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行政法規
Ⅰ 海南經濟特區林地管理條例的管理條例
海南經濟特區林地管理條例
(2003年6月6日海南省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次會議通過;根據2009年5月27日海南省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9次會議《關於修改〈海南省林地管理條例〉的決定》第1次修正;根據2014年5月30日海南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8會議《關於修改〈海南經濟特區林地管理條例〉的決定》第2次修正) 第一條 為了加強林地的保護和管理,合理開發利用林地資源,促進生態省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經濟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經濟特區行政區域內林地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林地,包括郁閉度0.2以上的喬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的宜林地。林地范圍由本省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確定。
林地按用途分為防護林地、用材林地、經濟林地、薪炭林地和特種用途林地。
在本條例所稱林地以外的土地上種植林木的,不作為林業用地。經批准退耕還林的土地,依照國務院《退耕還林條例》的規定進行管理。
第四條 林地管理依法實行林地登記發證制度、林地用途管制制度。
依法實行國有林地有償使用制度。但是,國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劃撥國有林地使用權的除外。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林地保護管理,對佔用林地實行占補平衡或者占補有餘的原則,採取有效措施,依靠科技進步,有計劃地增加有林地面積,優化樹種,改善林地質量,提高森林覆蓋率。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監督檢查和考核辦法,將林地保有量、森林覆蓋率作為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是林地的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林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城市規劃區內的綠地和風景林地由城市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管理和監督。
各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林業主管部門做好林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做好本轄區林地的保護和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林業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做好林地保護管理工作。 第七條 林地屬於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林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從事林業生產。林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八條 林地權屬登記包括初始登記、變更登記和注銷登記。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依法辦理初始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林地,核發全國統一式樣的林權證,確認所有權或者使用權。
本條例施行前,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核發的山林權屬證書仍然有效。但核發的集體山林權屬證書程序不完善且存在權屬爭議的,應當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重新審核確認。
已依法核發土地使用權證或者所有權證的林地,以該土地使用權證或者所有權證所確定的權屬為依據,重新換發林權證,土地權屬單位或者個人必須到原登記機關進行注銷登記。
第九條 申請林地權屬登記,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使用國家所有的林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向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登記申請;
(二)使用跨行政區域的國家所有林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向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登記申請;
(三)集體所有的林地,由所有者向所在地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登記申請;
(四)使用集體所有的林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向所在地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登記申請。
第十條 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登記申請的林地,由該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林權證,確認林地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
未確定使用權的國家所有的林地,由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負責保護管理。
第十一條 申請林地權屬初始登記,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林地權屬登記申請表;
(二)申請人身份證明或者資格證明;
(三)林地權屬證明材料;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條 登記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對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符合第十一條規定的,應當予以受理;不符合規定的,要求申請人補充材料。
登記機關對已經受理的登記申請,應當自受理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在林地所在地進行公告。公告期為三十日。
在公告期內,有關利害關系人如對登記申請提出異議,登記機關應當對其所提出的異議進行核實。有關利害關系人提出的異議主張確實合法有效的,登記機關應當不予登記,並以書面形式向申請人告知不予登記的理由。
第十三條 符合下列條件的,登記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個月內予以登記:
(一)申請登記的林地位置、四至界限、面積等數據准確;
(二)林地權屬證明材料完備、合法有效;
(三)林地權屬無爭議;
(四)附圖中標明的界樁、地物標志與實地相符合。
對不符合前款規定條件的,登記機關不予登記,並以書面形式向申請人告知不予登記的理由。
第十四條 林地被依法徵收、佔用或者由於其他原因造成林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變更或滅失的,應當到初始登記機關辦理變更、注銷登記手續。
申請辦理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林地權屬登記申請表;
(二)林權證;
(三)林地權屬依法變更或者滅失的有關證明材料。
林權證有錯、漏登記或者遺失、損毀的,應當到原登記機關申請更正或者補辦。
第十五條 林地權屬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按照以下規定處理:
(一)在鄉(鎮)范圍內,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林地權屬爭議,由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林地權屬爭議,由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處理;
(二)在市、縣、自治縣范圍內,跨鄉(鎮)的林地權屬爭議,由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處理;
(三)跨市、縣、自治縣的林地權屬爭議,由有關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召集當事人進行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林地所在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報告,提出爭議的地點、四至、面積、爭議的事實、理由、處理意見及依據等,由省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認為有關人民政府對林地的處理決定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林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第十六條 在林地權屬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爭議林地上的林木,不得改變有爭議林地及附著物現狀。
林地權屬爭議依法解決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發放林權證。
第十七條 對尚未取得林權證的林地,下列材料可以作為處理林地權屬爭議的依據:
(一)土地改革以來人民政府依法頒發的土地權屬證書;
(二)土地改革時期,按規定不發土地證的林木、林地的土地清冊;
(三)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實行「定土地、定勞力、定農具、定牲畜」時,確定土地權屬的土地清冊;
(四)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國有的林場、農場等企事業單位時確定該單位經營管理范圍的總體設計書及附圖;
(五)承包造林合同、造林驗收檔案材料;
(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林地權屬爭議處理決定(對同一起林地權屬爭議有數次處理協議或者決定的,以上一級人民政府作出的最終決定為依據;沒有上一級人民政府的決定的,以所在地人民政府作出的最後一次決定為依據);
(七)人民法院生效的判決書、裁定書;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依據。
第十八條 法律、行政法規對林地權屬登記管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林地保護利用規劃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報原批准機關批准。
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制定和變更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應當在批准前徵求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意見,並在公布後三個工作日內報送省人民政府備案。
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等相銜接。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科學劃定林地保護等級,實行林地分級保護制度。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具有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等生態保護功能的公益林地進行重點保護。
第二十一條 使用林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確定的用途,保護和合理利用林地,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林地地力衰退和水土流失。
未經依法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林地用途。
第二十二條 鼓勵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承包、合資、合作等方式,開發利用林地,從事林業生產。
在保護和開發利用林地造林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在不改變林地性質、不破壞林地和林木資源的前提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發展林下種養業,提高林地利用率。
第二十三條 集體所有和國家所有依法確定給集體使用的林地由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依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辦理。
農村土地承包者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尊重和維護農村土地承包者的土地承包經營自主權。
第二十四條 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權,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採伐跡地、火燒跡地的林地使用權,以及國家規定的其他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也可以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但不得將林地改為非林地。
林地使用權轉讓應當依法辦理林地權屬變更登記手續。
第二十五條 以劃撥等無償方式取得的國有林地使用權,依法進行轉讓的,應當按照規定補辦國有林地使用權出讓手續,補交林地使用權出讓金。
第二十六條禁止毀林開墾、蠶食林地和擅自在林地上採石、采礦、挖砂、取土、挖塘以及其他破壞林地資源的行為。
禁止在25度以上的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本條例施行前已在25度以上的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的,應當按照當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規劃,逐步退耕,種植林木,恢復植被。規劃為生態公益林地的,必須嚴格按照規劃種植生態公益林。
沿海防護林用地,城市周邊、公路鐵路兩旁、河流兩岸的綠化用地,水庫保護區,應當按照當地人民政府的規劃,退耕退塘,植樹造林。
第二十七條 依法確定給單位和個人使用的國有林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收回林地使用權:
(一)連續兩年拋荒的;
(二)擅自將林地改為非林地的。 第二十八條 徵收或者佔用林地實行定額管理制度,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嚴格限制將林地轉為建設用地。
林業主管部門不得超定額審核同意建設項目徵收或者佔用林地。徵收或者佔用林地定額的使用和管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九條 建設項目需要徵收或者佔用林地的,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時由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預審意見。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三十條 進行勘查、開采礦藏和修建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等各項建設工程,應當盡量不佔用或者少佔用林地;確實需要徵收或者佔用林地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辦理審核手續:
(一)徵收或者佔用防護林林地、特種用途林林地面積10公頃以下的,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林地及其採伐跡地面積35公頃以下的,其他林地面積70公頃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核;
(二)徵收或者佔用林地超過以上面積的,依法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審核。
徵收或者佔用林地未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不得受理建設用地申請。
第三十一條 需要臨時佔用林地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一)臨時佔用除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以外的其他林地面積2公頃以下的,由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批;
(二)臨時佔用防護林或者特種用途林林地面積5公頃以下,其他林地面積超過2公頃不足20公頃的,由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批;
(三)臨時佔用防護林或者特種用途林林地面積超過5公頃的,其他林地面積超過20公頃的,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審批。
第三十二 條徵收、佔用林地或者臨時佔用林地,用地單位應當向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用地申請,提交下列材料:
(一)使用林地申請表;
(二)項目批准文件;
(三)被徵收或者被佔用林地的權屬證明材料;
(四)有資質的設計單位作出的項目使用林地可行性報告。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材料。
依法應當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供應土地的,由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提出徵收、佔用林地申請。
第三十三條 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徵收或者佔用林地申請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提出初審意見;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上報材料之日起二十個工作日內依照審核許可權作出決定或者予以上報。經審核不予同意徵收或者佔用林地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並告知申請人。
本條例規定應當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批臨時佔用林地的,審批時限依照前款規定執行。
本條例規定應當由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批臨時佔用林地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臨時佔用林地申請之日起二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決定。作出不予批准決定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並告知申請人。
第三十四條 臨時佔用林地的期限不得超過兩年,並不得在臨時佔用的林地上修築永久性建築物;佔用期滿後,用地單位或者個人必須恢復林業生產條件。
臨時佔用林地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採取保護林地的措施,防止滑坡、塌陷、水土流失以及損毀批准用地范圍以外的林地及其附著物。
臨時佔用林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與林地的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簽訂臨時佔用林地合同,並按照合同約定支付臨時佔用林地補償費。
第三十五條 經審核、批准徵收佔用林地的,應當依照有關森林的法律、法規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並依照有關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交付林地補償費、林木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具體收費標准按照國家和本省的有關規定執行。森林植被恢復費專款專用,由林業主管部門依照有關規定統一安排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植樹造林面積不得少於因徵收、佔用林地而減少的森林植被面積。 第三十六條 偽造、變造林權證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地權屬登記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收繳偽造、變造的林權證,並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擅自移動或者破壞林地界樁、界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恢復原狀。逾期不恢復原狀的,由林業主管部門代為恢復,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支付,可以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賠償損失。
第三十七條 毀林開墾、蠶食林地,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毀壞的,依法賠償損失;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補種毀壞株數二倍至五倍的樹木,處毀壞林木價值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拒不補種樹木或者補種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代為補種,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支付。
擅自開墾林地、蠶食林地,對森林、林木未造成毀壞或者被開墾的林地上沒有森林、林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按照非法開墾、蠶食林地面積,對個人處每平方米五元以上十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處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八條 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審批,非法佔用林地、擅自改變林地用途或者在林地上進行採石、采礦、挖砂、取土、挖塘及其他破壞林地的活動,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恢復原狀;按照非法改變用途林地面積,對個人處每平方米五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處每平方米五十元以上一百五十元以下的罰款。
臨時佔用林地,逾期不歸還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罰。
第三十九條 違法審核、批准徵收、佔用林地,或者擅自變更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其審核批准文件無效,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非法審核批准徵收佔用的林地應當收回,有關當事人拒不歸還的,以非法佔用林地論處。
第四十條 採取欺騙手段騙取批准,非法徵收、佔用林地作為建設用地的,依照有關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超過批準的數量徵收、佔用林地的,多征、多佔的林地以非法佔用林地論處。
第四十一條 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不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索賄受賄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二條 當事人對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第四十三條 本條例具體應用的問題由省人民政府負責解釋。
第四十四條 本條例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Ⅱ 海南省制定的法律規定適用於全國嗎
不可以,
1988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內》,授權海南省容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海南省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遵循國家有關法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決定和國務院有關行政法規的原則制定法規,在海南省經濟特區實施,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所以只有針對自己情況的行政特區才有效
Ⅲ 海南省民政廳的政策法規
第一條 為了規范對基金會名稱的管理,保護基金會的合法權益,根據《基金會管理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適用於按照《基金會管理條例》設立的基金會。
第三條 基金會名稱應當反映公益活動的業務范圍。
基金會的名稱應當依次包括字型大小、公益活動的業務范圍,並以「基金會」字樣結束。
公募基金會的名稱可以不使用字型大小。
第四條 全國性公募基金會應當在名稱中使用「中國」、「中華」、「全國」、「國家」等字樣。非公募基金會不得使用上述字樣。
地方性公募基金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應當冠以所在地的縣級或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名稱。冠以省級以下行政區劃名稱的,可以同時冠以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名稱。冠以市轄區名稱的,應當同時冠以市的名稱。
第五條 基金會的字型大小應當由2個以上的字組成。
基金會不得使用姓氏、縣或縣以上行政區劃名稱作為字型大小。
第六條 公募基金會的字型大小不得使用自然人姓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或者字型大小。
第七條 非公募基金會的字型大小可以使用自然人姓名、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名稱或者字型大小,但應當符合以下規定:
(一)使用自然人姓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或者字型大小,需經該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同意;
(二)不得使用曾因犯罪被判處剝奪政治權利的自然人的姓名;
(三)一般不使用黨和國家領導人、老一輩革命家的姓名。
第八條 基金會使用已故名人的姓名作為字型大小,該名人必須是在相關公益領域內有重大貢獻、在國際國內享有盛譽的傑出人物。
第九條 基金會名稱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規范的漢字。
在自治區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基金會,其名稱可以同時使用本民族自治地方通用的民族文字。
基金會名稱需譯成外文使用的,應當按照文字翻譯的原則翻譯使用,不需報登記管理機關核准。
第十條 基金會名稱不得含有下列內容和文字:
(一)有損於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
(二)可能對公眾造成欺騙或者引起公眾誤解的;
(三)有迷信色彩的;
(四)外國國家(地區)名稱、國際組織名稱;
(五)政黨名稱、國家機關名稱及部隊番號;
(六)其他基金會的名稱;
(七)外國文字、漢語拼音字母、數字;
(八)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的。
第十一條 基金會不得使用下列名稱:
(一)已被登記管理機關撤銷登記,自撤銷登記之日起未滿3年的基金會的名稱;
(二)已注銷登記,自注銷登記之日起未滿3年的基金會的名稱;
(三)已變更名稱,自變更登記之日起未滿1年的基金會的原名稱。
第十二條 登記管理機關可以糾正已登記的不適宜的基金會名稱。
第十三條 兩個及兩個以上申請人向同一登記管理機關申請登記相同的基金會名稱,登記管理機關依照申請在先原則核定。
第十四條 基金會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的名稱應當冠以其所從屬的基金會名稱。
第十五條 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的名稱應當依次由「基金會名稱」、「駐在地名稱」、「代表處(或辦事處、聯絡處等)」組成。
「駐在地名稱」是指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駐在地的縣或縣以上行政區劃名稱。
境外基金會名稱中未表明其原始登記地(國家或地區)的,應在其代表機構名稱前冠以原始登記地(國家或地區)的名稱。
第十六條 本規定自2004年6月7日起施行。
Ⅳ 為什麼海南省、名族自治區可以制定有關稅收的地方性法規而其他省不可以
國務院制定的稅收行政法規
舉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
4.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稅收地方性法規
在我國,目前只有海南省、民族自治地區在符合規定的情況下可以制定有關稅收的地方性法規。
5.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制定的稅收部門規章
舉例:財政部頒發的《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國家稅務總局頒發的《稅務代理試行辦法》
6.地方政府制定的稅收地方規章
舉例:國務院發布實施的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船稅、房產稅等地方性稅種暫行條例,都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根據條例制定實施細則。
Ⅳ 法律、條例、規定、通知等等這些法規的後綴名稱是怎麼規定的
法律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 有的時候立法委也可以
國務院叫條例
地方人大叫地方法規
地方政府 叫地方行政規章或制度
Ⅵ 海南省工傷保險條例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發生工傷後,先由公司向公司所在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如果公司拖延不辦理,自己立即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
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七條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用人單位未按前款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按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由省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根據屬地原則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辦理。
用人單位未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第十八條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申請人按照書面告知要求補正材料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Ⅶ 海南為什麼可以自定稅收行政法規
法律法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對於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其中,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法規則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一般來說法規是指地方政府制定的。
Ⅷ 《海南經濟特區物業管理條例》的具體內容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物業管理活動,維護業主、物業使用人、物業服務企業的合法權益,改善生活和工作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和國務院《物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經濟特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經濟特區內住宅區物業與非住宅區物業管理及相關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在本省經濟特區以外其他區域的物業管理,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物業管理,是指業主通過選聘物業服務企業,由業主和物業服務企業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約定,對房屋及配套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進行維修、養護、管理,維護物業管理區域內的環境衛生和相關秩序的活動。
第四條 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本經濟特區的物業管理活動進行管理、監督和指導。
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物業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處理物業管理的重大問題。
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物業管理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物業管理活動進行管理、監督和指導。
規劃、城管、環衛、物價、財政、公安等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物業管理有關工作。
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協助物業管理主管部門對物業管理活動進行管理、監督和指導,調解物業管理服務糾紛。
居(村)民委員會協助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做好物業管理相關工作。
第五條 物業管理行業協會應當依法加強行業自律管理,規范行業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負責制定並監督實施物業服務規范,督促物業服務企業誠信經營和服務,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第二章 業主、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
第六條 依法登記取得或者根據物權法的有關規定取得建築物專有部分所有權的人,應當認定為業主。
基於房屋買賣等民事法律行為,已經合法佔有建築物專有部分,但尚未依法辦理所有權登記的人,可以認定為業主。
業主在物業管理活動中的權利、義務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和管理規約、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執行,但不得以放棄權利為由不履行義務。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3-07-04,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搜狐焦點為您提供全面的新房、二手房、租房、家裝信息
Ⅸ 請問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有什麼區別
區別主要有兩點:
一是制定頒布的機關不同。地方性法規是有立法權的地回方國家機關依法制答定與發布,即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有權制定;地方政府規章是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和廣東省東莞市和中山市、甘肅省嘉峪關市、海南省三沙市等四個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
二是權威性和產生的社會效力不同,不能混為一談。地方性法規的效力要高於政府規章。雙方有沖突的,則適用地方性法規。
(9)海南省行政法規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個層次,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七個法律部門組成。它們的效力等級由高到低依次是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
政府規章是根據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的。具體表現形式有:規程、規則、細則、辦法、綱要、標准、准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