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加班勞動法
⑴ 勞動法對加班是如何規定的
根據《勞動法》第41條規定,用人單位延長工作時間(也就是加班),應與勞動者協商。既然是協商,當然就應該就加班時間和加班報酬協商一致,否則就是強迫勞動。
只有四種情況不得拒絕加班:發生自然災害、事故或因其他原因,使人民的安全健康和國家資財遭到嚴重威脅,需要緊急處理;生產設備、交通運輸線路、公共設施發生故障,影響生產和公眾利益,須及時搶修;須利用法定節日或公休假日的停產期間進行設備檢修、保養;為完成國防緊急任務,或完成上級在國家計劃外安排的其他緊急生產任務,以及商業、供銷企業在旺季完成收購、運輸、加工農副產品緊急任務。
除了這4種情況外,單位要求員工加班,必須與員工協商。單位採取不正當手段要求員工加班,員工可以拒絕。雖然在上述4種情況下,員工不得拒絕加班,但單位還是應該支付加班工資,加班工資必須按照勞動法第44條規定的標准支付。拖欠或剋扣勞動報酬或加班工資的,可以根據《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第3條規定要求用人單位加付補償金。
加班報酬的計算按以下規定執行:
1、《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第3條。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44條。
3、《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
⑵ 高溫加班勞動法啥制度
衛生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全國總工會聯合下發的通知:
1、要求各地用人單位應當在高溫天氣期間,根據生產特點和具體條件,在保證工作質量的同時,適當調整夏季高溫作業勞動和休息制度,增加休息和減輕勞動強度,減少高溫時段作業,保證安全生產,確保勞動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2、工作場所溫度達到33℃或在日最高氣溫達35℃以上的露天環境下工作,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高溫津貼。
3、同時,用人單位不得因高溫停止工作、縮短工作時間扣除或降低勞動者工資。用人單位還要加強女職工和未成年工保護。不得安排懷孕的女職工在35℃以上的高溫天氣露天作業及溫度在33℃以上的工作場所作業。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溫天氣露天作業。
4、高溫津貼的具體標准為:室外作業和高溫作業人員每人每月150元,非高溫作業人員每人每月100元。高溫津貼在每年6月、7月、8月、9月、10月發放,在企業成本費中列支。其他相關高溫天氣的勞動保護措施,也按照新政策執行。如用人單位在崗且提供正常勞動的職工也需列入發放范圍,職工未正常出勤的,可按其實際出勤且提供的勞動天數折算發放等。享受高溫津貼的范圍從以前露天作業且工作場所溫度達33℃以上的人群擴大至所有勞動者;發放的時間從過去的7—9月,擴大至6—10月。也就是說,每年6—10月,就算勞動者沒有在室外高溫條件下工作且工作場所溫度低於33℃,這期間也可拿到100元/月的高溫津貼。而高溫天氣下,工作場所溫度高於33℃的室外作業和高溫作業人員則可拿150元/月。
5、 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條第(一)款規定,「工資、薪金所得,是指個人因任職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以及與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所得。」第十條規定,「個人取得的應納稅所得,包括現金、實物和有價證券。所得為實物的,應當按照取得的憑證上所註明的價格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因此,企業以現金或實物發放防暑降溫費等都要並入個人應納稅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⑶ 我因發燒請了5天假,請問勞動法中病假是怎
原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定,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間由企業按有關規定支付病假工資,病假工資可以低於最低工資標准,但不能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80%。
在此基礎上,各地的標准也不盡相同,比如深圳要求病假工資不能低於本人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60%,北京則要求按照勞動合同約定的病假工資支付。
因此,企業支付病假的工資標准應當結合勞動法和當地規定來予以確定。
⑷ 勞動法對加班的具體規定
你們夏天每天工作11小時,冬天工作10小時。8小時之外算加班,正常延時加班按照平時工資的1.5倍,雙休加班如果沒有另外時間給與補償的話要支付雙倍工資,國家法定節假日加班是平時工資的3倍。
至於延長加班工作時間的規定,簡單有這幾條:
1『用人單位至少保證勞動者休息一天
2、8小時之外需要加班的,不能超過1個小時;確實需要延時的,保證勞動者身體健康的前提下每日不得超過3個小時,每月不得超過36小時。
但是很少有按照這個延時加班的時間執行的,多加的班按照加班工資給你就好了!
如果存有疑議,可以向勞動監察支隊投訴!記得支隊隊長叫陳建斌,胖胖的,雖然年輕但很有氣度。。
希望能幫的上你
⑸ 關於加班 勞動法有什麼 規定
關於加班問題《勞動法》是如下規定的:
1、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
2、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3、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工資的是按工作日計算的,星期天是不發工資的,計算方法分為,標准日工資和隨機日工資。
1、標准日工資:月工資÷20.83天=日工資
2、隨機日工資:月工資額÷當月實有工作日= 日工資
註:標准工作日:(全年的天數-全年公休日-法定節假日)/12=20.83
隨機工作日:全月天數-當月所有公休日(星期天)
所以,一個月有30天,周末有8天,如果他周末8天都沒有加班,就只算他一個月22天的工資。
以上是指按月發放工資。如果按日發工資,即上一天班發一天的工資。可參閱以下文件:
《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2008>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局):
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國務院令第513號)的規定,全體公民的節日假期由原來的10天增設為11天。據此,職工全年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數和工資折算辦法分別調整如下:
一、制度工作時間的計算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節假日)=250天
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
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
工作小時數的計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時。
二、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
按照《勞動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法定節假日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即折算日工資、小時工資時不剔除國家規定的11天法定節假日。據此,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為:
日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
小時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8小時)。
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⑹ 勞動法(關於加班)
1、如果你一個月得到的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就屬於違法,你去勞動監察大專隊舉報會有屬人管的,如果你自己想要回自己想要的找勞動仲裁委員會調解或仲裁。
2、加班費3.8一個小時可以說一定是違法的,即便用最低工資標准*150%或200%,也沒有達到。因為勞動法規定平時加班是工資的150%,周末按200%,法定假日按300%給加班費的。
不過一個人的力量是小了點,最好有兩三個人,要有證據,關於能證明你是他們公司員工,比如工作證,還有能證明時間的,比如考勤表或工資條,能證明你加班的比如加班考勤和工資,要有足夠的證據,要不企業會不承認的,他們一般很賴皮的,你在做好充分准備和證據。
勞動法規定一個月上班天數不得超過20.83天,如果超過算加班,要付加班費的,而且一個月正常上班下來工資不得超過當地最低工資標准,還有如果企業沒和你簽訂合同可以得到雙倍工資(一年內有效),如果沒交保險你可以舉報讓補交,一般企業不得托欠保險的,每個員工必須交齊所有社會保險。有不懂的再問,我幫你。
⑺ 勞動法對加班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一條,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第四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長工作時間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條的限制:(一)發生自然災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脅勞動者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需要緊急處理的;(二)生產設備、交通運輸線路、公共設施發生故障,影響生產和公眾利益,必須及時搶修的;(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第四十三條用人單位不得違反本法規定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
⑻ 勞動法關於加班的規定是什麼
1.用人單位依法安排勞動者在日法定標准工作時間以外延長工作時間的,按照不低於勞動合同規定的勞動者本人小時工資標準的150%支付勞動者工資.用人單位依法安排勞動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按照不低於勞動合同規定的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標準的200%支付勞動者工資.用人單位依法安排勞動者在法定休假節日工作的,按照不低於勞動合同規定的勞動者本人日或小時工資標準的300%支付勞動者工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