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為主體
Ⅰ 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是否具有統一性
行政法律關系抄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一、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性質不完全相同。
二、主體雙方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徵: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機關或者根據法律的授權代行某種行政職能的社會組織。
2、行政法律關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機關單方面的的行為為根據。
3、作為主體的一方行政機關可以直接運用國家強制力強制對方當事人履行義務或接受制。
4、主體之間的爭議通常通過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決。
Ⅱ 行政法律關系中不可缺少的一方主體是什麼
行政法律關系中不可缺少的一方主體是法律關念。
Ⅲ 如何確定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的地位
1、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專主體:行政主體和屬行政相對方;
3、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4、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監督主體:如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時,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體。又如行政復議中的上級行政機關等
4、行政主體: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
Ⅳ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概念
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並能獨立地承擔因此而產生的相應法律責任的組織 。
特徵
1、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的組織。
行政主體是組織,但並不是所有的組織都能成為行政主體。是否享有國家行政權,是決定某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一個決定性條件。
2、行政主體是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
「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是指在法律范圍內依照自己的判斷作出決定,發布命令,並以自己的職責保障這些決定和命令的實施,獨立採取行政行為等。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是判斷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主要標准。
3、行政主體是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組織。
能否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是判斷行政機關及其他組織能否成為行政主體的一個關健條件。
行政職權
行政職權是國家行政權的轉化形式,是行政主體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資格及其權能。行政職權的內容和形式因行政主體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異,不同行政主體的職權范圍也不一樣。但總的說來,行政職權大致包括如下內容。
1、行政立法權。
行政立法權是指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行政主體有制定和發布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的權力。
2、行政決策權。
行政主體有權依法對其所轄領域和范圍內的重大行政管理事項作出決策。
3、行政決定權。
行政決定權,包括行政主體依法對行政管理中的具體事宜的處理權以及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未明確規定事項的規定權。
4、行政命令權。
行政命令權,即在國家行政管理過程中,行政主體通過書面的或口頭的行政決定,依法要求特定的人或不特定的人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而相對方必須服從的權力。
5、行政執行權。
即行政主體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或者有關上級部門的決定和命令等,在其所轄范圍內具體執行行政事務的權力。
6、行政處罰權。
即行政主體對其所轄范圍內的行政相對方違反有關法律規范的行為,依法對其實施處罰等法律制裁的權力。
7、行政強制執行權。
即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當法定義務人或某項具體行政法律關系的義務人不依法履行義務時,行政主體採取法定的強制措施,以促使法定義務人履行法定義務或者達到與履行義務同樣狀態的權力。
8、行政司法權。
即行政主體作為某項糾紛的第三人,對當事人雙方的糾紛進行調解、仲裁、裁決和復議的權力。
行政職責
行政職責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國家賦予的行政職權,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所必須承擔的法定義務。作為行政職權的享有者,必須按照法律規定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承擔一定的義務,以對賦予其權力的人民和國家負責。行政職責的核心是「依法行政」,主要內容如下:
1、依法履行職務,遵守許可權規定。
行政主體所享有的職權必須有法律規范的明確規定,行政主體必須按照法定的職權,在法定的許可權范圍內履行職務。
2、符合法定目的。
行政主體的一切管理活動,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並且,都必須符合法定目的,遵循合理、適當的原則,避免不相關因素的干擾。
3、遵循法定程序。
一切行政活動,除實體上合法、合理外,還必須嚴格遵循法定程序,確保程序上合法、合理。
Ⅳ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就是行政法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就是行政法主體。
行政法主體,即行政法律關系主體,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包括組織和個人。
具體來說,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個人則包括國家公務員以及作為行政相對人的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行政法主體是指在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關人。
(5)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為主體擴展閱讀: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即關系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是行政法律關系,而且在我國,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則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之間不能互為原被告(與民訴不同之處)。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國,只有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性質不完全相同。主體雙方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徵:
1、行政主體是組織,而不是個人。
2、行政主體是依法擁有行政職權的組織,是行政權的歸屬者。
3、行政主體有權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代表國家並獨立行使職權。
4、行政主體能以自己的名義單獨參加訴訟。
Ⅵ 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這句話錯誤來,行自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受其委託和授權的機關、團體或個人,即必須有代表國家從事行政管理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受其委託和授權的機關、團體或個人,即必須有代表國家從事行政管理的當事人。
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法人與其他社會團體之間不可能產生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行政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外國有關機關之間可以依法產生行政法律關系。
Ⅶ 行政關系的主體包括哪些
行政關系的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人。
1、行政主體。
具體說來,那些行政機關、機構、組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我們把它分為中央機關與機構、地方機關與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與個人
1. 中央機關與機構主要有六類:
a.國務院;
b.國務院組成部門,包括部委行署;
c.國務院直屬單位和特設機構
d.國務院組成部門管理的機構
e.授權的內設機構,原則上內設機構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些內設機構經過法律法規特別授權而享有了一定的行政職權,考試中常見的有專利評審委員會,它是知識產權局的內設機構,商標評審委員會是工商局的內設機構,公安部下屬的公安消防局,公安交管局以及公安邊防局是公安部的內設機構。
f.授權的議事協調機構
除了以上的六類,其他的國務院辦公機構、辦事機構、未經授權的內設機構、未經授權的議事協調機構,這時中央機關與機構,地方機關與機構也分為六類:
a.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包括縣級到省級人民政府。
b.縣以上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機構、特設機構,這里與中央工作部門、直屬機構、特設機構是一樣的,基本上中央有什麼部門,地方也有什麼部門,這里要注意的是定語,必須是縣級以上,鄉鎮人民政府是沒有工作部門、直屬機構、特設機構的,鄉鎮人民政府沒有工作部門。
c.各種派出機關,具有準政府的地位,包括省級人民政府派出的地區行政公署,縣級人民政府派出的區公所及縣級政府或市轄區人民政府派出的街道辦事處。
d.中央機關或機構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
e.授權的派出機構、內設機構,包括派出所,公安所,稅務所,
f.一定條件下的綜合執法機構,根據行政處罰法規定和組建的綜合執法機構
除以上六類之外,其他的地方政府辦公機構、辦事機構、未經授權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以及未經授權的議事協調機構都不具有行政主體的資格。第三大類是非政府組織和個人,非政府組織經過授權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包括四類:
a.授權的企業組織,如鐵路運輸企業,郵政企業,電信企業等公用事業企業。
b.授權的事業單位。
c.授權的社會團體,如行業協會。
d.授權的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
以上四類組織可以根據授權獲得行政主體資格,這里必須是授權,僅僅委託不產生主體資格的取得。
2、行政想對人。
行政相對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即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影響其權益的個人或組織。
Ⅷ 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主體包括什麼
行政主體主要包括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其他社會公權力組織。
如果說行政法律關系中的主體就還包括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行政相對人。
Ⅸ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是什麼——————急急急急!!在線等!!!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包括行政主體、相對人即第三人。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權,能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該行為所產生的法律效果的社會組織,包括行政機關和被授權組織。
Ⅹ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與行政主體的關系
簡要概括:
1、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3、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4、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監督主體:如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時,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體。又如行政復議中的上級行政機關等
4、行政主體: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一定的行政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法定授權,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公務員並不是行政主體。
一、行政的概念
指國家行政機關和其他公共行政組織對國家與公共事務的決策、組織、管理和調控。
二、行政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1、行政法是國家重要的部門法之一,是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或是調整因行政主體行使其職權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兩層含義:
(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
2、調整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
三、行政法關系概念和分類
(一)行政法關系:指經過行政法(實體、程序)調整之後,具備了權利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
(二)主要有兩類法律關系:
1、行政法律關系:指經過行政法調整之後,具備了權利義務內容的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指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人)。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四、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和行政法主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一)行政主體享有並行使國家行政權力,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特殊主體,在具體法律關系中佔有主導地位。
(二)行政相對方也是行政法上權力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另一主體。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監督行政法律關系特徵:
第一、一種多重、復雜的法律關系。
第二、包含著行政訴訟法律關系。
第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非對等性。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多的權利,承擔較少義務,而在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少權利,承擔較多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