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工作設備損壞賠償
A. 工作中不慎損壞設備應怎麼賠償
一般按照公司的規章制度賠償。我覺得你們公司還可以了,有的公司更黑。
但賠償的話,要保證員工被罰款後的月工資不低於你所在省市最低月工資。也就是將罰款分散到每個月來扣除,減輕員工的賠償壓力。
B. 員工損壞公司設備部件怎麼賠償
如果公司以此來辭退你是違法的,應當支付你雙倍賠償金(工作一年支付一個月的賠償金);
如果不是故意造成設備部件損壞,就不能賠償,如果按照公司規章制度處罰,一次不能超過工資的20%,否則就是違法的。
C. 員工損壞設備賠償比例
1.
如果公司以此來辭退你是違法的,應當支付你雙倍賠償金(工作一年支付一個月的賠償金);
2.
如果不是故意造成設備部件損壞,就不能賠償,如果按照公司規章制度處罰,一次不能超過工資的20%,否則就是違法的。
D. 單位員工操作失誤造成設備損壞怎樣賠償,要及時通告嗎(通告有限期嗎)勞動法有此方面的規定嗎
理論上,員工應當賠償單位經濟損失。
但往往單位的經濟損失價值很高,員工只能盡自己所能賠償。
單位可以向員工追索賠償。
E. 勞動法規定員工損壞公司物品該如何賠償
是應當要補償的,依據的法律: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16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但是不能無緣無故的扣工資的:
F. 勞動者損壞單位設備該賠償么
損壞公司設備是要賠償,尤其是故意或重大過失情況下,根據過錯程度分擔損失。
過失賠償用工資抵扣,一般分月扣除,每月是不得超過月工資的20%,當然雙方都願意一次性扣除的也可以。
辭職也是可以,但賠償仍要承擔。
G. 操作工不小心弄壞生產設備該如何賠償
損壞他人物品的,要照價賠償,單位的這個機器用了多少時間,損壞以前狀況如何.是否屬於正常損壞.換個角度考慮,就是你的無意是否是造成機器損壞的直接原因,你的工作是否有一定的工作守則或者說是規范標准,你的無意是否屬於違反正常工作的規定,以前在合同中是否提到過機器損壞的責任問題。
法律分析
特殊的機器設備再拆遷補償中都是協商解決,一些高精密的機器,一旦拆除了就完全的破壞了其使用價值。一旦拆除沒有相關的補償標准可以參考,所以只能協商。如果是不小心造成的公司財物損壞,可以協商處理。如果公司有明確的損壞財物賠償制度,按制度規定賠償。勞動合同履行過程中,因勞動者職務行為導致企業損失,主要表現為沒有按照崗位職責履行自己的義務,有未盡職責的嚴重過失行為或者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的故意行為,使用人單位有形財產、無形財產遭受重大損害的情形。用人單位支付給勞動者的對價即勞動報酬與勞動者創造的勞動成果具有不對等性,企業作為勞動成果的享有者,更應承擔經營風險、用人單位的每一項工作都由不同的勞動者來完成,如果嚴格要求勞動者根據其過錯承擔賠償責任,實質是將企業的經營風險全部轉移到勞動者身上,這對處於弱勢地位的勞動者來說,不盡合理。
法律依據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H. 勞動法關於職工違章造成設備損壞的賠
勞動者因為本人過錯造成用人單位損失的,應當適當予以賠償。
《勞動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勞動者因為違章操作造成用人單位社保損壞死亡,根據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規定,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賠償的多少,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參考各地司法實踐,因為勞動者違章操作,用人單位在管理和教育上或多或少存在不足,應當按照勞動者過錯程度、損失大小、勞動者的態度和承受能力等因素確定,一般為直接經濟損失額度的30%左右為宜,不超過50%。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對此有規定的,不違反法律規定和公平原則的,從其規定。
勞動者應當賠償的損失,可以從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額度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且扣除後的工資額度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沒有扣完的賠償額度,可以在下月工資中繼續扣除,直至扣清。
勞動部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1〕14號
第十九條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I. 勞動法臨時工損壞公司設備應怎麼賠償
臨時工一般不負責設備損壞的損失賠償。
除非明確規定不允許他操作的設備,他故意去操作導致的損壞,即使這樣,承擔的比例也很小。工廠有責任有義務判斷工人的能力,根據能力技能安排他所能夠承擔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