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法解釋調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
(2004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21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4〕12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已於2004年8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21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
二○○四年九月十六日
為了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調解民事案件,及時解決糾紛,保障和方便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節約司法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人民法院調解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受理的第一審、第二審和再審民事案件,可以在答辯期滿後裁判作出前進行調解。在徵得當事人各方同意後,人民法院可以在答辯期滿前進行調解。
第二條 對於有可能通過調解解決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應當調解。但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的案件,婚姻關系、身份關系確認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質不能進行調解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不予調解。
第三條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七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可以邀請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或者與案件有一定聯系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和具有專門知識、特定社會經驗、與當事人有特定關系並有利於促成調解的個人協助調解工作。
經各方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託前款規定的單位或者個人對案件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確認。
第四條 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自行達成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確認和解協議製作調解書。雙方當事人申請庭外和解的期間,不計入審限。
當事人在和解過程中申請人民法院對和解活動進行協調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審判輔助人員或者邀請、委託有關單位和個人從事協調活動。
第五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調解前告知當事人主持調解人員和書記員姓名以及是否申請迴避等有關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
第六條 在答辯期滿前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調解,適用普通程序的案件在當事人同意調解之日起15天內,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在當事人同意調解之日起7天內未達成調解協議的,經各方當事人同意,可以繼續調解。延長的調解期間不計入審限。
第七條 當事人申請不公開進行調解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調解時當事人各方應當同時在場,根據需要也可以對當事人分別作調解工作。
第八條 當事人可以自行提出調解方案,主持調解的人員也可以提出調解方案供當事人協商時參考。
第九條 調解協議內容超出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
第十條 人民法院對於調解協議約定一方不履行協議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予准許。
調解協議約定一方不履行協議,另一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對案件作出裁判的條款,人民法院不予准許。
第十一條 調解協議約定一方提供擔保或者案外人同意為當事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案外人提供擔保的,人民法院製作調解書應當列明擔保人,並將調解書送交擔保人。擔保人不簽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書生效。
當事人或者案外人提供的擔保符合擔保法規定的條件時生效。
第十二條 調解協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
(一) 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
(二) 侵害案外人利益的;
(三) 違背當事人真實意思的;
(四)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的。
第十三條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當事人各方同意在調解協議上簽名或者蓋章後生效,經人民法院審查確認後,應當記入筆錄或者將協議附卷,並由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後即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請求製作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送交當事人。當事人拒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協議的效力。一方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另一方可以持調解書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第十四條 當事人不能對訴訟費用如何承擔達成協議的,不影響調解協議的效力。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決定當事人承擔訴訟費用的比例,並將決定記入調解書。
第十五條 對調解書的內容既不享有權利又不承擔義務的當事人不簽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書的效力。
第十六條 當事人以民事調解書與調解協議的原意不一致為由提出異議,人民法院審查後認為異議成立的,應當根據調解協議裁定補正民事調解書的相關內容。
第十七條 當事人就部分訴訟請求達成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就此先行確認並製作調解書。
當事人就主要訴訟請求達成調解協議,請求人民法院對未達成協議的訴訟請求提出處理意見並表示接受該處理結果的,人民法院的處理意見是調解協議的一部分內容,製作調解書的記入調解書。
第十八條 當事人自行和解或者經調解達成協議後,請求人民法院按照和解協議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製作判決書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九條 調解書確定的擔保條款條件或者承擔民事責任的條件成就時,當事人申請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執行。
不履行調解協議的當事人按照前款規定承擔了調解書確定的民事責任後,對方當事人又要求其承擔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的遲延履行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條 調解書約定給付特定標的物的,調解協議達成前該物上已經存在的第三人的物權和優先權不受影響。第三人在執行過程中對執行標的物提出異議的,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規定處理。
第二十一條 人民法院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進行調解,依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二條 本規定實施前人民法院已經受理的案件,在本規定施行後尚未審結的,依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三條 本規定實施前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本規定。
第二十四條 本規定自2004年11月1日起實施。
以上僅供參考!如果滿意的話記得給分哦!
Ⅱ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司法解釋:
在1991年現行《民事訴訟法》頒布之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大量的與民事訴訟法有關的司法解釋,其中重要的司法解釋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528次會議討論通過)法發〔1992〕22號(以下簡稱《民訴若干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92次會議通過自1998年7月18日起施行)法釋〔1998〕15號(以下簡稱《執行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01次會議通過2001年12月21日公布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以下簡稱《證據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2003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80次會議通過2003年9月10日公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以下簡稱《簡易程序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2004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21次會議通過)(以下簡稱《民事調解規定》);
其他比較重要的司法解釋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1994年12月22日發布)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579次會議討論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1998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02次會議通過自1998年9月15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第一審經濟糾紛案件適用普通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1993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602次會議討論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經濟糾紛案件適用簡易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之一(1993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602次會議討論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1998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95次會議通過自1998年7月11日起施行)
在這些司法解釋中,《民訴若干意見》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該司法解釋共320條,《民事訴訟法》的所有條文只有270條,從訴訟管轄、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證據直至各種審判程序、執行程序等民事訴訟的主要制度、程序都作了規定。《執行規定》共137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執行的規定為30條,對執行機構、執行管轄、執行的申請和移送、執行前的准備、金錢給付的執行、交付財產和完成行為的執行、被執行人到期債權的執行、對案外人異議的處理、被執行主體的變更和追加、執行擔保和執行和解、多個債權人對一個債務人申請執行和參與分配、對妨害執行行為的強制措施的適用、執行中止、終結、結案和執行回轉、委託執行、協助執行和執行爭議的協調執行監督等問題作了規定。
《證據規定》共83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執行的規定為12條,對當事人舉證、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舉證期限和證據交換、質證、證據的審核認定等問題作了規定。《簡易程序規定》共34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簡易程序的規定為5條,對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起訴與答辯、審理前准備、開庭審理、宣判與送達等問題作了規定。《民事調解規定》共24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民事調解的規定為7條,對調解的適用范圍、調解如何具體進行、調解與和解的關系、調解異議的處理等問題作了規定。
拓展資料:在上述司法解釋中,《民訴若干意見》內容最全面、豐富,實際上可以說是《民事訴訟法》的實施細則,它的出台,與我國司法機關的傳統做法是一脈相傳的。國家頒布一部基本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就出台一個落實該法律的司法解釋,以使得法律中的一些原則或概括性的規定好體制度或程序作出一些具體的規定。毋庸置疑,這些司法解釋對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或者加強法律相關條文的可操作性方面在民事訴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從另一個側面折射出國家在立法上的不足,法律條文的過於概括或粗疏,在司法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司法解釋來彌補。同時也說明我們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存在一些不足,有必要通過實踐進行修改。而現行的這些司法解釋,對我們修改《民事訴訟法》應當說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Ⅲ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條第二項的調解行為是什麼意思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一條第二項的調解行為,意思是行政機關主持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或者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達成的調解協議,是不能提起行政訴訟的。
《最高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下列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二)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Ⅳ 民事訴訟的解釋和調解方式是什麼
民事訴訟調解的方法有:台階式調解法、階段式調解法、內、外式調解法、攻心式調解法、疏導式調解法。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第九十四條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第九十六條
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Ⅳ 司法調解和訴訟的區別
法院調解與訴訟和解相比,有以下幾點區別:
(1)性質不同。前者含有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性質,後者則是當事人在訴訟中對自己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
(2)參加主體不同。前者有人民法院和雙方當事人共同參加,後者只有雙方當事人自己參加。
(3)效力不同。根據法院調解達成協議製作的調解書生效後,訴訟歸於終結,有給付內容的調解書具有執行力;當事人在訴訟中和解的,則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準許後結束訴訟,和解協議不具有執行力。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一條 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有民事權利義務內容,並由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調解協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二條 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對方當事人履行調解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當事人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變更或者撤銷調解協議,或者請求確認調解協議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Ⅵ 根據最新民訴法解釋的規定哪些案件不適用調解
人身性質的如婚姻無效,確認撫養關系
Ⅶ 根據民訴司法解釋151條的規定,調解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如若債務人不履行,是否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五十一條 規定回:根答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八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當事人各方同意在調解協議上簽名或者蓋章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的,經人民法院審查確認後,應當記入筆錄或者將調解協議附卷,並由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前款規定情形,當事人請求製作調解書的,人民法院審查確認後可以製作調解書送交當事人。當事人拒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協議的效力。
2、這條規定的意思就是,當事人各方同意在調解協議上簽名或者蓋章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的,這份調解協議才有法律效力。怎麼體現雙方同意?就是法院製作調解協議時,在調解協議的最後一段,都有一段話: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在調解協議上簽名或者蓋章後即發生法律效力。如果調解協議上有這段話,這份調解協議就是有效的,如果沒有這段話,這份調解協議就是無效的。
Ⅷ 民事訴訟法對調解書申訴的解釋
1、《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一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2、《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二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調解書,不得申請再審。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申請再審,應當在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
Ⅸ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調解與司法解釋調解的不同
在新民事訴訟法中,對民事調解書申請再審沒有明確的時效規定,但在《最高人民專法院關於適用〈中屬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中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申請再審,應當在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一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申請再審,應當在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