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行政訴訟法上的授權機構
① 行政主體中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有哪些
法律 法規 授權的組織,,可以成為行政主體,這里的法規指的是國務院行專行政法規,地屬方性法規,包括規章。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② 規章授權的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
規章是不能授權的,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只版有法律,行政法規才能授權權,規章不能授權。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一條之規定,法律、法規和規章可以以授權形式賦予派出機構行政訴訟法上的主體資格,這主要是實踐當中有些機構依規章被授權了,作為法院處理來說為簡便而為之,等於從司法上認可了其授權,這應當是不對的。
因此,嚴格依法來說,此處不是授權,而是委託。
③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論述被授權組織和被委託組織的區別
您好!兩者的行為形式和法律後果不一樣.二者結合才能稱為"委託授權內".
委託是合同行為容,是代理行為產生的法律基礎,委託合同是雙務、不要式、諾成、原則上有償的合同,經雙方當事人簽訂合同後產生。而委託關系產生後並不代表受託人可以在一定事項范圍內得到委託人的授權,授權行為是委託人的單方行為,與委託行為是合同行為有本質區別,授權行為以發生某方面的代理權為目的,不必經受託人同意;授權行為獨立於委託合同,雙方簽訂委託合同後如果要單獨授權還必須授予受託人授權委託書,又稱代理證書。
④ 行政訴訟法規定哪些機關可成為被告 詳細
行政訴訟法規定哪些機關可成為被告? 當下制度的設計:行政主體理論與行政訴訟被告資格的對應 1.行政主體概念以及我國的法律規定 自從行政主體理論在上世紀80 年代末提出以來,經過十多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現在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對促進和推動行政法治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變遷,社會主體多元化,行政主體理論中主體范圍過窄、不利於相對人訴訟等弊端不斷顯現,已經落後於甚至阻礙了司法實踐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對現在的行政主體理論的價值、功能進行重新定位,通過對行政主體概念的新的理解來重新構建行政主體理論。關於行政主體的概念,學者們的表述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大同小異,基本一致。(5)有的學者認為行政主體特指能以自己的名義實施國家行政權(表現為行政管理活動),並對行為效果承擔責任的組織。有的學者認為行政主體是享有實施行政活動的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活動,並因此而承擔實施行政活動所產生責任的組織。人們普遍認可的說法是: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職權,能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由其本身對外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組織。由以上定義,可以看出我國行政主體具有以下四個特徵:第一,行政主體只能是組織,而不是個人。盡管行政主體的各種行政管理活動都是由公務員做出的,但公務員是以行政主體的名義行使職權,公務員本身並不是行政主體。公務員以自己名義實施的活動屬於個人行為。第二,行政主體是實施國家行政權的組織。不是社會中的所有組織都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只有那些享有行政職權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第三,行政主體是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以自己的名義」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能夠在做出行政決定的法律文書上署名。行政機關的某些內設機構、派出機構和臨時機構以及受委託的組織雖然也能做出具體行政行為,但他們不能以自己的名義進行,不是行政主體。根據上述特徵,在我國,只有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予某種特定行政職權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 2、當下行政訴訟被告資格的法律規定 而關於我國行政訴訟被告資格的法律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行政訴訟被告包括兩種,即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6)從理論上來看,有關行政訴訟被告條件的說法雖然不少,但實質條件有三:1、必須是行政行為主體;2、必須是行政職權主體;3、必須是責任主體。按照行政法的理論,行政主體的法律資格要件一般有三:1、主體必須是享有行政職權的組織;2、主體必須是能夠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3、主體必須是能夠獨立承擔行政責任的組織。所以,筆者認為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權力,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並能獨立地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這是對行政訴訟主體最基本的概括,也是比較確切的一個定義。我國行政主體理論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確認行政訴訟被告,二者聯系的紐帶就是責任承擔問題。因為根據現在的行政主體理論,必須是能夠對自己的行政行為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而「獨立承擔責任」的表現就是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也就是說行政主體承擔的是形式上的責任。二者聯系太過緊密又直接造成兩個弊病:一是不便於相對人訴訟。我國的行政組織系統龐雜,哪些是行政機關,哪些是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還有行政機關的各種內設機構、派出機構、臨時機構以及受委託的組織,甚至連專業人士也往往理不清頭緒,普通的相對人很難或者根本不可能辨清誰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因此當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連應當起訴誰都無從知道。二是為法官討好政府,明哲保身提供了口實。行政系統一般是實行首長負責制,出於他們政績著想,官員們是非常不希望自己成為行政訴訟被告的,因此當他們受到起訴時,往往會通過各種渠道給法官實行壓力。由於我國司法組織體制的不健全,法官甚至法院的命運一般掌握在當地政府手裡,法官們迫於各種壓力和為了自己前途,就會抓住被訴機關不是行政主體,不能成為行政訴訟被告這根「救命稻草」,對相關案件不予受理。這是我國行政訴訟受到很大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⑤ 行政訴訟被告主體如何確定
被告主體的確認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作被告。
2、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作被告。
3、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為,該組織是被告。
4、委託某一組織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5、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行政機關是被告
6、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5)何謂行政訴訟法上的授權機構擴展閱讀:
被告:defendant
刑事被告人享有辯護、最後陳述、拒絕回答與本案無關問題的權利,申請通知新證人到庭、調取新物證、重新鑒定或勘驗的權利,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申請迴避、提起上訴、要求再審的權利,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侵犯其訴訟權利和侮辱其人身的行為提出控告的權利等。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充分保障被告人行使其法定訴訟權利,同時有權依法對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和搜查、扣押等。
在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可更換不符合當事人條件的被告,即通知符合條件的被告參加訴訟。如果被告不符合當事人條件,而原告又不同意更換,人民法院應該裁定駁回起訴。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此時被告即成為反訴的原告,本訴的原告即成為反訴的被告。
在行政訴訟中,被告與原告法律地位平等。
是指被訴稱侵犯了原告的民事權益,或者與原告發生了民事權益爭執,而依法被人民法院傳喚應訴的人。
⑥ 法律法規授權履行行政職能的組織有哪些具體常見的單位,請各位知識淵博的大俠們回答
例如:政府部門,環保部門等等非法律直接賦予權力的部門都是哈
⑦ 行政授權是什麼
法律分析:行政授權是授權的一種形式,指行政組織內部上級機關把某些權力授予下級行政機關或職能機構,以便下級能夠在上級的監督下自主的行動和處理行政事務。授權是根據具體的法律規定所享有的權利,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職能以自己名義對外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四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⑧ 什麼叫法律、法規授權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是指依具體法律、法規授權而行使特定行政職能的非國家機關組織。由於行政活動的廣泛性及復雜性,某項行政事務可能由非行政機關的社會組織管理的情形有不少,如衛生防疫站和食品衛生監督站都不是行政機關,經《食品衛生法》授權,它們就能行使食品衛生監督檢查權和對違反食品衛生法的相對人的行政處罰權。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事業組織。事業組織是指為國家創造或改善生產條件,從事為工農業生產服務活動,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單位。
(2)社會團體。社會團體雖然不是行政機關,不屬於行政系統,但法律、法規往往授權它們行使某些行政職能,如各種行業協會,它們有依法律、法規的授權管理本行業的某些行政事務的權力。
(3)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指城市和農村按居民、村民居住的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
(4)企業組織。企業組織主要是行政管理的對象,但在特定情況下,法律、法規也可授權其行使一定行政職權。
(5)各種技術檢驗、鑒定機構。對一些需要運用專門知識、專門技能、專門設備進行檢驗鑒定的事務,法律、法規通常授權由一些有關的技術性機構辦理。
被授權組織的法律地位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被授權組織在行使法律、法規所授職權時,享有與行政機關相同的行政主體地位。
(2)被授權組織以自己的名義行政法律、法規所授職權,並承擔相應法律後果。
(3)被授權組織在執行其被授職權以外的自身職能時,不享有行政權,不具有行政主體的地位。
⑨ 行政法中被授權組織和被委託組織的區別
授權是法律法規授權,委託是政府等行政機關委託:
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回是非政府組織,以自己名義答從事行政管理活動;受行政機關委託組織可以是行政機關(系統內委託),也可以是非政府組織(系統外委託),沒有法律授權,以委託方的行政機關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
另見行政訴訟法解釋第二十一條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授權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應當視為委託。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