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舉證不能
㈠ 被告遲遲不舉證,法院不能判怎麼辦
被告遲遲不能舉證,何來的法院不能判一說?法律規定,被告舉證不能的,將因此承擔對其不利的結果!在訴訟中,存在法定情形的,法律規定可以延期提供證據,也可以延期審理。而民事案件必須在法定期限內作出判決。
《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一、延期提供:第六十五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二、延期審理:第一百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開庭審理:
(一) 必須到庭的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有正當理由沒有到庭的;
(二) 當事人臨時提出迴避申請的;
(三) 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重新鑒定、勘驗,或者需要補充調查的;
(四) 其他應當延期的情形。
三、限期判決:第一百四十九條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㈡ 民事訴訟法不需要舉證的情況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三條
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須舉證證明:
(一)自然規律以及定理、定律;
(二)眾所周知的事實;
(三)根據法律規定推定的事實;
(四)根據已知的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五)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仲裁機構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七)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前款第二項至第四項規定的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反駁的除外;第五項至第七項規定的事實,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㈢ 民事訴訟舉證的規定是怎樣的
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審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
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
《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本規定。
一、當事人舉證
第一條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被告提出反訴,應當附有符合起訴條件的
相應的證據材料。
第二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
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
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第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說明舉證的要求及法律後果,促使當事人在
合理期限內積極、全面、正確、誠實地完成舉證。當事人因客觀原
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第四條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
(一)因新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製造同
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製造方法不同於專利方法承
擔舉證責任;
(二)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
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
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
任;
(四)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
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
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五)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
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六)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
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七)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
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八)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
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有關法律對侵權訴訟的舉證責任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五條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並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
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
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關系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對合
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對代理權發生爭議的,由主張有代理權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第六條在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中,因用人單位作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
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勞動
爭議的,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第七條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
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
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第八條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明確表示
承認的,另一方當事人無需舉證。但涉及身分關系的案件除外。對
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事實,另一方當事人既未表示承認也未否認,經
審判人員充分說明並詢問後,其仍不明確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視
為對該項事實的承認。當事人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的,代理人的承
認視為當事人的承認。但未經特別授權的代理人對事實的承認直接
導致承認對方訴訟請求的除外;當事人在場但對其代理人的承認不
作否認表示的,視為當事人的承認。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回
承認並經對方當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證據證明其承認行為是在受
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且與事實不符的,不能免除對方當事
人的舉證責任。
第九條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一)眾所周知的事實;
(二)自然規律及定理;
(三)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
的另一事實;
(四)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前款(一)、(三)、(四)、(五)、(六)項,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
推翻的除外。
第十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應當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
保存證據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
經人民法院核對無異的復製件或者復製品。
第十一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
該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予以證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
該國使領館予以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
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是
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形成的,應當履行相關的證明手續。
第十二條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外文書證或者外文說明資料,應當附有中
文譯本。
第十三條對雙方當事人無爭議但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
法權益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責令當事人提供有關證據。
第十四條當事人應當對其提交的證據材料逐一分類編號,對證據材料的來
源、證明對象和內容作簡要說明,簽名蓋章,註明提交日期,並
依照對方當事人人數提出副本。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
材料,應當出具收據,註明證據的名稱、份數和頁數以及收到的
時間,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二、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
第十五條《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的"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
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
(一)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
的事實;
(二)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與
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
第十六條除本規定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外,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
依當事人的申請進行。
第十七條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
調查收集證據:
(一)申請調查收集的證據屬於國家有關部門保存並須人民法院
依職權調取的檔案材料;
(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材料;
(三)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
材料。
第十八條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提交書
面申請。申請書應當載明被調查人的姓名或者單位名稱、住所地
等基本情況、所要調查收集的證據的內容、需要由人民法院調查
收集證據的原因及其要證明的事實。
第十九條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不得遲於舉
證期限屆滿前七日。人民法院對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申請不
予准許的,應當向當事人或其訴訟代理人送達通知書。當事人及
其訴訟代理人可以在收到通知書的次日起三日內向受理申請的人
民法院書面申請復議一次。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
五日內作出答復。
第二十條調查人員調查收集的書證,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經核對無誤
的副本或者復製件。是副本或者復製件的,應當在調查筆錄中
說明來源和取證情況。
第二十一條調查人員調查收集的物證應當是原物。被調查人提供原物確有
困難的,可以提供復製品或者照片。提供復製品或者照片的,
應當在調查筆錄中說明取證情況。
第二十二條調查人員調查收集計算機數據或者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的,
應當要求被調查人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提供原始載體確
有困難的,可以提供復製件。提供復製件的,調查人員應當在
調查筆錄中說明其來源和製作經過。
第二十三條當事人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
保全證據,不得遲於舉證期限屆滿前七日。當事人申請保全證
據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擔保。法律、司法解釋
規定訴前保全證據的,依照其規定辦理。
第二十四條人民法院進行證據保全,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查封、扣押
、拍照、錄音、錄像、復制、鑒定、勘驗、製作筆錄等方法。
人民法院進行證據保全,可以要求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到場。
第二十五條當事人申請鑒定,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出。符合本規定第二十
七條規定的情形,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的除外。對需要鑒定的
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無正當
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或者不預交鑒定費用或者拒不提供相關材
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
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第二十六條當事人申請鑒定經人民法院同意後,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有
鑒定資格的鑒定機構、鑒定人員,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
定。
第二十七條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
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
准許:
(一)鑒定機構或者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的鑒定資格的;
(二)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
(三)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
(四)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對有缺陷
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
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
第二十八條一方當事人自行委託有關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另一方當事人
有證據足以反駁並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第二十九條審判人員對鑒定人出具的鑒定書,應當審查是否具有下列內容:
(一)委託人姓名或者名稱、委託鑒定的內容;
(二)委託鑒定的材料;
(三)鑒定的依據及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
(四)對鑒定過程的說明;
(五)明確的鑒定結論;
(六)對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
(七)鑒定人員及鑒定機構簽名蓋章。
第三十條人民法院勘驗物證或者現場,應當製作筆錄,記錄勘驗的時間、
地點、勘驗人、在場人、勘驗的經過、結果,由勘驗人、在場
人簽名或者蓋章。對於繪制的現場圖應當註明繪制的時間、方
位、測繪人姓名、身份等內容。
第三十一條摘錄有關單位製作的與案件事實相關的文件、材料,應當註明
出處,並加蓋製作單位或者保管單位的印章,摘錄人和其他調
查人員應當在摘錄件上簽名或者蓋章。摘錄文件、材料應當保
持內容相應的完整性,不得斷章取義。
三、舉證時限與證據交換
第三十二條被告應當在答辯期屆滿前提出書面答辯,闡明其對原告訴訟請
求及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的意見。
第三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在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同時向當
事人送達舉證通知書。舉證通知書應當載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
則與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情形、人民法院根
據案件情況指定的舉證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舉
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認可。由人民法
院指定舉證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自當事人收
到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次日起計算。
第三十四條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
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對於當事人逾期提
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
意質證的除外。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
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第三十五條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
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規定
第三十四條規定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
訟請求。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
期限。
第三十六條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確有困難的,應當在舉證期
限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適當延
長舉證期限。當事人在延長的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仍有困
難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請,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三十七條經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審理前交換證
據。人民法院對於證據較多或者復雜疑難的案件,應當組織當
事人在答辯期屆滿後、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
第三十八條交換證據的時間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認可,也
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人民法院組織當事人交換證據的,交換
證據之日舉證期限屆滿。當事人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
的,證據交換日相應順延。
第三十九條證據交換應當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在證據交換的過程中,
審判人員對當事人無異議的事實,證據應當記錄在卷;對有異
議的證據,按照需要證明的事實分類記錄在卷,並記載異議的
理由。通過證據交換,確定雙方當事人爭議的主要問題。
第四十條當事人收到對方交換的證據後提出反駁並提出新證據的,人民
法院應當通知當事人在指定的時間進行交換。證據交換一般不
超過兩次。但重大、疑難和案情特別復雜的案件,人民法院認
為確有必要再次進行證據交換的除外。
第四十一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
是指以下情形:
(一)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
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
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二)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
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
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
證據。
第四十二條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一審開庭前或者
開庭審理時提出。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
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二審不需要開庭審理的,
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
第四十三條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
不予採納。當事人經人民法院准許延期舉證,但因客觀原因未
能在准許的期限內提供,且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
公的,其提供的證據可視為新的證據。
第四十四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新
的證據",是指原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再審
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申請再審時提出。
第四十五條一方當事人提出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對方當事人在
合理期限內提出意見或者舉證。
第四十六條由於當事人的原因未能在指定期限內舉證,致使案件在二審或
者再審期間因提出新的證據被人民法院發回重審或者改判的,
原審裁判不屬於錯誤裁判案件。一方當事人請求提出新的證據
的另一方當事人負擔由此增加的差旅、誤工、證人出庭作證、
訴訟等合理費用以及由此擴大的直接損失,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㈣ 對方申請法院提取我方手裡證據,證據對我方不利,如何做法院說我方不能拒絕,否則將承擔舉證不能的責任
法院的行為是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的,按民事訴訟法規定,對方有證據證明你方持有案件的重要證據的,法院可以要求你方提供,你方拒絕提供的,法院可能推定對方的主張成立。當然,你們可以反駁對方,說證據已經滅失了,或是根本沒有這樣的證據,建議委託律師。
㈤ 法院開庭前最遲什麼時候不能提交證據
最遲在法院開庭審理時提交,超過舉證期限舉證的,承擔相應責任。
見:1、《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五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九十九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確定當事人的舉證期限。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並經人民法院准許。
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
舉證期限屆滿後,當事人對已經提供的證據,申請提供反駁證據或者對證據來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進行補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確定舉證期限,該期限不受前款規定的限制。
第一百零一條 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必要時可以要求其提供相應的證據。
當事人因客觀原因逾期提供證據,或者對方當事人對逾期提供證據未提出異議的,視為未逾期。
第一百零二條 當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逾期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不予採納。但該證據與案件基本事實有關的,人民法院應當採納,並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予以訓誡、罰款。
當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逾期提供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採納,並對當事人予以訓誡。
當事人一方要求另一方賠償因逾期提供證據致使其增加的交通、住宿、就餐、誤工、證人出庭作證等必要費用的,人民法院可予支持。
㈥ 民事訴訟法被告證據怎麼舉證
被告的舉證負擔具有以下特徵:
(一)被告的舉證負擔是為了避免敗訴危險,而向法回院提供答證據的責任;(二)被告的舉證負擔是被告向法院提供反證、反駁證據或新的本證時,應該舉證到何種程度,才能避免原告勝訴的一種負擔。
反駁證據是指當一方當事人為證明其主張而提出證據時,對方當事人並不提出相反證據來否定一方所主張的事實,而是針對其證據所存在的瑕疵,如書證上的簽名為假,或物證為偽造的,或者取證的程序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等等,指出其主張因證據有瑕疵而無法得到證明。
民事訴訟法被告證據是可以提新的證據,也可以反駁證據和反證原告。被告舉證負擔是向法院提供證據的責任,也是為了防止自己敗訴。一切證據都是要在事實的基礎上舉證的。證據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等。
㈦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1.證據包括:當事人的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勘驗筆錄。
2.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3.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4.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5.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6.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7.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7)民事訴訟法舉證不能擴展閱讀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1.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2.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3.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4.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2.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3.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4.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5.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6.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㈧ 什麼是舉證責任,不能舉證會導致什麼後果
舉證責任是指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收集或提供證據的義務,並有運用該證據證明主張的案件事實成立或有利於自己的主張的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不能舉證將導致其主張不能成立,原告或被告的請求或抗辯得不到人民法院的支持。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規定「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第2款規定「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後果」。
㈨ 民事訴訟中提交給公證處的證據是否不能公開
可以的。但應當符合以下法律規定。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規定,「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 中,
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證據若干規定》的第四十一條對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作了詳細解釋: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
(一)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二)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此外,《民事證據若干規定》還對你這種情況的舉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列舉如下:
第四十二條 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一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
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二審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
第四十三條 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
當事人經人民法院准許延期舉證,但因客觀原因未能在准許的期限內提供,且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公的,其提供的證據可視為新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