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行政訴訟法
㈠ 行政處罰法及行政訴訟法
①應該用普通程序做出處罰。②可以復議也可以訴訟③屬於復議改變的,應以復議機回關為被告,即縣公安局為被告。答④級別管轄應該由基層法院,地域管轄應該由被告所在法院管轄。所以應該由被告所在地的基層法院管轄。⑤依據訴訟不能加重處罰的原則,法院要麼駁回訴訟請求,要麼撤銷行政處罰。
個人觀點,望採納謝謝
㈡ 行政訴訟時對法律法規有歧義的如何處理是不是應該朝有利於「民」方向解釋
自從行政訴訟法頒布實施以來, 眾多的效力等級各不相同的行政性的法律規范的地位、 作用和效力問題長期困擾著行政審判法官們。 行政性法律規范在行政訴訟中地位和作用的准確界定, 不僅直接影響著行政訴訟中法律適用的正確性, 而且關乎法制的統一,還涉及到司法與行政、 司法與立法的關系問題。因此,在行政訴訟中如何審查、 確認行政性法律規范的效力並予以正確適用, 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 行政性的法律規范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雙重性, 首先是法院司法審查的對象, 其次才是審查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 自從行政訴訟法頒布實施以來, 眾多的效力等級各不相同的行政性的法律規范的地位、 作用和效力問題長期困擾著行政審判法官們。 行政性法律規范在行政訴訟中地位和作用的准確界定, 不僅直接影響著行政訴訟中法律適用的正確性, 而且關乎法制的統一,還涉及到司法與行政、 司法與立法的關系問題。因此,在行政訴訟中如何審查、 確認行政性法律規范的效力並予以正確適用, 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 行政性的法律規范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雙重性, 首先是法院司法審查的對象, 其次才是審查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一、 法律規范選擇適用分析行政訴訟是司法制度的一種訴訟,因此, 司法活動的一般原理和規則,同樣適用於行政訴訟。1、司法、 司法權和法律適用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 司法三種並分別由三個機關行使,這是現代國家憲政體制的共性。 在我國,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行使著國家的司法權, 承擔著司法重任,「解決各種社會關系主體發生的法律爭議, 從而維護社會關系的合法狀態,對法律的適用做出最終確立」。[ 1]司法是指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 具體適用法律處理各種案件的專門活動。 是國家為發生糾紛或對抗的當事人所提供的解決沖突的最佳方式, 它消除了私力解決沖突可能付出的巨大代價和不公正, 是國家以公力為後盾維護社會秩序的最後一道防線。 審理和裁決各種訴訟案件是人民法院的主要功能和任務, 也是行使司法權的形式。 法律適用從本質上說是國家行使避開法權的方式, 法律適用權是司法權的固有組成部分。2、 法律適用的基本要求及規則法律適用的一般過程是確認事實, 確定適用的法律規范、做出適用法律規范的決定。 適用法律的決定只能是書面的而不能是口頭的,必須有裁判文書, 法律適用的基本要求是:准確、及時、合法。要做到准確適用法律, 必須遵守法律適用的規則。 從我國憲法第五條和立法法第五章第七十八條至八十八條規定的法律 規范的位階制度和適用規則來看,大致是從新從高, 特別規范優於一般規范。這一法律適用規則本身,就說明, 法律的適用主體在處理具體案件時, 就必須要對眾多的相關法律規范的效力進行辨析、判斷、說明( 評判)。無此前提,法律適用規則將無所依託。 法律規范的效力是和法律適用的正確與否緊密關聯的。 不少學者在研究行政主體法律適用時,明確把「 應適用效力層級高的法律規范卻適用了效力層級低的法律規范」 列入法律適用錯誤的一種表現形式[2]。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蔡小雪同志,將行政主體適用法律、 法規錯誤歸納為五種情況:(1)適用法律、法規性質錯誤;(2) 適用法律、法規條文錯誤;(3)適用了沒有效力的法律規范;( 4)未適用應當適用的法條;(5) 沒有適用法條中必須適用的內容[3]。 其對適用了沒有效力的法律規范下的定義是「 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適用的實體法律、法規、 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包括法條)尚未生效,或者已經失效, 或者本身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規范的效力主要體現在其執行力上, 沒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不具有法院執行的效力, 法院有權拒絕適用。實踐中,行政主體適用尚未生效的法律規范, 而被法院認為適用法律錯誤,一般不會產生異議,而適用「 已經生效」和「根本就無法律效力」 的法律規范被法院認定為適用法律錯誤,就會產生較大的歧義。 隨著《行政處罰法》、《立法法》的頒布實施, 行政訴訟中對行政主體適用的法律規范的效力如何審查和判斷, 遇到的問題更加突出。猶如有學者在《行政處罰法》制定後所言:「 當人民法院今後審理不服行政處罰案件時, 其判案依據將會有新的變化,突出表現為:當行政法規、 地方性法規設定了無權設定的處罰種類時,該類法規的有關條款, 就不能作為判案依據了。 這使得人民法院對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能否作為判案依據也有了取 舍權。」[4]這種分析是正確的,但是,理論上的認識並不深刻, 認識也並不統一,實踐上更混亂。筆者認為,在《立法法》 實施之後,這種狀況又發生了變化,即法院的這種取捨權又被收回。 當然,行政訴訟中法官對眾多的法律規范的辨析、評判(包括效力) 的權利並不能被駁回。否則,就不存在法律適用, 司法也就不成為司法。3、 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特點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特點是相對於刑事和民 事訴訟而言的。 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不存在對適用的法律本身的爭議, 對事實爭議由人民法院適用法律做出裁判即可, 一般是一次性適用法律。但行政審判不同,除一次性適用法律外, 還有二次適用的問題。在訴訟程序方面全由法院一次性適用, 但對作為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依據的法律規范來說, 則是第二次適用[5]。第一適用和和第二次適用的區別在於:( 1)主體不同:第一次是行政主體,第二次則是人民法院。(2) 時間階段不同:第一次是行政行為形成過程中, 發生在行政爭議形成之前;第二次則是在訴訟過程中, 發生在行政爭議形成之後。(3)性質不同: 法院的第二次適用是對行政主體第一次適用法律規范正確與否的驗證 和審查,具有驗證性和審查性。(4)適用的法律規范的「范圍」 從形式上來看不同;行政主體適用的法律規范,除法律、法規、 規章之外,還有非行政法淵性質的規范性文件, 而人民法院適用的法律規范只是法律、法規, 規章規范只能參照適用, 非法淵規范性文件在法院判案依據上沒有法律地位。(5) 行政主體法律規范適用的事實, 與人民法院適用法律規范的事實不一樣。 人民法院基於的事實是行政行為本身全部過程的事實, 范圍要比行政機關適用法律規范所基於的事實寬廣。 從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的表現形式來看,其適用的法律規范內容廣泛, 表現形式多樣,數量龐廣,層級分明,效力等級各 不相同。對行政訴訟法律適用特點分析的意義, 就在於對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判斷上。 刑事訴訟適的法律規范應由法律確定, 民事訴訟適用的法律規匯聚絕大部分亦由法律確定, 由行政法規確定的較少, 而由地方性法規及規章和非法淵規范性文件確定的更少。 行政訴訟則不然,由於法院行政訴訟是審查行政行為是否合法, 而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法律規范,不僅有法律、法規、 規章乃至非法淵的規范性文件[6],實際生活中, 行政法規以下的法律規範文件確立的法律規范, 被行政主體廣為適用; 又由於行政訴訟中法院法律適用有二次性即驗證性和審查性適用的特 點, 使得行政訴訟必然要對行政主體適用的法律規范的效力進行辨析、 判斷。從邏輯上講,很難想像, 一個依據與高位法律規范沖突不一致乃至抵觸的低位法律規范做出的 行政行為是合法的。 4、法律適用的邏輯規則和判案的說理要求法官作為法律的專門家, 其主要職責就是准確認定事實,正確適用法律。 要做到正確適用法律,就必須十分強調判決書的說理。 判決書中的說理是連接事實與法律規范之間的紐帶, 是法律適用的靈魂。盡管「出於成文法的制度背景, 由於法官不能創造有約束力的先例, 因而其判決通常局限於對可適用法律條款的分析,而不必像英、 美國家的法官一樣注重推理,但是,成文法的演繹推論的方法, 決定了法官的判決及當事人的請求無法通過法律規范而只能藉由判決 書中的理由來闡述。加之成文法產生的歷史悠久,理論基礎深厚, 法律規范體系編排嚴謹,這就更需要藉助法官的判決, 尤其是判決書中的理由,來達到活的、變動不定的社會生活與死的、 呆板固定的法條之間的溝通。」[7]它對於保證司法公正、 使當事人服判息訴、提高法官素質、 便於社會監督等方面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講理透徹的判決,才能經得起社會各界的評判。講理透徹, 對案件所涉及法律規范的效力的辨析、評斷必不可少。
㈢ 學習行政訴訟法有哪些心得
學習《行政訴訟法》心得體會
《行政訴訟法》的頒布,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標志著當代中國「人治時代的終結」和「法治時代的開始」,不僅推動了行政訴訟實踐的發展,更意味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通過認真學習《行政訴訟法》,我受益匪淺,對行政訴訟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所謂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院起訴,法院依法定程序審查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及相關爭議的活動過程。我認為對行政訴訟法概念的把握,需要掌握以下幾個要素:
1、行政訴訟的原、被告地位恆定。行政訴訟的主體包括原告、被告、其他訴訟參加人和法院。基於行政權的特性和行政訴訟的首要任務,在行政訴訟過程中,作為原告的只能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列為被告的,則必須是作出被訴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兩者地位不能交換。
2、行政訴訟的客體為行政行為。行政訴訟所要處理的,是由行政行為引起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行政機關之間的爭議。行政機關非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審查對象。
3、行政訴訟的類型為主觀訴訟。簡單說就是訴訟程序的啟動以存在主觀上的權利侵害為前提。《行政訴訟法》第2條,有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規定,表明了原告的起訴條件。
4、《行政訴訟法》中規定了有關受案范圍、原告資格、舉證責任、審理程序等具體制度的設計,目的是為了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綜合以上要素,《行政訴訟法》相對於我們行政執法人員而言,主要是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國家普遍遵循的一項法治原則,也是當前我國行政工作的基本要求。近些年來,隨著《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監察法》、《行政處罰法》和《行政許可法》等法律的相繼頒布,我國的行政法律體系日漸完善,依法行政有了操作依據和行為規范;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對加強政府法制建設、提高公務員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密切相融,要求政府必須依靠法治來行使管理社會的職能,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根本性轉變。
作為一名路政執法人員,我們一定要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律程序辦案,在查處每一起案件中,都應該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處理恰當,秉公執法、不詢私情。要通過不斷學習加強自身業務水平和行政執法能力;要進一步轉變傳統觀念,積極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㈣ 行政訴訟法有哪些作用
行政訴訟法的作用是什麼?
(一)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
1.正確審理行政案件,是指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正確地適用法律,作出正確裁判。為了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審理行政案件,行政訴訟法主要從人民法院獨立行使行政審判權、審判原則、證據制度、行政訴訟強制措施。審判依據、兩審終審制及審判監督程序等方面作出規定。
2.及時審理行政案件,是指人民法院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審理行政案件。為了防止行政案件久拖不決,行政訴訟法作了一系列的期限規定,如申請復議期限、復議期限、起訴期限、受理期限、審理期限等。這一系列法定期限之間又是相互銜接的。
(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行政訴訟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1.明確規定了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行政訴訟法》第11條具體規定了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亦即公民、法人和其他受到司法保護的范圍。這一規定與該法制定以前的狀況相比較,大大擴大了司法保護的范圍。
2.用專章規定了行政機關的行政侵權賠償責任,
對申請賠償的程序、賠償責任以及賠償費用的來源等,都作了明確規定。
3.規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訴訟中的權利。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不受理起訴或駁回起訴,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上風對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審判決不服,可在法定期限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等等。
(三)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1.維護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人民法院經過審理,認為行政機頭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合法的和公正的,應判決維持、駁回原告的起訴。這就維護了行政機關的威信,保證了行政效率,穩定了行政秩序。
2.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由於種種原因,其具體行政行為侵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由人民法除經過審理,根據不同情況,判決撤銷、變更行政處理決定或者強制行政機關履行義務,起到司法權監督行政權的作用。
個人覺得這個答案闡述的比較詳盡,不知你是否滿意。
㈤ 行政訴訟法有什麼歷史意義
行政訴訟既是民主政治的產物,也是民主政治的內容。首先,民主意味著政府由人民代表機關產生,服從人民代表機關制定的法律,政府行為如違反法律的規定,必須受到追究。追究的主體除了人民代表機關外,還必須有專門的常設的機關,這主要就是法院(行政法院或普通法院)。其次,民主意味著政府權力接受監督和制約,沒有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必然變成專制的權力。而民主監督、制約機制的基礎環節是人民,但人民必須通過享有國家權力的專門機關並遵循適當的法律程序實現監督和制約(權力必須以權力制約,監督必須有序和規范地進行、否則,人民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等都不能發揮實際的制約、監督效用)。此外,民主,特別是現代民主,還意味著保護少數,意味著對受到政府違法行為侵犯的相對人的制度化救濟。民主的重要形式雖然是少數服從多數,但並不等於多數專制,多數壓制少數。少數人的利益必須通過適當的法律途徑予以保護,特別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政府違法行為侵犯後,法律必須為之提供相應的救濟途徑。因為政府侵犯相對人的權益並不會使它失去大多數人對它的信任,導致代表機關的罷免等政治程序。為了保護政府行為侵犯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通過法律設置制度化的救濟機制顯然是必要的。沒有這種救濟機制的民主是不完善的民主,是不能完全真正反映全體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民主。
㈥ 行政訴訟法
沒看懂甲起訴了其所在單位?這是什麼意思?甲的起訴法院應當受理,因為乙對復議決定不服提起訴訟甲和乙針對的都是一個具體行政行為,因此,他們兩個都是原告,沒有第三人。
㈦ 行政訴訟法問題
如果您王某在這兩年期間內曾經提起過,那麼訴訟時效就要重新計算了,但是如果兩年內沒有提起過訴訟,那就會超過訴訟時效。
㈧ 《行政訴訟法》歷史意義
1988年3月,一位勇敢的浙江農民包鄭照因不服蒼南縣政府強行拆除其樓房的處罰決定,成了共和國歷史上第一個將縣政府推上被告席的農民。無數新聞傳媒為之沸騰了,無數中國人為之深深震驚了,富於歷史巧合的是,就在農民包鄭照作出這一頗具悲壯色彩的人生抗爭後不久,在共和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行政訴訟法》,在1989年4月4日召開的七屆全國人大第2次會議上破土而出。在中國歷史上,《行政訴訟法》破天荒地全面確立了「民告官」制度,這對數千年來信奉「民不可以告官」的中國人所帶來的心理沖擊和思想震動,用石破天驚來形容亦不為過,隨之,無數遭受行政權不法侵害的中國普通百姓,紛紛將行政機關告上了法庭。據統計:《行政訴訟法》出台前的1983年至1989年3月,全國各級法院受理的行政訴訟案僅為18萬多件,而從1989年4月《行政訴訟法》頒布後至1990年10月,僅僅一年半時間,全國各級法院受理的一審行政訴訟案就已達到17萬多件。1998年與1989年相比,受理的行政訴訟案更是猛增了10倍!《行政訴訟法》的出台,也從根本上改造了行政機關的思維定勢,一向說一不二的行政機關開始意識到:普通百姓不再是可以隨意捏來捏去的橡皮泥。從此以後,諸多的行政機關開始小心翼翼地在法制的軌道上執法,以避免被推上法庭的危險。也正是從《行政訴訟法》開始,監督權力、保護人權的現代民主法治思想成了行政立法的重要准則,此後,《行政訴訟法》、《行政監察法》、《行政復議法》等重要法律紛紛問世,這些「控權」行政法,不僅是現代法制的經典標志,也閃爍著共和國民主法治建設最為耀眼的星光。
行政訴訟既是民主政治的產物,也是民主政治的內容。首先,民主意味著政府由人民代表機關產生,服從人民代表機關制定的法律,政府行為如違反法律的規定,必須受到追究。追究的主體除了人民代表機關外,還必須有專門的常設的機關,這主要就是法院(行政法院或普通法院)。其次,民主意味著政府權力接受監督和制約,沒有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必然變成專制的權力。而民主監督、制約機制的基礎環節是人民,但人民必須通過享有國家權力的專門機關並遵循適當的法律程序實現監督和制約(權力必須以權力制約,監督必須有序和規范地進行、否則,人民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等都不能發揮實際的制約、監督效用)。此外,民主,特別是現代民主,還意味著保護少數,意味著對受到政府違法行為侵犯的相對人的制度化救濟。民主的重要形式雖然是少數服從多數,但並不等於多數專制,多數壓制少數。少數人的利益必須通過適當的法律途徑予以保護,特別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政府違法行為侵犯後,法律必須為之提供相應的救濟途徑。因為政府侵犯相對人的權益並不會使它失去大多數人對它的信任,導致代表機關的罷免等政治程序。為了保護政府行為侵犯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通過法律設置制度化的救濟機制顯然是必要的。沒有這種救濟機制的民主是不完善的民主,是不能完全真正反映全體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民主。
㈨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多選 高手幫忙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內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容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