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劉行之行政法怎麼樣

劉行之行政法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1-12-20 13:19:34

⑴ 閩侯名人

閩籍水利專家嚴愷昨逝世

據新華社消息 著名水利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墨西哥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共黨員、河海大學名譽校長嚴愷昨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4歲。

嚴愷是福建閩侯人,水利和海岸工程專家。他從事水利事業近70年,為中國的水利教育和建設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嚴愷早年曾承擔並主持國家重點項目《天津新港回淤研究》,長期參加長江三峽工程的技術咨詢工作和論證工作,並致力於長江口航道整治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整治研究,取得許多重大成果。80高齡後嚴愷仍堅持教學、科研工作,並於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首屆中國工程科技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1年獲中國水利功勛獎。

⑵ 唐朝的宦官專權與「甘露之變」是怎樣的典故

本是可以由帝王頤指氣使的家奴,反而可以在帝王面前頤指氣使:本是可以由帝王棄之如敞履的東西,反而成為決定帝王廢立死生的人物。這是什麼?這就是宦官專權。唐朝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達到空前的程度,唐朝的宦官專權也達到空前的程度。這再清楚不過地表明,宦官專權是君主專制制度中無法根除的痼疾。

與牛、李朋黨之爭相映襯的,是唐朝後期宦官勢力的日漸膨脹。有志於重振朝綱的唐文宗,試圖剪除這一危及自身的惡瘤,反遭慘敗。此後宦官為害愈烈,玩弄帝王於股掌之中,加速了唐王朝的衰亡。

唐王朝宦官勢力的消長,大體經歷了4個階段。到唐後期時,這股依附於皇權的惡勢力,已經深入到政治生活的許多重要領域,對它所依附的皇權構成嚴重的威脅。

宦官,是中國封建專制下的必然產物,並非唐朝的特產。早在秦漢時期,尤其是東漢後期,宦官勢力的發展,曾達到史無前例的地步。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豪強政治的發展,士族高門領袖與皇族共同執掌朝政,外朝擴大,內廷縮小。在豪強勢力制約下,宦官小社會也隨著內廷職責的縮小而迅速萎縮,在政治舞台上基本上處於配角地位。雖然三國時蜀國的黃皓,北魏時的宗愛、劉騰等宦官也曾得勢一時,但總體上看,這一時期是宦官勢力消沉的時期。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封建王朝的重建與發展,宦官勢力也逐漸浮升起來。有唐一代的宦官勢力,大體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

由唐太宗到唐睿宗時期,是宦官勢力開始抬頭的階段。

唐太宗在位時期,鑒於前代宦官干政的歷史教訓,對宦官限制非常嚴厲,宦官只是「門閣守御,庭內掃除,廩食而已」。從太宗貞觀年間到高宗永淳年間,70多年中,未曾假權於宦官,並對稍有不軌的宦官,予以嚴懲。高宗以後,朝廷中皇族、外戚、後妃、大臣及禁軍將垂柳領之間,爾虞我詐,矛盾尖銳。武則天執政時,集權於內廷,以牽制外朝的功臣宰相,內官用事開始增多。中宗復位後,韋後當政,為了擴大內朝權勢,發展閹人勢力,並授予宦官品爵,人數增至3000多,超授七品以上員外官1000人以上。中宗還派宦官外出監軍,開唐代宦官監軍的先河。同時,各派宮廷政治勢力為了窺測上意,探聽消息,紛紛巴結拉攏宦官。當時李隆基為了消滅韋後勢力,就曾利用過宦官高力士等人。這說明宦官勢力已開始抬頭,初步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從唐玄宗到肅宗、代宗3朝,是宦官勢力迅速發展的階段。

唐玄宗李隆基是在統治集團內部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斗爭中上台的。為了防止宮廷內外大臣、將領、外戚交相結納。他採取了進一步削弱外朝、集權內廷的政策,並開始任用身邊親信宦官預政領軍。如開元初,他就曾派宦官楊思勖領兵征討安南之亂,功成後封楊思勖為輔國大將軍。天寶年間,玄宗自恃昇平,得楊貴妃後,「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為了縱情聲色,他將政事交給親信宦官高力士處理,各地上報的書信、文件、奏章,他懶得批閱,讓高力士閱後揀重要的讓他過目,並授權高力士,一般政事可以自行決定、處理,不必報知,使高力士權傾朝野,宗室諸親王稱高力士為「阿翁」,皇太子李亨則稱他為「二兄」。「安史之亂」中,肅宗李亨在宦官李輔國支持下即位,對李輔國特別寵信,官兼數職,權及核心,掌握了朝廷中樞機要大權,因他排行為五,貴族王公見了尊稱為「五郎」。代宗即位後,又因李輔國擁立有功,備加恩寵,稱為「尚父」。李輔國竟也大言不慚地對代宗說:「大家(指皇帝代宗)但居禁中,外事自有老奴處分。」可見朝政大權,已全在他手中。後來,代宗利用另一宦官程元振,殺了過於專橫跋扈的李輔國。並將皇室防衛力量的禁軍,交由程元振典掌,結果使程元振的權勢又超過了李輔國。程元振免官後,代之而起的是大宦官魚朝恩,他曾被代宗任命為「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成為當時討伐安史之亂的唐朝大軍實際上的統帥,代宗還讓他掌管了中央警衛部隊即「神策軍」,權勢氣焰又高出一籌,後因居功自傲,私設監獄,陷害大臣,甚至挾兵脅迫皇帝遷都,被賜死。可見這一時期宦官勢力發展十分迅速,從高力士,到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權勢一個勝過一個。雖然內廷勢力擴大,但當皇帝不滿宦官跋扈時,還可利用外朝的朝官勢力予以抑制和清除。

德宗與順宗二朝,是宦官監軍和專典禁軍制度化的階段。

魚朝恩之後,皇帝曾收回宦官所領兵、相二權,宦官也不再掌握禁軍。但德宗年間發生「涇原兵變」,宦官竇文場、霍仙鳴因率領宦官及親王左右保駕有功,被起用為禁軍統領,又於貞元十二年(796年),任為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直接統帥指揮禁軍。此後,神策軍特設護軍中尉兩員,中護軍兩員,都由宦者擔任,宦官掌握禁軍便由此成為定例。由於宦官典軍制度化,使其勢力達到左右朝政、制馭百官的程度。如順宗時「二王」改革,派范希朝、韓泰統帥京西諸鎮行營兵馬及神策軍,准備削奪宦官兵權,但當范希朝到奉天接管軍權時,因為軍中諸將已接到禁軍中尉「無以兵屬人」的命令,無一人理會范希朝,迫使老范怏怏回朝復命。為了根絕朝官奪軍權的活動,宦官乾脆又導演了「永貞內禪」,迫使支持改革的順宗退位,並罷免放逐了王叔文、王伾等革新派官員。

由唐憲宗至昭宗末期,是唐朝宦官專權的鼎盛期。

「永貞革新」失敗後,宦官勢力走向鼎盛。幾乎所有宦官都參與朝政,廣泛深入到當時政治生活的許多重要領域。如大批宦官進入政府,擔任諸司使職;掌握宮中全部機要,出納王命;干預吏選,監視外朝官員;掌握書院、國子監等本是封建士大夫涉足的領域。至於出使、宣詔,此時更是家常便飯了。尤為嚴重的是,由於朝中文武大權基本落入宦官手中,皇帝也成為宦官手中的玩物和幕後操縱的傀儡。憲宗以後,除敬宗以太子身份即位外,其餘皇帝,無一不是由宦官廢立。皇帝為了保住帝位,也只得巴結縱容宦官。如宦官楊復恭以擁立昭宗有功,自稱「定策國老」,罵昭宗為「負心門生」,昭宗也無可奈何。

「甘露之變」,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有志於重振朝綱的唐文宗登基後,決心擺脫「天子受制於家奴」的局面。鑒於當時朝臣們忙於朋黨之爭,他先是選擇了沒有參加朋黨的宋申錫,可惜未獲成功。之後他又在宦官營壘中尋找幫手,消滅了專權的大宦官王守澄。他指使李訓、鄭注等人,准備在誘使宦官觀看朝露之時全殲宦官,不幸被宦官發覺,反遭慘敗,這就是「甘露之變」。

公元827年,唐文宗李昂即位。他是被宦官王守澄擁立即位的。在這之前,憲宗、穆宗都死於宦官之手。他的前任、同父異母兄敬宗李湛,被宦官劉克明等殺死。王守澄之所以擁立李昂,完全是由於當時變數倉促,要與劉克明一決雌雄時的別無選擇。

唐文宗稀里糊塗被推上皇帝寶座時,只有17歲,但他已不是一個不更事的少年。文宗自幼敏感聰睿,博學多思,還在當江王時,在藩邸就是手不釋卷,尤其喜讀本朝史官吳兢所撰的《貞觀政要》,對先祖太宗皇帝敬慕不已。如今天降大任,自然要有所作為一番。他即位後的第三天,就發布具有很多革新內容的詔令,如釋放宮女3000人,裁減冗員1200人,放五坊鷹犬,罷地方進獻,等等。退朝時,宰相裴度激動得淚水瑩瑩:「太平可期了!太平可期了!」

其實,這才是小試牛刀,第一步,小小的一步而已。文宗革新朝政的主要目標,是消除宦官專權。他耳聞目睹憲宗、穆宗、敬宗的悲慘下場,一刻也不忘為父兄雪恥,重振皇綱。

這時的王守澄,對文宗即位後的小動作,沒有引起多大的興趣。新天子發點新詔令,完全在情理之中。他自恃有擁立之功,仍然為所欲為,根本沒把文宗放在眼裡。至於宰相裴度、韋處厚、竇易直等人,更不在話下,凡是他們要辦的事,王守澄就反對,並逼著文宗表態,常常弄得文宗下不來台。

文宗想在朝臣中尋找幫手。但當時李宗閔、牛僧儒與李德裕之間,正爭斗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法倚恃。他左顧右盼了一年多,選中了沒有參與朋黨之爭的翰林侍講學士宋申錫。在證實了宋申錫的一片忠心後,文宗下詔加宋申錫「尚書右丞」之銜,不久又加「同平章事」,成為宰相。大和五年(831年)元旦前後,文宗與申錫反復商量後,決定採取非常手段,誅殺宦官。

在不握禁軍、又無外鎮後援的情況下,對手握軍政大權的王守澄採取行動,必須要獲得首都的行政長官京兆尹的絕對支持。宋申錫掂量再三,挑中了當時的吏部侍郎王瑤,由他接任京兆尹,配合行動。王瑤口頭上答應後,權衡半天,覺得風險太大,於是找到了鄭注,把這一絕密消息告訴了他。鄭注是由王守澄提拔起來的親信,立即就把這一情報透露給了王守澄。王守澄自然不會束手待斃,決定先發制人。他立即指使親信上奏一本,誣陷宋申錫准備擁立漳王李湊為皇帝,然後又親自去找唐文宗證實這一誣陷之辭。

文宗聽了王守澄的報告後,不免有些疑懼,也可能心裡清楚是怎麼回事。為了表示慎重,他讓王守澄繼續偵察。王守澄立即召集黨羽,並准備派騎兵屠殺宋申錫全家。飛龍廄使馬玄亮雖也是宦官,但比較正直,他對王守澄說:「宋申錫罪狀尚不明確,你無故殺他全家,豈不要引起眾怒?萬一首都亂起,我們如何應付?最好先召集幾位宰相了解、議論一下,然後再採取行動。」王守澄也覺得有些道理,便派人把幾個宰相找來。到了中書省的東門,牛僧儒等人魚貫而入,惟獨宋申錫被阻擋。當宋質問何故時,答復是:「傳詔時沒有你的名字。」宋申錫自知情況有變,也只能叩頭而退。

鵝關於宋申錫擁立漳王謀反一案,宰相們御前商討不止一次,但大都莫名其妙,也沒有人肯出來為宋申錫辯白幾句。這更使得文宗對朝官只囿於私見黨爭,不顧全朝廷大局的態度和行為非常不滿,也非常失望。王守澄則利用這一點,將漳王府中人員捕來,屈打成招,准備以謀逆罪誅殺漳王和宋申錫。消息傳出後,諫議大夫王質、給事中李固言等跪在殿前力諫,主張把全案人犯移交外廷復審,馬玄亮更是叩頭不止,流著眼淚說:「殺一個普通百姓還應慎重,何況要殺宰相!」文宗趁勢重新召集宰相們商量,這次牛僧儒出來說了幾句:「宰相是人臣最高的職位,宋申錫既然當上宰相,他還有什麼野心呢?我看他不會反對陛下。」這時泄密給王守澄的鄭注,怕復審有變,叫王守澄建議文宗寬大處理,減免死刑,就此了結為好。文宗自然願意,結果,貶漳王李湊為巢縣公,宋申錫為開州司馬。後來宋申錫病死在開州。

宋申錫事件之後,王守澄更是威震朝野,大臣們的任免生死,都掌握在他手裡。這樣,也引起多數朝官的反對和宦官內部的嫉妒。文宗更是咽不下這口氣。這時,在宋申錫事件之後,外放為邠寧行軍司馬的鄭注,已於大和七年(833年)因侍奉患有風疾的文宗有功,受到重用。他給另一位原與宦官交厚,現已成為皇帝心腹的李訓建議,提拔另一位宦官仇士良為神策軍中尉,以分割王守澄的權力。李訓報告文宗,文宗也覺得可行。於是任命仇士良為神策軍左軍中尉,王守澄為右軍中尉,仇士良本來和王守澄有矛盾,就和大臣李訓、舒元輿等合謀,提出一個消滅王守澄集團的計劃。首先從追究唐憲宗的死因入手。因為當時宮廷內外都懷疑憲宗是王守澄和陳弘志謀害的,這件事經由仇士良證明,更是確鑿無疑,於是朝臣們都主張追查前凶。李訓就通過仇士良派人誘令正在興元府(今陝西漢中)任監軍的陳弘志進京,幾天以後,從興元府傳來消息,陳弘志在進京途中被殺。接著,唐文宗任命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軍觀軍容使,表面上是提高他的政治地位,實際上是讓他離開首都,削弱他在內廷中的權力。在王守澄離開首都前夕,朝官和宦官們給他餞行,席間在酒中投毒,毒殺王守澄,宣布為暴病身亡。在這前後,流放宦官王踐言、韋元素,處死宋若憲,誅殺梁守謙、楊承和等宦官。以王守澄為首領的這部分宦官勢力,基本消滅。

這一切,都算是「甘露之變」的前奏曲。

王守澄被殺之後,文宗任命李訓與舒元輿、王涯等為宰相。李訓與舒元輿經過密商後,擬定了一個徹底消滅宦官的計劃。據一般的說法,是由李訓、舒元輿等在內,由鄭注在外(當時任鳳翔軍節度使),里應外合,一起行動。因為王守澄「暴病身亡」後,文宗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之銜。並在這年十一月下旬在城外的瀘水入葬。屆時,鄭注以故舊情深,率親兵人護喪事,不會引起懷疑,文宗令內臣齊集送葬,李訓關起城門,鄭注在城外令親兵盡誅宦官。據說行動的日期就定在十一月二十七日。

但是,大約在十五、十六日前後,李訓得到密報,說鄭注率500親兵已在赴京的路上,京內外已經有人知道了這一情況,並且很可能傳到宦官耳中。李訓趕忙召集大理卿郭行余(已任為邠寧軍節度使)、戶部尚書王瑤(已任為河東節度使)以及韓約、羅立言、李孝本等人商議,分頭准備提前行動。在商討採用什麼方式時,李訓想到了天降「甘露」的瑞兆,可以利用。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在大明宮紫辰殿上朝。百官魚貫而入,依班序而立。金吾大將軍韓約,這時匆匆入奏說:「在左金吾廳後面的石榴樹上,出現了甘露,這是天降吉祥的徵兆。如果不是陛下聖明感動上天,不能得見甘露。」說完以後,手舞足蹈地給文宗叩頭。宰相李訓、舒元輿也率百官拜賀,並且請皇帝親自觀賞。文宗欣然同意,於是登上龍輦出紫宸門,升含元殿。他先叫李訓去看看,李訓出去很長時間才回來,說:「甘露已經看不清了,但暫時不必宣揚出去。」唐文宗說:「有這樣的事嗎?」他示意叫宦官仇士良、魚弘志等率領宦官前去探視。李訓見仇、魚出去,立即召集郭行余、王瑤等,入殿受詔命。王瑤卻嚇得全身哆嗦,不敢前去。只有郭行余受命,帶領招募的親兵數百人,攜帶武器等候在丹陽門外。李訓召集這些親兵,立即部署殺宦官的計劃。

仇士良等進入金吾廳,正好遇見韓約,見他神情緊張,驚訝地問:「將軍為什麼這樣緊張?」話還沒有說完,忽然看見金吾廳里風吹幕起,裡面藏著甲兵。仇士良與魚弘志見狀,趕忙往回跑,進了含元殿,氣喘吁吁地對文宗說:「宮里要發生暴亂了,請陛下趕緊還駕。」李訓等看見仇士良向含元殿方向跑去,急忙招呼金吾衛士,「趕快到含元殿保護陛下,進去以後,每人賞錢100緡。」金吾衛士剛要登含元殿,仇士良眼明手快,搶先一步令宦官抬著文宗從殿後出去。

李訓見狀,急忙上前攔住轎子,對文宗說:「臣奏事未畢,請陛下暫時留步。」仇士良怒氣沖沖地說:「你們在宮中布置武裝,要謀反嗎?」文宗知情,一邊掙扎著一邊說:「這不可能!」仇士良根本不理,搶步前來要打李訓,被李訓推倒。當李訓抽出匕首要殺仇士良時,被宦官攔住。仇士良擁輿急奔,李訓緊追不舍。這時,羅立言、李孝本各率士兵,登殿殺宦官十餘人。仇士良令宦官在外抵擋,自己引文宗走進宣政門,等李訓趕到時,宣政門已被關閉。

至此,李訓知道消滅宦官的計劃已經失敗,急忙換上從吏的綠衫,化妝出宮。郭行余、羅立言、王瑤也各自尋找藏身之處。

宣政門內的仇士良,這時真是紅了眼,他惡狠狠地對文宗說:「你乾的好事!」轉過來對各率500禁兵趕到的神策軍左右副使劉泰倫、魏仲卿道:「殺!」於是,在事變不到一個時辰後,由宦官統領的禁軍從北、東、西三面,向位於大明宮南部的朝官們的衙門發動了反攻。宰相中舒元輿因早知內情,已悄悄改換官服,單人匹馬逃出宮外,而王涯、賈悚等尚不知情,對前來詢問的朝官們說:「不知何故,你們請各自便。」眾官退下,宮內各門均已被人關閉,王涯等剛剛奮身脫出,宮門就被禁兵合上。有600多名沒有擠出者,均被禁兵所殺,屍橫血流,狼藉塗地。宮內諸衙印鑒、圖籍、帷幕、器皿等,在兵亂中一掃俱盡。下午,神策軍分遣千餘騎兵,出城追捕,又在城中大索,坊中地痞流氓偽托禁軍,乘勢騷擾,殺人越貨,互相攻劫,長安城中,已是一片塵囂。

次日清晨,百官上朝,宮城內外戒備森嚴,禁軍全副武裝,如臨大敵。文武百官屏住呼吸,慢慢前進。進入宣政門大殿,文宗見沒有一名宰相上殿,便對宦官說:「宰相王涯等為什麼不上朝?」仇士良說:「王涯等謀反,已逮捕下獄!」順手就把王涯「謀反」的狀子及有關「罪證」呈上。此時文宗還能怎樣,只好讓令狐楚、鄭覃為代理宰相,並且叫他們起草詔令,宣布李訓等罪狀。這時外逃的李訓,在鳳翔的路上被地方軍抓住,在解往長安城中,李訓為免受宦官之酷刑和侮辱,讓押送者割下自己的首級進京報功。

二十三日下午,仇士良讓禁軍300人,挑著李訓的人頭,押著被捕獲的舒元輿、王涯、郭行余、羅立言、李孝本等,遊街示眾,然後把他們推到獨柳樹下,全部斬首,親屬不論遠近,也一律處斬。

事變之日已到扶風途中的鄭注,得知失敗後返回鳳翔,被監軍張仲清誘殺。幾天之後,另一位要犯韓約也被處死。

這就是「甘露之變」。有人稱之為「失敗的反擊」。

從此以後,文宗精神徹底崩潰。他完全成了仇士良手中的玩物。一天,百無聊賴的文宗問侍從:「今日翰林院值日者是誰?」當回答是中書舍人兼翰林學士周墀時,文宗命人召來。賜酒三杯後,文宗徐徐道:「依你看來,我是怎樣的一個君主?」周墀一聽,立即下座,恭敬地回答道:「我是個小臣,不曉得大道理。但聽百官都說陛下有堯之聖、舜之明、商湯之仁、夏禹之儉!」文宗淡然一笑:「你這樣說是為了維護我,其實我哪裡敢跟堯舜禹湯相比!我是要問你。我比周赧王、漢獻帝如何?」周墀一聽,如五雷轟頂。周赧王、漢獻帝是兩個庸碌的亡國之君,文宗如此發問,可見內心痛苦到何種程度。於是,他倒身拜伏,聲音哽咽。文宗見他不再說什麼,只好自己說了:「我自以為連周赧王、漢獻帝也比不上!周赧王、漢獻帝是受制於諸侯。我卻受制於家奴。我比他們差得遠了!」

文宗說過此話後,再沒有視朝。一個月後的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初四,駕崩於太和殿,年僅32歲。

有唐一代的宦官專權,給社會帶來種種危害。宦官內部的分化與火並,更加劇了朝政的腐敗。而宦官監軍與掌軍,在客觀上,又加速了唐王朝在與藩鎮斗爭中的徹底失敗。

「甘露之變」是一場失敗的反擊。反擊之所以失敗,表明在這之前的宦官勢力已到了難以消除的程度。反擊失敗之後,宦官勢力加速膨脹。縱觀有唐一代,宦官為禍之烈,超過了秦漢時期。

李光弼宦官專權干政,對功高績顯之臣,往往嫉妒如仇,必欲構陷使之失寵而罷休。如肅宗、代宗時期,大將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有大功,宦官程元振等就在皇帝面前誣陷李光弼,使李光弼失寵自危。郭子儀是反擊「安史之亂」中的重要將領,平生小心謹慎,不敢多言,但也逃不過宦官的讒毀,甚至派人挖掘了他家的祖墳。刑部尚書顏真卿剛正不阿,曾率百官向移居西內的太上皇玄宗請安,觸犯了宦官李輔國的心病,便下一紙奏文,把顏真卿貶逐到偏遠的蓬州任長史。宰相李麟「正身謹事,無所依附」,也為宦官「不悅」,不久即被罷相。如此這般,使得朝廷將相心寒,賢德之士難以立足,奸佞之徒趁機而入。

不僅是對將相,就是對帝王,當宦官勢力達到一定程度之時,也常常被玩弄於股掌之中。或挾持以令下,或廢立以適意,真正是「手握王爵,口含天憲」。從唐穆宗以後到唐亡,8個皇帝之中,有7個是由宦官擁立的,而有立即有廢。如憲宗時,太子李寧死,宦官吐突承璀欲立李惲為太子。因惲母身賤未立,又立李俏為太子;憲宗崩亡,宦官陳弘志殺吐突承璀及李俏,擁立李惲即位,就是唐穆宗。唐穆宗是因受驚中風而死的。穆宗之後的敬宗,極喜遊玩,一次夜獵回宮,與宦官劉克明、田務成、許文端等人飲酒作樂,喝醉之後入室更衣,忽然殿中燈滅,劉克明等即害死敬宗,蘇佐明等詔制立絳王,而王守澄、梁守謙等率禁軍誅殺絳王另迎江王即位,就是唐文宗。文宗在位時,本已立李成美為皇太子,文宗死時,仇士良、魚弘志矯詔廢成美,立文宗之弟李炎為皇太弟,即位為武宗。武宗死,宦官馬元贄立武宗之叔李怡為皇太叔,即位為宣宗。宣宗大病之時,宦官王宗實等矯詔立鄆王為太子,即位為懿宗。懿宗有病,宦官劉行深、韓文約等又立普王為皇太子,即位為僖宗。僖宗之後,宦官楊復恭率兵擁立壽王為皇太弟,即位為昭宗。而每次廢立之際,或兵刃相見,血流盈廷,或密行詭計,眾不可測,造成一定時間的權力真空狀態,使中央政權毫無權威可言,誘發著社會的動亂。

在專權干政的同時,宦官集團又徇私受賄,貪贓枉法,禍害百姓。宦官出使宣詔,每到一地,官吏侍奉惟恐不周到,賄賂饋贈,數額大得驚人。一些小宦官隨大宦官出行,也仗勢欺人,吃喝嫖賭,五毒俱全。地方官接待稍有不稱意,就拳打腳踢,無所顧忌。一些無才無能的官吏,則乘機賄賂宦官,以圖升遷。如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後,工部尚書鄭權為了得到肥缺,就用厚禮賄賂王守澄,果然就被任命為嶺南節度使。宦官楊復光接受段顏謨數百兩黃金後,就派段到荊南當節度使。這又加劇了吏治的腐敗,損害著中央政府的威信。

隨著宦官隊伍的龐大和權力領域的擴大,其內部分化與火並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如玄宗時期,有大宦官高力士和李輔國兩個派系集團之間的斗爭;肅宗後期,又有李輔國、程元振與段恆俊、朱輝光之間的沖突;憲宗時,發生過王守澄、梁守謙與吐突承璀之間的火並;敬宗時,又出現劉克明、蘇佐明、田務澄向王守澄一派的奪權弒君之變;文宗時,有仇士良反對王守澄的密謀;僖宗時,有田令孜和楊復恭之間的爭斗。除了這些規模較大的內部矛盾斗爭乃至火並外,大小宦官之間為了利祿榮辱而產生的糾葛、傾軋,更是不計其數。而且宦官集團內部的這種矛盾斗爭,又與朝官之間的朋黨之爭交織在一起,互相勾結、利用,又互相排斥、攻訐,弄得烏煙瘴氣,日月無光。

尤其是由宦官監軍與掌軍後,更造成嚴重禍端。宦官統軍,大都指揮無能,統軍無方,又驕橫妄為,橫行不法,貪婪好財,忌賢妒能,迫害忠良。雖然由宦官監軍統軍,有保持維護唐王朝後期形式上統一的意義,但同時也在加劇著中央和地方、皇帝與將軍之間的矛盾。它既使李唐王朝在後期分裂割據中持續多年,又使中央王朝不能真正消弭戰禍。最後,朱溫盡誅宮中宦官,又詔令天下賜死諸道監軍,宦官把持軍權的局面才告結束;而唐王朝也隨著宦官勢力的覆滅而結束了形式上的統一,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唐朝宦官為害之烈是空前的。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既有與其他朝代相似的方面,又有唐朝獨特的某些方面。歸根結蒂,它是封建專制制度的一個不治之症。

可能有人會問,唐朝宦官專權和為害,為什麼會如此嚴重呢?

從根本上講,這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制度下的一個必然現象。在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制度下,皇帝個人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但皇帝個人又無法統轄管理龐大的官僚機器和日益繁雜的各種具體事務。依靠朝臣中的文臣武將,又放心不下;依靠宗室外戚,也常常發生問題。相比較而言,只有宮中的宦官,最易控制,也最為放心。因為自古以來,有強臣篡權為皇的,有宗室奪權的,有外戚臨朝的,但卻沒有宦官當皇帝的。宦官的生理缺陷,使他不可能成為「九五」之尊,即使有此心,亦怕引起天下共怒。雖然宦官有種種禍患,但其本身,從來不構成對皇權的威脅。所以,歷朝歷代,人人都知道宦官專權為害嚴重,皇帝心中也很清楚,但卻照樣寵信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這里。從這個意義上講,只要有封建專制制度存在,宦官專權為害就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略有不同而已。這是包括唐朝在內的歷代封建王朝無法避免的問題。

就唐朝而言,中唐以後外戚勢力的衰微,是宦官勢力得以膨脹的一個重要原因。皇帝以內廷牽制外朝,是常用的統治術。在內廷中,除了利用宦官外,還倚重外戚勛舊勢力。作為帝王母後親屬的外戚,又大多出身於官僚士大夫之家,他們既能任外朝宰輔,又能插手宮中事務,與後妃一起,形成強大的內廷勢力。在外戚勢力強大的情況下,宦官勢力必然被分割。唐玄宗天寶以前,中央機要大都為後妃、外戚掌握。武則天提拔「北門學士」,擴大內廷勢力,主要還是發展武氏外戚力量。韋氏弄權,以韋家兄弟子侄分統禁軍,把持樞要。這一時期宦官勢力雖有抬頭,但實力遠遜於後黨。直至「安史之亂」,誅殺楊氏族黨,外戚勢力剪除殆盡。此後,帝王在內廷只能倚重宦官,而宦官勢力也趁機發展起來。

不僅外戚勢力的衰微給了宦官勢力發展的機會,唐朝宗室內部相互傾軋和奪權的斗爭,也使宦官備受重視和重用。李唐王族出身於胡漢世家,李淵母獨孤氏,李世民母紇豆陵氏,李治母長孫氏,均為漢化胡人。李唐王朝的支柱北周舊貴族軍事集團,又多是鮮卑拓跋氏出身。這使得唐朝宮廷中保留著濃厚的異族風格與習氣。如在皇位繼承上,受「諸子有勇力者即位」的胡俗影響甚深。從唐中葉以前的皇位繼承看,除太宗第九子李治依賴其舅父長孫無忌之力登基外,其餘太宗、中宗、睿宗、玄宗等,無一為嫡長子,都是依仗武力即位的。尤其是中宗後期,宮廷政變

⑶ 陝西林城文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陝西林城文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是2014-10-30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明光路166號西安工業設計產業園凱瑞E座9層0910室。

陝西林城文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10132311038655J,企業法人劉行,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陝西林城文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城市規劃與開發;生態農業項目的開發;市政工程、園林綠化工程、建築機電安裝工程、裝修裝飾工程設計、施工;綠化養護;風景園林設計;展覽展示服務;標識標牌、沙盤模型、雕塑、藝術品的設計、製作和安裝;城市公共配套設施的研發、設計、製作、安裝;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策劃;演出活動;廣告的設計、製作、發布、代理;旅遊工藝品設計、製作、銷售;日用百貨的批發零售;盆景、花卉、苗木的銷售與租賃;商業運營管理;品牌運營管理;商務信息咨詢;貨物或技術進出口(國家禁止或涉及行政審批的貨物和技術進出口除外)。(上述經營范圍涉及許可經營項目的,憑許可證明文件、證件在有效期內經營,未經許可不得經營)。

通過愛企查查看陝西林城文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⑷ 評價西遊記裡面的主人公孫悟空

取經路上,他是師傅的好幫手;「三打白骨精」,他窮追猛打,決不手軟;「三借芭蕉扇」,他有勇有謀,化險為夷……他愛憎分明,疾惡如仇,本領高強。他是藝高膽大的神仙傳奇,更是血肉豐滿的英雄好漢!

孫悟空:聰明,機智,嫉惡如仇,但無奈當時社會的現實. 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除怪,積德行善,為民除害。可總是被唐僧冤枉,可是每次冤枉之後,他不但不報復還主動認錯。孫悟空是一個盪魔除邪、匡危扶傾的英雄豪傑。他以叱吒風雲的戰斗姿態,救民於水火,除霸於當道,表現了極大的救世熱忱。套用神靈啟示烏雞國眾僧的話語,他「專秉忠良之心,與人間報不平之事,濟困扶危,恤孤念寡。」因此,孫悟空成為多災多難的民眾所企盼的真正救星。具有頑強執著、不屈不撓的英雄品質。在打白骨精、降平頂山和獅駝嶺妖魔、借芭蕉扇等過程中,他都經歷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戰斗。實際上,挫折、失敗對孫悟空是常有的事,多少次瀕臨絕境、孤立無援,甚至被妖魔繳去金箍棒,他都從不氣餒,往往吸取教訓,計上心來,重新抖擻精神,繼續作戰,終於絕處逢生,贏得勝利.

⑸ 宦官組織是什麼

給事宮庭的內侍組織,在秦、漢時代屬少府。少府掌山澤破池之稅,以供宮內的用度,並通掌宮中服御諸物,如衣服、寶貨、珍膳之屬。主持這些工作的有六丞。屬官有尚書(文書之任)、符節(掌符璽)、太醫(掌醫葯)、大官(掌御飲食)、湯官(主餅餌)、導官(主舂御米及作干糒)、樂府(文歌舞)、若盧(主詔獄,或日藏兵器)、考工室(主作兵器、弓弩刀鎧之屬,成則傳執金吾人武庫,及主織緩諸雜工)、左戈(佐助弋射之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主造陵內冥器)十六官令丞。又有胞人(即皰人,掌宰割)、都水(主陂澤)、均官(主市賈)三長丞。上林中十池監。還有中書謁者(掌凡選署及奏下尚書文書眾事)、黃門(以宦者為之,主宮中諸宦者)、鉤後(宦者,典諸近池苑囿游觀之處)、尚方(掌上手工作御刀劍諸好器物)、御府(宦者,典宮婢,作中衣服及補煉之屬)、永巷(宦者,典宮婢侍使)、內者(掌中布張諸衣物)、宦者七官令丞。諸僕射署長、中黃門皆屬之。當時的少府所屬,並不都是宦官。武帝時,內侍的規模和人數,隨著內朝對政務的控制、宮苑的擴建、妃嬪人等的增加,以及游幸、弋獵等活動的增多,也日形擴大。武帝更考工室為考工、左戈為做飛、居室為保宮、甘泉居室為昆台、永巷為掖廷。做飛設九丞兩尉,太官七丞,昆台五丞,樂府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鉤盾五丞兩尉。內廷的迅速膨脹,以及皇權的進一步強化,是漢武帝時政權的一大特點,有關的討論,我們在下篇中還要詳細敘述。

東漢的少府屬官,與西漢相比,一方面是那些掌領宮中生活雜役的部門,通過簡省而更為集中。撤除了宦者、昆台、做飛三令二十一丞以及一些機構,所存有太醫、太官、上林苑令、黃門、中黃門冗從僕射、掖廷、永巷、御府、鉤盾、中藏府、內者、尚方等單位。另一方面,有關從事政務的侍從則大大增多。據《後漢書·百官志》所列:

待中,比二千石,無定員,掌侍左右贊導從事,顧問應對。法駕出,則多識者一人參乘;余皆騎,在乘輿車後。本有僕射一人,中興轉為祭酒,或置或否。

中常侍,千石(後增為比二千石),無定員,以宦官充,掌侍左右,從入內宮贊導內眾事,顧問應對給事。

黃門侍郎,六百石,無定員,侍從左右,給事中,關通中外,及諸王朝見,於殿中引王就坐。

小黃門,六百石,宦者,無定員,掌侍左右,受尚書事。上在內官,關通中外,及中宮已下眾事。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則使問之。

中黃門令,無定員,宦者,比三百石,掌給事禁中。尚書令,一人,千石,掌凡選署及奏下尚書文書眾事。尚書僕射,一人,六百石,署尚書事,令不在,則奏下眾事。尚書,六人,六百石。西漢成帝初置四人,分四首,東漢增為六曹。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掌錄文書期會。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一曹六人,主作文書起草。令史,十八人,二百石。各曹有三主書,後增劇曹三人,合二十一人。

符節令,一人,六百石。

御史中丞,一人,千石。

蘭台今史,六百石。

以上這些官員,皆所謂「以文屬」,即以文書參贊而給事皇帝左右。它們的大量增多,表明皇帝直接參與和掌握外朝政務的活動較前大大地加多了。此外,應該特別提出的是,在屬官中,宦者的數字也大為增多。其中如中常侍、小黃門、中黃門、黃門令、中黃門冗從僕射。掖廷令、永巷令、御府令、鉤盾令等,皆以宦者充之。後廷與外廷的分限趨於嚴格。如中常侍、小黃門,原皆以族姓擔任。「自和熹太後以女主稱制,不接公卿,乃以閹人為常侍、小黃門,通命兩宮。自此以來,悉用閹人,不調他士。』(《通典》卷二七《職官·諸卿下》)

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了唐代,原少府的一些政務官整齊為中書與門下兩省,而原少府與大長秋所屬的宮中器用生產與諸職役,則分別為少府、殿中監和內侍者承擔。唐少府監之職,「掌百工伎巧之政令,總中尚、左尚、右尚、織染、掌冶五署之官屬,庀其工徒,謹其繕作」。中尚掌供郊祀之圭壁及歲時乘輿玩器、中官服飾。雕文錯彩、珍麗之制。左尚掌車輿製造,右尚掌鞍、帳及刀劍等物,織染掌造冠冕,掌冶掌銅鐵鑄造。可知它們已成為專供製造宮廷部分器用的工官。而殿中監所掌,則有尚食、尚葯、尚衣、尚舍、尚乘、尚輦六局,專理內延之供奉。至於內侍省,則成為一個專由宦官組成的內宮服役組織。

內侍省置監二人、少監二人、內侍四人。監掌內侍奉,宣制令,從三品。下設掖廷、宮闈、奚官、內仆、內府、內坊六局。少監、內侍為之貳。內常侍六人,通判省事。內給事十人,掌丞旨勞問,分判省事。內謁者監十人,掌儀法、宣奏、承敕命及外命婦名帳。內謁者十二人,掌諸親命婦朝集班位,分蒞諸門。內寺伯六人,掌糾察宮內不法。寺人六人,掌皇後出人執御刀冗從。掖廷局,掌工人簿帳、女工。宮闈局,掌侍宮闈,出入管奚官局,掌奚隸、工役、宮官之品。內仆局,掌中官車乘。內府局,掌中藏寶貨給納之數,及供燈燭、湯沐、張設。太子內坊局,掌東宮閣內及官人糧稟。(《新唐書》卷四七《百官二·內侍省》)

宦,《文選》李註:「養也,養閹人使其看宮人。」俄五十《宦者傳論)對這種人的稱呼有很多:宦官、宦者、宦人、閹人、閹宦、寺人、腐廠、中宮、太監、貂璫、內官、中臣、中人、內侍、內監等等。他們是一種經過閹割,喪失性與生殖能力的男子。皇帝的內宮是宮女嬪妃的世界,除皇帝外,不允許別有男性存在。但生活中某些職役,包括對外聯系,又不是女性所可以完全擔負。這就為這種特殊人的存在,提出了必不可少的需要與可能。《後漢書·宦者列傳》:「《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宦者四星,在皇位之側。故《周禮》置官,亦備其數。閽者守中門之禁。寺人掌女宮之戒。又雲:『王之正內者五人。』《月令》:『仲冬,命閹尹審門閻、謹房室。』《詩》之《小雅》,亦有《巷伯》刺讒之篇。然宦人之在王朝者,其來舊矣!」(卷七八)據推測,早在夏、商時期,中國可能已使用宦者。周以後,則已多見於文獻。然春秋之前,「內豎之名見於載籍,而官號之次,即無聞焉」。「戰國之際,趙有宦者今之職。秦並天下,並建官號。少府之屬,有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者、宦者七官令丞,諸僕射、署長、中黃門皆屬焉。其詹事之屬,王有中長秋、私府、永巷、宮廄、祠祀食官令長丞諸官皆屬焉。又有將行為皇後卿及中常侍之職。漢因之。』(《冊府元龜·內臣部》總序)這就明,宦官制度實際上是秦以來專制主義皇權制度的派生物。從政治角度看,由皇帝個人,采專制獨斷的辦法,統治一個廣袤的東方大國,百自己又身處九重,與外隔絕,他惟一可以依賴的只是供奉在自己周圍與外界又無奧援的宦者。尤其是母後或女主擅政的情況下,「萬機殷遠期臣國議,無由參斷帷幄,稱制下令,不出房闈之間,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命。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復掖廷永巷之職,閨牖房闥之任也」(《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列傳》)。再從生活的需要看,內宮的職役也離不開宦男。因此,正如皇帝必需有一大批服役內宮的宦官一羊,專制皇權制度也便必然產生了作為皇帝近侍心腹的宦官進行竊權、乃至擅權的土壤。在中國古代的政治舞台上,宦官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甚至多次影響到皇帝本人的立廢,乃至朝代的衰亡。

宦者的來源主要是遭受腐刑的罪犯或者是出身低賤的人奴。他們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受到極大的摧殘,並受到人們的賤視,因此,他們的心態是很不正常的。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極言其傷痛說:「悲莫痛於傷心,行奠丑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在這種心態下活下來的人,能夠像司馬遷那樣發憤而大有作為的人,終究只是鳳毛麟角;而一般人則是人性被扭曲、感情受侮辱、性格呈變態。大則暴戾恣睢,貪婪無恥;小則乖僻異常,不近情理。而一旦讓這種人掌握了權力,甚至竊取到一部或大部分無上皇權,濁亂敗壞,無所不為,自然是不可避免的。秦趙高的竊權亂政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漢初,呂後稱制,便以宦者張卿為大謁者,出入卧內,受宣詔命。武帝游宴後廷,又或潛游離宮,故臣下請贊機務,多以宦人主之,宦官的數字也在這個時候大增。元帝耽於享樂,且病弱不親政事,但又擔心大權旁落,認為「中人無外黨,精專可信任,遂委以政」,於是宦官石顯被任為中書令,「事無大小,因顯自決,貴幸傾朝,百僚皆敬事顯」(《漢書》卷九三《佞幸·石顯傳》)。東漢時,省禁之內,悉用閹人,不復雜調他士。和帝以後的東漢皇帝,都是幼年嗣位,母後當政,外成擅權。和帝十歲即位,外威竇憲兄弟專權,隔限內外,群臣無由得接,乃獨與宦者鄭眾定謀收憲,宦官有權自比始。(《廿二史札記》卷五《東漢宦官》)從此,就開始形成外戚與宦官的相互爭奪,交替擅權的局面。和帝死,皇後鄧氏和她的哥哥邵跛主政。安帝成長以後,援宦官李閏、江京、樊豐、劉安等誅滅了鄧氏家族,宦官因此勢力益張。安帝皇後閆氏家族也代之興盛,閻顯兄弟並為卿校,典領禁兵。安帝死,閆顯與江京合謀,誅徙樊豐、王聖等,以鞏固自己的勢力。但好景不常,他們所援立的北鄉侯即立不及一年,便遭夭折。宦官孫程乘機擁立順帝,盡誅間顯兄弟及黨附他們的宦官江京、劉安、陳逵。順帝既立,後父梁商以大將軍甫政,「尊親莫二」。宦官張逸、蘧政、石光等曾陰謀廢順帝,失敗。須帝死,梁後與兄梁冀先後立沖帝(病死)、質帝(為梁冀毒死)和桓帝桓帝積憤難平,與小黃門單超、左倌、具援、徐磺、唐衡定謀殺死梁冀。超等五人皆以功封侯。桓帝死,後父竇武與超等定策立靈帝,竇後臨朝,武人居禁中輔政。竇武謀除宦官,結果反為宦官曹節、王甫等所害。靈帝死,嗣位的少帝未及半年又死,獻帝即位。靈帝皇後何氏臨朝,後兄何進以大將軍輔政。何進亦謀誅宦官,又為宦官張讓、段珪等十常侍所害。何進的同謀、司隸校尉袁紹勒兵人京,捕宦者無少長盡誅之,死者二千餘人。宦官誅滅了,東漢王明也同時走上了滅亡的道路。

當袁紹盡誅宦官之後,當時宮廷侍御「復用土人,閫闈出入,莫有切禁,侍中、侍郎、門部騶宰,中外雜錯,丑聲彰聞」(《通典》卷二匕《職官九·內侍省》)。由此可見,宮廷中缺少了宦官是行不通的;而有宦官則又不可避免地要產生宦官竊權擅政。趙翼所謂:「蓋地居禁密,日在人主耳目之前,本易窺頻笑而售讒諛。人主不覺,意為之移。范蔚宗(曄)《傳》論謂宦者漸染朝事,頗識典故,少主憑謹日之庸;女主資出納之命。及其傳達於外,則手握王命,口銜天憲,莫能辨其真偽。故威力常在陰陽奧交之間。迨勢焰既盛,內外悉受指揮,即親臣、重臣竭力以謀去之而反為所噬。」(《廿二史札記》卷五《東漢宦官》)君主專制與宦官竊權、擅權,是天生的孿兄弟,因此,它從秦到清,雖程度不等,但宦官之患,無代無之。

兩漢時代的內延之職,至少在前期猶是宦官與士人參用。武帝時,孔安國為侍中,帝以其為儒者,聽掌御唾壺,朝廷榮之。(《通典》卷廿一《侍中》)宦者隊伍中,也有像司馬遷、張賀、許廣漢等一時名流。士與宦的界限仍不是十分嚴格的。宦官們廣接士夫。靈帝時沖常侍張讓家謁者盈門,門外的車恆數百千輛。順帝時大長秋良賀,「陽嘉中,詔九卿舉武猛,賀獨無所薦。帝引問其故。對曰:『臣生自草茅,長於官掖,既無知人之明,又未嘗交動士類。」』可證當時不廣交土大夫的大宦官,只是少數的例外。曹騰用事省闥三十餘年,奉事四帝,「其所進達,皆海內名人」。當時的這些大宦官,都是「素所親厚,布在州郡,或登九列,或據三司」(《後漢書》卷七八《宦官列傳》)。宦官本人多擁高爵,在京師和家鄉都廣建宅地,「又養其疏屬或乞嗣異姓、或買蒼頭為子,並以傳國襲封,兄弟姻戚皆宰臨州郡,辜較百姓」,「宗族賓客,虐遍天下」。如桓帝時的單超,弟安為河東太守,弟子匡為濟陰太守。徐磺弟盛為河內太守,左。倌弟敏為陳留太守,具援兄恭為沛相。黃巾起義,張鈞上書,中有「竊惟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摧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同上《張讓傳》)。這都說明,當時的宦官,除給役內廷外,他們同時在社會上廣泛活動,很少限制。所以,趙翼在評論漢代宦官之患時,說,與唐代、明代不同,「東漢則先害民而及於國」,「流毒遍天下」。東漢的宦官並不親掌實權,但正因為他們有自由和廣泛的社會聯系,所以只要騙取到皇帝的信任,就可以肆行為惡。而一旦皇帝感到厭惡,也便可以較容易地黜除。

唐朝在太宗時對宦官的限制甚嚴,不任以事,惟門閥守御,廷掃除,稟食而已。中宗時增至二千餘人。玄宗時,後宮既盛,宦者隨增,黃衣以上達三千員,衣朱紫者千餘人。高力士以恩寵、楊思勖以軍功,皆官拜大將軍,階至從一品。李輔國、魚朝恩、程元振等皆貴幸無比。李輔國任元帥行軍司馬、程元振繼之,魚朝恩任觀軍客使。不過他們還只是暫時的管攝,尚未得常主兵柄。德宗時,經源兵變,禁軍倉卒不及徵集。亂平返都之後,忌宿將難制,不欲從武臣典禁兵,乃以神策、天威等軍置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職,以宦宦竇文場、霍仙鳴等主之,於是禁軍的統帥權盡屬宦官。與此同時,一個由宦官擔任的機要組織樞密已開始分割與取代宰相的權的,成為政府的樞要。《文獻通考》謂:「樞密之名,始於唐代宗寵任此官,故置內樞密使,使之掌機密文書,如漢之中書謁者令是也。目內中處分,則令內樞密使宣付中書門下施行,則其權任已作宰目。至僖昭間,楊復恭、西門季元之徒遂至於視事行文書矣。」(卷五八《樞密院》)宦官既掌握了禁軍的指揮權、又攫取宰相大部分的軍策、行政權,「是二者,皆極要重之地,有一已足攬權樹威,挾制中卜,況二者盡為其所操乎!其始猶假寵竊靈,挾主勢以制下;其後只重難返,居肘腋之地,為腹心之患,即人主廢置亦在掌握中」(《廿二史札記》卷二十《唐代宦官之禍》)。唐自穆宗以後的八世皇帝中,有七個就是由宦官所操立。王守澄既與內侍陳弘志弒憲宗,復沖尉馬進潭、梁守謙、劉承偕、韋元素等冊立穆宗。穆宗死,敬宗五,才二年,夜獵還宮,與中官劉克明、田務成、許文端等酣飲醉,人內更衣,殿中燭忽滅,帝遂遇害。樞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謙率禁軍討平亂黨,迎江王即位,是為文宗。文宗死,中尉仇世良、魚宏志矯詔廢太子,而立穎王瀍為皇太弟繼位,是為武宗。武宗死,中時馬元贄立光王怡為皇太叔繼位,是為宣宗。宣宗死,中尉王宗買、丌元實矯詔立鄆王為皇太子即位,是為懿宗。懿宗死,中尉劉行深、韓文約立普王為皇太子即位,是為僖宗。僖宗死,群臣以吉王保賢且長,欲立之。觀軍容使楊復恭率兵迎壽王為皇太弟繼位,是為昭宗。這一連串皇帝的繼立都成了軍權在握的宦官們手中的木偶。司馬光尖銳地指出:「東漢之衰,宦官最名驕橫,然皆假人主之權,依憑城社,以濁亂天下,未有能劫脅天子,如制嬰兒,廢置在手,東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挾蛇虺如唐之世者也。所以然者,非他,漢不握兵,唐握兵故也。(《資治通鑒》卷二六三)朱元璋也正確地總結說:「漢末之時,宦官雖號驕縱,尚無兵權。故幾所為,不過假人主之名,以濁亂四海。至唐世以兵柄授之,馴至權勢之盛,劫脅天子,廢興在其掌握。」(《洪武寶訓》卷四《評古》)唐時呼朝士為南司、南衙;宦官則典兵在禁城之北,故稱北司。南街北司之間,斗爭十分激烈。

明初,朱元璋對於宦官的防範,十分嚴密。洪武二年,定置內使監奉御凡六十人(《見聞雜記》卷一)。十七年,詔內官勿預外事,凡諸司勿與內官監文移往來(碘故紀聞》卷四)。內官以太監為長,秩無過四品,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服外臣冠服。宮門樹鐵牌,上鐫「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明史》卷三。四《宦官一》)。內監總領十二監:神宮、尚寶、陵神宮、尚膳、尚衣、司設、司禮、內官、御馬、印緩、直殿、都知;八局:兵仗、內織染、針工、巾帽。司苑、酒醋面、浣衣、銀作;四司:鍾鼓、惜薪、寶鈔、混堂。合稱為二十四衙門。此外,又有司鑰、內承運、內府供用三庫。嗣後復有東、西廠之設,皆由宦官主領。司禮監為「監中第一署,其長與首揆對柄機要,全書秉筆與管文書則職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內使,俱以內翰自命,若外之詞林,且常服亦稍異。其宦官在別署者見之,必叩頭稱為上司,雖童稚亦以清流自居,晏然不為禮也」(《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一《內監·內官定製》)。「司禮掌印,首璫最尊,其權視首揆。」(同上卷六《內監·內臣兼掌印廠》)

朱元璋曾自認為設法嚴密,超邁前朝,足以防止宦官竊權、擅雙之患,說:「大抵此曹只充使令,豈可使之當要路,執政操權,擅作逼威?朕深鑒前轍,自左右服役之外,重者不過俾傳令四方而已。彼既無威福可以動人,豈能為患?但遇有罪,必罰無赦,彼自不敢橋縱也。」(《洪武寶訓》卷四《評古》)然而,正因為宦官亂政這一痼疾的根源在於專制主義皇權本身,所以,朱元璋的這些規定,不旋重便有的破壞,有的失效。譬如,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預政,但等到成祖時,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又如:「初,太祖制:內巨不許讀書識字。後宣宗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製。」(《明史》卷三。四《宦官一》)英宗以齠齡繼位,不能接大臣,於是始有中人票旨徑行的現象。繼王振之後、憲宗時有正直、武宗時有劉瑾、世宗時有馮保,到熹宗時的魏忠賢而達於極點。史載魏忠賢「歲數出,輒坐文軒,羽幢青蓋,四馬若飛,饒鼓鳴鏑之聲,轟隱黃埃中。錦衣玉帶靴袴握刀者,夾左右馳,廚傳、優伶、百戲、輿隸相隨屬以萬數。百司章奏,置急足馳白乃下。所過,七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歲。忠賢顧盼未嘗及也」(同上《魏忠賢傳)。朝臣黨附者,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之號。武宗時的權宦劉瑾被抄家,計其所有:金二十四萬錠又五萬七千八百丙,元寶百萬錠,銀八百萬(錠)又一百五十八萬三千六百兩。寶石二斗,金鍾二千,金鉤三千,玉帶四千一百六十二束,獅蠻帶二束,會銀湯五百……以上金共一千二百五萬七千八百兩,銀共二萬五千九百五十八萬三千八百兩。(《繼世紀聞》卷三)魏忠賢的權勢又超劉瑾而過之,其所搜括的財貨自然比這個數更大得多。

明代宦官的活動,其特點有三。

一是「批朱」。明制:臣下所有奏章的批答,先由閣臣草擬,謂之「票擬」,再由皇帝以朱筆批出施行,故謂之「批朱」或「批紅」。實際上,每天皇帝親批只是少數幾本,大量的則由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代行。趙翼指出:「明之司禮秉筆太監,正與唐之樞密使相似。凡本章進御,團由內閣票擬;或因事降旨,不召閣臣面諭,則令司禮監粗寫事目,送間撰擬。」「蓋前代君臣之間,不常接見,有所發詔命,則寫大意付閣撰擬,其始當是御筆自書,後遂命司禮監秉筆者代筆,正唐時樞密使之職也。」(《陔余叢考》卷二十《前明司禮監即樞密院》)內閣大臣與皇帝間的聯系,完全依靠宦官來進行。宦官名正言順地成為口銜天憲的皇帝代理人,內閣幾乎成了宦官的附庸。

二是東、西廠特務組織的設置。我們在上文里已經簡要敘及。廠的指揮屬司禮監,以秉筆太監之第二人或第三人充任提督,然每奏事時,司禮掌印太監亦須迴避。嘉靖中,始命司禮掌印太監麥福兼理東廠,「自此內廷事體一變」。

三是一度使用宦官來搜括全國的財富,有礦監、稅監、織造沛舶、營造、採珠、鹽監等名色。這種作法從明中葉開始,代或有之,到了神宗時期,其風愈烈。「通都大邑,皆有稅監,兩淮則有鹽監,廣東則有珠監。或專遣、或兼攝、大擋小監,縱橫繹騷,吸髓飲血,以供進幸。」(《明史》卷三。五《宦官二·陳增傳》)「御題黃纛,遍布關津;聖旨朱牌,委褻蔀屋。遂使三家之村,雞犬悉盡;五都之市,絲粟皆空。」(同上卷二二三《王士昌傳》)流毒所及,「宇內已無尺寸凈地」。甚至地方官也橫遭陵辱。「參督撫,鴆按臣,視為恆事。至於守令以下,但雲阻撓,即遣緹騎;但雲貪肆,即行追贓,直奴隸視之而已。」(《萬曆野獲編》卷六《內監·門豎償命》)稅監的橫暴,多次激成地方民變。史言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稅監之擾,就是致明於亡的主要原因。

卓越的思想家黃宗羲,在評論明代宦官制度時,曾經指出:「奄宦之禍,歷漢、唐、宋而相尋無已,然未有若有明之為烈也。漢、唐、宋有干與朝政之奄宦,無奉行奄宦之朝政。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傳,後有票擬。天下之財富,先內庫而後太倉。天下之刑獄,先東廠而後法司。其他無不皆然。則是宰相六部為奄宦奉行之員而已。」「漢、唐、宋之奄宦,乘人主之昏而後可以得志,有明則格局已定,牽挽相雜。以毅宗(即崇禎)之哲王,始而疑之,終不能舍之,卒之臨死而不能與廷臣一見,其禍未有若是之烈也。」(《明夷待訪錄·奄宦上》)黃宗羲極言有明一代,「一世之人心、學術,為奴婢之歸者,皆奄宦之為也」。然而,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有明奄宦之禍,益烈於前代的呢?從根本上講,恐怕還必須從極端專制主義皇權的形成與發展上來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在下篇中還要詳細來討論。

清初,有做於明朝奄宦之禍,順治十二年,詔諭:「朕今裁定內官衙門及員數、職掌、法制甚明。以後但有犯法干政,竊權納賄,囑托內外衙門,結納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否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特立鐵碑,世世遵守。欽此。』(《癸巳類稿》卷九《太監》)清初太監置十三衙門,旋撤,改隸內務府。乾隆時期,宮中苑囿,其人數不越三千,比起明代數萬之巨,是簡省多了。對宦官干預外政的控制,也一直是比較嚴格,晚期的情況才又有所改變,這同女主幹政又是直接相關的。宦官之禍,是和封建專制主義皇權制度相始終的。

⑹ 法考聽課有什麼竅門

一、聽視並用法

大多數學生聽課是一邊聽,一邊看。聽覺和視覺並用,比只聽不抬頭看的聽課效果要好。聽是接受聲音信息,看是接受圖象信息。
又聽又看,在通過聲音傳遞來記憶抽象的概念的同時,又可結合圖象直觀,來強化具體的知識印象。聽和看的內容應保持同一性,不能聽此視彼,分散聽課的注意力。

聽,一般指聽錄音、聽范讀、聽提問、聽講解;看,主要是指看板書、看掛圖、看熒屏或銀幕上的多媒體畫面,看教師的教態,如教師的舉手投足、神情姿態。因為教師要藉助這些板書、畫面、手勢,化抽象為具體、變繁復為簡明、變陌生為熟悉。這種方法,以聽為主,以看促聽,效果很好。

二、聽思並用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邊聽邊思考也是一種有效的聽課方法。聽一般是被動地吸收,思則是主動地思考。

邊聽邊思,可以在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只聽不思考,錄音機式的聽課,囫圇吞棗,談不上真正掌握知識,更談不上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一般可從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難點在什麼地方,老師為什麼這樣處理教材,老師講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老師講的與自己想的有什麼不同,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有何異同?……
以思促聽,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⑺ 上海寶山區在哪 是郊區嗎 那邊什麼樣子的繁華嗎

寶山區屬於郊縣城區,不過是幾大郊縣中比較好的一個,接壤虹口、普陀。
還不錯的離市區不遠

⑻ 超佔耕地,應從重處罰——湖北省武漢市佳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非法佔地案是怎樣

2004~2006年,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國土資源局3次協議出讓建設用地共668.3畝給佳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用於標准工業廠房建設。佳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在建設過程中實際佔地800.5畝,超出批准用地面積132.2畝,其中耕地94.8畝。其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武漢市國土資源局作出以下行政處罰:責令佳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對非法超占土地處以罰款176.27萬元。武漢市紀委、監察局給予盤龍城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殷昌雲(副處級)行政記過處分;給予盤龍城經濟開發區管工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葉建華(副處級)黨內警告處分;給予黃陂區國土資源局局長李智文(正處級)行政警告處分;給予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許廟村黨支部書記劉行萬黨內嚴重警告處分。責成黃陂區政府作出書面檢查。
【分析】本案主要涉及在處理非法佔地案件中,如何掌握處罰力度的問題。
本案中,佳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行為屬於超過批准數量佔用土地。依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應以非法佔地論處。武漢市國土資源局依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和《<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二條的規定對其作出行政處罰,法律條款的適用正確,但處理明顯偏輕。主要表現在:
應根據罰款上限進行處罰。依據《<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二條的規定,「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罰款額為每平方米30元以下。」該案件中違法佔地132.2畝,其中耕地94.8畝。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土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非法佔用耕地「數量較大」,是指非法佔用基本農田5畝以上或者非法佔用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10畝以上。由此表明該案件在非法佔用耕地方面數量較大,而該案罰款卻按照20元每平方米執行。當然,行政機關可以視造成影響的大小,掌握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但應當加大對佔用耕地行為的處罰力度。只有讓違法者付出慘痛的代價,才能有效遏制違法行為的發生。
武漢市國土資源局應將佳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該案件佔用耕地數量94.8畝,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土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非法佔用耕地「數量較大」的司法解釋,屬於數量較大范疇,應當對佳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非法佔用農用地罪定罪論處。

熱點內容
民商法考試案例 發布:2025-09-14 18:08:54 瀏覽:177
在勞動合同法第九條 發布:2025-09-14 18:06:47 瀏覽:177
法官法的重要法條 發布:2025-09-14 18:05:04 瀏覽:321
刺字的刑法 發布:2025-09-14 18:03:37 瀏覽:706
傳統道德的內涵 發布:2025-09-14 18:03:27 瀏覽:62
鄭州法院招聘信息 發布:2025-09-14 17:53:12 瀏覽:476
民商法不足 發布:2025-09-14 17:53:09 瀏覽:99
2018勞動法的調整對象 發布:2025-09-14 17:35:47 瀏覽:856
盲俠大律師的英文插曲 發布:2025-09-14 17:34:01 瀏覽:23
新勞動法何時實施 發布:2025-09-14 17:11:01 瀏覽: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