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專家
行政法來聽吳鵬老師的課不錯,吳源鵬老師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行政法博士,副教授,著名司法考試輔導專家,主編並出版多部司法考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輔導書,理論功底扎實,授課條理清晰,游刃有餘,對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重點法條講解出神入化,使學員在輕松氛圍中掌握考試的重點和難點,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貳』 行政訴訟法第一稿為什麼沒有將明顯不當寫進去
法院能否審查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即能不能管「明顯不當」的行政行為,在1989年《行政訴訟法》制定時就有爭論。爭論的結果是,對行政行為是否適當「基本不管」。也就是,法院原則上不對行政行為的合理性進行審查;但如果行政機關濫用職權法院可以撤銷,行政處罰顯失公正法院可以變更。這給了法院有限的審查權力。但在實踐中,法院在這兩個標准下,對行政行為的合理性進行一定的審查。然而,由於法律欠缺明確規定,法院普遍存在「不敢審」、「不願審」的情況。再次修改時,仍然面臨同樣的問題,特別是行政機關有一定的抵觸情緒,所以第一稿是,仍然沒有加入對「明顯不當」的審查。
一、學術界對於合理性審查的必要性做了大量的論證和呼籲。
學者們指出,行政裁量作為立法留給行政的一種選擇自由,不是絕對的。它不是行政機關自由馳騁的天空,也不是司法審查不能涉足的禁區。法治並不排斥行政裁量,但反對不受限制的裁量。在實踐中,司法審查逐漸進入了行政裁量領域,誠實信用、理性適度、平等無欺、正當程序等原則成為法律對行政的一般要求。正因如此,「行政自由裁量」這個曾經廣泛使用的概念遭到一些學者拋棄,代之以較為中性的「行政裁量」。
二、《行政訴訟法》修改時,法律界對於強化法院對行政裁量的審查,具有高度共識。
學術界起草的多個版本的行政訴訟法修改建議稿中,無一例外地擴大了法院對合理性問題的審查范圍。如果說行政法學界在行政訴訟法修改過程中曾經達成一些共識,這是為數不多的一致共識。微弱的異議聲音來自政府部門。一位法制辦官員委婉地提出,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的功能還是應當有所區分:《行政復議法》規定了復議機關對行政行為明顯不當的予以糾正,法院最好堅持合法性審查的立場,不審合理性問題。對此,有學者反駁,《行政復議法》規定復議機關只能撤銷「明顯不當」的行政行為,這一規定本身就是明顯不當的,甚至有違政府層級監督的憲法規定。所以,應當修改的是《行政復議法》的規定。
三、「明顯不當」入法,實際上已經是大勢所趨
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把「明顯不當」審查標准寫入法律沒有遭遇很大困難,盡管也談不上一帆風順。事實上,《行政訴訟法》修改草案第一次審議稿沒有規定「明顯不當」的審查根據。各方對此反應強烈,紛紛要求寫上。法律委員會報告說:「有些地方、法院、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提出,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只能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對於行政機關明顯不合理的行政行為,沒有規定人民法院可以判決撤銷,不利於解決行政爭議。」 於是,《行政訴訟法》修改草案第二次審議稿在法院可以判決撤銷行政行為的情形中,增加了「明顯不當」一項;在法院可以判決變更的情形中,「顯失公正」的措詞也統一為「明顯不當」。這一改之後再無波瀾,直到草案通過。
四、「明顯不當」入法,意義重大
中國法院可以對行政裁量的合理性進行審查,從此毫無疑問。一些原來根據「濫用職權」標准不能獲得支持的,現在有可能在「明顯不當」的標准下獲得支持;一些原來因為無法對裁量進行實質性審查而用其他理由撤銷行政行為的,現在可能徑直用「明顯不當」的根據予以撤銷。行政訴訟堂而皇之地進入合理性審查的時代。
『叄』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哪個老師講得好
推薦徐金桂老師。徐老師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博士。司法考試輔導專家。版理論功底深厚,深諳考試權規律。授課重點突出,思路清晰,針對性極強。擅長比較、總結行政法各部分相關理論、知識點,強調將法理、法條與案例有機結合,幫助學員深刻領會行政法精神,切實掌握考試要決,提高應試能力。徐老師應邀每年都在中法網學校進行授課培訓,喜歡聽他的課程的學員可以登錄網站了解。
『肆』 請法律專家給談一下行政訴訟中關於原告的舉證期限問題,好嗎
首先,來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在自行政訴訟中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
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但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一般情況下,原告需要做的是,在向人民法院提起起訴時,應當提供其符合起訴條件的相應證據材料。如果是行政賠償訴訟,原告還應當對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提供證據。
最後,是關於的舉證期限,根據最高法院的規定,原告或第三人應當在開審前或者法院指定的交換證據之日提供證據,有正當理由的,可以申請延期,法院批准後可以在法庭調查中提供。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伍』 請問各位專家,根據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我能否直接提起行政訴訟
你也沒有說明你是 哪裡的朋友,估計是邊遠地區,因為在我們這邊已經沒有了民師,更不用說合同制工人做教師!所以你先不要訴訟,先到當地的教育主管部門咨詢一下,問清楚了再決定下一步的策略!
『陸』 行政訴訟法是由哪個部門起草的
行政訴訟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會同最高法院、國務院、相關法學專家起草的。
『柒』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課程主講老師是誰
《行政法來與行政訴訟法》課程自主講老師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最高人民法院訴訟服務咨詢監督專家、北京市人民政府依法行政規劃咨詢小組成員、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法律顧問、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行政復議委員會委員、《人民日報》社評論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教育法學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法律顧問、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海關與外匯法律研究所秘書長等。
『捌』 請教法律專家:2015年施行的行政訴訟法生效後,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
2015年實行的新《行政訴訟法》與最高院頒出台的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具有本質區別。前者屬於法律,後者屬於司法解釋。司法解釋不能違背法律。但是法律與司法解釋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玖』 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簡單的說:行政訴訟的訴訟目的是改變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而民事訴訟的訴訟目的一般是給付、確認、變更等。還有行政訴訟的主體地位是不平等的,民事訴訟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同時,在一定的情況下行政訴訟的訴權是不可以放棄的。這與民事訴訟訴權自由行事是完全不同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審查和限制撤訴的目的是雙重的,既要保護公民權利不受行政機關違法行為的損害,又要保護公共利益不受原告或者被告違法行為的損害。
《行政訴訟法》施行後(這意味著要求法院對撤訴進行審查的規定生效),全國一審行政案件撤訴率從未低於1/3,最高時達到57.3%!從一些行政法官的報告中,我們看到個別地區的撤訴率竟然一度高達81.7%! 與《行政訴訟法》施行前比較,行政案件的撤訴率非但沒有降低,反而在長達8年的時間內穩步上升,居高不下(1998年後有所回落,但仍高於《行政訴訟法》施行前)。
#####################################
由於這個問題相當復雜,要詳細的說明肯定要幾萬字的研究生論文,我先闡述相反的一個例子:
《行政訴訟法》第51條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除了該條規定的原告明示申請撤訴的兩種情形外,還有根據原告的行為推定其撤訴的,即《行政訴訟法》第48條規定的「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視為申請撤訴」。對此,人民法院照樣可以根據情況裁定準許或者不準許撤訴。在上述三種情形下,「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如果原告仍拒不到庭的」,依照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可以缺席判決。
與一些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行政訴訟法》和相關的司法解釋都沒有規定原告撤訴的法定情形(例如,在被告作出實體性的答辯前,原告有權撤訴),相反,強調了撤訴一律需經法院裁定準許才能實現。 如果法院不準許撤訴,不管原告是否願意,也不管被告是否同意撤訴,訴訟都將進行下去。那麼,法院根據什麼決定準許或者不準許撤訴?《行政訴訟法》對撤訴的限制出於什麼目的?從一些參與過《行政訴訟法》起草的學者以及實務部門的專家口中,我們可以了解撤訴審查的標准和目的。
由最高法院行政庭法官編寫的《行政訴訟訴訟貫徹意見析解》在闡述一條司法解釋的理由時,否定了原告可以處分自己訴權的觀點。除了撤訴申請的形式(書面)和時限(在庭審結束前)外,作者指出了准予撤訴的兩條實質標准:
……第二,申請撤訴必須是原告真正自願,對於別人強加違心同意的,人民法院不能裁定準予撤訴……第四,申請撤訴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權益。對於不符合上述四個條件中的任何一條的,人民法院都不應該裁定準許撤訴。
一位學者具體地描繪了撤訴可能損害國家利益或者原告利益的諸種情形,認為法院在行政訴訟中既要防止被告規避法律,也要防止原告規避法律:
……第二種情形的撤訴(指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被告規避法律的可能性較大;他們可能以犧牲國家社會利益換得原告的撤訴,也可能通過壓制、威脅、欺騙原告,對具體行政行為作無關痛癢的改動,來迫使或者誘使原告撤訴。第三種情形的撤訴(指經人民法院兩次合法傳喚,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視為申請撤訴的),原告規避法律的可能性較大;他們可能感覺到自己理虧,敗訴結局已定,就故意不出庭,以逃避敗訴責任。撤訴如屬於這些情形,人民法院應裁定不予准許。
可見,法院對原告撤訴申請除了程序審查,還要進行實體審查,包括原告申請撤訴是否自願,被訴行政行為或者變更後的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審查和限制撤訴的目的是雙重的,既要保護公民權利不受行政機關違法行為的損害,又要保護公共利益不受原告或者被告違法行為的損害。由此,法院除了裁判糾紛,還肩負著糾察違法行為、維護行政法律秩序的職責。只要當事人違法,一旦上了法院,都休想逃脫,不管它損害的是原告利益還是公共利益。
#####
也就是說,行政訴訟中訴權雖然屬於原告,但是,原告在推動訴訟後,就承擔了一定的推動義務,如果原告放棄這種推動義務,法院就通過限制和強制兩個方向對原告的撤訴行為進行制衡。
限制:就是原告以同一事實和理由重新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對民事性質的訴訟費預交問題作為例外)
強制:就是《行政訴訟法》第51條規定:「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並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還有「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如果原告仍拒不到庭的」,依照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的規定,可以缺席判決。
也就是說在一定的情況下行政訴訟的訴權是不可以放棄的。這與民事訴訟訴權自由行事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