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新民事訴訟法126

新民事訴訟法126

發布時間: 2022-02-17 10:39:34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26條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對決定受理的案件,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向當事人告知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或者口頭告知。

2. 民事訴訟中的合並審理都有哪些情形

共同訴訟大致有以下六種類型:

(1)因對共有財產發生糾紛而提起的訴訟;

(2)因連帶債權或連帶債務而產生的訴訟;

(3)因共同侵權致人損害而產生的訴訟;

(4)以合夥組織作為當事人發生的訴訟;

(5)因共同贍養、扶養、撫養關系而發生的訴訟;

(6)因共同繼承遺產而發生的訴訟范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二條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

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其他共同訴訟人承認,對其他共同訴訟人發生效力;對訴訟標的沒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不發生效力。

第一百四十條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

(2)新民事訴訟法126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

本條是關於第三人參加訴訟的規定。第三人是指對他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或者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而參加到當事人已經開始的民事訴訟中來進行訴訟的人,屬於廣義的當事人范疇。

「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指當事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涉及的法律關系與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的另一個法律關系有牽連,而在後一個法律關系中,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否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對另一個法律中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有直接影響。

3. 論述民事訴訟法中證明責任的分配原則,及舉證責任倒置的幾種情形!

「誰主張,誰舉證」是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分擔的一般原則,但也有例外,法律上稱為「舉證責任倒置」。所謂舉證責任倒置,是指原告提出的主張不由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而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在民事官司中,舉證責任倒置主要有下列六種情形 :

第一,因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在此訴訟中,由於被告製造了與原告相同的產品,被告是否使用了原告的方法專利,原告不易舉證。所以,我國《專利法》規定:「在發生侵權糾紛的時候,如果發明專利是一項新產品的製造方法,製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提供其產品製造方法的證明。」如果被告提不出其產品製造方法不同於專利的證明,則推定其行為為侵權行為,應承擔敗訴的結果。

第二,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高度危險作業是指在現有技術、設備條件下,雖然作業者以極其謹慎的態度經營管理,仍然難以避免給他人的人身和財產造成損害的危險性作業。我國的《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 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一種特殊的侵權民事責任,也是典型的無過錯責任,而被告必須承擔侵權民事責任。這一規定的目的是促使從事高度危險性作業的法人和自然人加強責任心和改進技術安全措施。《民法通則》第123條還規定:「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此證明責任也只能由被告承擔。

第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民法通則》第124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任何單位造成上述環境污染,給他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的,依法都要承擔民事責任,這也是一種無過錯責任。但是被告能夠證明污染環境造成損害是不可抗力或受害人自己及第三者故意或過失所致,被告可不承擔責任。

第四,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根據《民法通則》第126條的規定,由上述原因致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如果有證據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可以免責。

第五,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這里所說的動物一般指人工飼養的猛獸、家畜和家禽等,不包括微生物。我國《民法通則》第127條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於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於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六,有關法律規定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的其他情形。

4. 法院提審後要多久才判刑

法院受理的刑事案件一個月內宣判,最遲不得超過1個半月,如果有刑事訴訟法126條情形,經省、直轄市高級法院批准或決定的,可再演唱一個月
參見刑事訴訟法168條

5. 民事訴訟開庭後多久出判決結果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九條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六十一條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6. 發回重審的一審案件能否增加訴訟請求

案件重審是重新開始一審程序對案件進行審理,按照民訴法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在案件重審時增加或減少訴訟請求或提起反訴,民事證據規定並沒有明確規定不適用於重審案件,案件重審,應當按照司法解釋的規定給當事人重新設定舉證期限。在舉證期限內,當事人增加訴訟請求的,為滿足當事人收集證據的需要,法院應重新指定舉證期限。至於原告增加的訴訟請求應否與原訴訟請求合並審理,應主要考慮是否是同一原告針對同一被告在同一訴訟中追加訴訟請求,受訴法院對增加的訴訟請求有無管轄權,合並審理是否會造成對原訴訟請求審理的拖延等因素。如果原告在重審中增加的請求與原訴訟請求在性質上相同,且合並審理不會導致訴訟的拖延,法院應當予以合並審理,以節約當事人的訴訟成本,節約訴訟資源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傾向性意見認為:案件重審適用新的一審程序,原告可以減少訴訟請求,也可以增加訴訟請求,包括就原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發生的事實提起的訴訟請求,但增加的訴訟請求與原訴訟請求性質應當相同。新增的訴訟請求應當適用舉證時限的規定。對增加的訴訟請求應當與原訴訟請求合並審理。
一、法律依據
1、《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
(二)原判決適用法律錯誤的,依法改判;(三)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126條規定:
「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民訴意見》)第156條規定:「
在案件受理後,法庭辯論結束前,
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對訴訟請求提出規定了期限。《證據規定》第34條第3款規定:「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舉證期限在開庭之前,訴訟請求的改變自然應是在開庭審理前提出,而不是在開庭審理中或開庭審理後提出了。舉證期限屆滿後,是不允許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除非有該司法解釋第35條規定的例外情形。
《證據規定》第35條規定,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規定第三十四條規定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在具體的再審請求范圍內或在抗訴支持當事人請求的范圍內審理再審案件。當事人超出原審范圍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不屬於再審審理范圍。但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當事人在原審訴訟中已經依法要求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原審未予審理且客觀上不能形成其他訴訟的除外。
經再審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後,當事人增加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二、結論
綜上,在民事訴訟發回重審階段,按一審程序審理,原告可以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增加訴訟請求,原告增加訴訟請求的,法院可以決定合並審理。

7. 民事訴訟法著作推薦

1、《民事訴訟法(第二版)》

是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艷麗。本教材吸收和借鑒既有民事訴訟法教材編寫經驗,在內容上注重對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界前沿理念和問題的介紹,以及民事訴訟法法規及司法解釋的理解和適用。

該教材在全面系統的介紹我國民事訴訟法理基礎上,更為注重學生對民事訴訟程序規定的掌握和運用,為此在教材的體例設置上,每章分設六個部分。

2、《新民事訴訟法 》

本書由邱聯恭教授發起並組織的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參與編寫,本研究會為台灣首屈一指的民訴研究會,每年集合台灣地區此領域菁英,收錄一次性發表當年研討會的重要論文,於文後註明原刊載論文的期別及年月,命名為《民事訴訟法之研討》。

該內容常列為台灣地區學術與實務研究者的指標性學術研究成果。 本集集合台灣民訴界實務與學界菁英作者群。歷年來有許多台灣民事訴訟領域的專家學者相繼加入,對於推動台灣民事程序法研究之進展及革新,貢獻匪淺。

本書對大陸民事訴訟領域的學術發展亦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並對即將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的相關理論有一定的參考。

3、《萬國法源·國家司法考試萬國授課精華:民事訴訟法(2013)》

《萬國法源·國家司法考試萬國授課精華:民事訴訟法(2013)》作者郭翔,是最接近我講課時隨堂所發講義的一本書。

4、《民事訴訟法》

是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也是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重點教材。《民事訴訟法》在修訂中吸收了民事訴訟法教學科研的最新成果,強調了程序法的理論,並更加突出了其教學適用性

5、《民事訴訟法》

張衛平著法律類圖書,以現行民事訴訟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為根據,系統地、全面地闡述了民事訴訟各種制度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原理。

《民事訴訟法》概念清晰、准確、分析簡明、透徹,難點、重點明確,體系結構合理,充分吸收了法學界最新研究成果,關注了民事訴訟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注意民事訴訟制度的實際運作。《民事訴訟法》有助於讀者正確理解、全面掌握民事訴訟理論和各種制度的動作機理。

8. 民事案件發回重審原告能否增加訴訟請求

一、法律依據 1、《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 (二)原判決適用法律錯誤的,依法改判;(三)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126條規定: 「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民訴意見》)第156條規定:「 在案件受理後,法庭辯論結束前, 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中,對訴訟請求提出規定了期限。《證據規定》第34條第3款規定:「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舉證期限在開庭之前,訴訟請求的改變自然應是在開庭審理前提出,而不是在開庭審理中或開庭審理後提出了。舉證期限屆滿後,是不允許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除非有該司法解釋第35條規定的例外情形。 《證據規定》第35條規定,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規定第三十四條規定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三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具體的再審請求范圍內或在抗訴支持當事人請求的范圍內審理再審案件。當事人超出原審范圍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不屬於再審審理范圍。但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當事人在原審訴訟中已經依法要求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原審未予審理且客觀上不能形成其他訴訟的除外。 經再審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後,當事人增加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二、結論綜上,在民事訴訟發回重審階段,按一審程序審理,原告可以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增加訴訟請求,原告增加訴訟請求的,法院可以決定合並審理。

9. 民事訴訟法中的各種時效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回的訴訟時效期間答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熱點內容
電力依法治企 發布:2025-08-18 23:28:09 瀏覽:345
構建公共法律服務五大體系 發布:2025-08-18 23:25:46 瀏覽:750
勞動法41條內容42條 發布:2025-08-18 22:58:28 瀏覽:509
農村土地徵用涉及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8-18 22:57:10 瀏覽:99
成品油行政法規 發布:2025-08-18 22:44:25 瀏覽:62
著作權法法律知識競賽題及答案 發布:2025-08-18 22:44:18 瀏覽:645
廣東勞動法生育規定 發布:2025-08-18 22:44:08 瀏覽:919
法治知識網路競賽活動 發布:2025-08-18 22:37:22 瀏覽:407
浦發銀行法律顧問投標 發布:2025-08-18 22:37:09 瀏覽:380
買房婚姻法公平 發布:2025-08-18 22:32:08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