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中單位可以作為證人嗎
Ⅰ 單位和法人能否做為證人若單位或法人出具文件,能否作為書面證言那又為什麼證據形式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0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這表明,我國對證人資格的限制非常少,只要能夠正確表達意志的人都有資格作為證人。所謂不能正確表達意志,就是心智較低,對要求其表達的事項不能進行正確的辨別,如精神病人、沒有辨別能力的幼兒等。未成年人能否正確表達意志,與要求其作證的事項的復雜程度密切相關。同一未成年人,可能在這一案件中,就某一事實,如看見的男人還是女人作證,能夠正確表達意志。而在另一個案件,如果要求其合同的成立及內容進行作證,就可能是不能正確表達意志。在美國許多州法院,雖然不以年齡來限製作證的資格,但對於是否理解其陳述的意義,往往在進行詢問之前,先進行測驗。特別的幼兒,舉證的一方當事人應首先證明該幼兒理解其陳述的含義,才有資格作為證人。對心智不健全或心智不平衡的成年人,與幼兒作證時一樣,先檢測其對於據實陳述的了解程度。[10]
關於證人主體的范圍,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70條的規定,不僅包括個人,還包括單位。就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立法來看,沒有關於單位作為證人的規定,證人僅僅是指自然人。我國台灣地區學者認為:「證人系陳述自己觀察事實之人,性質上應以自然人始有可能,法人或非法人之團體不得為證人」。[11] 盡管我國有學者認為單位作為證人有一定的合理性,指出:「證人不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單位作證人不是以個人身份,而是以單位代表人的身份。這樣規定,有利於人民法院盡可能多的收集證據,迅速查明事實,解決糾紛」。[12] 但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田平安教授指出:「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證人要在法庭上被反復質證、詢問,『聽說』、『據說』等用語是經不起推敲和質詢的」。[13] 盡管田平安教授強調的是要求出庭提供口頭證言,接受法庭的詢問,但在實質上否定了單位作為證人的資格。因為反復質證、詢問必須證人親自感知的事實或經歷,顯然排除了擬制人格的單位。另一方面,單位作證實際上就是單位提交書面證言,要求對證人的詢問,同樣排除單位作為證人。畢玉謙博士更加明確地認為單位不能夠作為證人,「證人必須是能夠獨立的藉助其感覺器官對案件事實進行感知的自然人,而單位作為一種法人或非法人機構並不具備這種能力,它也必然藉助特定的自然人的生理本能對案件事實進行感知,從而得出有關事實的印象和感受。因此,單位具有證人的適格性是不科學的,不符合證人的本質要求,在我國,它不過是作為廣大證據資源的一種不盡理想的變通方式」。[14] 的確,不僅證人證言這種證據方法的性質決定了證人必須限於自然人,而且評判證人證言證據力大小的規則—詢問規則,也同樣是針對自然人來進行設計和適用的。因此,筆者也認為,證人證言的主體不包括單位,即單位不是適格的證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7條規定:「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客觀陳述其親自感知的事實」,這里的規定實際上隱含著作證的主體僅僅是自然人,排除了單位作為證人的主體資格。因為只有自然人才有感覺器官,才能「親自感知」案件的事實,單位是擬制人格,不具有「親自感知」事實的能力,據此規定,單位也就不能出庭作證。
事實上,之所以規定單位也有義務出庭作證,並不是因為單位符合證人的本質特徵要求,而是強調發現案件客觀真實,廣大證據資源,「有利於人民法院盡可能多的收集證據,迅速查明事實」。導致這種結果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把書面證言誤認為證人證言的一種表現形式,以為如果不把單位作為證人,單位就其了解到的有關情況向法院所作的說明就不能作為證據資料,或者單位就沒有就知道的事實進行說明的義務。事實上並非如此,單位提交的書面說明情況完全應當作為書證接受為證據,並不影響法院對證據資料的收集;不僅知道案件情況的人有作證的義務,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協助法院調查收集證據,不把單位作為證人,單位仍然具有把知道的事實陳述給法院的義務,法院也可以責令有關單位,將了解到的事實情況以書面陳述形式,提交到法院。[15] 因此,取消單位作為證人主體,不僅有利於證人證言這種證據方法更加完善,不會減少證據資源,而且,有利於切實可行地運用相應的證據規則,更科學地評判證據價值。如,對單位提交的書面陳述或書面證言,就運用書證的評判規則,而不是證人證言的詢問規則進行評判。
Ⅱ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 )可以作為民事訴訟證人。
C
答案解析來:
根據法律規定,與當源事人有親屬關系和其他密切關系的人雖然可以作為證人出庭作證,但由於上述關系的特殊性,其證言的證明力一般要小於其他證人的證言。下列幾類人不能作為證人:①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②訴訟代理人;③審判員、陪審員、書記員;④鑒定人員;⑤參與民事訴訟的檢察人員。
Ⅲ 民事訴訟中委託代理人可以作為證人嗎
您好:
首先,我國現行法律並未明確規定訴訟代理人不能同時擔任證人。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根據該條規定,證人就是知道案件情況並提供證言的人。在我國,除因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而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以外,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無論是現行民事訴訟法還是證據規則,都沒有明令禁止訴訟代理人同時作為證人提供證人證言。因此,在法律未加禁止的情形下,不能直接否定訴訟代理人出具證人證言的權利。
其次,訴訟代理人同時作為證人所出具的證人證言的效力問題應當由對方當事人行使處分權。
民事訴訟基本原則之一就是處分原則,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特點之一是便於當事人訴訟和法院辦案,既強調公正也強調效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二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另一方當事人認可或者提出的相反證據不足以反駁的,人民法院可以確認其證明力。」該條規定明確了民事訴訟當事人對證據效力的處分權。就本案來說,雖然李麗不能作為證人出庭作證,但如果被告劉某對於李麗的證人證言明確表示認可的並且未提出異議的,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處分認定該份證據。當然,劉某一旦以證人同時是本案的代理人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是以證人沒有出庭作證為由加以否認,則法院應採納其異議。
最後,部分人也許會認為證人的基本義務即是出庭作證,並且不能旁聽審理過程。而李麗作為訴訟代理人已經參加庭審,等於是旁聽了審理過程,故此不應該再作為證人出現。筆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六十九條規定:下列證據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一)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和智力狀況不相當的證言;(二)與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出具的證言;(三)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四)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製品;(五)無正當理由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從該規定來看,法律並不是直接否認該類證據本身的證據效力,而是對於「孤證」的明細詮釋。原告李某可以選擇以證人不出庭的方式提供李麗的證人證言,至於該證據的效力則由被告來行使質證權,不論是從法院查明事實還是當事人自主處分其訴訟權利來說,都是合理的。
Ⅳ 民事訴訟法對證人作證作了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第七十三條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4)民事訴訟法中單位可以作為證人嗎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五十三條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
第五十四條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並經人民法院許可。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准許的,應當在開庭審理前通知證人出庭作證,並告知其應當如實作證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
證人因出庭作證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提供證人的一方當事人先行支付,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
第五十五條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接受當事人的質詢。
證人在人民法院組織雙方當事人交換證據時出席陳述證言的,可視為出庭作證。
第五十六條《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的「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是指有下列情形:
(一)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
(二)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
(三)路途特別遙遠,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
(四)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出庭的;
(五)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
前款情形,經人民法院許可,證人可以提交書面證言或者視聽資料或者通過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
Ⅳ 在民事案件中,委託代理人是否可以作為證人
在民事訴訟案件中,如果當事人本人不便處理案件,可以委託代理人參加訴訟。親屬、社區工作者和律師都可以成為民事訴訟代理人。我國現行法律並未明確規定訴訟代理人不能同時擔任證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證人條件、義務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三條,證人出庭作證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Ⅵ 刑事案件證人的條件,單位可以成為刑事案件證人嗎
證人,即知道案件情況並提供證言的人。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民事訴訟中個人、單位均可以證人身份出庭作證。刑事案件中只接受自然人(公民)作為證人,不接受單位作為證人,即單位不能以單位名義提供證人證言。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Ⅶ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本案原告訴訟代理人可以作為民事訴訟證人嗎
當然不可以,代理人是代表一方利益的,同案件存在利害關系,不能作為證人出庭,其證人證言也不能作為有效證據被法庭所採信
Ⅷ 在民事訴訟中單位能不能作為證人
證人,即知道案件抄情況並提供證言的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第70條)。即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對證人的范圍作了規定和規范,民事訴訟中個人、單位均可以證人身份出庭作證。
在我國,刑事案件中只接受自然人(公民)作為證人,不接受單位作為證人,即單位不能以單位名義提供證人證言。
所以,如果這道題是多選題的話,我認為你就該選,即:在民事訴訟中單位能作為證人。
Ⅸ 民事訴訟什麼人可以作為證人
你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內況的單位和個人容,都有義務出庭作證。」
只要知道案件情況,不論其性別、職業、社會地位、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政治態度、健康狀況如何,都可充當證人。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
下列人員不能作證人:
①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但間歇性精神病患者可以在精神正常的情況下作證;聾人或盲人可以就其看到或聽到的事實作證;年幼的人如果能辨別是非、正確表達,也可以作證人。
②共同犯罪案件的同案被告人不能互為證人。
③偵查、檢察、審判人員不能在自己承辦的案件中作證人。如果他們事先了解案情,應以證人身份作證,不應再承辦該案件。
④刑事被告人的辯護人、民事案件代理人也不能作本案的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