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績效獎金
❶ 公司不發獎金是否違反勞動法規
一般來說,單位不發獎金違反了勞動合同法,除非合同里明確了相關內容。
根據《勞版動合同權法》的第六十二條第三點,獎金是工資的一部分,是勞動者應得的待遇,向勞動者支付績效獎金是用人單位的義務。應該注意的是,獎金與其他方式的工資一樣,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通過勞動合同約定或由用人單位有關制度規定的。
如果勞動者與單位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了獎金,或者用人單位通過工資支付、績效考評等制度規定了獎金的發放方式,而用人單位不支付,則違反了《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者可以向用人單位索要。如果用人單位沒有與勞動者簽定勞動合同,則勞動者可按照同工同酬的規定要求支付報酬,包括獎金。
《勞動合同法》
第六十二條 用工單位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執行國家勞動標准,提供相應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
(二)告知被派遣勞動者的工作要求和勞動報酬;
(三)支付加班費、績效獎金,提供與工作崗位相關的福利待遇;
(四)對在崗被派遣勞動者進行工作崗位所必需的培訓;
(五)連續用工的,實行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
用工單位不得將被派遣勞動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單位。
❷ 績效獎金不發違反勞動法嗎
法律分析:無故不發績效工資違法。績效工資是以實際的、最終的勞動成果確定員工薪酬的工資制度,法律對績效工資的發放沒有強制性規定,具體需根據簽訂的勞動合同來判斷,如合同中有規定但公司沒有發放屬於違約,可以要求公司發放績效工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第四十七條 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
第五十條 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❸ 勞動法職工績效規定
勞動合同法》雖然沒有直接對績效管理作出規定,但由於績效考核的結果會影響到薪酬調整、崗位調整和解僱等人事決策,這些決策又涉及到勞動合同的履行、變更和解除,所以,《勞動合同法》中有關勞動合同的履行、變更和接觸的規定必然對績效管理體系的設計產生影響。
一、《勞動合同法》對績效管理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實際上,《勞動合同法》對績效管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績效不佳的員工處理上。績效管理應該實現獎優罰劣、盤活人力資源的目的。獎優一般不會出現法律風險,但罰劣尤其是對不合格的員工進行懲處,在《勞動合同法》下,將遇到很多障礙。在以往的績效管理體系中,對績效考核結果不佳的員工,企業往往單方面採取調整崗位甚至解僱的方式,但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這種方式已經不能行得通。
《勞動合同法》對企業變更合同予以嚴格的限制,要求企業與勞動者協商一致,才可以變更合同、並且必須採用書面形式,對合同解僱也嚴格限制,只有在法定情形下才能解除終止合同。這種規定有利於保護勞動者免受企業的隨意調崗調薪,保證勞動合同的平穩履行,保持勞動關系的穩定。但另一方面,這種規定對企業的績效管理(尤其體現在考核結果的應用環節)也產生一定的限制。《勞動合同法》嚴格限制企業變更合同的規定中存在唯一一個例外,即在勞動者被證明不能勝任工作的情況下,企業享有了單方變更勞動合同乃至解除勞動合同的權利,這實際上對企業的績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提供充足的證據證明員工「不能勝任工作」。
崗位調整--必須有理有據
對於績效不佳的員工,企業在很多情況下會單方面採取調整崗位的做法。將一個表現不好的員工調整到一個更合適的崗位。在這種崗位調整中常常會同時調整勞動報酬。許多企業為此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企業可以根據工作表現和經營需要調整員工的工作崗位。這種做法在原有的法律環境下有一定的操作空間。但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企業調整勞動者工作崗位將受到嚴格限制。
《勞動合同法》第35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變更勞動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變更後的勞動合同文本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各執一份。
崗位的調整涉及到勞動合同的變更。變更勞動合同要具備的首要條件就是當事人雙方的協商一致。任何一方當事人不與對方協商、單方面變更勞動合同的行為都是不合法的。現實中,勞動合同的變更大多由企業提出,企業應當糾正「企業掌握合同變更的自主權」這一錯誤的合同變更理念,不能單方面強制地變更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只允許在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時,用人單位可以變更勞動合同,重新安排勞動者工作崗位。這就要求企業的績效考核評價系統必須有充足的證據說明員工「不能勝任工作」。
解僱--必須是正當的,而且是有充足理由的
《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的,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企業可以解除勞動合同。根據這一規定,以不能勝任為由解除勞動合同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勞動者被證明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然不能勝任工作。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3條規定,因用人單位作出的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的勞動爭議、企業負舉證責任。也就是說,解除勞動合同由企業負舉證責任,所以企業對不能勝任工作的員工解除勞動合同需要舉證證明員工「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負有三次舉證義務。這同樣要求企業的績效考核評價系統有充足的證據說明員工「不能勝任工作」,且經過培訓或調整工作崗位後,「仍不能勝任工作」。
來源佛山律師網頁鏈接
另外,《勞動合同法》規定企業在勞動合同中應當約定勞動報酬,這一規定迫使企業必須在勞動合同中約定工資標准,而且一旦約定,企業不能自行調整,但人力資源管理又需要保證企業在薪資上的自主權,為了在法律規定和人力資源管理之間保持平衡,在具體操作上企業必然會加大績效加薪、浮動薪酬和長期.
❹ 績效是工資還是獎金
法律分析:嚴格意義上講績效工資不屬於獎金。
績效工資一般是針對崗位核心職能的績效考核結果來確定的,一般按績效工資基數乘以績效考核設定的系數來確定。
獎金是針對員工的特殊貢獻和整體協作效果的,是根據企業、部門或項目的整體經營目標(一般以利潤目標為基準)達成情況,來確定獎金總額基數,再按部門貢獻率和個人貢獻率來逐層劃分的。獎金是按整體經營業績比例提取的。
法律依據:《勞動法》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勞動法》第四十七條 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
《勞動法》第四十八條 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❺ 2014年新勞動法績效獎
這個是單位行為,與勞動法無關。
❻ 關於勞動法 扣除績效獎的問題
說實話,你這官司或者仲裁很難打贏。
一,你父親睡崗在先,過錯在先,用人單回位按照官司的規章制度答處罰是正常的。只要規章制度合法,程序正當,且公示過,處罰是沒有問題的。只要不超過當月工資的20%。
二、扣除全月績效獎。也可能是根據公司的規章制度來的,勞動保障法律法規不會對具體問題作出規定,都是些原則性的東西。薪酬制度是公司的自主管理、經營權,法律不能作出過細規定。
祝好運吧。好在是國企,民營企業,早趕出大門了,兄弟知足吧。
❼ 勞動法能否規定新員工不拿績效獎金
績效獎金屬於單位福利,不是法律強制要求的,單位可以自行規定發放政策。
❽ 勞動法帶薪休假扣績效工資嗎
在勞動法中,既然是帶薪休假,那肯定是不扣績效工資的,因為帶薪休假,這是工人的權利,也是在勞動中的福利
❾ 新勞動法對勞動者績效獎金的發放沒有具體規定,企業單位是否有權對績效獎金扣發或借其它理由拒發績效獎金
嗨 法律也是人來定的 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所以說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 法律也是一樣 所以補上還是補上 一直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