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意見民事訴訟法
㈠ 民事訴訟法第78條鑒定人是單位派其他人的可以嗎
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的鑒定人是指作出鑒定的人,鑒定單位指派鑒定人以外的版其他人,是不可以的,權因為法院要求鑒定人到庭,是解釋作出鑒定的理由,解答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提出的異議。其他人不了解鑒定內容和依據,不能作出正確的解釋。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八條 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支付鑒定費用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返還鑒定費用。
㈡ 民事訴訟法 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出具的專業意見是否是一種法定證據種類
一、鑒定意見(結論)鑒定意見是證據的一種。是指在訴訟中運用專門知識或技能,對某些專門性問題進行檢驗、分析後所作出的科學判斷,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稱之為鑒定意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七)鑒定意見;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二、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最高法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1、第一百二十二條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的規定,在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代表當事人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或者對案件事實所涉及的專業問題提出意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法庭上就專業問題提出的意見,視為當事人的陳述。2、第一百二十三條人民法院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詢問。經法庭准許,當事人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詢問,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可以就案件中的有關問題進行對質。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不得參與專業問題之外的法庭審理活動。三、鑒定人拒絕出庭的,不得作為定案的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八條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支付鑒定費用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返還鑒定費用。
㈢ 民事訴訟法司法鑒定是否強制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六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顯然,依據該條款的規定,當事人在不與對方當事人協商的前提下,自行委託鑒定機構進行司法鑒定的做法是不符合民事訴訟法關於申請鑒定規定的。
具體原因如下:
1、不管是作為程序法的民事訴訟法還是作為實體法的民法,對於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都應予以保護。因此,原告不與對方協商鑒定機構並自行委託鑒定機構出具的鑒定意見書,剝奪了對方當事人選定鑒定機構發表意見的權利,且該鑒定機構由當事人自行委託,未經過法院指定,其鑒定的程序正當性大大降低。
2、當事人自行委託鑒定機構,其送鑒材料未經對方進行質證,難免當事人冒用頂替,弄虛作假,其送鑒材料的真實性無法確定,繼而依據未經質證的送鑒材料作出的鑒定意見的採信度大大降低。
當然,不排除當事人在不與對方當事人協商自行委託鑒定機構作出的鑒定意見書,被對方當事人對該鑒定意見認可的情形,此時,應視為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在雙方當事人對該鑒定意見達成一致意見的情形下,法院可以採納該意見書。
希望,我的解答能給你提供些許參考~~
㈣ 民事訴訟法對鑒定的有關規定
這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關於鑒定的相關規定,如符合法定條件,可向法院申請重新鑒定:
第二十九條 原告或者第三人有證據或者有正當理由表明被告據以認定案件事實的鑒定結論可能有錯誤,在舉證期限內書面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第三十條 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一)鑒定部門或者鑒定人不具有相應的鑒定資格的;
(二)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
(三)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
(四)經過質證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
對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式解決。
第三十一條 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不預交鑒定費用或者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第三十二條 人民法院對委託或者指定的鑒定部門出具的鑒定書,應當審查是否具有下列內容:
(一)鑒定的內容;
(二)鑒定時提交的相關材料;
(三)鑒定的依據和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
(四)鑒定的過程;
(五)明確的鑒定結論;
(六)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
(七)鑒定人及鑒定部門簽名蓋章。
前款內容欠缺或者鑒定結論不明確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鑒定部門予以說明、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
㈤ 民事訴訟證據的鑒定結論
鑒定人是指那些接受聘請或指派憑借自己的專門知識對案件中的疑難問題進行科學研究並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結論的人。我國民事訴訟理論中普遍認為鑒定人是訴訟參與人。並在某種意義上認為鑒定人就是法官的幫手。在國外一般是將鑒定人納入證人范疇,稱為專家證人。
鑒定人與證人的不同之處在於:
(1)法律對他們知識結構的要求不同。法律要求鑒定人必須具備某種專門知識,且能夠解決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證人則不一樣,法律並未要求他們具備專門知識,只要他了解案情即使是文盲也可出庭作證。
(2)知悉案件的時間不同。證人是在案件發生的過程中憑其五官感知案件的;而鑒定人是案件發生後通過閱卷和訪問等途徑才了解案件情況的。
(3)主體的特定性不同。鑒定人是用專門知識對某些專門性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的人,只要具有所需的專門知識和技術條件,並且不存在法定迴避情由的人,均可以被指定為鑒定人。因此,鑒定人具有可替代性;但證人則不同。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無論證人有無專門知識,也無論證人是否存在迴避情由,證人始終是證人。是證人就必須到庭作證。任何理由的推脫都是不允許的。與鑒定人相比,證人則具有不可代替性。 為了保證鑒定人能順利地進行鑒定和認真的做出科學鑒定結論。鑒定人在鑒定活動中應依法享有一定的權利並承擔一定的義務。
鑒定人主要的訴訟權利是:
(1)有權了解全部案件情況,並有權要求人民法院提供為進行鑒定所需要的材料;
(2)有權詢問當事人、證人以及參加檢驗證據和現場勘驗等活動;
(3)有權拒絕鑒定;
(4) 有權用本民族語言文字作鑒定結論;
(5)有權請求給付必要的鑒定費用和勞務報酬。
鑒定人主要的訴訟義務是:
(1)鑒定人接受鑒定任務後,除有正當理由外,必須按時到庭陳述鑒定結論;
(2)鑒定人必須忠實地進行鑒定,對所需要鑒定的問題,必須認真負責地進行科學的實驗、分析,做出科學的判斷;
(3)鑒定人必須接受審判人員、檢察人員、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對所鑒定的內容、結論提出質詢,並應給予科學的回答和說明;
(4) 要遵守鑒定紀律,妥善保管提交鑒定的物品的材料。
(5)對鑒定中涉及國家秘密的內容,必須嚴格保密。 鑒定人運用專業知識、專門技術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進行分析、鑒別、判斷後做出的結論,稱為鑒定結論。民事訴訟中的鑒定結論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通常有醫學鑒定結論、文書鑒定結論、痕跡鑒定結論、事故鑒定結論、產品質量鑒定結論、會計鑒定結論、行為能力鑒定結論等等。
鑒定結論作為訴訟證據中的一種,它具有三個基本特點:
一是獨立性。它是鑒定人根據案件的事實材料,按科學技術標准,以自己的專門知識,獨立對鑒定對象分析、研究、推論做出的判斷。
二是結論性。其他證據僅就某一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作證,通常不可能有結論性意見。結論只能由法官去作。鑒定結論則不然,它不僅要求鑒定人敘述根據案件材料所觀察到的事實,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須對這些事實做出結論性的鑒別和判斷。
三是范圍性。對這種專門性問題所做出的鑒別和判斷,只限於應查明的案件事實本身,而不直接涉及對案件的有關法律問題做出評價。對法律問題的評價,應由審判人員去解決,而不應屬於鑒定結論的范圍。 (1) 鑒定人的確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定》第25條規定,當事人申請鑒定,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出。對需要鑒定的事項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或者不預交鑒定費用或者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應當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證據規定》第26條同時規定,當事人提出申請鑒定,經人民法院同意後,由雙方當事人協商選擇鑒定機構和鑒定人;如果協商不成也可以由人民法院加以指定。
《證據規定》第27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
①鑒定機構或者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的鑒定資格的;
②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
③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
④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
對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另外,一方當事人自行委託的部門作出的鑒定的,另一方當事人有證據足以反駁並申請重新鑒定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
(2)鑒定部門的確定
鑒定部門的確定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法律或行政法規明確規定鑒定部門,例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醫療糾紛事故處理辦法》中規定醫療糾紛的鑒定採用的是由醫學會建立專家庫,當事人可隨機抽取進行的鑒定。另一種是法律和行政法規未對鑒定部門規定,由人民法院根據具體情況加以指定。
(3)鑒定結論的審查和判斷
審判人員對鑒定人出具的鑒定書,應當審查是否具有下列內容:
①委託人姓名或者名稱、委託鑒定的內容;
②委託鑒定的材料;
③鑒定的依據及使用的科學技術手段;
④對鑒定過程的說明;
⑤明確的鑒定結論;
⑥對鑒定人鑒定資格的說明;
⑦鑒定人員及鑒定機構簽名蓋章。
鑒定人有責任在法庭上回答審判人員、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提出的有關鑒定方面的問題。鑒定人應當出庭接受當事人質詢。 鑒定人確因特殊原因無法出庭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書面答復當事人的質詢。在法庭上進行的比較簡單的鑒定,鑒定人也可用口頭向法院提出鑒定意見,由書記員記入筆錄,並由鑒定人在筆錄上簽名或蓋章。不論以書面或口頭方式提出鑒定意見,如有必要,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都可以要求鑒定人對鑒定意見作補充說明或解釋,這些說明和解釋,也應記入法庭筆錄,如果數個鑒定人的鑒定意見互相抵觸,或鑒定人未能提出肯定的意見,或者人民法院對鑒定意見有懷疑時,除可要求鑒定人進行補充說明或補充鑒定外,還可以另行指定鑒定人再行鑒定。
㈥ 鑒定意見能否作為證據使用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之規定,鑒定意見只是民事訴訟證據的一種。鑒定意見並不具有優先採信或者必須採信的證據地位,也不具有所謂的權威性,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㈦ 鑒定意見在(民事為訴訟法)修改以前被稱為
「鑒定意見抄」在《民事為訴訟法》修改以前被稱為「鑒定結論」。
新民事訴訟法將鑒定結論修改為鑒定意見,強化了鑒定意見的證據屬性
司法鑒定在民事訴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新民事訴訟法對鑒定結論的修改,我國證據制度日趨完善。並且通過完善一系列制度來還原鑒定意見的證據屬性。
比如:證據經雙方當事人質證才可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為了更全面地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新民事訴訟法一方面規定了鑒定人出庭制度,一方面還增設了專家輔助人制度,這在客觀上平衡了雙方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實現了雙方當事人的平等對抗;
同時,為了便利當事人完成應承擔的舉證責任,新民事訴訟法賦予當事人啟動司法鑒定的申請權,體現了當事人在訴訟中的主體地位。新民事訴訟法對鑒定意見及其適用的一系列完善具有積極意義。
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自行委託鑒定機構的書鑒定有效嗎
您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六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顯然,依據該條款的規定,當事人在不與對方當事人協商的前提下,自行委託鑒定機構進行司法鑒定的做法是不符合民事訴訟法關於申請鑒定規定的。
具體原因如下:
1、不管是作為程序法的民事訴訟法還是作為實體法的民法,對於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都應予以保護。因此,原告不與對方協商鑒定機構並自行委託鑒定機構出具的鑒定意見書,剝奪了對方當事人選定鑒定機構發表意見的權利,且該鑒定機構由當事人自行委託,未經過法院指定,其鑒定的程序正當性大大降低。
2、當事人自行委託鑒定機構,其送鑒材料未經對方進行質證,難免當事人冒用頂替,弄虛作假,其送鑒材料的真實性無法確定,繼而依據未經質證的送鑒材料作出的鑒定意見的採信度大大降低。
當然,不排除當事人在不與對方當事人協商自行委託鑒定機構作出的鑒定意見書,被對方當事人對該鑒定意見認可的情形,此時,應視為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在雙方當事人對該鑒定意見達成一致意見的情形下,法院可以採納該意見書。
希望,我的解答能給你提供些許參考~~
㈨ 鑒定意見屬於哪類證據
法律分析:言詞證據是由知曉案件情況的人通過陳述而產生的口頭或書面證據,鑒定意見是鑒定人員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針對案件中涉及的的專門性問題發表的個人意見,鑒定人對自己出具的鑒定意見採取的是個人負責制。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 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㈩ 鑒定意見屬於什麼證據
法律分析:在民事訴訟活動中,鑒定意見是單獨一個類別的證據。鑒定意見是屬於傳來證據,因為不是第一手的資料,由鑒定機構製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 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