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49條

行政法49條

發布時間: 2021-12-25 13:57:21

『壹』 信賴保護原則的制度設計

綜觀當今大陸法系各國行政法以信賴保護原則進行的制度設計主要體現在具體行政行為的撤銷與廢止上,其它體現該原則的制度和抽象行政行為的撤銷與廢止、法令不溯及既往、公法上的權利失效、計劃擔保等更適於在更廣闊的憲法層面上展開探討,因而不屬於本文探討的主題。德國是最早確立信賴保護原則的國家之一,其有關該原則的制度化也具有典範作用,以下以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為藍本,探討信賴保護原則在具體行政行為的撤銷與廢止方面的制度構建。
依照依法行政原則,為維護法的純潔性,違法的行政行為自應撤銷,這也是以往形式意義法治行政主義者所著重強調的。然而隨著現代福利國家的發展,利益和價值已趨多元化,人們逐漸認識到單靠形式意義的法治行政是不可能實現真正正義的。在許多情況下,法的安定性和法秩序的穩定性成為實現人權的基本前提,而不加限制的任意撤廢行政行為,正是對這種安定性和穩定性的破壞。於是人們開始從追求絕對形式意義的法治行政向實質意義的法治行政轉變。在這一過程中信賴保護原則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現代實質意義上的法治行政正是建立在依法行政與信賴保護二原則不斷平衡的基礎之上,偏廢任何一原則都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正義。
具體行政行為的撤銷與廢止在以往形式意義法治行政占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是采自由主義。在機械的依法行政的觀念的支配下行政主體可以任意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和廢止合法的行政行為,而不受任何約束。政府行為的朝令夕改、反復無常必然對人權構成極大的威脅,也與法治國思想下的法的安定性原則背道而馳,以信賴保護原則為基礎,對具體行政行為的撤銷與廢止設置限制,便是當然的選擇。德國、日本及中國台灣地區現行法在將信賴保護原則制度化的過程中區分各種不同的行為,如合法行政為和違法行政行為;違法行政行為又區分為授益行為、負擔行為及復效行為。針對不同的行為選擇不同的制度。 授益行政行為使行政相對人產生既得利益,倘若授益行政行為違法,在符合信賴保護要件的情況下,行政主體如撤銷行政行為勢必損害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因此聯邦德國行政程序法對此採取嚴格限制。如德國行政程序法第48條第2款明令禁止撤銷具有金錢或物之給付內容的行政行為。第48條第3款規定,對非物質的行政行為盡管可以撤銷但須依據信賴保護原則給予相應補償。中國台灣地區的《行政程序法(草案)》以及日本的《行政程序法》也作了類似的規定。①
授益行政行為的廢止通常並非由於行政行為的違法性,而往往是客觀狀態發生變化或其他原因造成。廢止原因通常是法定的,德國行政程序法第49條第二款列舉規定了授益行政行為廢止的四種情形:(1)法規容許或行政行為保留該廢止;(2)行政行為附負擔,受益人沒有或未在為他定出的期限內履行該負擔;(3)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法規或基礎事實發生變更,致使該行政行為繼續存在將危害公共利益;(4)為避免公益遭受重大損害。德國行政法對上述四種情形區別對待。前兩種情形中由於相對人應當預見到廢止的可能性,因而不符合信賴保護的構成要件。在後兩種情形中,若符合信賴保護的構成要件,則應區別情況提供存續保護與財產保護。 所謂復效行政行為是指對一人授益而同時對另一人生侵益效果的行政行為。③關於復效行政行為如何適用信賴保護原則?大陸法系國家立法上並無明確規定,但綜合判例及各國通說仍可窺見信賴保護原則在這一題域內的制度回應。將相對人的權益與第三人的權益進行比較,可將復效行政行為區分為兩種情形:
1.對相對人為授益,對第三人為負擔。
依據德國的判例及通說,撤銷與廢止此種行政行為應按照前述授益行政行為來處理,即信賴保護原則發揮作用,限制對行政行為的撤銷。我國台灣地區及法國的做法與德國相似。日本通說認為,遇此情形下有必要對相對人的權益與第三人的權益進行權衡,如果第三人權益優越,應承認完全撤銷權,即信賴保護原則不能適用。①
2.對相對人為負擔,對第三人為授益。
遇此情形下,德國、法國及中國台灣地區的判例及通說均認為應依負擔行政行為撤銷之法理解決,即可享有完全撤銷權,不存在依據信賴保護原則對撤銷與廢止設置限制。日本則認為,在此情形下如果第三人權益權越,撤銷權原則上要受到限制。

『貳』 法律如何保障公民權利

現代憲法的精神就是保障個人的權利,憲法在保障個人權利的時候,與民法刑法、行政法在保護個人的權利的時候,方法有什麼不同?作為憲法所保護的個人的權利,它的內容和一般的法律所保護的公民的個人的權利,它的權利內容、形式、效力等等有什麼不一樣?也就是憲法是怎樣保障個人的權利的。憲法是怎麼樣與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我個人認為,這也是各位網友非常關注的。 我提出三個看法,憲法是從三個層次,五個形式來保障的。
三個層次,憲法在保障個人的權利的時候:
第一層次,是通過基本人權的觀念來保護個人的權利。我們國家憲法第33條第3款規定,「國家規定保障和享有人權」,這里的主體是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所有的自然人,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外國人、無國籍人,以及其他合法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所有的自然人」,自然人以自然性比為基礎,從憲法上賦予自然人以人權,這是當代人權基本保護的要求,也是所有的民主國家,對每個生活中其境內的自然人所應當承擔的人道主義義務和保護人權的最基本的國際法責任。我們國家在2004年,我們將保障人權的概念寫到憲法里,豐富了原來關於公民個人權利的保護層次。首先給予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所有的自然人一個普遍的基本人權的保障,這是第一個層次。
第二,是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這里有兩個基本概念,一個憲法以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這樣一種特殊身份的自然人為保護對象,也就是說只有公民可享有的一些基本權利。從第二方面看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不是憲法列出了所有的權利,是特殊強調了基本權利。憲法第二章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基本權利與非基本權利,權利的特性具有對抗國家的權利的基本權利的效益,如果沒有憲法的依據,不能隨便通過立法的形式,通過行使不當的方式,隨意剝奪或者限制憲法列舉的公民的前來,這是基本權利區別於公民依照法律享有的一般的權利的根本點所在。
第三,憲法通過憲法條文的方式,有一些以公民身份享有的一般的法律權利。一般的法律權利,公民在享有一般的法律權利按照法律的規定來行使的。法律規定如何來享有這種權利,你就可以享有這種權利。法律如果規定了一定的條件,就按照法律的條件,符合條件才能夠行使這種權利。所以,這是公民的一般的法律權利,和基本的權利是不同的權利。基本權利不受法律的隨意剝奪和限制,而一般的權利還有法律加以規定。
我們國家憲法第13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和繼承權。國家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在憲法中的地位並沒有看成是基本權利,而是憲法所承認的,公民依照法律享有的一般的權利。這就意味著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相對於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來說,可能會受到更多的法律限制。這是憲法在保障個人權利的時候它的三個層次的權利,構建了一個憲法權利體系。 第二,憲法又從五個角度來保障個人行使憲法所規定的權利。第一個角度,個人可以依據憲法的規定直接行使權利。憲法第3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第38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這里以公民個人的主體身份可以直接行使的。權利特徵是以排除外在的干涉、侵犯為形式的憲法法律,主要體現在憲法的自由權。
個人行使憲法權的第二角度,是通過組織來行使的。很多的個人權利不能自己行使,必須依託一定的社會組織形式,包括初級社會群體和實際社會群體,次級社會組織,像婚姻、家庭等等,這為初級社會群體,每個人必須生活在裡面。憲法有時候保障婚姻家庭保障個人的權利,學校等等是次級群體,另外,每個人成年以後進入社會,以社會組織的方式來生活,憲法通過保障社會組織的權利保障個人的權利。我們國家憲法第49規定,婚姻家庭、母親、兒童受到國家保護,這是通過保障婚姻家庭的方式保障個人的權利。另外憲法第16條規定,國有企業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的形式實現民主管理。這是通過社會組織形式來行使權利,所以,我們有時候叫集體人權
第三,憲法規定可以基於特殊的法律角色享有的權利。憲法第125條規定,被告人有權辯護。這是對刑事訴訟中間,作為被告人身份,賦予你特定的辯護權,一般的公民,因為不進入訴訟,所以,這一條就不適用。但是,當你成為被告人,就可以依照憲法的規定獲得這樣的權利,這個權利是普遍的,但是針對特殊的法律角色來決定的。再一個憲法第74條規定,「全國人大代表大會代表,非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許可,在必會期間……逮捕或者行使審判。」代表的人身職權不是一般的公民的權利,是基於特殊的身份,人大代表。
第四,可以作為特殊的群體享有權利。憲法在保障個人的權利的,保障一些特殊群體的權利。比如說憲法第49條規定,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兒童,老人、婦女、兒童是特殊的群體。屬於你屬於這個特殊群體,權利就可以受到保護。憲法第5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國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這些是從保護特殊的群體來保護個人權利的。
第五,是以職業身份為特徵規定個人可以享有的權利。就是具有職業享有特定的憲法權利。第4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沒有說個人,是勞動者具有休息的權利,不是勞動者恐怕就沒有這個權利。
憲法從上面五個角度來保障個人可以依照憲法的規定來行使相關的權利。我們可以看到,憲法在規定個人權利的時候,與刑法、民法、行政法規定個人享有的權利的角度不太一樣的。
c 最後一點,憲法在規定保障個人權利的時候,在規定個人行使法律的方式上有三個方式:
第一,憲法權利和義務相統一。就是你在行使憲法權利的時候,同時你必須履行憲法義務。第33條第4款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法律規定的義務。
就是不能光享有權利,不履行義務。賦予你憲法權利,和履行憲法義務是對等的。這一點是絕對的統一,而不像民事法律中間,債權債務必須是具體的統一。我們憲法中從第52條開始,52、53、54、55、56,規定了五項基本的憲法義務,這個憲法義務,不是說享有一個憲法權利才履行一個義務,不是這樣的,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享有憲法履行,應該履行的憲法義務相對應的。所以,我們實現的憲法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第二,每個個人在行使憲法權利的時候,必須要根據個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相協調的原則行使憲法權利。憲法第5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的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前來。
每個人可以根據憲法行使個人權利,但是行使權利不能妨礙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同時也不能妨礙其他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第三,每個公民個人在行使憲法規定的憲法權利的過程中間,他的權利和性質是平等的,不得享有特權。大家享有的憲法權利,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沒有特權,我們的憲法第33條規定,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憲法第5條的第5款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這就意味著任何人在行使憲法所賦予的個人的權利的時候,行使的權利和他人是同等的。再一個也不能享有他人沒有辦法享有的憲法的特權。
上面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原則,個人和公共利益相協調的原則,權利平等不得享有特權的原則,是個人依據憲法享有憲法權利的三種方式。
綜上所述,在上面我提到了憲法是如何來保障個人權利的。是以三個層次,五種角度,三種方式來保障個人的權利的。它在保障個人權利的時候,顯然與民事法律、行政法律、刑事法律具有不同的特點,這是每個網友平時在學習憲法的時候非常關注,憲法保護公民權利到底怎麼保護,到底什麼時候憲法會幫助我,我怎麼行使憲法權

『叄』 司法考試題目:關於行政法

D.根據《公務員法》第83條第1項,在年度考核中,連續兩年被確定為不稱職的,予以辭退。選項A中李某考核不稱職並非「連續兩年」,據此選項A錯誤,應選。根據《公務員法》第32條,新錄用的公務員試用期為一年,即「轉正」必須經過一年,選項B僅為半年,應選。選項C符合《公務員法》第86條規定,不選。根據《公務員法》第91條第2款,申訴期間不停止人事處理的執行。據此,選項D錯誤,應選。

答案及解析:B 根據《公務員法》第47條規定,公務員在定期考核中被確定為不稱職的,按照規定程序降低一個職務層次任職。A錯誤。
第66條規定,根據培養鍛煉公務員的需要,可以選派公務員到下級機關或者上級機關、其他地區機關以及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掛職鍛煉。B正確。
第97條規定,機關聘任公務員,應當按照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簽訂書面的聘任合同,確定機關與所聘公務員雙方的權利、義務。聘任合同經雙方協商一致可以變更或者解除。聘任合同的簽訂、變更或者解除,應當報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備案。跨任合同只需備案,不需批准,所以C錯誤。
第90條規定,公務員對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處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該人事處理之日起30日內向原處理機關申請復核;對復核結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復核決定之日起15日內,按照規定向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或者作出該人事處理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申訴;也可以不經復核,自知道該人事處理之日起30日內直接提出申訴:……(四)定期考核定為不稱職……;因此只有不稱職才能申訴,D錯誤。

『肆』 厚大真題行政2015改了嗎

厚大行政法真題勘誤部分,更多勘誤內容請登錄官網查看!

P96
1.某縣工商局認定王某經營加油站系無照經營,予以取締。王某不服,向市工商局申請復議,在該局作出維持決定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撤銷取締決定。關於此案,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2010/2/85)[答案]AC
A.市工商局審理王某的復議案件,應由二名以上行政復議人員參加
B.此案的被告應為某縣工商局
C.市工商局所在地的法院對此案有管轄權
D.如法院認定取締決定違法予以撤銷,市工商局的復議決定自然無效
[考點解析]①根據《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32條規定:「行政復議機構審理行政復議案件,應當由2名以上行政復議人員參加。 」故A正確。②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本案中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應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機關即縣工商局和復議機關即市工商局為共同被告,故B錯誤。③《行政訴訟法》第18條第1款規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經過復議的案件,既可由原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本案市工商局為復議機關,其所在地法院對案件有管轄權。故C項正確。④依據最高法《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可以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的,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復議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故,如法院認定取締決定違法予以撤銷,則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而不是市工商局的復議決定自然無效。故D錯誤。

P100
2.張某與林某同為甲市田山有限公司的股東,林某以個人名義在甲市免稅進口一輛轎車,由張某代辦各類手續,平時歸張某使用。後張某將轎車賣給甲市國浩公司,並將所得款35萬元人民幣劃入田山有限公司的賬戶內。甲市某區工商局認為張某的行為構成倒賣國家禁止或者限制自由買賣的物資、物品行為,決定沒收張某銷售款,此後又凍結田山有限公司的賬款。張某不服,向甲市工商局申請復議。甲市工商局以張某的行為構成偷稅為由,維持了原處罰決定。張某遂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2005/2/99)[答案] ABC
A.林某也有權對處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B.張某可以田山有限公司的名義提起訴訟
C.本案的被告為甲市某區工商局
D.凍結賬款行為不屬於本案的審理對象

思路提示:①本題難度較大,考點豐富。涉及:a.民事法律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的比較;
b.原告資格;c.復議維持被告的確定;d.法院的審理對象。②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在司法考試中幾乎每年都會涉及,掌握該考點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理解「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含義。例如本題A項,許多考生認為該項是正確的,其理由是因為轎車的所有人為林某,張某出售林某 的轎車所得銷售款當然應歸林某所有,而工商局沒收銷售款則侵犯了林某的財產權。這種想法其實是將兩個法律關系混為一體:林某與張某之間形成的是民事賠償法律關系,而工商局與張某之間形成的是行政處罰法律關系。林某雖然對銷售款享有所有權,但其應該通過民事途徑向張某索賠,而林某與該行政處罰法律關系是沒有任何牽連的,侵犯林某利益的是張某的無權銷售行為,而非工商局的沒收行為,林某無權起訴工商局而通過行政途徑解決民事問題。
[考點解析]①依據《行政訴訟法解釋》第1條第2款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
「公民、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六)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本題中,工商局沒收銷售款的行為,看起來侵犯了林某對於轎車銷售款的所有權,實際上,林某對此銷售款的所有與否,是要與張某通過民事法律來解決的,在此不應認為工商局的行政行為侵犯了其財產所有權。因此林某無權對處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A項錯誤,當選。②依據《行政訴訟法解釋》第 18條規定:「股份制企業的股東大會、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等認為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企業經營自主權的,可以企業名義提起訴訟。 」本題中,張某作為股東之一,不能代表公司,也不具有股東大會、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的權力,因此張某不能以田山有限公司的名義提起訴訟。故B項不正確,當選。③依據《行政訴訟法》第26條第2款規定:「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最高院《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可見,只有復議機關改變了原行為處理結果的,才屬於復議改變。本題中,甲市工商局以「偷稅」為由維持處罰決定,雖然改變了處罰的法律依據和原違法行為的定性,也屬於復議維持。本案共同被告應為原機關區工商局和復議機關甲市工商局,故C項錯誤,當選。④行政訴訟中,法院的審理對象應當是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凍結賬款的行為是為執行處罰而採取的行政強制措施,其合法性以行政處罰決定的合法性為前提,張某對處罰決定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而並沒有對凍結賬款的行政強制措施提出訴訟,因此凍結賬款的行為不是本案的審理對象,D項正確,依題意不選。

104
3.某葯廠以本廠過期葯品作為主原料,更改生產日期和批號生產出售。甲市乙縣葯監局以該廠違反《葯品管理法》第49條第1款關於違法生產葯品規定,決定沒收葯品並處罰款20萬元。葯廠不服向縣政府申請復議,縣政府依《葯品管理法》第49條第3款關於生產劣葯行為的規定,決定維持處罰決定。葯廠起訴。關於本案的被告和管轄,下列說法正確的有:(2012/2/97)[答案]1
A.被告為乙縣葯監局,由乙縣法院管轄
B.被告為乙縣葯監局,甲市中級法院對此案有管轄權
C.被告為乙縣政府,乙縣法院對此案有管轄權
D.被告為乙縣政府,由甲市中級法院管轄

思路提示:①本案的陷阱在於當事人起訴經過復議的行為,應當以原機關還是復議機關為被告?結論在於復議維持的,共同告,即原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復議改變的,告復議機關;復議不作為的,可以選擇告。②何為復議機關改變原行為?只有復議機關改變了原行為的處理結果,才屬於復議改變。一些考生被題目中改變法律依據所迷惑,認為屬於復議改變而作出錯誤選擇。
[考點解析]①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6條第1~3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 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同時,根據最高院《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的「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是指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處理結果。」可見,只有復議機關改變了原行為處理結果的,才屬於復議改變。回答本題的關鍵在於判斷本案中是復議維持還是復議改變。由於縣葯監局以該廠違反《葯品管理法》第49條第1款關於違法生產葯品規定為由作出沒收決定,而復議機關縣政府依《葯品管理法》第49條第3款關於生產劣葯行為的規定決定維持處罰決定。可見經過對法律依據的改變,已經對違法行為的定性產生了直接影響,即從違法生產葯品變更為生產劣葯行為,雖然定性發生改變,但是罰款20萬元的結果被維持了,依法仍屬於復議維持,不屬於復議改變。本案得共同被告為原機關縣葯監局和復議機關縣政府。故A、B、C、D選項錯誤。②關於管轄,從級別管轄的角度看,根據最高院《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規定,「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確定案件的級別管轄。」本案共同被告是縣葯監局和縣政府,按照級別管轄的「父隨子」原則,應當以原機關縣葯監局確定級別管轄,所以應當由縣法院管轄。從地域管轄的角度看,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當然,本案的原機關所在地法院和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是重合的。故結合級別和地域管轄,本案最終的管轄法院應當確定為縣法院。

P162
4.案情:高某系A省甲縣個體工商戶,其持有的工商營業執照載明經營范圍是林產品加工,經營方式是加工、收購、銷售。高某向甲縣工商局繳納了松香運銷管理費後,將自己加工的松香運往A省乙縣出售。當高某進入乙縣時,被乙縣林業局執法人員攔截。乙縣林業局以高某未辦理運輸證為由,依據A省地方性法規《林業行政處罰條例》以及授權省林業廳制定的《林產品目錄》(該目錄規定松香為林產品,應當辦理運輸證)的規定,將高某無證運輸的松香認定為「非法財物」,予以沒收。高某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沒收決定,法院予以受理。(2009/4/六)
問題:
1.如何確定本案的管轄法院?如高某經過行政復議再提起訴訟,如何確定管轄法院?
(1)依據《行政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直接提起行政訴訟,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法院管轄。本案的被訴行政行為由乙縣林業局作出,故乙縣法院具有管轄權。
(2)如高某經過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管轄法院的確定則取決於復議機關的選擇和復議結果。
首先,如果高某向縣政府申請行政復議,①縣政府作出維持決定,則縣林業局和縣政府為共同被告,按照「父隨子」規則,級別管轄是基層法院。地域管轄來看,原機關所在地和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是重合的。故本案管轄法院是縣法院。②縣政府復議改變,被告為復議機關縣政府,則市中院為本案管轄法院。
其次,如果高某向市林業局申請行政復議,①市局復議維持,則縣林業局和市林業局為共同被告,既可以由縣林業局所在地的基層法院也可以由是林業局所在地的基層法院管轄。②市局復議改變,市局是被告,既可以由縣林業局所在地的基層法院也可以由是林業局所在地的基層法院管轄。

『伍』 懲罰性損害賠償和補償行賠償的區別

懲罰性賠償很少的,目前我國立法中只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欺詐責任。補償性賠償主要是指沒有賠償義務人沒有過錯,但損害後果的發生又與其存在密切關聯,比如緊急避險中的受益人,對受害人的責任就是一種典型的補償性責任。

『陸』 法定代表人被起訴 這種情況監事有責任嗎

公司法人被告詐騙,監事有沒有責任,要看監事是否參與。
如果沒有參與,則沒有刑事責任。
但失職的行為應追究。
我國新《公司法》第152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情形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書面請求監事會或者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監事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情形的,前述股東可以書面請求董事會或者不設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執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前款規定的股東書面請求後拒絕提起訴訟,或者自收到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提起訴訟,或者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前款規定的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權益,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股東可以依照前兩款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公司法》的這一條規定,實質就是在我國引入了股東派生訴訟制度,為中小股東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以供了法律依據和途徑。但由於新《公司法》實施不久,且在民事訴訟法上缺乏相關配套解釋的出台,同時也因為此類案件目前數量不多。故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此類案件處理仍沒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規范性的處理程序和方法。
筆者最近就遇到一例案例,公司以法人名義起訴其法定代表人(董事長),法院沒有向原告要求提供任何相關決議文件即立案受理。筆者認為這其中就存在幾個問題:
1、根據民訴法第49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進行訴訟。其他組織由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訴訟。
由此可以看出,上述這個訴訟其實存在一個自己告自己的矛盾情況。當然,原告可以委託其他人作為訴訟代表人,但這至少就需要委託書等其他相關材料,而原告方並未提供。
2、公司以法人名義起訴是一種體現法人意志的法人行為。在其他訴訟中,法院或許可以依據公司印章、法定代表人簽字等材料確認公司提起訴訟的意思表示的真實性。但在上述訴訟中,公司起訴的是自己的法定代表人,這就難免讓人懷疑公司提起的訴訟是否是法人意思的真是表示,或者說是否是法人意志的一致體現。而要確認這一訴訟是法人意志,就只有通過公司董事會或監事會這些權利和監管部門的相關決議來體現。但法院在沒有任何此類決議的情況下當即受理,此做法似有欠妥當。
3、上述訴訟的受理與審理,其實是對《公司法》第152條的否定。《公司法》第152條的理念實質是要股東在竭盡內部救濟手段後仍不能維護自身權利,方可以自己名義代表公司進行訴訟。所以,股東書面要求董事會、監事會提起訴訟其實是派生訴訟一個必要的前置程序。因此,本案的股東如果要起訴法定代表人,就應按照《公司法》第152條規定程序,先向公司董事會或監事會書面申請。如果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同意股東請求,則應出具相關決議文件,並在提起訴訟時一並向法院提供。如果公司董事會或監事會不同意股東請求,則股東可以自己名義向法院提起訴訟。而本案中,法院在原告沒有提供任何上述所需材料的情況下,即受理該案。

『柒』 法律問題

1.法律體系:
1、憲法 2、行政法 3、經濟法 4 、民商法 5 、勞動法 6 、環境法 7 、訴訟法 8 、刑法 9 、軍事法
2、繼承法、婚姻法、民法通則、收養法

熱點內容
新民事訴訟法56條 發布:2025-09-13 21:35:35 瀏覽:707
原告虛假借款事實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3 20:47:42 瀏覽:381
農業種植公司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3 19:58:22 瀏覽:752
不斷推進法治 發布:2025-09-13 19:45:05 瀏覽:17
套印印章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3 19:43:11 瀏覽:226
2017技術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3 19:40:17 瀏覽:949
泉州市豐澤區法院 發布:2025-09-13 19:34:04 瀏覽:667
從法的產生對訴訟法進行定義 發布:2025-09-13 19:17:56 瀏覽:420
為什麼說婚姻法不保護女性 發布:2025-09-13 19:14:05 瀏覽:712
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包括哪些 發布:2025-09-13 19:08:36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