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適成年人刑事訴訟法
A. 法律中的合適成年人是什麼意思
合適成年人制度是指:在未成年人刑事訴訟中,其法定代理人不能或不願意到場的情況下,為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為未成年人挑選符合一定條件的人,作為其合適成年人行使刑事訴訟中的相關權利。刑訴法第270條規定,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時應當通知合適成年人到場。
合適成年人的選擇
刑訴法擴大了合適成年人的選擇范圍,彌補了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時的缺陷,使之更全面地保護未成年人訴訟權利。但在「其他合適成年人」的選擇上,仍然存在誰來選、選什麼人的問題。
首先,關於選擇權問題。選擇權目前在實踐中通常是由辦案單位享有的。辦案單位自然會傾向於選擇願意配合工作、容易通知的成年人到場,久而久之與合適成年人熟識,並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這種合適成年人容易角色異化,忽視監督保護職責,使「到場」走過場。
為了實現制度設置的初衷,辦案單位在選擇合適成年人的時候,筆者認為應把握以下三點:
第一、應當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意願。引導未成年人提供值得信任、能帶給他關心和幫助的人。選擇這樣的成年人到場,更能消除未成年人恐懼、緊張心理。
第二、應當充分尊重法定代理人的意見。特別是在法定代理人有權到場但因某種原因而不能或不宜到場的情況下,代替法定代理人到場的其他合適成年人應當是法定代理人信得過的人。
第三、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對合適成年人調換的權利。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設置的根本目的是在訊問時保護未成年人的訴訟權利,教育、感化未成年人。一旦未成年人對為其選擇的合適成年人失去信任,就不可能達到這樣的目的。
因此,尊重未成年人的選擇,包括尊重其更換合適成年人的選擇。如果未成年人開始同意某個合適成年人到場,但在訊問的過程中,或者在下次訊問時,不再信任到場的合適成年人而要求更換時,辦案單位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意願。
其次,關於選什麼人的問題。辦案單位應當選擇有能力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並被未成年人所信任的人員。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
1、合適成年人的選任,在同一個地區,不能過分集中在一些特定人身上。合適成年人也不能過於頻繁地服務於同一個辦案單位,防止其與辦案單位「熟人化」,而影響監督作用的發揮。
2、合適成年人的人選,必須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具備責任心、愛心的人士,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身心特徵,掌握與未成年人溝通的技能,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熟知應履行的監督職責和應盡的幫扶義務,能夠切實保護未成年人的訴訟權利依法不受侵害。
(1)合適成年人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合適成年人的選擇順序
刑訴法規定應當首先選擇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只有在「無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這三種情況下,才可以選擇其他合適成年人到場。
法律之所以如此規定,是因為法定代理人對未成年人負有保護職責,最有資格出現在訊問現場以監督訊問活動。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法定代理人並不是最合適人選。在實踐中,有兩種類型的法定代理人在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時不適宜到場:
一是消極旁觀型的父母。這類父母對子女養而不教,特別是在子女走上犯罪道路後撒手不管,根本不願配合辦案單位。即使其到場參與訊問,也大多選擇沉默。這種漠不關心非但不能安撫未成年人,還會加深對他們的傷害。
二是粗暴對抗型的父母。這類父母往往與子女積怨已久,見到涉罪子女無法自控甚至暴躁斥罵,製造緊張氛圍。此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非但不能如實陳述,還會產生抵觸情緒而不願如實交代罪行,甚至影響正常交流。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的具體適用
B. 如何理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俗稱「口供」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關案件情況向公安司法人員所作的陳述,包含供述和辯解兩種情況,其中供述又表現為自首、坦白和承認,而辯解不僅包括無罪辯解,也包括主張依法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申辯,表現為否認、反駁、申辯等。《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進行了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九條 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自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自訴人承擔。
第五十條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
第五十三條 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
第五十四條 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C. 未成年人犯罪是否適用簡易程序
並非所有未成年人案件均適用簡易程序。
1、《最高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規定》
第三十三條 對於符合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條件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適用簡易程序的建議。
第三十四條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民檢察院可以派員出席法庭或者在開庭前通過移送對未成年被告人的社會調查材料等方式,協助人民法院進行法庭教育工作。
2、新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對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規定了適用條件:
(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
(二)被告人承認自己所犯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的;
(三)被告人對適用簡易程序沒有異議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必須同時具備,才可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刑事案件。
(3)合適成年人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未成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辯護人也應當同意適用簡易程序,法院才可適用簡易程序。
被告人必須清楚適用簡易程序的法律後果及在簡易程序中權利義務。
開庭審理之前,未成年被告人、法定代理人、辯護人應明確表示同意適用簡易程序。被告人表示同意適用簡易程序作為一種程序意義的法律行為,只能以明示的方式作出,即被告人必須明確表示同意適用。
同時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規定,不但被告人明確同意適用簡易程序,未成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辯護人也應當同意適用簡易程序,法院才可適用簡易程序。
D. 年滿16周歲的犯罪嫌疑人適不適用訊問
適用。按照《刑訴法》規定,訊問是案件偵查的一種措施,而且只能適用於犯罪嫌疑人,即使嫌疑人是未成年人。但是,訊問未成年人則應當通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監護人到場 ,其父母或者監護人無法通知或者不能到場的,應當通知其他合適成年人到場,以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
E. 刑事訴訟法第98條第2款規定,詢問不滿18歲證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表人到場。但未成年保護法第56
我覺得答案是「應當」。
我認為兩部法律都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頒布的法律文件,版從法律效力上而權言不適用「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的原則。
對於位階相同的兩部法律中矛盾的條款,可以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
現行的《刑事訴訟法》是79年頒布,96年修正的。
而《未成年人保護法》是07年頒布的。
因此優先適用《未成年人保護法》而不是《刑事訴訟法》。(法律依據:《立法法》83條)
我覺得用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解釋有些勉強:
因為《刑事訴訟法》已經寫明是不滿18歲的特定主體,而未成年人保護法也是針對這一類特定主體,所以都是特別法。如果說《刑事訴訟法》這一條沒有特別註明是未滿18歲而是說所有的證人,那可以用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原則排除《刑事訴訟法》的適用。
F. 公安機關詢問未滿18歲的嫌疑人、證人,是否要通知其監護人到場
不一定是要監護人,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對未成年人進行訊問時,應當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無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其他成年人到場。
無論是否是監護人,訊問未成年時總要有合適的成年人到場。
(6)合適成年人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監護人和法定代理人是有區別的:
《民法通則》
第十六條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註: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1、祖父母、外祖父母;
2、兄、姐;
3、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六條 本法下列用語的含意是:
(一)「偵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依照法律進行的專門調查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
(二)「當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三)「法定代理人」是指被代理人的父母、養父母、監護人和負有保護責任的機關、團體的代表;
(四)「訴訟參與人」是指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
(五)「訴訟代理人」是指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為參加訴訟的人和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託代為參加訴訟的人;
(六)「近親屬」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參考資料: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機關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
G. 適用公開審查程序有哪些情形
適用公開審查程序的案件:對於案件事實、適用法律存在較大爭議,或者有較大社會影響等刑事申訴案件,人民檢察院可以適用公開審查程序,但下列情形除外:案件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申訴人不願意進行公開審查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具有其他不適合進行公開審查情形的。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八條
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應當當庭宣布不公開審理的理由。
H. 涉及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法規條款
《勞動法》第十五條
規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好審批手續,並保障其接受教育的權利,這是我國勞動法對未成年人就勞動保障的特別保護規定。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十九條
企業事業組織個體工商戶非法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由勞動部門責令改正,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門吊銷營業執照。這是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用人單位使用未成年人的處罰,用以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條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8)合適成年人刑事訴訟法擴展閱讀
老師虐待兒童的解決辦法
1、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受傷的情況,首先應該先拍照,留下證據。家長委婉的向老師詢問,尊重老師,態度不要太強硬。和老師溝通的方法和技巧一定要得當,否則會適得其反。
2、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多次受傷之後就要注意了,家長不要貿然找老師問,而是應該問問其他的孩子家長看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果有,幾個家長聯合起來向園方反映,這樣更有說服力和威懾力。
3、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可能被老師虐待,要及時詢問其他的家長,不要害怕得罪老師而選擇隱忍。假如確有其事,要聯合其他家長一起去學校詢問並且查看視頻,查看視頻的時候,要用手機拍下視頻以作為證據。
I. 如何做好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工作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司法保護是重中之重。為了維護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依法懲罰和教育未成年犯罪,保障無罪的未成年人不受刑事追究,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內蒙寧城縣人民法院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寓教於審、懲教結合」原則,貫徹「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積極致力於依法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預防、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大力推進少年法庭建設,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果。
一、未成人刑事案件基本情況
2010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內蒙寧城縣人民法院共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37件,判處未成被告人47人。其中,盜竊罪13件,故意傷害罪9件,搶劫罪3件,尋釁滋事罪2件,故意殺人罪1件,其他犯罪5件。所判處的未成年被告人中,犯罪時15周歲3人,16周歲15人,17周歲29人;女性1人,男性46人;小學文化3人,初中文化28人,高中文化16人;減輕處罰5人,從輕處罰42人;適用非監禁刑13人。
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專門從事未成年人審判工作的組織和人員,沒有精力開展社會調查及回訪幫教等工作,使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工作出現單一處罰的局面。故建議在基層人民法院成立少年法庭,高級人民法院加強對基層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指導。
二、開展特色工作情況
內蒙寧城縣人民法院在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訊問和開庭時,個案均通知未成年被告人法定代理人到場。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的,則通知其學校、居住地基層組織或未成年人保護組織代表到場。被通知人均能到場參與訴訟。個案在開庭審理前,承辦法官協同法定代理人、辯護人、未成年人保護組織作好社會調查工作,將調查報告在開庭時宣讀,並作為對未成年被告人量刑的依據。庭審中,主審法官與合適成年人共同對未成年被告人進行法庭教育。庭審後,對未成年罪犯進行回訪幫教。每年到轄區的中學進行法制教育兩次,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年受教育人次達到一千人次。2013年審理的4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對判處的4名未成年被告人的犯罪記錄作了封存處理。
三、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情況
(一)建立少年法庭機構,健全未成年人刑事審判法官隊伍
我院每年受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15件左右,涉案的未成年被告人約40人。鑒於這種社會狀況,結合我院基礎設施及審判資源情況,自2006年初,在刑事審判庭內設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合議庭。該合議庭由一名副庭長擔任審判長,與熟悉未成人特點、善於做未成年人思想工作的審判員組成,並邀請熱心於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工作的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法院不定期對該合議庭的法官和陪審員進行培訓,不斷提高審判員和陪審員審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能力,並盡可能地保持合議庭人員的相對穩定。
(二)加強少年法庭工作管理,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工作初見成效
少年法庭績效考核標准雖然有待於探索,但根據「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判原則,我院將適用非監禁的比例作為績效考核的主要標准,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但最直接原因是未成年人家長對未成年人缺少關心、教育,父母追求物質利益而外出打工導致留守少年、父母離異導致單親家庭大量出現。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長的搖籃,只有讓未成年人重新回歸家庭的懷抱,讓家長切實負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責任,才不致使未成年人繼續犯罪。所以,我院將適用非監禁的比例作為少年法庭工作績效考核的主要標准,規定未成人犯罪適用非監禁的比例不得低於80%,特別是對在校學生犯罪,盡可能不適用監禁刑。這一標准,少年法庭並非對未成年犯罪放任不管,而是運用多種形式,開展對少年犯的延伸幫教。在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注重做好庭前、庭中、庭後教育,抓好「四幫」,即幫助他們分析犯罪原因,幫助他們認識犯罪的社會危害,幫助他們認罪服法,幫助他們樹立重新做人的勇氣。主要措施有:一是推行判前「人格調查」制度。二是耐心細致開展法庭教育。對有罪判決的少年犯,針對其不同特點、落實判後教育,通過講法理、講親情、講教訓、講希望,促使少年犯認罪悔罪。三是建立「社區幫教基地」。即把判處緩、管、免刑的少年犯送到社區、村委會,開展轉化幫教工作。四是開展「跟蹤幫教活動」。此外,我院少年法庭還開展了大量的社會法制宣傳活動,擔任中、小學校法制副校長或法制輔導員,採取多種形式對未成年學生進行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