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本常識刑事訴訟法
(一)彈劾式訴訟又稱「控訴式訴訟」。
其基本特徵是:
(1)控訴與審判職能分立,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
(2)案件一般均由被害人或法定代理人提起訴訟,由法院直接受理。公眾起訴作為私人起訴的一種補充形式。
(3)訴訟當事人雙方地位平等,對各自的訴訟主張負舉證責任。法官只能根據控告的內容和范圍進行審理,不主動追究犯罪。在聽取原、被告雙方提出的訴訟主張和證據後作出判決。
(4)審判實行公開原則、言詞辯論原則和陪審原則。
糾問式訴訟可稱為「控訴式訴訟」,又稱「審問式訴訟」。
其主要特點是:
(1)審判官集偵查、控訴、審判職能於一身。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據職權主動追究犯罪。
(2)司法機關負責調查事實,偵查和審判秘密進行。
(3)被害人只是告發人。被告人只是訴訟客體,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只是被審問,受追訴的對象,
(4)被告人口供為最佳證據。刑訊逼供合法化、制度化。
最典型的糾問式程序見於德國1532年的《加洛林納法典》。
(二)你的用詞不準確。是訴訟參與人。當事人是訴訟參與人的一種
當事人就是當事人,是指在訴訟中的原告或者被告。范圍是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和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
當事人有用本民族語言進行訴訟的權利,有對審判檢查人員控告的權利。有申請迴避的權利。有申請復議的權利。有參加庭審的權利。有申訴的權利。
其他訴訟參與人還有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以及近親屬。
算了,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的話我也沒啥好說的了。看看法條吧。
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和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這些都是當事人
(三)本原則有兩個方面基本含義:
1. 只有人民法院才有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
在我國,參加刑事訴訟的機關有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行使偵查權和檢察權,它們都屬於控訴一方,在刑事訴訟中承擔控訴職能。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承擔審判職能。在刑事訴訟中,控訴與辯護、控訴方和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相對立,審判居於二者之間。在這種情況下,確定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有罪的任務,只能由人民法院來最後完成,否則就會使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其合法權益就無法得到保護。
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行使偵查權和檢察權,隨著訴訟的開始和進行,要作出各種各樣的決定,比如立案決定,拘留、逮捕決定,提起公訴決定。這些決定往往建立在公安、檢察機關認為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基礎上。但是,應當明確,這里的「認為犯罪嫌疑人有罪」不是最終確定犯罪嫌疑人有罪,而是一種暫時的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被確定為有罪,並不取決於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而是取決於人民法院的審判。人民法院可以否決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的有罪,在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其有罪之前,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的法律效力也只能是確定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地位,而不是確定其罪犯的法律地位。
2.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這是吸收無罪推定原則的合理內核。貫徹這一原則,立法上的表現如下:(1)區分犯罪嫌疑人與刑事被告人。在原刑事訴訟法中,一般將受刑事追訴者在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統稱為
「被告人」,甚至稱作「人犯」。修正後的本法將犯罪嫌疑人與刑事被告人加以區分。公訴案件在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前,稱為「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後稱為「刑事被告人」。同時去除「人犯」這一明顯帶有有罪推定色彩、易與罪犯概念混淆的稱謂;(2)明確由控訴方負舉證責任。要定罪,必須由控訴方舉證,被告人不負提供證明自己無罪證據的義務,不得因被告人不能證明自己無罪,便推定其有罪。控訴方履行證明責任必須達到法律的要求,否則當作出對被告人有利的處理;(3)疑案作無罪處理。本法規定,檢察機關對被告人提起公訴,人民法院對被告人判決有罪,都必須建立在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上。證據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罪判刑的根據。但在司法實踐中,有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或出於各種主、客觀原因,有些案件不可能查得水落石出或一時難以查清。對於這些證據不足,「處斷難明」的疑案如何處理,本法本著疑案作無罪處理的精神,明確規定:在審查起訴階段,對於經過兩次補充偵查的案件,檢察機關仍然認為證據不足的,應當作不起訴的處理;在審判階段,對於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這項原則的要求:
1.只有法院有確定某人有罪行的權力。
2.在人民法院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宣告前,不能在法律上確定任何人有罪。
3.人民法院的一切判決都必須是依法作出的。
(四)立案管轄,又稱職能管轄或部門管轄,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間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許可權劃分。
審判管轄是人民法院系統內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職權分工。審判管轄包括普通管轄和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簡單地說,立案管轄就是分辯由哪個機關管的,審判管轄就是分辯由哪個級別或哪個地方的法院管。
法院享有立案管轄權的案件有:
1.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我國刑法規定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有: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侮辱、誹謗案,第257條第1款規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第260條第1款規定的虐待案,第270條規定的侵佔案。
2.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這類自訴案件必須符合兩個條件:(1)必須是輕微的刑事案件;(2)被害人必須有相應的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根據六機關《規定》,這類案件包括:故意傷害案(輕傷);重婚案;遺棄案;妨害通信自由案;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屬於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以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其他輕微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這類自訴案件有下列限制性條件:(1)被害人能提供證據證明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2)對被告人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是以刑事實體法對被告人行為衡量的結果。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是指不屬於《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的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3)被告人的行為侵犯的是被害人的人身權利或財產權利;(4)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做出了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書面決定。
(五)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以及司法解釋,逮捕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
2、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罪可能被判處徒刑以上刑罰;
3、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
Ⅱ 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
1、在民事訴訟中,根據當事人的「自認原則」,一方陳述的事實另外一方認可的,當事人可以不用舉證;
2、在刑事訴訟中,為了避免冤假錯案,被告人認可的事實,仍必須有其他證據證明。
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75?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
(1)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和提出的訴訟請求,明確表示承認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四十六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Ⅲ 《刑事訴訟法》的全文內容有哪些
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三條 職權原則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則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四條 國家安全機關的職權
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第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依靠群眾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平等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Ⅳ 基本法律常識掌握哪些,都有哪幾部法律條文需了解
拓展:應掌握的基本法律常識有:
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
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
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
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
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
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獲的良好觀念。
Ⅳ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包括:
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四條 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第八條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九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第十二條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十六條 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第十七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
Ⅵ 公基法律知識考試中《刑事訴訟法》的考點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條 刑事訴訟法的任務
中華人民共回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答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Ⅶ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三條 職權原則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則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依靠群眾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平等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九條 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一條 審判公開原則保障辯護原則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第十四條 保障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第十六條 依法不追訴原則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十八條 刑事司法協助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