麼
以往行政法規多用「通知」發布,以文件的形式上傳下達。根據國辦發〔1988〕25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進行政法規發布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行政法規現在都用「命令(令)」發布,而且經國務院總理簽署公開發布的行政法規均由新華社發稿,《國務院公報》、《人民日報》全文刊載。這樣,就提高了行政法規的權威性,使行政法規及時被社會和公眾知曉,便於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全體公民執行和遵守。
Ⅷ 公文行文的種類怎麼區別
國務院2000年8月24日發布的《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中,將我國行政機關通用公文種類規定為13種。
(一)命令(令)。適用於依照有關法律公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嘉獎有關單位及人員。
(二)決定。適用於對重要事項或者重大行動做出安排,獎懲有關單位及人員,變更或者撤銷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事項。
(三)公告。適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
(四)通告。適用於公布社會各有關方面應當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項。
(五)通知。適用於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轉發上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傳達要求下級機關辦理和需要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任免人員。
(六)通報。適用於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精神或者情況。
(七)議案。適用於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請審議事項。
(八)報告。適用於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答復上級機關的詢問。
(九)請示。適用於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准。
(十)批復。適用於答復下級機關請示事項。
(十一)意見。適用於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
(十二)函。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准和答復審批事項。
(十三)會議。紀要適用於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
除了以上劃分,按照公文傳遞方向,可分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按其內容和功能,可分為指揮類公文、規范類公文、報請類公文、知照類公文、聯系類公文、記述類公文等;根據內容涉及秘密的程度,可分為絕密件、機密件、秘密件、普通件;根據辦理時限要求,可分為特急件、急件、平件;按其來源和去向,可分為收文和發文。
由於機關之間的隸屬關系不同,行文關系就有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之分。
上行文,是下級機關向自己上級機關的行文,常用的文種有報告、請示、意見等。
下行文,是上級機關對所屬下級機關的行文,常用的文種有命令、決定、公告、通告、批復、通知、通報、意見、會議紀要等。
平行文,是平級機關或不相隸屬機關之間的行文,常用的文種有函、議案、通知、意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