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爭議熱點前沿問題

行政法爭議熱點前沿問題

發布時間: 2022-01-03 03:34:29

㈠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江南大學,大作業,急需。

二、什麼是抽象行政行為?舉例說明之。(5分)
答:抽象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管理對象實施的制定法規規章和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等行政規則的行為,其行為形式體現為行政法律文件,其中包括規範文件和非規範文件。其本身是一個相對於「具體行政行為」的理論概念,行政訴訟法提出了「具體行政行為」後,理論上就更多地將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作為對行政行為的基本分類。
從動態方面看,抽象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則的行為。
從靜態方面看,抽象行政行為是指國家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則,包括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等。[1]
目前有關行政機關制定抽象性規則的主要法律法規是,2000年發布的《立法法》,2001年發布的《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和《規章制定程序條例)。

三、「行政管理就是收費」-你以為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嗎?理由是什麼?(200字)(15分)
答:錯誤。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也可以泛指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行政事務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統是一類組織系統。它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分系統。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管理的對象日益廣泛,包括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市政建設、社會秩序、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
行政管理手段:是國家行政管理部門憑借政權的威力,通過發布命令、指示等形式干預經濟生活的經濟政策手段。具體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經濟手段、紀律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
收費是行政管理行政手段具體手段之一
四、行政管理的准備工作有哪些,以實例說明之。(5分)
答:1、負責安排正/副總裁工作日程、計劃及出差行程,並准備相關事項;
2、負責上傳各部門(分子公司)的呈報文件;下達公司以及正/副總裁審批、簽批、簽發的文件並對文件的執行情況進行跟進;
3、組織安排總裁辦公會議和公司各種例會並做好秘書工作;
4、負責公司印鑒和用印管理;
5、負責公司日常運作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並向相關領導匯報;
6、負責公司對外接待、公共關系和公司發言人工作,以保證公司良好的運行環境和對外形象;
7、負責公司網站的建設以及組稿、編輯、維護等工作;
8、負責制訂、報批、確認公司文件以及除財務部門外文件的列印、復印管理;
9、負責公司管理制度的擬訂、審核、發布、貫徹、實施、監督;
10、負責公司辦公用品的計劃、采購、保管和發放;
11、負責公司物業和辦公設施設備管理(網路系統);
12、管理公司文件檔案(人事檔案除外),並對其安全、保密性負責;
13、負責對公司各項規章制度、公司級會議紀要、工作紀律的執行情況進行行政監察;
14、負責公司辦公行為及禮儀的規范管理;
15、負責公司安全保衛和消防工作;
16、負責公司各種證照的審檢和各種報刊雜志的訂閱;

五、行政處罰的方式有哪些?(5分)
答:行政處罰種類,是指行政處罰外在的具體表現形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八條的規定,行政處罰有以下7種:
1.警告。
2.罰款。
3.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4.責令停產停業。
5.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6.行政拘留;
7.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一,人身自由罰:包括行政拘留和勞動教養。
二,行為罰:主要形式有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執照等。
三,財產罰:主要形式有罰款、沒收財物(沒收非法財物和違法所得)。
四,聲譽罰:主要形式有警告、責令具結悔過、通報批評等。
六、行政程序的作用?(5分)
答:1)促進行政民主;
2)提高行政效率;行政行為的效率取決於——行政方式的適當選擇、環節的合理安排、過程的科學組合,以保證行政機關活動的合理化和科學化。

3)行政違法行為的發生大都與制度不完備、程序不健全有關;健全和完善行政程序法,不給失職與濫用職權留有餘地,從而起到確保行政權在法治的軌道上正常運行的作用。

4)監督與控制行政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A:行政程序法使行政程序成為行為發生法律效力的必要條件;

B:行政程序法是杜絕失職和濫用職權等行政違法行為的有效手段;
5)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七、如果在行政管理發生沖突,作為被管理者,你會如何處理。(10分)
答:緩解沖突的方法
(1)審慎地選擇要處理的沖突問題。
(2)評估沖突當事人。
(3)分析沖突原因和根源。
分為三類:
一是溝通差異。溝通不良容易造成雙方的誤解,從而引發沖突。人們往往傾向於認為沖突大多數是由於缺乏溝通造成的。
角色要求、決策目標、績效標准和資源分配等不同而產生的立場和觀點的差異。
人格差異。其結果使得有些人表現出尖刻、隔離、不可信任、不易合作,導致沖突。
(4)採取切實有效的策略解決沖突的策略:
①迴避、冷處理。
②強制、支配。也就是以犧牲一方為代價而滿足另一方的需要。
③遷就、忍讓。
④折中、妥協。
⑤合作、協同。
八、分析行政合同與民事合同的區別(50分)
1)主體上的區別?
主體上區別:行政合同的當事人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享有行政權力。行政合同是行政主體為了實現行政管理目標而簽訂的,因此,當事人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沒有行政主體的參加,不能稱為行政合同。行政合同必須有行政機關參加,但並不意味著凡有行政機關的合同都是行政合同。行政機關具有雙重身份:行政主體和民事主體。當行政機關以民事主體身份簽訂的合同,如與傢具廠簽訂的購買辦公設備合同,該合同是民事合同;只有當行政機關以行政主體身份簽訂合同時,該合同才是行政合同。
2)目的上的不同?
行政合同的目的是實施行政管理。行政主體簽訂行政合同的目的是實現行政管理職能,維護公共利益,而不是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民事合同是為了實現雙方的經濟利益。
3)主體權利上的不同?
行政主體對於行政合同的履行享有行政優益權。與民事合同主體簽訂合同是為了自身利益不同,行政主體簽訂行政合同是實現行政管理目標,維護公共利益。因此,行政主體對行政合同的履行享有民事合同主體不享有的行政優益權。具體體現為對合同履行的監督權、指揮權、單方變更權和解除權。民事合同當事人雙方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一方不享有此等權利。
4)主體義務上的不同?
行政管理的相對人如果自願同行政主體締結合同就意味著相對人要服從行政機關的管理和監督。普通民事合同雙方是平等的,一方無需接受另一方的管理、監督。
5)適用法律上的不同?
行政合同雙方當事人因為履行行政合同發生爭議,除行政合同的內容部分受民商法調整外,總體上是受行政法調整的,根據行政法的相關原則,通過行政法的救濟途徑解決。履行民事合同發生糾紛,根據民商法律法規解決雙方爭議。

㈡ 有關於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問題

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確認回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答案件;
(二)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第(三)項規定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一)被告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且基層人民法院不適宜審理的案件;

㈢ 行政法相關問題

1、法院認為屬於行政法上的行政。在我國目前情況下,某些事業單位、回社會團體,雖然不具有行政答機關的資格,但是法律賦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職權。這些單位、團體與管理相對人之間不存在平等的民事關系,而是特殊的行政管理關系。他們之間因管理行為而發生的爭議,不是民事訴訟,而是行政訴訟。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所指的被告是行政機關,但是為了維護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監督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法行使國家賦予的行政管理職權,將其列為行政訴訟的被告,適用行政訴訟法來解決它們與管理相對人之間的行政爭議,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㈣ 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案例分析

【參考答案】
答: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不合法且不合理。理由如下:
一、從合法性看,該市的新舉措不合法 ,違反了依法行政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法律優越,即禁止行政機關違反現行有效的法律;二是法律保留,即行政機關活動應當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為前提和基礎。
(1)從法律優越角度看,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導致了多處公民的私權利遭到侵犯,比如隱私權、名譽權、榮譽權等,也就是說,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違反了現行民事法律。法典是保障人民權利的聖經,正是由於該市沒有嚴格依法行政,才導致了公民權利遭到了侵犯。
(2)從法律保留角度看,交通管理部門行政職權必須有法律的依據,不能採取法律沒有規定的手段。根據我國現行法,交通管理部門應當並且只能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國務院制定的有關交通管理條例進行交通管理,而不能另闢蹊徑。沒有法律依據的所謂新舉錯,是違背依法行政原則的。

二、從合理性看,該市的新舉措不合理,違背了行政合理原則
(1)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和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造成了社會各方面的矛盾,談不上科學合理,且這項舉錯導致了部分公民社會公德的淪喪!
(2)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符合並體現法律對裁量許可權的授權目的,不得以形式合法背離立法的實質要求。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似乎實現了管好交通的目的,但實際上違背了法律對於管好交通的最終目的——保持正常的社會秩序,維持社會穩定。
(3)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建立於對相關因素的正當考慮之上,不得考慮不相關的因素。行政行為作出時涉及到多種因素,行政機關作出行政決定時,應當全面考慮行為所涉及到或者影響到的因素。該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很明顯沒有考慮到這一措施可能帶來社會副面影響。
(4)行政合理原則要求行政裁量決定應當符合行政法的正當程序和最一般法律正義要求。機動車輛違章行駛、停放的證據材料應當由交通管理部門根據法律、法規規定程序收集,並使用;制止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而採取的措施必須與其違法行為相關,而不能影響到與該違法行為無直接關聯的名譽權(因為違章照片、錄像資料在當地電視台播出)。

三、沒有依法行政,就沒有依法治國。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行政機關都要把依法行政作為實現依法治國方略基本途徑。只有把依法行政納入到日常具體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不是一個原則性的口號,不能僅僅停留在憲法中,必須落實具體到依法行政實踐當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實現依法治國方略的宏偉目標。(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㈤ 行政法、商法、民訴法都有哪些熱點(爭議)的問題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安溪湖頭人。開漳先鋒,輔勝將軍李伯瑤之後。其祖系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渡東村人。後其祖經風水大師黃妙應指點,將李伯瑤墓遷到渡東,並按黃妙應之說定居在湖頭(其中還有段故事)。 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為官期間,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明末以來,戰爭頻仍,民族矛盾尖銳,朝政腐敗,水利失修,水患頻繁。至康熙親政,把「平三藩」、整治河務和漕運列為首先辦理的大事。
個人經歷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白巾軍進犯安溪,回鄉守制的李光地募鄉勇百餘人扼守險要,力保安 李光地
溪;六月,鄭經軍圍困泉州,李光地大破鄭軍,贏得地方大員薦舉,被從優授為學士,服滿赴京遇缺即補。這個時候,若是一般人,肯定會欣喜若狂,但李光地卻上疏說泉州圍解「乃將帥仰奉威靈,拯百萬垂危之命延及臣家,微臣其何功之有哉!」他又以極為謙恭的態度說,所有這些都是別人故意給他讓功,他接受官職的話會於心不安,因而懇請辭去所授學士之官。這些當然是李光地以退為進的伎倆,但卻給康熙帝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占據台灣的鄭經一死,李光地便立即上奏收取台灣,並建議任用熟悉海上情形的內大臣施琅領兵攻打。康熙帝完全採納了他的建議,終於收復台灣。李光地因此為清朝立下了一大功勞,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因薦施琅率軍統台有功,被擢升為掌院學士。從此李光地步步高升。三年後,因同僚誣告,被革職,降為通政使。其罪名是:湖頭李氏家族萬人,有霸王之心;早年「出賣」朋友陳夢雷,中年父喪,「奪情」任官;晚年娶妾生子。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一月,康熙帝命李光地為直隸巡撫。就任才三個月,康熙帝就面諭李光地親自踏勘漳河和滹沱河(子牙河水系包括漳河、滹沱河和滏河),並上奏治理方案。李光地得旨後迅即行動,於次年四月上呈周詳的治漳河方案。康熙帝覽後表示贊同,下旨迅速施行。秋後,李光地批示兩岸州縣官府組織民眾疏浚河道,使漳、滹兩河由館閣流入大運河,又開通單家橋處的老漳民子牙河的支流。前後只用十個月,子牙河工程告竣。康熙帝親臨巡視,十分滿意,御賜李光地《子牙河詩》。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十月,康熙帝命河道總督王新命和工部侍郎赫碩茲治理永定河,事過一年,毫無成效。康熙帝甚怒,待命李光地查核河上物料、錢糧。 李光地遵旨「確查題參」,如實上奏。康熙帝 李光地
撤王、赫二人之職,授李光地負責治理永定河事宜。他認為治河不僅是防害,更重要的是變水害為水利。為了主持治河工程,他多次親臨工地調查。由於因時因人制宜,李光地的治河實踐大獲成功,於是又被擢升為吏部尚書,仍管巡撫事。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李光地為民請命,請求赦免「偷墾之罪」,允許百姓繼續耕種這些田地,以體現「皇上優恤黎民之至意」。康熙准奏。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月,又派工部侍郎白碩色協助。二月,李光地奏請全面動工。 李光地嚴密規劃組織,劃界承包,專人負責。他乘船駐柳坌口,每天巡視工地,督促指揮。百姓起初不解其意,消極怠工甚而口出怨言。李光地即召集父老民眾,說明修建永定河水利工程功在國家,利澤百姓,從而調動了民工的積極性,原定一年完成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康熙帝親自巡視工程,為表彰李光地的功績,特頒賜詩、字,並御書「夙志澄清」匾額。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一月,康熙帝以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升為文淵閣大學士。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再賜李光地「夾輔高風」御匾。「夾輔」,意即左右輔佐;「高風」指李光地德才兼優,風格高尚。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八月,康熙帝在熱河又賜李光地「謨明弼諧」御匾,以褒揚他「計謨明智,抉弼和諧」。
為官時期
李光地任直隸巡撫時,奉命修治漳河和子牙河。他認為治河不僅是防害,更重要的是變水害為水利。為了主持治河工程,他多次親臨工地調查。在治河理論上,他反對人順水性之說,堅持讓水隨人意。康熙將李光地的治河思想,向黃河淮河推廣,他說:「朕觀永定河修築之法甚善,河身直,河底深,所以淤泥盡皆沖刷,今治黃河亦用此法,方為有益。」張鵬翮提出異議,康熙帝仍然堅持「姑試用之」,用後,「河堤果然堅固」。李光地在治河實踐中,因他因時因人制宜,終於獲得巨大成功康熙帝諭大學士等日「李光地自任直隸巡撫以來,每年雨水調順,五穀豐登,官吏兵民無不心服。」他還高興地說「朕用一清正撫臣,便歲豐民樂。」 李光地胸懷寬廣,「肚裡能撐船」。他當督學時,有個縣令因求他辦事而達不到目的,曾對李光地無禮。後來,李光地升為巡撫,這個縣令嚇壞了,向李光地請罪。李光地說「改了也就好了,不必再為以前的事擔心。」這個縣令感動極了,深深檢點自己,後來為公殉職。古北口,總兵馬進良,對李光地過問他的軍政很不高興。有一次,李光地在堤上行馬,他故意放出群馬,要嚇唬李光地。李光地並不和他計較,還和他交談,對他的成績給予肯定,馬進良終於口服心服。與李光地同歲舉進士的陳夢雷,因耿精忠事下獄論斬,由於誤會李光地搞鬼,他對李光地恨之入骨,寫了《劾李光地疏》、《與李光地絕交書》,李光地並不懷恨,而且「疏陳西次密約狀」,救了陳夢雷一命李光地還多方留意為國選拔人才,先後推薦了20多個碩學名臣,他們都成為康熙盛事的中流砥柱,為國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深得康熙寵信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李光地上萬言書,陳述禁海苦累百姓;寫密折給康熙,請求旗兵全部撤閩;並 康熙
以聰明睿智贏得皇女藍齊兒的芳心,但這些大多不符合歷史真實,屬於虛構。歷史上的李光地比康熙長12歲,生於明末,是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28歲的李光地考中進士,兩年後授翰林院編修。由於在三藩之亂時,他上蠟丸密疏,向清廷提供福建前方情報,受到康熙的贊許,很快升為侍讀學士,又由平定台灣有功,升任翰林院掌院學士,距宰相輔臣僅一步之遙。 這時的朝廷,既有索額圖與明珠滿人間的爭斗,又有漢人徐乾學、高士奇與明珠等人的角逐,李光地作為康熙十分信賴的漢大臣,自然成為各派爭取拉攏的對象,也自覺不自覺地捲入了政治斗爭中。圍繞李光地「三案」(「賣友案」、「奪情案」、「外婦之子來歸案」)的斗爭在當時就格外引人注目。李光地平時研究《易經》,對變化之理獨有見地,同時他又是一個精通權術的人。但再好的千里馬也有失蹄的時候。一次,康熙讓他推薦精通《易經》的人。李光地推薦了侍講學士德格勒,並說德格勒文章辭賦寫得好。康熙聯想到德格勒曾在自己面前吹捧過李光地,發覺兩人互相勾結,心中不快。有一年,天下大旱,康熙令德格勒用《易經》占卜,得到是《?卦》,德格勒於是解釋說:「澤在天上,有雨,但決去小人,甘霖才能立降!」康熙問:「小人在何處?」德格勒回答說:「陰乘陽勢,逼近九五,他就是得時得位的人。」康熙已明白是指明珠了。康熙與德格勒的占卜對話,很快被明珠得知,他立即把德格勒打入大獄。李光地遂以舉薦不實被降職。 晚年的李光地得到了康熙的寵信,出任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康熙每有大事,都將他召入便殿,秘密相商。李光地感到皇帝「眷注深恩」,在「獨對」時一般能夠據情准理,抒發己見。所以康熙帝慨嘆說:「大臣中每事為我家計萬世者,獨此一老臣耳!」
人物評價
李光地一生,輔弼帝業,清勤謹慎,始終如一,其光輝業績,不勝枚舉。「三藩之亂」發生後,國家 李光地
處於分烈日裂的嚴重關頭,李光地派人冒險上京,進獻蠟丸密疏,獻策平定耿精忠在福建的叛亂。他以全家生命力薦施琅專征平台,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李光地為政席仁,他義設常平倉,荒年賑濟飢民;減免賦稅,廢除自秦以來的「十家連坐法」和「凌尺」、「滅族」等酷刑,拯救了因《[仙郊痆釩副恢炅

㈥ 近2年來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熱點問題

.........發錯地方了`

㈦ 急求行政法問題!!

行政法有一個最基本原則:行政行為依法原則;行政處罰也有一個基版本原則:公開、公權平、公正(「三公」)原則。
從本案來看,公安機關依職權對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符合上述原則,關鍵在於接下來對違法當事人的有關信息進行曝光行為是否合法。首先要說的是,對違法行為進行通報,不是法律禁止行為,並且有些通報還有法律的明確授權。作為行政機關來講,哪些信息應當公開、哪些信息應當依申請公開、那些信息不能公開不能一概而論,必須加以區分,如果行政機關根據實際需要來公開一些信息的話,最起碼要符合以下原則:不得侵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即:不得泄露國家秘密、不得泄露當事人受法律保護的商業秘密、保護未成年人等。
如果當事人認為行政機關公開處罰結果的行為超出限度,給自身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話,依據有關法律原理,當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但是否受理,最終由法院確定。
希望對你有用。

㈧ 行政法、商法、民訴法都有哪些熱點(爭議)的問題

說實話,爭議的東西太多了。
刑法那個是炒作抄的,其實刑法更多深奧問題反而沒用回處理答。
行政法核心——官民沖突,怎麼解決。合理合法的解決。行政法的原則。新國家賠償法(還是不賠償)……
商法——如何處理董事、股東、職工……權利斗爭,公司怎麼贏利才行……
民訴法——減少訴訟,和諧社會啊!!!ADR建立,執行難啊

㈨ 行政法問題

行政主體就像一個人,它要做很多事情,不可能把他能做的事情一一列舉。而且行政機關會面臨很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情況,如果剝奪其管轄權,必然導致問題。所以你的問題讓人很難回答,但是我還是努力給你找出來。
《上海市養犬管理條例》
第五條
市公安部門是本市養犬管理的主管部門。區、縣公安部門負責本轄區內的養犬管理以及相關處罰。市公安部門設立的犬只收容所負責犬只的收容、認領和領養工作。(這里有規定區縣公安機關對有關行政相對人的處罰行為)
獸醫主管部門負責犬只的狂犬病防疫,指導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實施相關管理以及處罰。(這里有規定獸醫主管部門對有關行政相對人的處罰行為)
城管執法部門負責查處城市化地區飼養、經營犬只過程中影響市容環境衛生的行為。(這里有規定城管執法部門對有關行政相對人的處罰行為。如果沒有遵守,可能被城管整頓,比如沒收犬只、強行搬離。)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從事犬類經營活動的監督管理。
住房保障房屋管理、衛生、財政、物價等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養犬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配合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做好養犬管理工作。

第七、八、九條都規定了有關行政主體的行政事實行為,主要體現為行政指導、發布不具備法律效力的信息。

第二章 養犬登記
本章規定的行政行為主要是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這兩種行政行為貫穿本章。
例如:
第十一條 本市實行養犬登記制度和年檢制度。飼養犬齡滿三個月的犬只,養犬人應當辦理養犬登記。
未經登記,不得飼養犬齡滿三個月的犬只。
本市應當採取措施,逐步實現犬只的狂犬病免疫接種與養犬登記、年檢在同一場所辦理。
第十一條規定的年檢制度,實際是行政許可。登記制度,既是行政許可也是行政確認。例如:「未經登記,不得飼養犬齡滿三個月的犬只」。這一款就是集中體現了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
第三章 養犬行為規范里並未規定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多是一些任意性規范,如果養犬人不遵守,在《上海市養犬管理條例》里也未規定處罰、強制措施。
第四章 犬只的收容、認領和領養里規定行政機關有在一定條件下取得犬只所有權的權力,但是不應該認為是行政法的內容,我覺得是民法(見第三十五條)。
第三十六條 相關行業協會、動物保護組織等社會團體經市公安部門認可,可以開展犬只的收容、領養工作,收容、領養的犬只不得用於經營活動。公安部門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予以支持,並履行監督職責。(本條有行政合同的影子,也有行政許可的影子)
第五章 犬只的經營里主要是行政許可。
第六章 法律責任里完全是行政處罰的規定,非常具體。
第七章 附則里只有第六十條——「本條例施行前已依法為犬只辦理養犬登記的,繼續有效」是行政確認行為。

《上海市城鄉規劃條例》中的行政行為在學界有爭議,行政規劃本身的性質還要研究。因為行政規劃到底是抽象行政行為還是具體行政行為,現在說不清。如果認為是抽象行政行為,但是有針對具體的某地,不可以反復適用。如果認為是具體行政行為,在規劃涉及的領域內又是必須遵守的准則,這個就帶有抽象行政行為的特徵。
有行政許可行為,例如:
第二十七條 建設項目應當符合經批準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或者村莊規劃,以及規劃管理技術規范和標準的要求。
實施規劃許可,應當遵循便民的原則,提高辦事效率。
也有行政處罰行為,例如:
第五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二、您認為根據理論上對行政法上「行政」的理解和我國憲法和法律的具體規定,我國郵政行業的各種業務是否都屬於「行政」的范圍?為什麼?
「行政」這個概念本身存在爭議,但是「行政」的核心內容沒有爭議,就是「管理」。這個「管理」的范圍有爭議。廣義上的」行政「,包括了一切管理行為和為管理服務的行為。中國行政法受蘇聯影響,以前認同這個道理。狹義的」行政「僅僅指有行政權的組織依法(法做廣義解釋,指國家的各類規范性文件)履行職責的管理行為。中國目前傾向後者。
郵政行業的各種業務不完全是」行政「,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經營行為,是市場行為。」行政「的部分就是對郵政行為進行管理的部分,比如批准快遞企業從業、處罰違規的郵政企業。
郵政行業和鐵路行業很類似,曾經都是全國唯一的政企合一的巨無霸單位,各自都行使了部分行政權,也進行經營活動,都具有公益性質。但是郵政這塊市場化比鐵路早,所以大家不怎麼關注。

㈩ 關於行政法中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

先和你說說他們的性質和區別。
行政復議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行使其行政管理職權時,與作為被管理對象的相對方發生爭議,根據相對方的申請,由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其它機關依法對引起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作出決定的活動。
行政復議,以書面審查為主,以不調解為原則。行政復議的結論做出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注意:只要法律未規定復議決定為終局裁決的,當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的,仍可以按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請訴訟。

注意:當事人提出行政復議,必須是在行政機關已經做出行政決定之後,如果行政機關尚沒做出決定,則不存在復議問題。
行政復議以行政相對方的申請為前提。行政管理相對方提出復議申請是因不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而產生的。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處理行政爭議的活動。
簡單來說:復議的任務是解決行政爭議,而不是解決民事或其他爭議。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定程序與要求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並由人發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是兩個並行的法律救濟制度。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而言,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都有對其合法權益保護的救濟功能。但兩者有著區別,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內部的監督制度,是在行政訴訟之前進行的。而行政訴訟是司法救濟,由人民法院作出訴訟裁決,是最終的解決辦法,也被稱作「司法最終救濟」原則。兩者比較而言。

現在回答你的問題:申請了行政復議,如果對復議結果不服,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後15日內,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不是所有的案件都可以進行訴訟的。
行政訴訟不受理的案件有:1、國家行為。2、刑事司法行為。3、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4、抽象行政行為。5、駁回當事人對行正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6、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7、法定行政終局裁決行為。8、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該行政機關公務員權利、義務決定的行為。9、行政調解行為。10、法定行政仲裁行為。
我國《行政復議法》第16條第2款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已經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請行政復議。
同時進行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是給自己找麻煩,也不符合規定。你只要分清兩者的區別,什麼類進行什麼訴訟就好了。行政復議不服再進行行政訴訟就行了。

熱點內容
經濟法課放電影 發布:2025-09-12 09:06:44 瀏覽:380
幼兒園教師勞動法培訓心得體會 發布:2025-09-12 08:46:11 瀏覽:762
2018法律責任競合 發布:2025-09-12 08:34:09 瀏覽:718
婚姻出軌民法 發布:2025-09-12 08:33:19 瀏覽:244
工作指引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2 08:33:18 瀏覽:153
會計職業道德誠信問題 發布:2025-09-12 08:33:15 瀏覽:600
科技使得道德的作文 發布:2025-09-12 08:14:50 瀏覽:596
科技型公司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2 08:05:50 瀏覽:615
合同法調整部門 發布:2025-09-12 07:57:42 瀏覽:914
行政法規以上本數 發布:2025-09-12 07:37:44 瀏覽: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