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新規與舊法的對比
民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1、含義不同:行政法是關於國家與國家權力專的法律,民法是屬關於市場和人的法律.
2、理念不同:民法是從市民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其理念是自由主義,其文化基礎是自由主義文化。行政法的理念是國家主義,其文化基礎是國家統治的理論。自由與統治永遠是一對矛盾。民法的價值理念之一是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行政法的價值目標之一是防止國家權力的膨脹並維護私權的合理存在。
3、功能不同:民法的功能是保護私權並對抗公權。行政法的功能是規范與限制行政權的擴張。然而,民法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張揚私權,但它又容易導致私權的泛濫。行政法是以國家本位主義為基礎,它可以保護私權行使,但是它的某些行政偏好又可能助長不適當的行政擴權。個人本位與國家本位都是社會利益兩種極端的表現,在許多情況下,很難達致對立的統一。
4、主體不同: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行政法則是指由最高國家行政機關_國務院依法制定,修改的,有關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事項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㈡ 關於行政法的概念比較
所謂行政合法性原則是指行政機關的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規定了行政機關活動的許可權、手段、方式,行政活動都必須以法律為依據,法無明文規定不得為之;嚴格遵守法律的有關規定,違法者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行政合法性原則的內容:行政活動只能在法定范圍內,依照法律規定進行。行政機關不能自由地採取行動,只能在法律授權的范圍之內採取措施。法律規定了每個行政機關的組織和許可權,行政活動的方式和手段,行政機關只能依據法律規定行事,許可權以外的行為是無效的行為。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表現為行政行為必須證據充分;不能超越法定許可權;必須符合法定程序<DIV>
<P>所謂行政合法性原則是指行政機關的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規定了行政機關活動的許可權、手段、方式,行政活動都必須以法律為依據,法無明文規定不得為之;嚴格遵守法律的有關規定,違法者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行政合法性原則的內容:行政活動只能在法定范圍內,依照法律規定進行。行政機關不能自由地採取行動,只能在法律授權的范圍之內採取措施。法律規定了每個行政機關的組織和許可權,行政活動的方式和手段,行政機關只能依據法律規定行事,許可權以外的行為是無效的行為。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定。表現為行政行為必須證據充分;不能超越法定許可權;必須符合法定程序。
㈢ 對於法律之間的適用問題,立法法規定:針對同一位階的法律,新法優於舊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問題1:
法理沒有學好,新法優於舊法是在同一位階的情況,而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是要求同一主體制定的法。 如果還有問題一是依法裁決,二是由法定機關改變或撤銷,三是進行備案與審查。
㈣ 行政法溯及力《立法法》84
《立法法》第八十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版溯及既往,但權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因此,理論上說,行政法有溯及既往的可能。不過成立的條件,除了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還要有明確的「特別規定」。比如刑法第12條第1款的規定。
行政法沒有行政法法典,也就沒有統一規定過溯及力的問題,所以要判斷某些規范性文件的溯及力,要看該法規是否有溯及力條款。否則,即使對相對人有利,也不能適用新規定。當然,行政機關自願適用新規定的除外,權當其自由裁量了。
所以本處罰很難適用新法。只能申訴下,希望能夠對你有所照顧。
以上屬個人看法。
㈤ 行政法學各主要流派及其比較
行政法學者對於行政法應如何調整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的關系,如何配置雙方回當事人答的權利義務,從而形成怎樣的法的秩序等問題的主張、觀點和理論,通過較長時期的爭論和在論爭中不斷完善、發展,從而逐漸形成的行政法學的各種流派。其中主要的較有影響的流派有三個,即控權論學派、管理論學派和平穩論學派。
控權論學派主張,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其重點是控制行政主體的權力,保護行政相對人的權益免受行政主體濫用行政職權行為的侵害,以建立和維護自由,民主和人權保障的法的秩序.
管理論學派主張,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其重點是規范行政相對人的行為,保障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以建立和維護有利於提高管理效率,實現管理任務的法的秩序.
平衡論學派主張,行政法調整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應盡可能"在總體上平衡行政主體與相對主的權利義務關系,兼顧公共利益和人人利益",以建立維護民主和效率有機統一和協調的法的秩序.
㈥ 行政法適用的溯及力問題
《立抄法法》第八十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因此,理論上說,行政法有溯及既往的可能。不過成立的條件,除了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還要有明確的「特別規定」。比如刑法第12條第1款的規定。
行政法沒有行政法法典,也就沒有統一規定過溯及力的問題,所以要判斷某些規范性文件的溯及力,要看該法規是否有溯及力條款。否則,即使對相對人有利,也不能適用新規定。當然,行政機關自願適用新規定的除外,權當其自由裁量了。
所以本處罰很難適用新法。只能申訴下,希望能夠對你有所照顧。
以上屬個人看法。
㈦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新的一般規定和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
根據《立法法》第八十五條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拓展資料
第八十五條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釋義】本條是關於解決法律之間、行政法規之間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的沖突的規定。
同一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特別規定優於一般規定,新的規定優於舊的規定,這是本法第八十三條確立的兩項適用規則。由於這兩項規則是並列的,沒有誰先誰後的關系,因而這兩項規則會發生沖突。如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的程序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對於行政處罰來說,行政處罰法是一般法,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處罰決定,都應當遵守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程序。但在行政處罰法生效前,有一些單行法對某個領域的行政處罰也作了規定,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對違反治安管理條例的處罰程序規定得也比較具體,相對於行政處罰法的規定來說,它是特別規定。按照特別規定優於一般規定的原則,應當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但行政處罰法是1996年3月出台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是1986年9月出台的,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又應當適用行政處罰法。因此,在如何選擇適用行政處罰程序的問題上,就出現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的情形。這就需要建立解決這種沖突的機制。因此,本條規定:
一、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裁決的程序本法沒有規定,一般是由執法機關逐級上報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如可以通過本系統,上報到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由它們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裁決在性質上與法律解釋相類似。因此,裁決程序原則上可以參照法律解釋的程序。
二、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國務院可以根據立法的原意,作出裁決。
參考資料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
㈧ 行政法和行政法規有什麼區別
1、定義不同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相關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
2、具體內容不同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而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作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它的效力次於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
3、范圍大小不同
行政法是有關行政活動、行政機關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行政法律、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等等。行政法規是行政法的一部分。
㈨ 中外行政法歷史發展的比較
本人認為,為了更好地比較中外行政法的歷史發展,應該首先了解各自的發展歷史,這是前提所在,然後再分別對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進行比較。
一、新中國建立以前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意義的行政法在中國產生於民國初期。1914年5月18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條例》,同年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訴訟法。1914年3月21日公布的《平政院編制令》,平政院具有行政法院的性質,行政審判權不屬於普通法院,而屬於平政院。1932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府頒布了《行政訴訟法》,1945年4月16日又頒布了《行政法院組織法》,這兩個法律規定,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分立,專門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它規定行政訴訟有三個步驟,當事人必須先向行政機關提出訴願和再訴願,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二、新中國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新中國行政法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行政法的初創階段(1949-1956年)。這是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初創階段,沒有制定系統的行政法體系,甚至對行政法的認識也是有限的。
2、行政法的倒退與破壞階段(1957-1977年)。這一時期由於反右運動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行政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壞殆盡。
3、行政法的恢復階段(1978-1988年)。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82憲法開始,行政法進入了恢復階段。許多領域的行政法律規范相繼制定,初步結束了無法可依的局面。1982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審理行政案件,這一規定標志著中國行政訴訟制度誕生的。
4、行政法的發展階段(1989年-)。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具有重大意義,確立了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機制,給公民的合法權利以切實的保障,促進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水平。近年來,行政機關和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對行政權的監督機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正朝著「法治國」的目標艱難而穩步地前進著。
三、外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現在人們使用行政法這一概念是指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是在資產階級民主與法制的理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一、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大陸法系的行政法產生較早,體系完善、理論發達。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有兩個法院系統,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存在兩種法律規則,即公法和私法。法國行政法和德國行政法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但是由於大陸法系各國的歷史不同,在行政法的產生和發展上也存在差異。
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沒有獨立的行政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在審理各種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時,適用同一體系的法律規則。
1、英國行政法
在英國沒有明確的法律部門的劃分,所以早期的英國沒有明確的行政法概念。作為現代意義的行政法是17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它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產物。
2、美國行政法
美國行政法受英國行政法的影響產生較晚,美國行政法的產生是同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相聯系的,1887年成立的州際貿易委員會被認為是美國行政法的開始。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行政法迅速發展,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美國行政法上劃時代的法律,該法以美國憲法中的正當法律程序為基礎,建立起准司法的行政程序。
四、歷史發展比較
外國行政法主要分為兩大法系行政法,即為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1、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
雖然中國屬於大陸法系國家,但中國行政法相對大陸法系其他國家的,特別是法國、德國的而言,起步較晚。從產生開始,中國的行政法就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德國行政法的影響。
2、中國行政法與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與英美法系國家相比,中國行政法研究則起步較早,重視程度也較高。中國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產生於民國初期,而英美法系國家直到19世紀後半葉,其
學者們才開始注意行政法的功能並逐步建立了理論體系。在英國,作為一門科學,行政法研究真正受到重視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美國行政法的發展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
從當代行政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外行政法日趨融合。兩大法系互采之長,英美法系的行政法范圍向廣義演進,既包括程序法,又包括實體法,既包括內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過去上訴法院把行政案件看作私法案件,由民事庭審理,現在,上訴法院專設了行政庭,審理行政案件。大陸法系行政法已經突破公法的范圍,在一些行政領域適用私法,在法德等國,行政私法已成為流行詞,公私法的界限日漸模糊。
參考文獻:
1、《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應松年,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
2、《新編行政法學》,譚宗澤,重慶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