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雙方的地位
㈠ 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
一方必是行政主體,行政主體包括被授權或被委託行使行政管理職能的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公共管理組織。
另一方是行政相對人。
㈡ 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地位謝謝!
當事人主體地位不平等
一方是行政主體就是政府 一方是行政相對人
公務員可以稱為行政主體 公務員是行政主體的下位概念
行政監督的主體是 同級人民政府 上一級主管部門 或者 人大
㈢ 試述當事人雙方在行政訴訟中法律地位平等的內容
在行政訴訟中關於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的具體規定,同刑事訴訟、民事訴訟的有關規定有不同,它有自己的特殊性。這是因為在行政訴訟中的被告是行政機關,它在行政管理活動中,代表國家行使行政權力,處於管理者的主導地位,而在行政訴訟中的原告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他們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處於被管理者的服從地位。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政機關的單方面的意思表示決定著大多數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但是,當雙方發生行政爭議依法進入行政訴訟程序後,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和作為原告的行政管理相對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行政機關不能再以管理者、領導者的身份自居。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法律地位平等原則,具體內容如下:
1 行政訴訟雙方當事人都是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這意味著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完全平等,也就是雙方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沒有高低之分,亦無貴賤之別,也沒有領導與服從的關系,而是處於相同的法律地位,共同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約束。
2 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由法律規定。
㈣ 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具有不對等性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一、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性質不完全相同。
二、主體雙方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徵: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機關或者根據法律的授權代行某種行政職能的社會組織。
2、行政法律關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機關單方面的的行為為根據。
3、作為主體的一方行政機關可以直接運用國家強制力強制對方當事人履行義務或接受制。
4、主體之間的爭議通常通過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決。
㈤ 一般情況下什麼是各類行政法律關系必要的當事人 是不是B
C行政主體
行政法律抄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權利活動和非權利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徵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即關系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是行政法律關系,而且在我國,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則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之間不能互為原被告(與民訴不同之處)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國,只有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1)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性質不完全相同。
(2)主體雙方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㈥ 行政法律關系與行政關系的區別
1、在行政抄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而在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監督主體如權力機關、司法機關、上級行政機關等處於主導地位,行政主體處於受監督地位;
2、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包括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等,而監督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主要是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
來源綿陽律師網頁鏈接
3、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所享有的權利和所承擔的義務;而監督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也是主體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但這些權利和義務是不一樣的。
㈦ 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的權力和義務
A
B 法律、法規和規章
A 目的在於保證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在作出決定時已有充分確鑿的證據,而不是事後無原則的補充證據。
㈧ 這句話對嗎--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的權力義務不對等。
說的是對的,行政法是公法,行政機關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因此法律關系雙方的權利義務不是對等的!
㈨ 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什麼
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行政主體是享有國家行政權回力答,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與其他國家機關、組織的區別所在。
行政主體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的組織。這是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內部的組成機構和受行政機關委託執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務的組織的區別。
(9)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雙方的地位擴展閱讀:
行政主體的理論困境
中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發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變革。以經濟領域為主導的改革,使得中國社會結構也面臨重大的調整與變遷,各種市場的、社會的要素活躍起來、並促使政府壟斷式的公共職能發生分化,許多職能向非國家公權力組織轉移,政府走向服務行政的道路。
這就使得許多社會公權力組織在一定領域行使公共職能發揮執行和管理的作用。當然,有些社會公權力組織可以納入法律法規授權組織的行列。
但大多數的社會公權力組織是沒有授權的,而且法律法規授權組織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哪些組織有資格獲得授權,針對哪些事項可以授權等問題是我們需要明確的。因而根據中國行政主體理論不能周延所有的行政主體,這就有必要擴展並明確行政主體的外延。
㈩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意味著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完全相等」,這句話哪裡錯了啊
行政訴訟又來稱「民告官源」,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如國家機關等),雙方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但是,行政訴訟中原被告雙方的訴訟權利和義務是不相等的,最典型的體現就是雙方舉證責任的不對等:被告(如國家機關)負有證明自己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舉證義務,若被告不能證明自己的行為合法,則法院就會判決被告(如國家機關)敗訴;相對而言,原告(即行政相對人)只負擔較輕的推進舉證責任,具體而言就是有明確的被告、有初步的證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