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庭分布圖片
1. 行政法庭和民事法庭
兩個不一樣的法庭不可能合在一起的,他們所調整的對象不一樣啊,調整的法律關系也不一樣。
2. 法庭布局圖中沒有公訴人席位的是行政法庭布局圖嗎
桌上放塊「公訴人」的牌子,不就有位置了嗎?
3. 你是訴訟和行政訴訟的法庭布局有什麼區別
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區別如下:
1、處理機關不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處理機關是不同的,前者是行政機關,後者是人民法院,即司法機關。
2、性質不同。處理機關的不同決定了它們行為性質上的區別:行政復議機關的復議行為屬於行政行為,它是一種行政機關內部的層級監督制度,對相對人來說,這是一種行政救濟的手段;而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活動屬於司法活動,是人民法院對行政機關的監督活動,是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權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對行政相對人來說這是一種訴訟救濟的手段。前者受行政程序法即行政復議法調整,後者則受訴訟法即行政訴訟法支配。
3、受案范圍不同。行政復議范圍大於行政訴訟范圍。屬於行政訴訟范圍的,必然屬於行政復議范圍;但屬於行政復議范圍的,未必屬於行政訴訟的范圍。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限於人身權和財產權方面: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除行政行為對人身權、財產權的侵犯外,還包括對受教育權和其他權利的侵犯。
4、審查標准不同。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都以行政行為為審查對象,但其審查標準是不同的。行政復議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與適當進行審查;行政訴訟原則上只對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對不適當的行政行為不予審查。此外,行政復議法對復議的申請范圍作了擴大的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更全面的保護。
5、審理方式和審理制度不同。
4. 法庭的座位安排
需要看是哪種訴訟。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座位安排不同。
不變的部分是專:法庭旁聽席正屬對面的正中間是審判長,審判長兩邊是審判員、人民陪審員。書記員坐在審判人員席位的下前方。
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審判人員座位的兩邊,一邊是原告席,另一邊是被告席。證人席一般是正對審判人員。翻譯人員席位不固定。
刑事訴訟:審判人員座位的兩邊,一邊是公訴人席,另一邊是辯護人席。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方座位一般與辯護人座位在一起,如果人數特別多,可能會另外安排。刑事訴訟的被告人坐在正對審判員的方向,旁聽席位與審判人員席位中間,挨著旁聽席第一排。證人席位一般在中間。翻譯人員席位不固定。
5. 發生行政訴訟的訴訟截圖
生效的行政訴訟救濟方式是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五條
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逾期不提起上訴的,人民法院的第一審判決或者裁定發生法律效力。
6. 法院的行政庭是干什麼的
法院的行政庭是負責行政訴訟案件的審判工作。
7. 三種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刑事訴訟)的法庭布置圖是怎樣的
基本都一樣,就兩種布局。無論哪種,都是法官居中高台,區別在其他人位置。
第一種:高台下面是書記員位置,原被告分布兩側。刑庭高台對面多一個囚椅或站籠。證人席也在高台對面,一般在囚椅後面。
第二種:高台下分兩部分,近處是書記員和證人席,分列左右兩側。遠處是原被告,並排分列左右。刑庭犯人就坐中間,被書記員席,證人席,原被告席圍住。
8. 行政訴訟案件應該由什麼地方的法院管轄
《行政訴訟法》第18 條規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專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屬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第19 條規定,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20 條規定,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9. 有誰知道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法庭上的座點陣圖分別是什麼樣的能告訴一下嗎三種訴訟分別用序號
我剛看了民事,中間上面法官,下面書記員,面對法官左側原告,右側被告
10. 行政訴訟過程,法庭證據的取得途徑有哪些
1、人民法院依職權主動調取證據
對人民法院依職權主動調取證據情形,行政訴訟法雖有規定,但並沒有規定具體范圍,《行政證據規定》就此范圍作出了解釋。根據《行政證據規定》,人民法院依職權主動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限於兩種情形:一是相關事實認定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二是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程序性事項。
2、人民法院依申請調取證據
(1)人民法院依當事人申請調取證據的范圍和條件。在行政訴訟中,原告或第三人與被告行政機關雖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但就實際地位而言,仍處於相對弱的地位,其舉證能力較弱,因此需要人民法院給予更多的幫助。
根據《行政證據規定》,對下列三種證據材料,如果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在能夠提供確切線索時,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
第一,由國家有關部門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材料;
第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材料;
第三,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材料。在人民法院依申請調取的范圍問題上,《行政證據規定》與《行訴法解釋》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行政證據規定》將人民法院依申請調取證據的申請人僅限定於原告和第三人,將被告排除在外,而《行訴法解釋》沒有作此限制。
(2)調取證據申請及其處理。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調取證據時,應當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調取證據申請書。調取證據申請書應當寫明下列內容:證據持有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住址等基本情況;擬調取證據的內容;申請調取證據的原因及其要證明的案件事實。
對當事人提出的調取證據申請,人民法院應當及時進行審查。若申請符合調取證據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決定凋取;若申請不符合調取證據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向當事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送達通知書,說明不準許調取的理由。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在收到通知書之日起3日內向受理申請的人民法院書面申請復議一次。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5日內作出答復。同時,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申請,經調取未能取得相應證據的,應當告知申請人並說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