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的效力
㈠ 如何判定行政法規的效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法學研究從無到有,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可觀的成績,行政法律越來越健全。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對行政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行政法制的健全與否直接關系著這一要求。我門不僅要健全行政法律,還要健全各種法規、規章,從而建立一個層次分明、效力清晰的行政法律制度。
一、行政法規與行政法律體系
如何看待其他法治發達國家的行政規范體系,能否以中國式的層級化的思維去分析國外的行政規范體系呢?作者首先對國外的行政規范體系作了簡明精當的梳理和評述。其中對美國行政規范體系的把握,尤為客觀准確。在美國行政法規可以分為實體性法規、解釋性法規和程序性法規。「實體性法規」又稱「立法性法規」,是指行政機關根據法律授權,調整私人權利義務的規則,具有法律的效力和效果;「解釋性法規」是澄清或者說明現有法律或實體性規則的規則,不能為人們設定新的權利和義務;「程序性規則」則是行政機關頒布的規定機關履行其職責的內部程序規則和具體操作的實踐准則。制定程序性法規是行政機構的「固有權力」,不需法律的授權。應該看到,中國行政法學所討論的「法規」,與美國法中的「實體性法規」更為接近。
我國2000年頒布的《立法法》中,規定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規章。但現實行政法規卻呈現了多種面相。而我國目前對行政法規、規章以及規范性文件的區分,背後則是由相應行政職權的等級高低所決定的。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行政等級國家,我國之所以將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隔離開來,也正是這種權力文化傳統的作用。歐美國家的行政法治要求法規必須秉承授權立法的要求,而我國的行政規范體系更多是行政主導的產物,雖然有「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也難免受行政機關自身規則和原則的約束。
二、行政法規的法理學依據與適用
(一)行政規則的外部化
在現代行政國家下,「行政規則的外部化現象」日益受到關注。發布行政規則的依據是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的指揮監督權。在日本,行政規則被分為組織規則、解釋基準、裁量基準、給付規則、指導綱要等類型。行政規則被認為沒有規范上的約束力,但在實務中具有事實上的約束力。而美國學者也指出,盡管解釋性規則、政策說明等都不具有法律拘束效果,但當機關將其作為確立影響私人權利義務的標准時,它們就有了實踐上的拘束力。
㈡ 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效力問題
您好,根據我國憲法以及行政法的規定,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部門規章的,如果發生沖突時可以提交國務院裁決!
㈢ 行政法規的解釋與行政法具有同等效力
立法法
第五十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㈣ 行政法的效力
法律效力問題是部門法的基本問題,它是指「法的生效范圍,即法律規范對什麼人,內在什麼地方和什麼容時間發生效力」。這種規制力常常被表述為確定性、拘束性、執行性、強制性等。所謂確定性是指通過一定的法律規范可以把某種存在權益爭議的事項予以澄清,並使各主體能夠明確在某種權益關系面前自己所處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拘束性是指一個法律規范一旦予以公布,它就能夠約束參與到該規范中的相關主體,使這些主體只能根據該規范的內容選擇權利和履行義務,而不能作出否定這一規范的選擇。執行性是指法律規范所確定的狀態除了對於直接的權利和義務人有約束性以外,它還對相關的法律實施主體和其他局外人產生相應的約束作用。執行性雖然比較抽象,但它反映了一個單一法律規范與整個法律體系之間的關系,正是這些單一的法律規范被執行而最終使法律體系得以實現。強制性是對否定某一法律規范行為的再否定,即某一法律規范頒行以後,無論是直接的當事人還是間接的參與人都必須依該規范所設定的權利義務而為之,若某一主體敢於對該規范設定的權利說「不」,那麼它將會帶來法律上的麻煩,這個麻煩或者是人身方面的、或者是財產方面的、或者是資格方面的等等。
㈤ 行政解釋具有法律效力嗎
行政解釋是一個法理上的概念,是法律解釋的一種。它是指行政主體在法律版規定的范圍和幅度權的,對行政法律規范的含義進行探求和說明的活動內,基於法律規定的目的和宗旨,以適用行政法為目的. 在審判實踐中對於此類行政解釋不能無條件的將其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因為法律、法規或規章賦予特定行政機關的解釋權只表明特定行政擁有解釋特定法律、法規或規章的資格,而不意味著這種解釋具有絕對的法律效力。
㈥ 行政法規和法律誰的效力等級更高
行政法規的效力低於法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五十六條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㈦ 法律和行政法規誰的效力等級最高
法律和行政法規,當然是法律的效力等級最高。
如果行政法規的規定和法律條文沖突,就必須依照法律規定。
從憲法的角度來看,杜州的國務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具有相同的憲法地位,不存內在從屬關系。容國務院行使行政權,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司法權,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與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存在三種有效關系:
1、行政法規是在立法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授權國務院制定的。此時,行政法規與法律具有同等效力,司法解釋不得與之相沖突;
2、行政法規屬於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有關行政職權的規定,不屬於司法解釋;
3、為實施法律而制定的行政法規,除法律明確規定由國務院負責解釋外,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具有同等效力。兩者發生沖突時,應報主管機關處理。
(8)行政法的效力擴展閱讀:
行政法規主要是政府職能部門發布,司法解釋主要有高院發布。行政法規如果是中央職能部門發布,其位階與司法解釋相比是一個等級。
司法解釋相當於最高法院對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及規范性文件在司法實務領域中具體含義的闡述和下級法院在對法律理解性問題及具體操作中請示的批復,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遍適用性,各級法院必須執行。
㈨ 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
看管理辦法是哪個層級部門制定的,按說應該是屬於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其效內力明顯是低於憲法和法律的容,但是高於其他部門制定的地方性或者部門性的法規,行政法規可以設置除了人身自由意外的其他的行政處罰或者是處分,所以你按照你所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來解決對方的 質詢時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