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勞動法關於企業拆遷
A. 新勞動法企業拆遷對員工補償如何規定的
公司來要拆遷,源徵收方除了對公司進行補償外,還應對公司員工進行補償。若因拆遷公司要解聘員工,根據《勞動合同法》第40條,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第47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B. 勞動法企業拆遷補償標准
法律分析:如果公司要拆遷,徵收人不僅要賠償公司,還要賠償員工。公司因拆遷需要解聘職工的,用人單位可以提前30日書面通知勞動者或者向勞動者支付額外月工資後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按照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和每滿一年一個月的工資標准給予經濟補償。
法律依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八條 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要徵收房屋的,由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徵收決定:
(一)國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三)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
(四)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後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C. 勞動法中是如何規定企業在市區內搬遷的
主要看合同的約定情況,如果合同沒有明確約定,感覺不合適,因更換廠址需要離職,可以申請經濟補償金,在公司一年按一個月公司給經濟補償金,企業不按政策執行,直接去勞動監察大隊或者勞動仲裁進行投訴或仲裁
D. 勞動法企業拆遷員工補償標准
法律分析:工廠拆遷如勞動合同還能履行,則無需支付員工補償。若因工廠拆遷導致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E. 公司搬遷、賠償、勞動法
1、一般情況下,市抄內搬遷是無法要求支付經濟補償金的。
2、不願去的員工,可以要求辭職的。
3、未簽合同超過一個月的,可以從入職第二個月開始,要求支付雙倍工資。
4、辭職當日可以要求用人單位支付全部的工資,如果未及時支付的話,可以向當地勞動局監察大隊投訴。
F. 企業拆遷如何補償
大型企業拆遷項目運作法律服務經驗分享
主講人:雷敬祺 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
企業拆遷,現在法律上稱「企業搬遷」,主要指涉及企業的房屋和土地徵收。所謂大型企業這里並沒有一個清晰的劃分概念,主要特指佔有土地較多(比如30畝土地以上)或合法建築物面積比較大(比如1萬平米以上)或拆遷中涉及補償金額比較高(比如1億以上)的企業。之所以把大型企業拆遷項目和一般企業拆遷項目區分開來,是因為在實務當中,大型企業拆遷項目和一般企業拆遷項目的談判籌碼、運作思路和法律服務內容是有很大差異的。大型企業由於佔有土地比較多、合法建築面積比較大、補償金額比較高,因此在拆遷過程中往往具有比較大的談判籌碼,因此並不能用一般法律規定的思維來推進。
筆者雷敬祺律師從自己最近辦理的幾件大型企業拆遷項目成功案例中,總結出一些共性的經驗,供大家分享。部分案例上傳在上海動遷法網網站上,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查看。
第一、利益最大化的運作方向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大型企業還是小型企業,拆遷過程中的利益最大化,一般指獲得最大限度的補償,總是被拆遷人(被徵收人)的終極目標。對於大型企業來說,獲得最大限度的現金補償也是目標,但實現土地置換,重新獲得土地或建築物,更能實現未來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拆遷評估權的爭取
按照法律規定,選擇評估公司的游戲規則是政府部門指定5家有影響資質的評估公司,被拆遷企業只能在指定的5家當中選擇其中1家。從規則制定的本身來看,已經把評估結果的空間堵死,無論如何選擇,評估結果都在可控范圍之內。小型企業拆遷無法突破固有的規則,因此,按照法律規定的套路推進,很難獲得理想的補償結果。大型企業拆遷項目,由於大型企業本身的資源優勢,使得其在拆遷談判中具有較大的話語權,因此,拆遷評估權的爭取往往是必須的環節。
第三、細節決定結果
1、法律服務的內容更多。大型企業拆遷項目涉及的法律服務內容和流程都是比較完善的,從與政府的搬遷框架協議、會議紀要、備忘錄,甚至必要時候的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搬遷損失報告的製作等等。
2、做好最壞的准備。過程決定結果,在沒有最終簽訂補償協議之前,一切都存在變數,對於企業來說,必須做好最壞情況的准備,做好不同情況的應對的預案,這樣才能做好心中有數。
3、不要遺漏一切可以爭取的損失補償。對於企業拆遷,法律規定的補償很原則,無非就是被徵收房屋的市場評估價格、設備搬遷和安裝費用、無法恢復使用的設備按重置價結合成新結算的費用、停產停業損失補償,而在實踐操作中,對於企業來說,一切合理損失的補償都可以主張。往往有些損失真實存在,而法律上並無明確規定可以獲得補償,比如過渡期間重新租賃場地的租金、無形資產的損失等。
4、盲目做釘子戶拿不到高補償。釘子戶已經成為中國拆遷中的必然存在的現象,很多個人釘子戶確實以此獲得的高額的拆遷補償。因而,某些小型企業的老闆也往往效仿,一開始就放出狠話,不到多少補償死也不會搬走,但是,結果大部分是不如人意的。由於蠻干,他們放棄了很多可以爭取自己權益的機會,也忽視了個人與企業的區別,在中國做企業,特別是要把企業做大做強,受到的牽制還是很多的。因此,大型企業拆遷項目的運作,是要有智慧的。
綜上,大型企業拆遷項目的運作,要依法進行,但又不能陷入法律規定的固有思路;要有理有節,不能盲目放棄權利;要有準備,不能放鬆思想。這樣,才能實現企業拆遷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G. 企業拆遷怎麼賠呢
公司要拆遷,徵收方除了對公司進行補償外,還應對公司員工進行補償。若因拆遷公司要解聘員工,根據《勞動合同法》第40條,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第47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