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補償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後

勞動法補償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後

發布時間: 2022-02-22 02:59:53

❶ 公司裁員,合同簽的是稅後工資,那麼賠償金是按照稅後還是稅前賠償,請說下法律依據,勞動法哪天有說,謝

經濟補償金按照勞動者解除合同前12個月平均應得工資計算。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的經濟補償金,按照勞動者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期12個月平均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各種補貼和津貼、加班工資、獎金和特殊情形下支付的工資。本人工資高於當地職工平均工資3倍的按當地職工平均工資3倍計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
應得工資是尚未扣除由個人承擔的社會保險費、個稅、公積金等應由個人承擔的費用之前的工資。
《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❷ 經濟補償金基數,是稅前工資還是稅後工資

經濟補償金基數,是稅前工資。本機的社會保障,住房公積金應根據法律規定,社會保障和住房公積金按照法律規定,住房公積金由僱主和工人支付。僱主部分是一體人的勞動人員的一部分,進入工人的個人社會保障或公積金賬戶,這是個人貨幣收入,這是薪水的一部分。因此,個人手柄和支付部分應包括在經濟補償計算的基礎中。

根據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勞動合同中勞動勞工的平均工資或在終止前12個月低於本地最低工資標准。工作人員工作不到12個月,按照實際工作數量計算平均工資。基於薪資或貨幣調試的經濟補償嗎。應支付,包括應支付的社會保障。計算經濟補償需要達到少數勞動力糾紛,總收入為12個月,計算平均月薪。對於每月支付工資,不應根據付款的申請來考慮個人所得稅或其他扣除。相關法律規定,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方法將被終止或終止。

❸ 勞動法關於月工資的說法,是指稅前的還是稅後的,比如我的稅前是5000,稅後是3900,請問我的月工資是多少

1、工抄資是指用人單位依據勞動合同的規定,以各種形式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報酬;

2、用人單位可以代扣勞動者工資的情形有: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費等;
3、勞動法關於月工資的說法,指的是稅前工資即應發工資,扣除個稅、社保後的工資,為實發工資,例中5000為應發工資,3900為實發工資,勞動合同約定月工資為5000,並無不妥;
4、法律依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三條 本規定所稱工資是指用人單位依據勞動合同的規定,以各種 形式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報酬。
第十五條 用人單位不得剋扣勞動者工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用人 單位可以代扣勞動者工資:
(l)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
(2)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應由勞動者個人負擔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
(3)法院判決、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撫養費、贍養費;
(4)法律、法規規定可以從勞動者工資中扣除的其他費用。

❹ 勞動法的平均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後,還扣保險嗎

1,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金應為職工本人在本單位前十二個月的稅前工資。版
權2,可以參考《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❺ 公司辭退員工的補償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後

稅前。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徵收個專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的屬規定:對於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這個要算上稅的,就是5500。

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經濟補償金=補償時間*你離職前的12個月的平均工資平均工資的演算法:是當月所有的應發工資數,就是扣個人保險及公積金以前的那個數。


(5)勞動法補償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後擴展閱讀:

公司方面解除了勞動合同,所以應該獲得N+1的賠償,如果提前一個月通知就只能獲得N的賠償。

N的意思是在本公司每工作一年賠償一個月工資,不足一年的,6個月以內按0.5個月工資,超過6個月的視作一年。比如,工作了2年8個月,那麼也能賠償到3個月的工資。

賠償金額是按稅前工資,並且是按上一年度的稅前平均工資來計算的。

所以如果經濟補償金按稅後給予的話就構成重復征稅了,所以經濟補償金是稅前的。

❻ 勞動法不簽合同賠償工資是稅前工資嗎

未簽合同二倍工資按稅前工資計算,其基數為對應月份扣除加班工資、非常規性獎金、福利性、風險性等項目後的正常工作時間應得工資。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
《關於勞動爭議若干問題的解答》

民一庭調研指導【2010】34號

3、關於雙倍工資的計算基數的確定

經研究認為,勞動關系雙方對月工資有約定的,雙倍工資的計算基數應按照雙方約定的正常工作時間月工資來確定。雙方對月工資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應按《勞動合同法》第18條規定來確定正常工作時間的月工資,並以確定的工資數額作為雙倍工資的計算基數。
如按《勞動合同法》第18條規定仍無法確定正常工作時間工資數額的,可按勞動者實際獲得的月收入扣除加班工資、非常規性獎金、福利性、風險性等項目後的正常工作時間月工資確定。
如月工資未明確各構成項目的,由用人單位對工資構成項目進行舉證,用人單位不能舉證或證據不足的,雙倍工資的計算基數按照勞動者實際獲得的月收入確定。
按上述原則確定的雙倍工資基數均不得低於本市月最低工資標准。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
《關於審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座談會紀要》
2012年6月21日

14.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或者雖通知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但勞動者無正當理由拒不簽訂,用人單位未書面通知勞動者終止勞動關系的,應當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資。二倍工資差額的計算基數為勞動者當月應得工資,但不包括以下兩項:

(一)支付周期超過一個月的勞動報酬,如季度獎、半年獎、年終獎、年底雙薪以及按照季度、半年、年結算的業務提成等;
(二)未確定支付周期的勞動報酬,如一次性的獎金,特殊情況下支付的津貼、補貼等。

❼ 公司倒閉賠償金是稅前還是稅後

稅前的工資

《勞動合同法實施細則》
第二十七條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❽ 資譴(辭退)的員工賠償金是應發的工資還是稅前的工資

包括辭退前12個月加班費之外的月平均應得工資。
法律依據
國務院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
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
《民事法律適用問答(2013年第1期)》
五、關於勞動爭議案件中確定經濟補償金計算基數時是否需要將加班工資包括在內的問題
有的法院反映,一些用人單位加班已成為常態,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一般由最低工資和加班費組成,如在確定經濟補償金計算基數時不將加班費計算在內,則可能導致用人單位支付的經濟補償金過低的問題。我們認為,第一、經濟補償從性質上看系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後,為彌補勞動者損失或基於用人單位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而給予勞動者的補償,故經濟補償金應以勞動者的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為計算基數。第二,加班工資系勞動者提供額外勞動所獲得的報酬,不屬於正常工作時間內的勞動報酬。第三,從原勞動部《關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55條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7條規定來看,也應認為經濟補償金不包含加班費。綜上,我們認為在計算經濟補償金計算基數時不應將加班工資包括在內。
如有證據證明用人單位惡意將本應計入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項目計入加班工資,以達到減少正常工作時間工資和經濟補償金計算標準的,則應將該部分「加班工資」計入經濟補償金的計算基數。

❾ 賠償金應該是稅前的工資還是稅後實得的工資

經濟補償金是按稅前工資,理由如下: 其一是《實施條例》規定,《勞動合同法》第47條規定的經濟補償金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這里的用詞是「應得工資」,不是「實得工資」,說明是含稅的工資。其二是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徵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中規定:「對於個人因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此外,關於征稅方法,該通知還規定:「考慮到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數額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員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固定收入,因此,對於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可視為一次得取得數月的工資、薪金收入,允許在一定期限內進行平均。具體平均辦法為:以個人取得的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除以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以其商數作為個人的月工資、薪金收入,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按工作年限數計算,起過12年的按12計算。」由此可見,勞動者因勞動合同解除、終止取得的經濟補償金需要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如果在計算經濟補償金時按照稅後工資計算,就存在重復征稅的問題。因此,計算經濟補償金的月工資是勞動者的稅前工資。

❿ 勞動法上N+1賠償是稅前還是稅後

下雨天,一個人;

熱點內容
電力依法治企 發布:2025-08-18 23:28:09 瀏覽:345
構建公共法律服務五大體系 發布:2025-08-18 23:25:46 瀏覽:750
勞動法41條內容42條 發布:2025-08-18 22:58:28 瀏覽:509
農村土地徵用涉及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8-18 22:57:10 瀏覽:99
成品油行政法規 發布:2025-08-18 22:44:25 瀏覽:62
著作權法法律知識競賽題及答案 發布:2025-08-18 22:44:18 瀏覽:645
廣東勞動法生育規定 發布:2025-08-18 22:44:08 瀏覽:919
法治知識網路競賽活動 發布:2025-08-18 22:37:22 瀏覽:407
浦發銀行法律顧問投標 發布:2025-08-18 22:37:09 瀏覽:380
買房婚姻法公平 發布:2025-08-18 22:32:08 瀏覽:275